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作者:人民画报社 编
Tag标签:无
前言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创办一份全国性大型画报,由中宣部副部长、新闻出版署署长胡乔木主持此事。创办画报的工作从1949年11月开始,到1950年5月《人民画报》编辑部正式成立。1950年6月,由编辑部提出并请胡乔木转达,请毛泽东主席为《人民画报》题写刊名。当时,毛泽东主席分别在两张纸上写下了6条“人民画报”字样,并在他最满意的一条的右上方画了两个圈,这便是被一直沿用至今的《人民画报》刊名。1950年7月《人民画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创刊号的封面刊登了这幅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画面,扉页发表了发刊词。当期共印了4万份。这本杂志从一开始就气派非凡——48页大八开本,采用那个年代少见和珍贵的彩色胶片以及精美的全彩印刷,常年直送党和国家领导、国务院各部门。1951年后,《人民画报》英、俄、法、日、西班牙、德、印地、阿拉伯等文种版本相继创刊,文种版本最多时达26种,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成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的生动见证。60多年来,只有《人民画报》与《人民日报》等四本刊物没有在此起彼伏的政治风云中中断出版。更为可贵的是,尽管时局变幻、风云激荡,但《人民画报》以图片、画作为报道形式,一直保持着某种本能的对美的纯真追求。
内容概要
《国家记忆:中国国家画报的封面故事》由封面解读、领袖肖像、国家印迹、风流人物等几个部分组成,梳理、展示和回望了新中国历史上那些真实的人与生动的事。图书通过《人民画报》封面及其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引领读者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
作者简介
《人民画报》是中国国家画报,创刊于1950年,由当时的中央新闻摄影局主办,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新中国许多领导人曾为《人民画报》题词。
书籍目录
1950年创刊号:《人民画报》诞生记 封面解读P9—20 领袖肖像P21—46 国家印迹P47—206 风流人物P207—295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953年9月号:三河闸举行放水典礼 1953年7月26日,各界代表和当地农工3万多人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参加了淮河下游控制洪泽湖的三河闸工程放水典礼。 过去,淮河下游的洪泽湖一到雨季经常泛滥成灾,1952年,政府公布建造三河闸计划后,成千上万人从淮阴、高邮、兴化赶来踊跃报名参加工程建设。为了赶在洪水之前完成工程,建设者们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爱国治淮”劳动竞赛,不断想办法、找窍门、提合理化建议,连续创造建设新纪录,仅用10个月时间,水闸便宣告落成。60多年来,三河闸工程抗御了1954年、1991年、2003年等大洪水,充分发挥了骨干水利工程效益。 1961年第11期:北京十大建筑 这是人民画报社著名老摄影家敖恩洪于1961年7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这一天,这座落成近两年的建筑终于正式开放了。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遥相望,是为庆祝建国10周年而兴建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全国的建筑界精英按照“古今中外、皆为我用”的原则,采用非常规的“三边”工作法,在10个月内高质量地完成了十大建筑从设计到竣工的全过程。十大建筑既有大屋顶模式的全国农业展览馆,也有西洋古典仿苏联建筑样式的人民大会堂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同时还有民族文化宫那样新结构、新形式中国建筑的探索。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中国建筑师在封闭条件下进行的一次独立的现代建筑创作探索。1950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赞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十大建筑代表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成为记录那个时代的符号。
编辑推荐
《国家记忆:中国国家画报的封面故事》编辑推荐:63年历程,777期画报,每一期封面都有如一扇窗,记录下一个个时代、一个个典型人物、一个个精彩瞬间。在一张张日渐泛黄的老照片里,承载着一个个关于时代、社会和人生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