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作者:董子峰 页数:296 字数:25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由董子峰编写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内容提要如下:
在人类历史上,伴随着生产力增长方式转变,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曾发生过多次转变,而每一次最后都是以新型作战方式替代落后作战方式而告终。因此,在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的大转折时代,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合乎逻辑地包含了生成新模式和作战新方式两个内核:新模式以体系作战能力为基本指向,新方式则以体系作战为本质特征。需要强调的是,作战方式变革是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最重要的途径,没有作战方式的彻底改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是不彻底的,也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作者简介
董子峰,空军某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空军大校军衔。
先后入空军航空大学、空军工程火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空军指挥学院、国防大学学习。200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以来,曾担任军队外事工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军事科学院联合作战研究实验中心协作专家、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空军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空军军事理论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空军人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空降兵理论研究中心顾问、空军工程大学客座教授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全球性问题、国际战略、信息化作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军队和空军重大重点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研究报告数十篇,学术、科研成果获军队军事科学优秀成果奖、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空军军事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等军内外奖励30余项。著有《信息化战争形态研究》、《信息化战争形态论》、《眺望后天的曙光:新型战斗力生成的路径选择》等。
书籍目录
序言
上卷 论新模式
第1章 战斗力:走向“信息主导”新境界
1.1 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内在结构
1.1.1 战斗力相对性原理
1.1.2 战斗力生成
1.1.3 战斗力生成模式
1.1.4 支撑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四个支点
1.2 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演变
1.2.1 战斗力主导要素的更迭
1.2.2 与生产力增长方式的内在统一
1.2.3 战斗力生成的基本模式
1.2.4 战斗力的“代差”
1.3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当代内涵
1.3.1 时代大背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1.3.2 当代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核心
1.3.3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三大基本途径
第2章 “新三论”:隐藏在背后的科学手
2.1 战斗力生成的复杂系统论基础
2.1.1 战斗力是军事系统的一种“涌现”现象
2.1.2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
2.1.3 综合集成方法的生成论价值
2.2 体系作战能力的现代信息论基础
2.2.1 信息平台的数字化意蕴
2.2.2 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机理
2.2.3 战斗力生成的重心转移
2.2.4 新型作战力量的人才结构
2.3 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战争形态论基础
2.3.1 从“世界3”到“世界4”
2.3.2 战争中介系统的三次革命
2.3.3 信息主导的本质内涵
2.3.4 战斗力生成模式必须与战争形态相适应
第3章 非线性:体系战斗力的根本属性
3.1 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体系结构
3.1.1 作战体系的演变
3.1.2 基于SCU的信息化作战体系
3.1.3 基于一体化的联合作战体系
3.1.4 基于自适应的动态作战体系
3.2 体系对抗的基本方式
3.2.1 不同层次体系之间的对抗
3.2.2 体系作战的表现形式
3.2.3 体系对抗的切入点
3.3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本质特征
3.3.1 支撑体系作战能力的两大基础
3.3.2 对体系作战能力的一般需求
3.3.3 体系战斗力生成的基本流程
3.4 体系战斗力的运动规律
3.4.1 非线性:阶跃式增长与轰塌式衰变
3.4.2 鲁棒性:硬的更硬、软的更软
3.4.3 多样性:自适应与自组织
第4章 路径选择:模式自主创新的关键
4.1 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重在加快
4.1.1 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压缩
4.1.2 没有退路的选择
4.1.3 首先要改变的是思路
4.2 大转变观下的路径选择
4.2.1 大转变观
4.2.2 切入点的选择
4.2.3 锁定工作抓手
4.3 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若干问题
4.3.1 确立“隔代跨越”的技术路线
4.3.2 构建多样化军事任务体系
4.3.3 提高转型时期战斗力生成的安全性
4.3.4 加快军事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
下卷 论新方式
第5章 窗口作战:制空权理念的历史颠覆
5.1 神秘的目标空域制空权
5.1.1 唯有窗口可以透光
5.1.2 夺取目标空域制空权
5.1.3 集中在窗口里的生死较量
5.1.4 基于人机环境系统的RFFA循环
5.2 从无限空间厮杀到有限空间控制
5.2.1 窗口的三种样式
5.2.2 有限空间控制
5.2.3 窗口里的绝对制空权
5.3 窗口作战的基本样式
5.3.1 通道作战
5.3.2 禁飞区作战
5.3.3 渗透作战
5.4 是谁颠覆了传统制空权
5.4.1 战争模式变了
5.4.2 目标空域制空权的理论价值
5.4.3 制空权的层次性结构
5.4.4 制空方式变化对空战武器的影响
5.4.5 关于制空权的反思
第6章 实时作战:“发现即摧毁"的时空基础
6.1 胜利的法则
6.1.1 聚焦博伊德的OODA循环
6.1.2 串行与并行杀伤链
6.1.3 发现即摧毁
6.2 从集中到分布:战场布局的结构变迁
6.2.1 变任务区分为目标分配
6.2.2 信息化战场结构
6.2.3 分布式作战
6.2.4 战前之战
6.3 从有人到无人:战场主体的更替
6.3.1 你不能干的我也能干
6.3.2 否定的否定
6.3.3 空战样式的变革
6.3.4 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趋势
6.4 从坚盾到利矛:快速打击的胜利法宝
6.4.1 围绕NMD的较量
6.4.2 奥巴马的“西瓜”
6.4.3 全球快速打击
第7章 聚能作战:集中一切能量于一点
7.1 来自“铸铅行动”的震撼
7.1.1 何为聚能作战
7.1.2 能量集中再集中
7.1.3 打了就打了
7.2 这种方式一直为人类所追求
7.2.1 从萌芽到现实
7.2.2 规律背后的规律
7.2.3 追问充分必要条件
7.3 聚能作战的行动基础
7.3.1 不一样的作战体系
7.3.2 离不开一体化联合作战
7.3.3 核心是快速体系破击
7.4 瞬间摧毁一个作战体系
7.4.1 聚能作战的适用范围
7.4.2 令人生畏的“两高一小”
7.4.3 C2PSL“三环一链”体系破击战模型
7.4.4 体系破击战的目标选择
第8章 公域作战:夺取信息时代的高位制权
8.1 从私域到公域:第三次全球资源大分配
8.1.1 公域的兴起
8.1.2 没有界碑的领地
8.1.3 谋求新型霸权
8.2 从有形到无形:作战空间的虚实转移
8.2.1 网络攻击即是使用武力
8.2.2 谁是“第五空间”
8.2.3 第一次世界信息大战
8.3 从近海到远洋:地球表面的深度发掘
8.3.1 空间换时间
8.3.2 地中海效应
8.3.3 北极之光
8.3.4 亚洲的地中海
8.3.5 环大陆“W”型海域
8.4 从近空到深空:空天时代的高“高边疆”
8.4.1 深空无限
8.4.2 太空军事经济时代
8.4.3 迈向高“高边疆”
8.4.4 关岛的孤独
后记
章节摘录
1.3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当代内涵 1.3.1 时代大背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是伴随着生产力增长方式转变而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 当代生产力增长方式转变集中体现在哪里?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的广泛应用,使人和机器的“认知”能力得到拓展,生产由自动化进入智能化,生产方式不断创新,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同时,为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新质,出现IT、新能源、新材料和知识经济等新兴产业链,并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 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存在方式,互联网、物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活动的框架开始由工业平台进入信息平台。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虚拟实践开拓了人类的视界,预实践成为生产、科研的重要领域。比如,核试验可以在计算机仿真系统中完成,城市交通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优化。 科学技术走在了生产的前面,成为第一生产力,生产只是科学技术应用的过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从而改变了过去依靠生产力要素量的扩张的粗放增长方式,进入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式增长新时代。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我军应对世界军事形态最新发展做出的主体性选择。在人类历史上,由于军事技术、作战空间和军事理论的发展,战斗力生成模式曾发生过多次转变。当代模式转变的基本内涵是:以信息化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和军事变革实现,追求体系战斗力的最大化,获取最大的投入产出比,即最佳军事效益。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