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作者:遇笑容,曹广顺,祖生利 页数:359
Tag标签:无
前言
语言接触和通过接触对语言造成影响是语言演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汉语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曾经不断地与其他语言发生接触,其发展演变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过其他语言的影响。 在汉语史研究领域,较早注意到其他语言对汉语发展影响问题的,是王静如(1935)、吕叔湘(1940)等学者;1953年日本学者太田辰夫发表《关于汉儿言语——试论白话发展史》一文,首次系统考察了中古以来受阿尔泰语影响形成的北方“汉儿言语”的发展、盛行及消亡的过程。此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沉寂。近年来这种情形逐渐得到改观,学者们开始重新认识和估价语言接触对汉语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就汉语语法史中的语言接触来说,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由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所造成的结果,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的机制。研究的热点是中古(东汉至六朝)汉译佛经和元白话这两个阶段。围绕着中古译经语言对中古汉语的影响和元代蒙古语对北方汉语乃至整个汉语的影响,近年来已有不少的成果发表。但总的来看,整个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对包括中古译经和元代蒙古语在内的这些语言接触过程究竟给汉语带来了哪些语法改变,还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目前加强汉译佛经、元白话研究,挖掘语法历史发展中的外来影响,是汉语语法史中的语言接触研究的基础。只有在发现事实的基础上,才可能对其产生的机制,社会历史条件与影响程度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加以讨论。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一些对汉译佛经的梵汉对勘研究,和对元代白话文献与蒙古语的比较研究,也开始了对其中特殊语法现象形成机制的探讨。今后除了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之外,还应该更紧密地与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探讨作为一种动因,语言接触引发了汉语的哪些变化,这些发展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变化过程中它是如何与其他动因交互作用的。这些研究会对进一步揭示汉语语法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有所帮助。
内容概要
在汉语史研究领域,较早注意到其他语言对汉语发展影响问题的,是王静如(1935)、吕叔湘(1940)等学者;1953年日本学者太田辰夫发表《关于汉儿言语——试论白话发展史》一文,首次系统考察了中古以来受阿尔泰语影响形成的北方“汉儿言语”的发展、盛行及消亡的过程。此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沉寂。近年来这种情形逐渐得到改观,学者们开始重新认识和估价语言接触对汉语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书籍目录
前言关于汉儿言语——试论白话发展史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历史上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问题说略汉语和阿尔泰语互相影响的四项例证北方汉语的结构发展汉语被动式的历史·区域发展北京官话溯源北方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和排除式对立的来源元代汉语的后置词系统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一)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二)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老乞大》语序研究中古译经中的处置式试论现代北京城区话的形成《世说新语》、《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贤愚经》、《百喻经》中的“已”、“竟”、“讫”、“毕”佛教混合汉语初论元代白话碑文中助词的特殊用法论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再谈中古译经与汉语语法史研究汉语负面排他标记的来源及其发展移植: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词汇的一种方式也谈中古译经中“取”字处置式的来源——兼论“打头破”、“啄雌鸽杀”格式的形成从语言渗透看汉译佛经中的特殊判断句编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说文所无,后人续添之字”出自北魏;第二,“文字改变,篆形错谬,隶体失真”的现象始自北魏;第三,成为当时风气的“字多别构”的现象在“孝文之世,即已如此,不待丧乱之余”;总之,“盖文字之不同,人心之好异”,都始自北魏,而南朝出现“改易字体”“颇行伪字”要到大同之末,比魏太武帝“初造新字”的始光二年要晚120年左右。为什么这种种重要的现象都出自北魏?我们只能从社会交际的客观需要中去寻找答案。由于不同民族在融合过程中出现大量新事物、新概念,因而在语言中出现大量新词语,原来的文字不能满足需要,只能“好异”而去“专辄造字”。北魏太武帝利用行政的力量使“时俗之所行”的新字规范化、合法化,加以推广。这些新造的字如果不是适应语言表达的需要,就不会沿用到后世。汉字书写形体的变化、“字多别构”的异体字的产生,同样与不同民族在融合过程中学习汉语、汉文有关,把它单纯地归结为会不会写字(“多能书者”)显然是不对的。至于产生上述现象还有其他什么原因,那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 在文字的发展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语言融合过程中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接近或靠拢的痕迹。满文源自蒙文,是根据“以蒙古字协我国语音,联属为句,因文以见义”④的原则制定的,受蒙文的影响比较大,而对满语本身的特点考虑不够,因而有些地方不能准确地表达满语。“十二字头无识别,上下字相同。幼学习之,寻常言语,犹易通晓;若人姓名及山川、土地,无文义可寻,必且舛误”④,因而清太宗命达海“酌加圈点”,以利于准确地书写满语。满语后来与蒙语的关系逐渐疏远,而与汉语逐渐接近,并进一步融合,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其文字的书写形式也进一步考虑到和汉语的关系:“又以国书与汉字对音,补所未备,谓:‘旧有十二字头为正字,新补为外字。犹不能尽协,则以两字合音为一字,较汉文翻切尤精当。’国书始大备。”④这显然已具体地考虑到如何与汉语的对音和转写的问题,使满文有利于书写汉语的借词。清初满文[s][z]不分,只用一个字母表示。而[z]与汉语的[ts]相似,因而满文多用[s]转写汉语借词的[ts]:“罪”,满文作[sui],“蝎子”,满文作[xiyese]。随着汉满两种语言的融合的发展,懂得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知道[s]与[ts]不同,因而另造一个新的字母代表[ts],以转写汉语的词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