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哲理新探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作者:戴成文 等著  页数:353  

前言

  《战争哲理新探》是在多年的军事辩证法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军事理论教学与研究关注的重点由机械化战争转移到高技术战争上。之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又把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信息化战争上。这种情形表明,我们正处在世界范围的新军事变革时代,正处于新旧战争形态的转换过渡时期。理论研究追随、跟踪这种变化,是极其必要的。否则,我们就要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当代战争发展的实际。  然而,站在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是可以选择的。在多年的军事辩证法教学中,我们比较多地采用了矛盾分析方法,以诸对范畴的方式揭示战争的辩证性质和特殊规律。这种方法,虽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但运用起来比较灵活且有较大的兼容性,便于对特定战争现象由表及里地分析。《战争哲理新探》全书的框架就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八对范畴结构而成的。它们分别从战争本质、战争发生机制、战争要素、战争运动形式、战争打击手段等方面,阐述了当代战争客体的一系列特殊规定性,着力探讨了当代政治、经济和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对战争形态的深刻影响。

内容概要

战争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战争运动是战争内部以及作用于战争的诸多要素交互作用的表现。该书从战争本质、战争要素、发生机制、运动形式、打击手段等方面,阐述了当代战争客体的一系列特殊规定性,着力探讨了当代政治、经济和迅速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对战争形态的深刻影响。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战争的“表”与“里”——成因与本质研究  一、渐进中衍生的战争羽翼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勃发的高新科技  三、新格局涌动的霸权恶流第二章  战争的“矢”与“的”——动机与目的问题研究  一、战争的深厚基础  二、战争的直接动机  三、战争的最终目的第三章  战争中的“人”与“物”——人与武器装备关系研究  一、武器装备是战争制胜的物质基础  二、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三、人与武器装备的辩证关系第四章  战争中的“军”与“民”——军队与民众关系研究  一、军民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三、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第五章  战争的“矛”与“盾”——进攻与防御特点研究  一、进攻与防御的基本特性  二、进攻与防御的相互渗透  三、进攻和防御的相互转化第六章  战争中的“时”与“空”——战争存在方式研究  一、高技术战争时间规定性的新变化  二、高技术战争空间规定性的新变化  三、高技术战力运动的时空特性  四、高技术战力与时空转化第七章  战争的“软”与“硬”——战争打击手段研究  一、战争打击手段的演变  二、软打击手段作用凸显  三、软硬打击相得益彰第八章  战争力量的“强”与“弱”——战争力量对比研究    一、战争力量强与弱的考察  二、战争结局胜与败的考察  三、强胜弱败的绝对性  四、强与弱的相对性  五、正义战争必胜规律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战争的“表”与“里”——成因与本质研究  高技术战争,既承载着以往战争的最一般规定,又生长着、丰富着战争的内涵和外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高新科技,从各方面强化了生产力诸要素的性能,全方位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它也毫不犹豫、毫不吝啬地给予战争足以振翅翱翔的新羽翼。如果说,当代战争与以往战争相比,真的有值得我们对它刮目相看的充足理由的话,那么,我们的目光当然首先被引导到令我们的肉体感官感到震惊的高技术战争本身。然而更重要的是,它也将随时唤起我们的理性,使我们去清醒地俯瞰当代战争能够如此运动的社会技术基础和为什么如此运动的时代政治根源。  一、渐进中衍生的战争羽翼  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技术形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当然要考察在这个社会内进行着的生产过程,然而更重要的则不在于它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而在于用什么手段和工具去生产。生产工具的性质直接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战争也一样,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争赖以进行的手段和工具,因而也是我们确认当代战争不同于以往战争的直接依据,是我们分析当代高技术战争特殊性的逻辑出发点。

编辑推荐

  信息化战争是以往人类战争的继续。在它身上,既承载着以往战争的最一般规定,又生长、丰富着战争的内涵和外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蓬勃发展起来的高新科技,从各方面强化生产力诸要索的性能,全方位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最,同时也毫不吝啬地给予战争足以振翅翱翔的新羽翼。当代战争令我们的视觉和听觉都感到震惊,近乎命令式地唤起我们的理性,探究当代战争能够如此运动的社会物质基础和为什么如此运动的时代政治根源,以及当代战争发展的实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战争哲理新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