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水利志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江都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方志出版社 (2009-12出版)  作者:江都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编  

前言

江都位于淮河人江尾闾,京杭大运河、通扬运河穿境而过,境内水系发达,既是“鱼米之乡”,又是“洪水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江都带来洪涝灾害频繁。江都水利源远流长,置县两千多年来,历代江都人民坚持不懈的治水史功绩卓著,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人民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奋斗,江都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骨干水系框架基本形成,防洪除涝和灌排体系日臻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为总结研究江都水利的演变规律和人民群众兴修水利、根除水害的历史经验,弘扬江都人民在水旱灾害斗争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再现可歌的治水史绩和丰富的水文化,给未来水务事业发展留下宝贵的史料。根据省水利史志、扬州市、江都市地方志编纂规范要求,组织力量,编纂出版《江都水利志》。《江都水利志》编纂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历时二十多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组织专门班子先后开展了两次集中整理编纂,完成《江都县志》水利篇,收集整理的大量珍贵资料为《江都水利志》的编纂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2006年8月,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重新启动修志工作,成立《江都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按照两轮志书合一出版的要求,在第一轮《江都水利志》初稿的基础上,重新修定纲目,实行“开门修志”的方法,全员发动,集思广益,全面收集资料,举全系统之力投入志书编纂。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于2008年7月,先后完成《江都水利志》(稿)自审和复审,经修改后形成《江都水利志》(送审稿)。2009年5月,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扬州市水利局和江都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召开《江都水利志》(稿)评审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对志稿进行了评审,并获得通过。《江都水利志》设十七章、八十五节,约六十五万字。本志书贯通古今、突出当代,详实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后江都市(县)境域内的各项水利建设情况和水利史料,充分展示几代水利人努力的成果,为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抗旱及水务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一部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对进一步提高全市水务工作水平,加快水务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容概要

《江都水利志》内容简介:江都位于淮河人江尾闾,京杭大运河、通扬运河穿境而过,境内水系发达,既是“鱼米之乡”,又是“洪水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江都带来洪涝灾害频繁。江都水利源远流长,置县两千多年来,历代江都人民坚持不懈的治水史功绩卓著,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人民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奋斗,江都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骨干水系框架基本形成,防洪除涝和灌排体系日臻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为总结研究江都水利的演变规律和人民群众兴修水利、根除水害的历史经验,弘扬江都人民在水旱灾害斗争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再现可歌的治水史绩和丰富的水文化,给未来水务事业发展留下宝贵的史料。根据省水利史志、扬州市、江都市地方志编纂规范要求,组织力量,编纂出版《江都水利志》。《江都水利志》编纂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历时二十多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组织专门班子先后开展了两次集中整理编纂,完成《江都县志》水利篇,收集整理的大量珍贵资料为《江都水利志》的编纂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2006年8月,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重新启动修志工作,成立《江都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按照两轮志书合一出版的要求,在第一轮《江都水利志》初稿的基础上,重新修定纲目,实行“开门修志”的方法,全员发动,集思广益,全面收集资料,举全系统之力投入志书编纂。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于2008年7月,先后完成《江都水利志》(稿)自审和复审,经修改后形成《江都水利志》(送审稿)。2009年5月,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扬州市水利局和江都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召开《江都水利志》(稿)评审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对志稿进行了评审,并获得通过。
《江都水利志》设十七章、八十五节,约六十五万字。本志书贯通古今、突出当代,详实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后江都市(县)境域内的各项水利建设情况和水利史料,充分展示几代水利人努力的成果,为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抗旱及水务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一部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对进一步提高全市水务工作水平,加快水务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凡例概述大事记第一章 自然概况第一节 地理位置第二节 地质地貌第三节 气候第四节 土壤植被第二章 水系水文第一节 水系演变第二节 长江水系第三节 淮河水系第四节 分片引排水系第五节 湖泊第六节 水位流量第三章 水资源第一节 水资源总量第二节 水资源供需平衡第三节 水质监测保护第四章 流域性河道治理第一节 里运河第二节 通扬运河第三节 新通扬运河第四节 三阳河第五节 新三阳河第六节 高水河第七节 淮河人江水道第八节 盐邵河第九节 泰州引江河第五章 江堤护岸工程第一节 江堤建设第二节 嘶马弯道第三节 护岸工程第四节 沿江涵闸第六章 骨干河道治理第一节 白塔河第二节 红旗河第三节 野田河第四节 小涵河第五节 邵仙引河第六节 向阳河第七节 灰粪港第八节 澛汀河第九节 龙耳河第七章 自流灌溉工程第一节 灌区建设第二节 总渠主要建筑物第三节 灌区补水站第四节 灌区管理第五节 灌区水利科研第八章 农田水利第一节 圩区治理第二节 河网建设第三节 田间工程第四节 农田排灌第五节 高产农田建设第六节 试点工程第七节 水土保持第八节 桥梁建设第九节 小农水改制第九章 城市水利第一节 城区河道第二节 城区涵闸第三节 城区防洪第十章 防汛防旱第一节 组织机构第二节 水情调度第三节 经费器材第四节 自然灾害第五节 重大抗灾纪实第十一章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第一节 泵站工程第二节 配套工程第三节 工程效益第十二章 工程管理第一节 堤防管理第二节 涵闸管理第三节 河道管理第四节 圩区管理第五节 施工管理第十三章 水政执法水资源管理第一节 水政执法第二节 行政许可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第十四章 水利经济第一节 综合经营第二节 水费征收第三节 堤防占用费征收第四节 闸费征收第十五章 科技教育第一节 科技组织第二节 科技队伍第三节 科技成果第四节 人才培训第十六章 组织机构第一节 行政机构第二节 党群组织第三节 直属事业单位第四节 乡镇水务(利)站第十七章 人文第一节 艺文选第二节 古迹第三节 人物第四节 先进名录第五节 天气谚语附录索引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2月,兴港路备土工程开工。南起三江营港区,北接扬靖公路,全长6030米,由大桥区组织民力施工,实做工日31万个,完成路基备土43万立方米,4月底竣工。3月28日,县水利局研制的“预制装配式小型水工建筑物技术”获水利部1993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4月6日,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和县政协负责人在昭关灌区管理处召开里下河圩区防涝工程“无坝”县建设会议,具体落实县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无坝”县建设计划。5月20日,潘复坤任县水利局纪律检查组组长。6月18日,淮河入江水道运河西堤崇湾凹段加固工程开工,工程采用粉喷桩加固堤基和筑挡浪墙加高堤身的设计方案。施工长度650米,筑挡浪墙500米。工程总投资643.6万元,于1996年1月17日竣工。8月7日,江都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决定,将境内新通扬运河北岸和新三阳河东岸各闸全部打开,并组织突击力量,对所辖河道上的渔网、渔簖、坝头进行清理,以加速向旱情更为严重的兴化等地送水。11月,里运河西堤昭关闸对岸堤防加固工程开工,工长500米,对原护坡拆除新建,次年5月竣工,工程投资72.2万元。

后记

《江都水利志》在省水利厅、扬州市水利局史志办关心帮助下,在扬州市、江都市地方志办公室热情指导下,在江都市(县)水务(利)局历任领导重视关怀下,经参加编纂工作人员的刻苦努力,不辞辛劳,默默奉献,踏实工作,先后两轮修志历经20多年时间,终于圆满完成编纂任务,于2009年12月付印出版。《江都水利志》的编纂,始于1986年,局建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熟悉水利历史情况、有一定资历的老干部组成专业班子,共11人,并外聘两名资深老教师参与编写,经过广泛征集史料,查阅档案,座谈访问,制成2000多份资料卡片。第一轮修志用10年时间,编写完成大事记(至1987年),拟定志书纲目,撰写10章约6万多字的水利志稿和《江都县志》中的水利篇。此后,于1999年底,局又抽调7名人员组成修志工作小组,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13章、57节、10万字的《江都水利志》(草稿),为二轮修志积累丰富的资料,奠定良好的基础。《江都水利志》二轮修志,按照上级要求于2006年8月开始,重新组建班子,成立《江都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组成18人的编写队伍。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发动全局各职能科室及水利系统直属单位参与修志工作,并将修志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定期检查、汇报交流。做到办公有场所、交通有车辆、设施有配备、经费有保障,推进修志工作有序开展。历时3年,完成《江都水利志》编纂工作,志稿共17章,85节及概述、大事记、附录约65万字。

编辑推荐

《江都水利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江都水利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