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作者:鹤雀 页数:31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孳生军阀、流氓、帮派和战争的年代!这是一个催生革命、英雄、叛逆和正义的年代—— 纨绔少爷蜕变成坚强战士,是为国,还是为家? 大家闺秀历练成巾帼豪杰,是追求爱情,还是追逐自由? 白色恐怖、红色陷阱,是偷生,还是取义? 昔日情人却反目成仇,是物是人非,还是时过境迁? 情场、战场、国事、家事,何事为轻,何事为重? 游行、刺杀、背叛、诀别,哪些是假,哪些是真? 动荡年代,大志在胸,是苟且偷生,还是舍身取义? 黑暗中,我们摸索前行;刑场上,我们义无反顾! 一个关于理想和信仰的故事,一声关于生命和爱情的叹息,一场关于权谋算计的暗战,一部动荡年代颠覆黑暗的鸿篇巨著。 作者没有歌颂,没有讽刺,没有批判,没有鞭笞,绝无黄色,亦不太红,所有文字都让人望而生畏。 时代的刑场中,你是主宰者,还是被宰者?
作者简介
鹳雀,女,原名唐曙缨,重庆人,现居成都。70年生,毕业于师范院校,就业于建筑企业,从业于装饰公司。历时十载,增删五十余次,终成就鸿篇巨制《大刑场1927》。
书籍目录
第一章:暴动第二章:从上海到南京第三章:谁识真心人第四章:山雨欲来第五章:夜色染金陵第六章:虎口脱险第七章:背叛者第八章:游行第九章:永不消逝的枪声第十章:从少爷到战士第十一章:冤冤相报第十二章:灯下黑第十三章:谈判第十四章:大叛徒第十五章:刺杀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苏老太爷斜倚在他那张乾隆年间的檀木椅上,包口鸦片烟作了个深呼吸,让香醇浓烈的烟味儿在胸肺里长长过了一道,这才舒缓过一口气来。这个每日早餐后的惯例已经延续很长一段时日了,不是因为苏老太爷听信了“饭后一袋烟”的俗语,而是因为他找到了“快活似神仙”的感觉,这样的日子对于苏老爷来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 这是一个深处于大片崇山峻岭之中的村子,在这片山峦的村子里苏家是唯一的名门望族。苏家嫡出的男丁往往二十出头就成亲,成了亲就生娃,生了娃就象完成了任务般开始享福,享福的苏家少爷毫无例外地都喜爱这能找着神仙感觉的一口。在宽阔在龙头椅子上躺下,看着最漂亮的收房丫头将烟土从大红纸盒子里一点一点拨出来放进烟枪,开了纸煤点着后自己先引一口火,再将枪嘴儿凑过来,只要稍稍欠起身,于是最香醇的洋土味儿就顺着烟嘴儿流入自己嘴里,心里,肺里,再传到全身每一条神经。 “狐狸精!”大多时候正室太太都倒在丈夫旁边跟丈夫“夫唱妇随”,不过她可不要这名为丫头实为妾室的女人服侍,她宁可自己放烟膏、点火、引火,待第一口烟吸进肺里治了治瘾虫儿后,然后总是不忘狠狠地肚里骂上这么一句。 到民国十五年的时候,当年的“苏大少”已经成了“苏老太爷”。 “苏老太爷”并非浪得虚名,不但儿子们全都已长大成人,最大的孙子也已经二十五岁。骂人的元配在三十年前入了土,跟着各位姨太太也陆续寿终正寝,当年巧笑嫣然的收房丫头是他目前硕果仅存的老伴。 虽然她那一张艳如桃花的脸已经失去的往日神采,变作了一只至少下树二十天的桔皮,但眼下她却名正言顺地躺在当年正室占据着的位置。 她也点烟,动作因熟练而从容,烟雾腾腾升起,而苏老太爷这头的烟雾反而少了许多。他除了深吸第一口外,其它则只是浅浅地应付几下,然后便放下烟枪,在大儿子的扶持下缓缓坐起来,神态和气地说道:“开春的秧子该插就得插了。东头那些个田该佃也就得佃出了。徐老八借的三块银洋啥时候还也得有个准信,咋说这大户人家也有大户人家的苦处,该做的事就得做。还有,秀容的嫁妆都备齐了?” 说到这里,他的眼角忍不住瞟了瞟一旁卧着的妻子。 苏秀容是他的次子德仁的女儿。当年他新娶了县城里府衙文书的女儿,又与自己的丫头红翠陈仓暗渡,以致红翠珠胎暗结。苏老太爷的父亲知道这事儿后就作主让他将红翠收房,条件是孩子生下来无论男女都不可居长,所以次子德仁的年龄其实比长子德厚要大七个月。这次轮到出嫁的秀容是德仁的次女,其实苏老太爷并不情愿秀容就这样嫁出去,因为秀容长得实在太象她奶奶,完全再现当年周红翠的倾国倾国,苏家所有女儿中,就数她最美丽。 苏老太爷当年虽然做了不大正经的事,可总之还算是个正经的人。除了红翠,他这辈子再没乱来过一回,其它三房姨太都是明媒正娶。可惜都短命,最长命的死于十五年前,终年三十七岁。 一房元配,三房姨太再加个收房丫头,为他留下了十四男七女。这十四男七女成年后,又为他添了四十五名男孙十二名女孙。苏秀容在这十二名女孙中居老六。 早饭后的常例是儿子们都要到苏老太爷房里请安,主事的德厚德义德仁德胜四兄弟以及已经成年的长孙旭照照例垂手站在最前面。今日老太爷的话不多,吩咐的事却不少。开春的秧田还没有犁,德厚安排插秧的短工人手也不齐,今日还得再去找找;东头那块坡田太陡,悬崖边儿的地段,佃田的告示贴也贴了,熟人托也托了,可接手的农户就愣是没有;至于徐老八,那是块硬骨头。不是老徐赖帐,实在家里揭不开锅,哪有现钱还,只好隔三岔五的例行催催也就是了。只有秀容的事倒算喜,前面五个女儿出嫁,排场大而且风光讲究,这回轮到老太爷最钟爱的六姑娘,怎么可以马虎。再说这湖南省城里还有苏家做生意的叔伯兄弟,再加上生意场上的朋友都看着呢,这面子不可丢,这名声不能坏。 这边德义已经在报礼单。 “……七锣八鼓的班子是省城里最出名的角儿,一色的徽班腔,预备了七天的戏,出出不同,都是喜庆的段子;炮仗是大串子爆竹到五彩礼花都有,最大的一朵是龙凤呈祥、吉祥如意的字儿,应老板说放得上十层楼空中,八里地外都瞧得见……” “嫁妆的第一路子是八挑细软,尽一色的丝棉货;想着对面也是行家出身,所以订的都是蜀绣,省得湘式手法的货色拿出去着人挑漏眼儿。不过这间蜀绣坊的货可精美,前清老佛爷都瞧得上,着他们出多少进多少,真真正正的贡品。若非眼下民国了,这东西再多钱也买不着。还有芳草斋的八色糕点、庆瑞坊的的八件首饰也都入了礼盒;亲家于老爷于老夫人也各封了礼……” “只莫忘了于家也是绸缎出身。”苏老太爷对德义的长篇大论并不置可否,一如既往闭着眼说话,“于老的礼封重些也无妨,回头德生要跟他们在生意上打些交道。” “是,爹。”德义垂手弯腰。 “旁的事搁一搁不打紧,这椿事不能办砸,你们都各忙各的去吧。德厚,佃田的事你先放下,去老陈那里支些银洋,给于老多添点礼。” “是,爹。”德厚也垂着手。 然后只听悉悉嗦嗦的声音,那是十来个候在厢房中的儿子和三名成年孙子轻手轻脚出门的声音。苏老太爷耳里听着这声音,闭着眼享受这儿孙满堂的满足,等声音完全消失后才开始放松腰身,他想再次躺下来清静地品味一下正宗洋土的醇味儿的时候,一抬头却见德仁还站在那儿。 “德仁呀……还有什么事?”换个人这样不声不响地站着不走,他一定早就皱起眉来了。不过对德仁这个名义上的次子,无论从红翠的原因还是他屈居老二的缘故,苏老太爷从来都是和颜悦色。 “昨日儿子收到了一封信。”德仁低头垂手,手里空空的。他不紧不慢地说话,不带一点感情色彩,好象只是旁观者在描述一件事。“是村西头王三送来的。儿子见信封上写着的父亲亲启,还以为是旭升从县城城带信回来,但打开才看一个头,却原来是德信兄弟的信,是写给父亲您的。” 他这几句平淡的话,却仿佛在椅子上突然放了一支尖端朝上的针,刺得苏老太爷一下翻身坐起来。“德信?德信写信来……他……他都说了些啥?” “他……信是写给父亲的,儿子怎敢窃视。” “我问德信在信里说了些啥。”苏老太爷的语气重了点,“长兄如父,不算窃视。” “德信说他最近要回来。” 苏老太爷坐得更直,眉头却同时皱了起来:“回来?他说他要回来?啥时候?” 德仁道:“信在路上误了些时候,这样算来,不定就这几日。” 苏德信的归来和苏秀容戏剧人生开始发生在同一天。 自于家下聘以来,苏秀容就以一个女孩子待嫁的心情很单纯地等着出嫁离家的那一天。山村的女孩子对于婚姻,完全没有一点概念,她只知道女孩子到了十六岁就该出嫁。对于婚姻的内容,她一片空白,一个人空想半天最后的结论也不过是易地而居。易地而居的意义对于她来说,只有一个——离开苏家大宅。 离开这个苏家大宅,是她向往已久的事。 在苏家,秀容算是受宠的孩子。十六岁的苏秀容长着弯月般的眉清水般的目蔻丹染就的唇乌云笼罩的发,她在苏老太爷面前走过,身形飘逸柔弱宛如春风拂拭,在她身上寻不着地主女儿的矫揉,也找不到乡村女孩的粗糙,她细腻如上天雕就的一块玉,晶莹透明。这情景竟时常令苏老太爷会产生时光倒转红翠一如当年的错觉,这也是苏老太爷在她的出嫁快慢问题上拿不准主意的缘故。一方面她再现红翠当年的倾国倾城,另一方面不如为何,只要她在苏老太爷眼底出现,苏老太爷脑子里就会浮现出“红颜祸水”这个词。 红颜祸水。也许美丽本身没错,但美丽却会招来麻烦。苏秀容的美丽不但令姐妹们羡慕,也令姨娘们妒忌。只因苏老太爷的缘故,姨娘们不敢将这份妒忌着落在秀容头上,于是,秀容的母亲就成了合理受害者。 秀容的母亲并不算美女,她刚嫁进来时虽不漂亮但总算小巧玲珑,但一连生了三个孩子后就开始雍肿起来,一张脸上布着的麻点如院子里那棵梨树挂着的青黄梨,身材也如青黄梨般下盘沉稳。因为遗传,秀容的哥哥和弟弟也长着这样一张脸,这样一副体形,朝天鼻子再加上矮胖的身材,成为苏家众兄弟的笑料。于是除秀容奇迹般得以继承奶奶红翠的美丽之外,他们这一房孩子平日里很受歧视。 秀容不止一次撞见自己母亲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姨娘们奚落。但这些姨娘一见她,却又立刻堆起笑脸。 “我那都是说说罢了,哪儿说哪儿放。秀容她娘,你可别往心里去,啊?”扔下这句话,姨娘们笑成一团然后溜之大吉。 “太过分了。娘,我告诉奶奶去。”那时候苏秀容还小,红翠却已发现这孩子的与众不同,于是格外的喜爱她。 “别,别,我没往心里放。”秀容的母亲总是这样说,用力地低着头,用力地压着声音。这个逆来顺受的女人,到死也这样垂头低声。 “……容,娘只你一个女儿,你是娘的心肝……娘不在了,你要乖乖的……”她流着泪拉着秀容的手,她手冰冷得令秀容颤抖。于是她反过去紧握着母亲的手,紧紧握着,企图将自己的体温注入母亲的身体。可是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肺病那时候在城市的治愈率也极低,在乡村,就是绝症。 因为怕被传染,苏家的人早躲得远远的了,结发的丈夫也不见踪影,在最后的日子里,秀容母亲只见着了女儿。女儿哀哀的目光令她心碎,她也想留下,可没有人能留住她。 于是秀容在怔怔的泪水中看着母亲落下最后一口气。 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不再笑,她总是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天空,谁也不知她心里在想些什么。 她甚至没有哭。母亲下葬的时候,哥哥和弟弟哭得泪如滂沱,她却只是怔怔地看着装着母亲的木盒子被淹没在黄土之中,却一滴泪水也没有。 常常娶笑母亲的姨娘随之成为正堂。可是秀容却从来没有叫她一声“娘”。因为在她心目中,她再没有了母亲。甚至也没有父亲,因为父亲没有和她一起为母亲送行。在她心里,所有亲人都已死了。 所以很早的时候,她就已在盼望着离开这个冷如寒冰的地方。 出嫁,是那个时代的女孩子离开娘家的唯一途径。 专职说媒的刘三幺婆上门的时候,她心里紧张得仿佛钢爪摄住所有心肺,在屋子里转了三遍却最终没有迈出门去。但当姨娘们来到房里向她表示恭贺时,她面上的表情却冷淡得仿佛将要嫁出去的人不是她。 可是就在吉期到来的前三天,刘三幺婆又来了。 这一回来,刘三幺婆的表情和上回不大一样。 “天哟,谁晓得这是咋回事哟……”大老远就听得到她的长歌痛哭,那哭声配合着悲愤流涕的表情告诉别人她的立场坚定不移地站在苏家一边,“听听于家那小家伙说什么……打倒封建主义包办婚姻?” 这个全新的名词就连苏老太爷也没听过。 其实拒婚事件的发生,并不是意外。在遥远的山村婚姻当然还传承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训,而这时候在繁荣的城市民主与自由思想已经蓬勃发展。于家少爷去京城念大学,受到新思想的教育后当然不会听众父母之命,至于“媒妁之言”,那更加不买帐。他接到父亲在家乡为他订亲的书信先是打算置之不理,继而觉得应该借此机会向父亲推广新式婚姻,然后用了一整夜的时间回了封言辞肯切的信阐述旧式婚姻盲婚哑嫁的缺陷,并用古今中外的事例证明婚姻应与爱情合二为一,并劝告父亲大可不必为自己婚事操心云云。 于父接到信勃然大怒,大怒中他没耐心与儿子多说,抓过了张纸就写信告诉儿子若不回来成亲就永世莫进于家的门,这绝情的寥寥数语也激怒了年少气盛的于家少爷,想也不想就回信表示绝不向父亲这位封建家长低头,一边说与那女子“道不同不相为谋”,一边又声称“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包办婚姻”该当打倒,而他向旧社会开战的具体措施就是:“死也不回去娶那个姓苏的土包子!” 你听听她叫什么:苏氏。这是啥名字,就好象没名字,甚至比不上那些土得掉渣的名字。接信当日,于少爷拿着父亲来函呆望着北方那片冷裂高远的天空,遥想着一个虽浓妆艳抹仍掩不住粗手大脚样子的女子蹒跚而来,浑身汗毛在一秒钟之内全部竖了起来。 媒婆走后,于老接着便亲自登门谢罪,苏老太爷称病不见,由德厚接待着坐了一会便端茶送客,倒是有生意往来的德生送他出门。两个人一直走到村头大榕树下,才沉默着分手,连声“不送”与“留步”也没有。德生在转头回程时,突然听有人在叫他的名字。 “德生十哥!” “德信……是德信……你怎么回来了?真是你回来了?” 难怪德生不相信自己眼睛。 苏德信是苏老太爷最小的的儿子,年龄比长孙旭照还小着三岁。苏老太爷五十五岁娶妾得子,对这个幼子的喜爱与其说是因为“百姓爱幺儿”的情结,还不如说是因为他的存在充分证实了苏老太爷的旺盛精力以及能够在苏家继续掌勺的权威。对儿子们的教育,苏老太爷有着明确的思路,长子长孙日后当然要继承家业,所以礼义仁智信的传统教育以及经商营地的本事必不可少;其它儿子则可以自由发挥,仕家工商都可以根据自身天分选择,只要不游好好闲,什么行业都成。事实证明苏老太爷的计划是大面积成功的,除了幼子德信。 苏德信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国满清覆灭民国新建的交替时期,与其它同龄人一样,他的私塾只上了不到一年就去到城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从初等学校到高等学院的教育使他对旧式的一切都持否定态度,起初他还隔三岔五地给家里写信报报最近的情况,洋洋洒洒数千言,到后来信的内容越来越少,千而百,百而十,最后只简单到“钱又见底,盼家速递”的电报语言。苏老太爷接信气不打一处来,以传统的仁义道德及百行孝为先的内容写信将他训斥一通,并严令他立即归家。本以为此举可以达到就近管教的目的,可事与愿违,从那之后,非但苏德信人没回来,就连写信要钱的次数也没有了。 现在久违的幼子突然归家,苏老太爷心情复杂得连他跪下请安都没听清楚。 但他毕竟是下跪了。他就跪在地上——两手按土,双膝及地,面地背天。准确地说,他整个人好象已伏倒地面。 跪伏这个姿势,在苏老太爷的思维里还可算作是诚心认错的表示。既然是诚心,那点小错小惩大诫也就算了。再说三年未见,那个带着鼻涕离家的儿子已经长身直立气宇不凡,看上去的确比一直呆在乡里的其它儿子优秀顺眼,他言谈举止都是那样条理分明从容不迫,似笑非笑不亢不卑的表情证明他的确受到了优秀先进的教育,已经初具苏老太爷梦想中的名士风范,看来洋学堂还真是有点名堂。 苏老太爷在心里已经暗暗承认,嘴上却不免还是要训斥他的不孝行为。训斥的内容当然已经不再是“父母在不远游”的陈年旧辞,代之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几乎已不象是训斥,而更像是一个父亲对老大不小的单身儿子进行善意提醒。训斥结束之后,苏老太爷命令厨房开宴,举家大宴。 “这回回来,你都有些啥打算哪?” 接风大宴过后的第三天,苏老太爷在与德义德厚讨论结束家事之后,将苏德信叫到房间。他并不是一个自我陶醉的人,当然料到苏德信并不是因为某日的一个午夜梦回,深切思念他这个父亲才回这个家来,他猜想儿子多半是在外面受了严重的挫折打击,这才想到这穷乡僻壤还有个屋子还有个家,当然他也不必明言追问德信回家的真实原因,他等着合适的时候德信自己说出来。 他依旧躺着过烟治烟虫儿,眼也微闭着,好象对这问题没关点经心,只是拉家常随口问问。 苏德信却笑笑在烟床上坐了下来。苏老太爷特意把红翠打发到外间去了,所以她的位置空着,苏德信就正好坐在那里。不过他不吸鸦片,他抽的是洋烟。他自己从西服里取出很精致的烟盒,从中取了一支叼在嘴上点火,然后才不紧不慢说道:“儿子这回回来,是想进学堂做教师。” “进学堂做教师?”苏老太爷始料未及,差点坐了起来。 “嗯。县城里的国文中学堂的方老师推荐我到苏家湾来做小学教师。苏家湾的国文小学校长白燕其是他的朋友,他开出的薪水不错,比上海也差不了多少。我想这儿离家近也挣钱,何必死守着上海那地方不放?……” “哦。这么说这几年你都在上海?” “儿子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就去了上海。”苏德信毕恭毕敬地回答,“进洋人的银行作买办,薪水虽然不错,但那也是个得罪人的买卖。不是儿子做事不谨慎,实在是商业竞争难免嘛。可爹您不知道,上海那地方干啥也别干得罪人的事,不然哪天你说出意外那就出意外了。我想来想去还是安全第一,于是洗了手又去杭州做事谋生,谁知杭州那地方……” 说到这里他有点说不下去了。 “杭州那地方又怎么啦?”苏老太爷听着,淡淡问着,“我没去过但我知道那地方。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地方一定很中看吧?” “可事情坏也就坏在这‘中看’二字!”苏德信叹着气,一句话似不经意中冲口而出。 “这话又怎么说?” “中看的景致当然不用费什么事,但中看的女人……唉,说起来还是那两字:难缠,难缠——” 苏德信低头垂首吞吞吐吐用了很长的时间也没说完这句话,苏老太爷却已经倒在烟床上“扑哧”一声笑了起来。 他笑了足足一盏茶时分,才止住笑说道:“我就说呢。我儿子哪有那样不中用,堂堂京城大学生跑到这乡里来教书,原来你这回回来是躲女人!那有啥可躲的!看中就娶回来,没什么大不了。当然不可扶正,作个侧室就是。杭州嘛,要钱的女人那都是烟花出身,做正室是不妥的,所谓‘娶妻娶德纳妾纳色’,正室最终还是要出身名门,讲究门当户对的……” 他兀自滔滔不绝说下去,苏德信反而听得怔在一边。 “你老爹是老了,可不是老古板。”说完娶妻纳妾的事,苏老太爷接着板起了脸,“你莫以为你喝了几滴洋墨水就连你爹都可以不放在眼里了。你在上海做投机买卖那是有本事,爹听着高兴;你在杭州玩女人玩到山穷水尽也没啥大不了的,爹听着也不放在心上。唯独爹不饶你的,是你做买卖也好,玩女人也好,连信也不给爹来上一封,你把爹当啥了?我苏佑祺这一辈子,不爱财不贪名,重的就是个别人当我是回事。你不当我一回事,那是亲儿子,打不下手,当我落了牙往肚里吞;可老于那小子也不当我一回事,我就饶不了他啦。德信你在京城上海的熟人多关系广,你在走马上任当教书匠的前面替我办一件事,行不?” 于家拒婚的事,苏德信一踏入苏家大门就已经听说了。他离家时苏秀容还是个绑着小辫儿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子,现在长成个什么样子,他猜都猜不出来。但在他印象中,这女孩子怎么也不会丑,以乡里女子的审美标准,她应该是出类拔萃的。
编辑推荐
《大刑场1927》让我们重温那个豪情万丈、向死而生的狂热年代!《十月围城》之后,《大刑场》席卷而来。它是一部革命年代关于人性的交响曲。不论是参加革命,还是反对革命,选择不再依据于大义凛然的革命号召或贪生怕死的懦夫宣言。《大刑场1927》是一部充满浓郁历史味觉的小说,它如同一张神秘莫测的命运图谱,演绎出悲喜交集、甚至啼笑皆非的种种大命运。一个关于理想和信仰的故事,一声关于生命和爱情的叹息,一场关于权谋算计的暗战,一部动荡年代颠覆黑暗的鸿篇巨著。那个时代就是一个巨大的刑场,我们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我们在刑场中苟延残喘或者奋起反扑,不幸者流血牺牲,幸运者看到了光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