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集

出版时间:2008年9月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作者:陈德平  

内容概要

《鲁迅文集》主要内容: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传已久的词句,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的,什么是瞬间即逝却又是最宝贵的。《鲁迅文集》收录了著名文学家鲁迅不同时期的经典杂文、小说、美文、散文诗数篇,这些作品意蕴深厚,细细品来,醇香扑鼻,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陈德平,晚年别号雷夏翁,山东省鄄城县彭楼镇王集村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鲁迅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以脚报国
      
      (第三段)
      我们的杨女士虽然用她的尊脚征服了比利时女人,为国增光,但也有两点“错念”。其一,是我们中国人的确有过尾巴(即辫发)的,缠过小脚的,讨过姨太太的,虽现在也在讨。其二,是杨女士的脚不能代表一切中国女人的脚,正如留学的女生不能代表一切中国的女性一般。留学生大多数是家里有钱,或由征服派遣,为的是将来给家族或国家增光,贫穷和受不到教育的女人怎么能同日而语。所以,虽在现在,其实是缠着小脚,“跑起路来一摇一摆的”女人还不少。
      
      (第六、七段)
      使馆和领事馆是代表本国,如杨女士所说,要“庆祝国运方兴”的,而竟有“每况愈下之势”,孟子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则人民的过着什么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小国比利时的女人们究竟是单纯的,终于请求了原谅,假使她们真“知道立国数千年的大中华民国”的国民,往往有自欺欺人的不治之症,那可真是没有面子了。
      假如这样,又怎么办呢?我想,也还是“就此一笑而散”罢。
      
      ~~~~~~~~~~~~~~~~~~~~~~~~~~~~~~~~~~~~~~~
      
      宣传与做戏(第五段)
      
      不幸因为是“天地大戏场”,可以普遍的做戏者,就是难有下台的时候,例如杨缦华女士用自己的天足,踢破小国比利时女人的“中国女人缠足说”,为面子起见,用权术来解围,这还可以说是很该原谅的。但我以为应该就这样拉到。现在回到寓里,做成文章,这就是进了后台还不肯放下青龙偃月刀;而且又将那文章送到中国的《申报》上来发表,则简直是提着青龙偃月刀一路唱回自己的家里来了。难道作家真已忘记了中国女人曾经缠足,至今也还有正在缠脚的么?还是以为中国人都已经自己催眠,觉得全国女人都已穿了高跟皮鞋了呢?
      
      ~~~~~~~~~~~~~~~~~~~~~~~~~~~~~~~~~~~~~~~~~~~~~
      
      小杂感(之二)
      
      约翰穆勒说: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
      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们变成沉默。
      
      ~~~~~~~~~~~~~~~~~~~~~~~~~~~~~~~~~~~~~~~~~~~~~
      
      
  •     曾经都鲁迅先生的书,觉得很枯燥,很难读下去。到了高中的时候开始觉得先生的文字很幽默,但总觉得似乎笑不出来,不知道为什么。再读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幽默中透出了辛酸,透露着对社会的无奈,对政府、对民众、对自己的嘲讽,联想到今日之世,耳闻目染,先生这样的人似乎很需要,希望能再出现此类文豪。
  •     还是喜欢读鲁迅的小说。
      沉郁,深刻,悲悯,充满力量。
      无论是《狂人日记》,还是《药》,篇篇都是精华。
  •     先生是大家熟悉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或杂文,大多充满着睿智的批判锋芒和战斗激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说就是读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政治思想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鲁迅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鲁迅的作品永放光芒,后人总能从中汲取营养,受到鼓舞和启迪。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鲁迅精神,最核心之处,在于他不屈不挠地外抗帝国侵略强权,为民族自尊自强而呼号;内反专制独裁,为民主解放而抗争。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产、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     回顾鲁迅时代,面对当时社会我们该怎吗做呢-读鲁迅的书籍就要读出你的感受,封建社会使虐杀者横行霸道。
  •     本来很讨厌鲁迅,特别是因为他在中学课本上,总是有那么多文白不分的文章,太多语文老师纠缠鲁迅文字背后的意义,一句句一字字,搅扰的人心神不得安宁。对他的恨,是中国语文老师一手培养出来的。
      
      不过最近却喜欢上了鲁迅,得时间的时候,翻翻手里的鲁迅文集,突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个总是蓄着八字胡的先生,除去了被冠加的各种名号。他的确是一文字高手。
      
      那种想说却不能说的时候,那那种被黑暗势力扼住咽喉,无法发声的痛楚,真是不到那个时候,体会不到鲁迅的疼,了解不了鲁迅的憋屈。在这样的时代里,小沈阳要比鲁迅活的更滋润。
      
      大屠杀开始了,血淋淋的,所以鲁迅选择了自己的说话方式。
      
      黑暗浓,黎明是否已近?
  •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真的挺有体会。
    太小的时候看鲁迅可能会热血过于澎湃,不融入当时背景体会,很容易偏激。
  •   时代不同了,但鲁迅依然是先锋。
  •   鲁迅啊,了得。
  •   对他的恨,是中国语文老师一手培养出来的。
    呵呵 看着很亲切 想起了大清早起来背课文的我
  •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
  •   如果鲁迅活到了新中国?
  •   会很惨。
  •   对他的恨,是中国语文老师一手培养出来的。
    这话说得极是,
    小学没带手绢,被罚抄的是闰土节选
    初中全班纪律不好,一起罚抄社戏全篇
    高中没背齐他的纪念刘和珍君,还被留校
    老师把他写的每句话都拆开了讲意义,一篇文章也就支离破碎了
  •    老师把他写的每句话都拆开了讲意义,一篇文章也就支离破碎了
    老师总爱纠结于一些不重要的细节。
  •   黑暗浓,黎明是否已近?
  •   鲁迅和小沈阳还有关系?
  •   2009-02-08 11:12:39 工人阶级力量大  鲁迅和小沈阳还有关系?
    两种选择
  •   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我一直无法理解。
    我一直都很喜欢鲁迅先生,很奇怪为什么我没被老师们毒害而厌烦先生那看似语病重重的白话文,于我、先生的文字像是瑰丽的花园般引人入胜。读鲁迅,还是自己读得好,老师的讲解就是对先生的亵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