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 作者:《东辛农场志》编纂委员会 编 页数:399 字数:663000
前言
战争年代的炮火硝烟刚刚散尽,云台山下黄海岸边的“东大滩”上,又响起了垦荒马达的隆隆轰鸣,从此,沉睡300多年的盐碱荒滩上,奏响了改天换地的动人乐章。 解放前的东大滩,人烟稀少,碱荒遍地,芦苇丛生,盗匪出没。1950年4月28日,东辛农场在这片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宣告成立。刚刚告别战火硝烟的干部、技术人员和解放军官兵,从全国各地奔赴这里,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垦荒大军。他们餐风露宿、栉风沐雨、披荆斩棘、辛勤耕耘,用汗水冲刷着贫穷,用心血浇灌着文明和富裕之花。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到70年代初,昔日贫穷荒凉的盐碱滩,变成了条田阡佰、沟渠成网的米粮仓。但是,由于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导致的历次政治运动,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粮为纲”的单一农业经济,仍然束缚了东辛人民迈向富裕的脚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银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打破了禁锢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中国经济像骤然爆发的火山一样,呈现出勃勃生机。东辛农场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农场在继续稳定种植业生产,不断追求高产高效基础上,大力发展以肉鸡、奶牛、水产为代表的养殖业,并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加速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三中全会以后的20多年,东辛农场已由一个单纯依靠种植业的农业大场逐步发展为“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综合型农业企业。农场多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是连续多年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标兵光荣称号。 随着经济的繁荣,农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今天的东辛农场,田绿水清、政通人和,楼房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呈现出生机勃勃、百业兴旺的景象。自来水、电话已进入千家万户,手机、摩托车、冰箱、彩电、洗衣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用具,部分富裕职工还购置了家庭轿车。难怪一些老领导和回城知青重访第二故乡时啧啧赞叹,称赞东辛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换了人间”! 《东辛农场志》旨在追寻拓荒者的足迹,真实记录55年来东辛人艰苦创业、辛勤耕耘、振兴经济、改天换地的历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相信,已经谱写农场55年历史的东辛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内容概要
本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本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力求重点突出经济建设,又符合一般地方志的体例和要求。 本志上限于1950年4月建场,下限止于2005年底。大事记及个别事物,适当追溯源流。按志书“横排门类、纵向叙述”的传统格局,分章、节、目、子目四个层次,以志为主,采用述、记、志、传、录、图、表并用的综合体裁。
书籍目录
序凡例概述大事记第一章 建制 第一节 建制沿革 第二节 区划调整 第三节 机构演变 第四节 场部第二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理地貌 第二节 河流 第三节 土地 第四节 土壤 第五节 气候 第六节 动植物 第七节 生态环境第三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第一节 人口总量与分布 第二节 人口构成 第三节 计划生育第四章 社会风情 第一节 居民生活 第二节 语言 第三节 习俗 第四节 宗教第五章 管理区 第一节 山南管理区 第二节 海北管理区 第三节 东滩盐场 第四节 水产管理区 第五节 东陬管理区 第六节 西陬管理区 第七节 东洋管理区 第八节 西洋管理区 第九节 合兴管理区 第十节 海南管理区 第十一节 埃河管理区第六章 城镇建设 第一节 场部城镇建设 第二节 卫星镇与居民点建设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道路 第二节 交通运输 第三节 供电 第四节 供水 第五节 电信第八章 农田基本建设 第一节 农田规划 第二节 农田水利 第三节 土地复垦 第四节 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第九章 种植业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耕作制度 第三节 农作物 第四节 栽培技术 第五节 植物保护 第六节 种子 第七节 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 第八节 蔬菜 第九节 经营方式变革第十章 林业 第一节 1950~1990年林木生产概况 第二节 1991~2005年林业种类及改造 第三节 林业管理 第四节 林权改革第十一章 养殖业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家畜 第三节 家禽 第四节 水产 第五节 其他动物养殖 第六节 饲料 第七节 疫病防治第十二章 农机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农机类型 第三节 农机管理 第四节 农机具革新 第五节 配件与油料 第六节 农机产权制度改革第十三章 工业建筑业 第一节 工业综述 第二节 工业门类 第三节 主要工业企业 第四节 工业管理 第五节 建筑业第十四章 商业 第一节 县属商业 第二节 场办商业 第三节 民营商业 第四节 集贸市场第十五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计划管理 第三节 统计管理 第四节 财务管理 第五节 审计管理 第六节 劳动工资管理第十六章 科技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机构和队伍 第三节 科技政策和宏观管理 第四节 科技研发和项目管理 第五节 科技推广和成果应用 第六节 职工培训和科普宣传 第七节 技术职务评聘和学科带头人评选 第八节 科技成果和论文第十七章 教育卫生文化 第一节 教育 第二节 卫生 第三节 文化第十八章 党群组织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 第二节 工会 第三节 共青团 第四节 妇联 第五节 人民武装第十九章 法制建设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普法教育 第三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四节 民事调解与案件审理第二十章 驻场单位第二十一章 人物 第一节 传略 第二节 名录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江苏省国营东辛农场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于1950年4月28日在原灌云县东辛农场基础上组建。1952年4月更名为江苏省国营东辛农场,隶属苏北行署,1953年2月,又转由江苏省农林厅管辖。 1969年11月25日,东辛农场改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1975年7月又恢复原农场建制,此后一直隶属江苏省农垦局(后改为江苏省农垦总公司、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1993年11月,东辛农场全权接管南云台林场。 1995年1月,根据省农垦总公司部署,成立江苏省东辛集团,并将连云港市农垦分公司(原连云港农垦分局)与东辛集团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7年,连云港市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成立,连云港市农垦管理职能自东辛集团分离出去。 1995年初,根据省农垦北南挂钩精神,东辛集团对共青团农场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管理。同年买断连云港市无线电十厂。按照省农垦主持的东辛集团相关企业筹委会意见,东辛集团紧密层包括东辛农场、云台农场和淮阴棉纺针织厂,并组建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等现代企业制度。 2002年,随着南云台林场与共青团农场分别划归地方管理后,东辛集团这种形式逐渐淡出,所以区划调整仍以国营东辛农场为主。 第二节区划调整 东辛农场地处灌云县沿海滩涂地带。建场前分属灌云县的东滩乡、云南乡、五官乡和西陬乡。1950年4月成立国营东辛农场时,划定土地18.6l万亩,共有人口374人,其中职工187人,设3个工作队,负责开荒生产。 1952~1957年建有6个工作站,有耕地8.3万亩。1957年底,当地东滩、云南、五官、西陬四个乡合并为东滩乡。 1958年场社合并,东滩乡的东阳、刘圩、祝庄、水圩、三缺、干河、合兴、冯庄等8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及张圩坨地区并人农场。农场总面积增至32万亩,总人口达16224人,其中职工5665人。同时以工作站为基础进行统一规划,成立了冯庄、东阳、西陬、杨圩、东陬5个农业分场及1个盐场。分场下设生产队,盐场下设工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