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人的精神事务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作者:何言宏  
Tag标签:无  

作者简介

何言宏,男,1965年4月生,江苏淮阴人。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著有《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介入的写作》、《精神的证词》等,另有论文多篇,主编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评传丛书”等。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文艺评论奖等。

书籍目录

序言谭五昌 第一辑文学史重省 精神权力的瓦解与重塑 当代中国的见证文学 “正典结构”的精神质询 为什么要鼓吹忘却? 现时代的中国书写 中国当代文学的自主性难题 中国当代文学自主性的建构 近年文学的民间意识与文化政治问题 坚持一种批判的地方性 作为一种精神资源的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南方精神 第二辑作家作品论 乡村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精神创伤与美的救赎 重新“归顺”于对“人”的关切 权力批判中的道德诫命 叹息与呐喊 书写我们的核心经验 精神乡邦的眷顾与坚守 “花儿的野腔把人迷 天空宽广到何时,天空宽广到何地? 第三辑文学批评论 陈思和教授的学术世界 批判的学术如何可能? 发现者的激情与尊严 “诗歌标准”的焦虑及其他 “重写诗歌史”! “边缘”的意识形态 诗歌史的写法 深入历史与介入现场 深入现场与发现问题 文学批评的反思与重建 介入的批评 为价值而学术 学术风度与批评精神 我们最切要的批评精神 批评的经典化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专业性问题的反思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公开的情书》初稿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72年,是当时在“知青”间流传的“手抄本”之一,1979年9月修改定稿后发表于1980年第一期的《十月》杂志,作者靳凡,实际上就是后来从事思想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刘青峰。而《晚霞消失的时候》则构思和发表于“文革”以后,也刊载于1981年第一期的《十月》杂志。作者礼平,潘旭澜主编的《新中国文学词典》曾经有过这样的介绍:“礼平(1948—)小说家。四川人。196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海军某部战士。1981年转业到北京某单位工作。1981年发表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引起较大反响,受到一些批评。后曾在《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过小说,但数量不多,影响也不大”。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很多文学史编撰中。这两个作家和他们的作品都曾经被严重忽视,近乎成了文学史上的“失踪者”。也只是在近些年来,这样的状况才有改观,一些具有新的学术理念与历史意识的文学史著作开始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从而被编入新的文学史叙述。但在这些著作中,这两部作品的“地位”仍很“尴尬”,与那些占据章节、身份显赫的“正典”相比,它们仍然“底气不足”和“聊备于无”地处身于文学史“主流”外的历史边角,与它们的实际成就和文学史意义远不相称。 在《西方正典》一书中,哈罗德•布鲁姆曾经提出一项屡试不爽的测试经典的基本方法,那就是看一部作品是否能够经得起重读?而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文关于经典的十多条定义中,首先指出的也正是这一点,认为“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文学作品是否能够经得起重读,确实是衡量其是否是经典的一个最为重要和最基本的标准,在此意义上,《公开的情书》和《晚霞消失的时候》恰正具有这样的品格。 有一点我们应该很清楚,每一部作品的能够被重读,都可能是由于它们的虽然复杂但却又很独特的具体原因,对于《公开的情书》和《晚霞消失的时候》来说,它们的鲜明、强烈而又非常独特的精神特征,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时隔多年,我对它们的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一次精神还乡,是一次激动人心和荡气回肠的精神洗礼。

编辑推荐

《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知识人的精神事务》是“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知识人的精神事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一点也不艰涩难懂,是提高学养的很好的著作。我爱何言宏:)继续等待下一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