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咏叹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国税务出版社  作者:文东平 编  页数:178  字数:160000  

前言

读书是人类认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倡读书是人类共同的心声。国际社会把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读书传统和文化。先贤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等读书心得,一直是激励和指导后世读书的至理名言。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政干部读书学习问题,始终把这作为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抓。胡锦涛同志在2002年主持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温家宝同志在2009年“世界读书日”突出强调读书对个人及民族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讲话时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倡导下,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相继开展了“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全国税务系统也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广大税务干部职工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很多同志撰写了“读书心得”和“读书感言”。为了进一步促进税务系统读书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启迪思想,学以致用,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促进广大税务干部职工提高阅读兴趣、增强文化修养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对于加强税务系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进税务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和税务文化建设,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读书,我认为绝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一种能力,一门学问。读书有道,既要坚持不懈,更要讲究方法,学会智慧地读书。    首先,要对读书具有发自心底的热爱。书籍,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结晶。当今社会,知识已经成为我们延续生活和推动事业的基本工具。主动读书,热爱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是积极的生活状态。读书,贵在持之以恒。只有真正热爱读书,把读书当成生活和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坚持读书。如果被动读书,把读书当成应付差事,不仅浪费光阴,也不可能真正读好书。    其二,读书不只要用眼,更要用心。古人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的关键,是对书中要义的领会。真正意义的读书,不只是用眼睛看书,而是用心去领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其中要义并将其转化为精神财富和实际才干。税收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广大税务干部职工工作忙、负担重,读书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耐得住寂寞,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尽可能多挤些时间,静下心来,用心读书,努力提高读书效果。    其三,读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读书观。我们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不能做书虫。一方面,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带着人生观的问题、税收工作的问题、生活的问题以及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分析,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求。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中,帮助解决问题,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税收工作的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同时还有具体的实践性,更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工作作风。    其四,要更加注重读书的交流和讨论。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由于主客观等各种原因,认识不尽相同,有必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才能逐渐接近真理。对于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读书心得和体会。当今社会,读书和学习具有更为鲜明的社会化要求,团队学习氛围是提高读书效果的重要保障。各级税务机关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积极为税务干部职工搭建团队学习、互动学习的各种平台,通过深入开展学习读书的交流、讨论等有益互动,形成全系统浓厚的学习读书氛围,开阔思路,启迪创新,共享成果,提升素质。    最后,要学会选好书来读。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和书籍品种大爆炸的时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和书籍是无限的,人的精力和读书时间更是有限的,这就使选择读书成了一门学问。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必须学会选择读书的内容。政治理论读物方面,要选择有益于坚定自己理想信念的读物,特别是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书籍,以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税收业务读物方面,要紧紧围绕税收理论研究、政策法规、业务技能等来选择读物,以利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同时,还要加强经济、科技、法律、社会、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特别去选择那些能打动自己,感动自己,带动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启发、有会于心的书籍来读,让读书成为一个快乐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坚持读书的同时享受读书,使读书更好地融人到我们工作与生活当中,成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从而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素养,丰富人生。    是为序,让我们以此共勉。

内容概要

  《人生的咏叹——生命感怀读本》讲述人类认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倡读书是人类共同的心声。国际社会把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人生的咏叹——生命感怀读本》讲述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读书传统和文化。先贤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等读书心得,一直是激励和指导后世读书的至理名言。

书籍目录

序言
月是故乡明
一条老狗
听得秋声忆故乡/亲情随想
善待朋友
不做“可悲的人”
大无大有周恩来
有无镜里度人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大孝无言
人生百年,孝字何其重
穷不帮穷谁照应
亲情大于天
父亲的家国
直面人生的家国
门孔
“门孔”中的人性与人生
爱之水
爱之水,爱之沙
不能忘记老朋友
举世为君倾
疯娘
《疯娘》的兽性诠释
为你早起
享受习惯
人间自有真情在
我那温馨的家
有关时光的童话/人生何事缁尘老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儿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呢!”可见朗润园给人的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漾,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怅惘,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编辑推荐

《人生的咏叹:生命感怀读本》对于促进广大税务干部职工提高阅读兴趣、增强文化修养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对于加强税务系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进税务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和税务文化建设,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生的咏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