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一样

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美)方绍伟  
Tag标签:无  

前言

当代中国为何会赢得世界各国那么多的关注?中国的一举一动为何会招来国际舆论那么多的议论?是因为中国令人意外的发展成就和社会问题,还是因为出乎意料的中国崛起和中国崩溃的议论,或是因为中国潜在的经济威胁和军事威胁?    中国吸引力的关键原因是“中国不一样”。每个国家说起来都“不一样”,但中国的规模和影响力显然最突出,“中国不一样”的核心是中国的“制度与文化的组合”不一样。中国吸引力的关键原因,是中国的这个“不一样”所包含的种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震撼和焦虑。焦虑,往往比震撼更加持续有力。当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在纳闷“作为东方唾狮的中国到底想干什么”时,我们中国人可能也在纳闷:“成就巨大、问题巨多的中国到底能怎样?”    中国的人均GDP一旦到达5000美元左右,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就是世界经济史上令人望而生畏的“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指中等收入的经济体由于工资成本无法与低收入国家竞争、科技研发无法与高收入国家竞争而陷入的经济停滞期。按照中国国内专家的看法,“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大特征”是经济停滞、民主动荡、贫富加剧、腐败严重、过度城市化、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失序、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那么,中国能在未来的十年内挺过这个“鬼门关”而实现“国民收入倍增”吗?    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先后成功闯关,进入了高收入的经济体,拉美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如阿根廷、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则不幸受困于“中等收入陷阱”而不可自拔。中国最近几年所出现的社会问题已经有了“陷阱特征”的隐忧,这些问题包括:贫富加剧、腐败严重、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失序、信仰缺失,即“中等收入陷阱十大特征”里至少已经出现了六个,而其他比较严重的问题还包括:经济发展平衡问题、物价房价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政治民主问题、教育医疗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暴力拆迁违规征地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等十个方面。    从另外四个没有出现的特征(经济停滞、民主动荡、过度城市化、金融体系脆弱)上我们能很容易地发现,政治的相对稳定和行政经济力量的强大,是中国依然能够确保“平稳持续发展”的关键。可见,中国的现状是一种“政治相对稳定但有制度与文化困扰”的现状,是一种特殊的“制度文化组合”所决定的现状。    20多年前,我在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工作的时候,有位专门研究中东与美国关系问题的同事做了一个精彩的报告,当时另一位同事问他:中东的问题复杂还是中国的问题复杂(如两岸统一、体制改革)?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是中东问题复杂,因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是明摆着的,而中东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确定的解决方案。当时,大家几乎一致表示同意,并似乎非常欣赏他的巧答。    这么多年过去了,中东如何复杂的细节我已经记不太清,但我对“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是明摆着的”却一直有疑问。也许,我的同事们太热衷于赞同那个“明摆着的方案”,结果把另一个同样是“明摆着”的问题给忽略了。    这个同样是“明摆着”的问题是:如果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真的很清楚,那么,为什么那个中国问题一直就解决不了?你当然可以说,因为那个“明摆着的方案”没被实施。可是,中东问题也一样啊;中东问题解决不了,也是因为有人不愿意按照某个在一些人看来“明摆着的方案”去解决啊。    显然,不管是中国还是中东,某个方案对有些人来说是“明摆着的”,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未必是“明摆着的”。所以,问题根本不在于方案,而在于“谁有可能实施什么方案”。就是说,除了“方案”之外,还存在“谁说了算”的问题。当然,一个更大的问题可能是:我们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会不会甚于不了解外国?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一方面是为了回答“中国为什么不一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回答这个“谁有可能实施什么方案”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中国能不能最终避免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这本书不是讲中国应该怎么发展才好的,读者不可能在书里找到解决任何中国问题的方案或主张。这本书的重点是“为什么”,不是“怎么办”。我长期以来的基本信念是:如果总专注于“怎么办才更好”的话,就不可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是这样”。    当然,一个更加根本的信念是:“为什么”在某种意义上肯定比“怎么办”更重要。当人们苦恼于“事情这么办而没有那么办”时,往往是因为他们太专注于“怎么办才更好”,而没有先去弄清“为什么是这样”。其实道理很简单,只有找到事物的真正原因,才有可能判断事物发展的真正走向,才有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真正主张;找不到真正原因,或者找到的真正原因没人信,那么,有暂时的解决办法也没用。    显然,这不是在劝说人们应该接受现实,承认现实的合理。实际上,承认现实的“存在”跟承认现实的“合理”是两回事。只有分清这一点,才能进一步分清“易改的现实”与“难改的现实”及其背后的原因。“研究问题”与“表达愿望”往往被混为一谈,有的人甚至习惯于不“表达愿望”就根本不能“研究问题”。与这种“把问题主义化”的思维相反,本书的目的是“把主义问题化”。    在中国的制度问题上确立一个明确的左右立场,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为中国的体制改革提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案主张,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本书将回避这一易一难的两件事情,取而代之的,是集中描述和分析中国的一些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及其原因。我知道,“无立场且只看病不开方”的做法很可能是令人反感的,但我确信,这个缺陷所产生的回报是非常丰厚的:它能得到其他方法所得不到的观察,或者能从相同于其他方法的观察中得出不同的结论。    就内容而言,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分析中国的经济前景和内在矛盾,第二篇讨论经济秩序背后的道德现状及文化原因,第三篇转向腐败问题的一种全新解读(制度文化组合、集体无意识、演化博弈过程、社会稳定策略、人情规则道德观、双轨社会),第四篇阐述政治制度的潜在变革及“中国模式”不会崩溃的根本原因。腐败分析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    通过一种远距离观察中国的理论视角,全书将读者心目中非常熟悉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多少有些“不一样”却更加逼真的中国;它试图把读者从一个“经验数据所显示的中国”和“社会结构所撑起的中国”。带向一个“文化行为规则所支配的中国”。    方绍伟    2013年3月1日于芝加哥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为何会赢得世界各国那么多的关注?中国的一举一动为何会招来国际舆论那么多的议论?是因为中国令人意外的发展成就和社会问题,还是因为出乎意料的中国崛起和中国崩溃的议论,或是因为中国潜在的经济威胁和军事威胁?
通过阅读本书,您会对上述问题有个清晰的认识。其实,中国吸引力的关键原因是“中国不一样”。每个国家说起来都“不一样”,但中国的规模和影响力显然最突出,“中国不一样”的核心是中国的“制度与文化的组合”不一样。中国吸引力的关键原因,是中国的这个“不一样”所包含的种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震撼和焦虑。焦虑,往往比震撼更加持续有力。
本书一方面回答了“中国为什么不一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回答了“谁有可能实施什么方案”的问题。通过一种远距离观察中国的理论视角,本书将读者心目中非常熟悉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多少有些“不一样”却更加逼真的中国!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方绍伟  方绍伟,旅美学者,以对制度与文化的“冷酷实证”而著称,是“统治商数论”、“制度文化组合论”、“双轨社会论”原创者及《中国热》等书作者,另著有《党中央究竟在想什么》《制度经济学新视野》《中国知识分子批判》等电子书多部;1982~1986年于国际关系学院获英美文学学士,1986~1989年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硕士,1994。1997年于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获信息管理学硕士;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曾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系芝加哥制度经济研究中心创办人。

书籍目录

第一篇中国经济还能飞多远 第1章从中印对比说起 第2章谁敢“做空中国经济” 第3章贫富差距危机:制度扭曲与“逆向福利” 第4章中国的房市要崩盘了吗 第5章“金融垄断”能打破吗 第6章通货膨胀时代过去了吗 第二篇败德是个什么问题 第7章中国人真的缺德么 第8章国人开车为何互不相让 第9章“范跑跑”与中国人的道德悲哀 第10章从高考作文题和“读经诵典”看中国的教育困境 第11章中国人应该向日本人学什么 第12章中国人已经禽兽不如了吗 第三篇腐败还有治吗 第13章腐败的原因与治理新论 第14章关于腐败的“集体无意识” 第15章作为“社会稳定策略”的腐败 第16章腐败的中国人 第17章中国人为什么腐败 第18章高增长与高腐败为何比翼双飞 第四篇“中国模式”会崩溃吗 第19章“中国模式”不是什么 第20章“中国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新共和制” 第21章“一党领导”与“问责危机” 第22章“中国模式”为什么没有崩溃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女的躲避不及,被半开着的车门往后冲倒,在地上拖滚了几步,爬起来后开始嚷嚷,指着手向四下打量,一副准备讲理的样子。可路人不多,有两个人乘一辆小摩托从边上开过,停在男的车后观看;另一个女的从边上走过,躲到路旁看着。这是中国特色的一幕,难道不是似曾相识么? 男的第四次退车,看热闹的小摩托赶紧后撤,那男的拉开更大距离,然后斜瞄着某女的车门再一次冲撞上来。在车门旁的某女赶紧往路边逃跑,看热闹的女的也吓了一大跳往后跑。某男把某女的车侧撞到一边,终于杀开了“一条血路”,最后扬长而去。 在“我乐网”上,这条视频的题目叫《不让路撞死你,小区内互不让路两车对撞》。严格地说,事情是从一开始的互不让路,到男退女进,再到男撞女车。所以,不是“不让路撞死你”,也不是“两车对撞”,而是“互不让路,女逼男让,男撞女车”,是经过了“不让路,逼死你”之后的“逼我让路,我撞死你”。 2.故事中的人物及文化分析 有什么充分的理由能够认定某女是“当官模样”?首先,某女不像是个有教养的知识分子,也不像是个忙于生意的商人,更不像个开好车的富婆。从说话那种不耐烦的口气,她倒非常像一个经常搞“协调工作”的小干部或小秘书,行政级别似乎在科级上下。 工作协调完了,别人就得让她,所以,她背后的官应该不会太小。从被撞之前的要人让路、逼人让路,到被撞之后的指指点点、落荒而逃,某女确实非常像一个小官员,应该是那种小人得志的小干部,而且可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邻家女人”。

后记

这本书的出版,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发展出版社宋东坡先生的努力。宋东坡先生在得知我的写作计划后,多次与我联系,深入讨论本书的大纲和内容,对本书的最终形成确定了纲领性意见。本书的出版也得到了中国发展出版社其他编辑出版人员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部分内容曾得到汪丁丁、赵汀阳、秦晖、罗小朋、蒋狄青、刘玉照、童之伟、黄正东、刘亚伟、李伟东、王云举、沈阳等诸位先生的有益批评,在此一并致谢。最后,要感谢一直默默支持着我的家人,他们是:父亲方礼俊、母亲纪惠珍、太太周燕、妹妹方少珊、儿子方泽西、女儿方艾伦。    《中国不一样》这本书,实际上是我2009年出版的《中国热》一书的继续。除了涉及一些中美两国时政评论的内容外,《中国热》实际上包含了一个明确的“经济一文化一政治”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现在有机会在《中国不一样》里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完全是由于我在译校《中国热》2007年的英文版时所感到的语言文化问题。简单地说,我强烈地感到,研究中国问题必须用汉语写作,汉译英可以用于传播,但用英文写作再英译汉,就会失掉最基本的“本土感觉”,至少对我是这样。这显然与我对文化的敏感有关,希望《中国不一样》已经把这种“文化敏感的理论逻辑”体现了出来。    《中国热》那里已经有一种“用理论解释现实”的尝试,该书提出或强调的理论,包括“经济发展原因的三层制度论”(生产一分配一破坏)、“耻感一恐感魔链论”(面子一关系一信仰一天命一势力)、“国家产生原因的政治企业家论”(文治武功)、“文化心理行为论”(思维地理学)等等。    之后,“经济发展原因的三层制度论”和“国家产生原因的政治企业家论”已经在《中国知识分子批判》、《制度经济学新视野》和《党中央究竟在想什么?》这三本“电子书”里得到了发展(见blog.slna.com.cn/fangshaowel)。所以,《中国不一样》所深化的实际上是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实际涉及的理论包括了对理解中国来说最重要的产权国家论、统治商数论、制度文化组合论、单一权威信仰论、双轨社会论、情感反应差别论、博弈情景论等等。另外,得到细化的还有“中国人的八大难”、道德五层论、文化五要素论、文化三层论、冷酷实证方法论等等。    我们中国人需要的是更多地了解自己。实际上,我们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往往甚于不了解外国人,特别是在意识与本能的自我对抗方面。愿望为什么老没能转成现实才是我们中国人的问题所在。对于博大和悠久的中国文化来说,现有的理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中国的学术历来就是情理多而道理少、思想多而理论少、修辞多而逻辑少、规范多实证少、愿望多认识少。但是,理论是为了更好地回答“如何解读中国”的问题,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观察问题的视角”,不是为了纯理论本身的提出。    我们都知道,现象不能用来解释现象,只有理论视角才能为现象提供解读,而解读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从“解释或预测过去”走到“推测或准备未来”。因果解释是理论的核心,预测仅仅是副产品。但是,日常生活里,人们实际上无时不在预测,口语中的“我估计……”和“我觉得……”都包含了某种预测。人们生活在过去,但更重要的是,人们也都在期盼将来,因为人们不得不确定当下的行动。    “中立观察”当然是很少可能的,所以本书不是在标榜一种“中立观察”,本书运用的是一种尽量去掉价值偏见的“为观察而观察”或“为实证而实证”的方法。另外,直接经验是重要的,我在中国生活了30年,在离开中国的近20年间又多次访问中国,但是,理解中国的要害却不是“直接经验”,而是“观察问题的视角”,因为,“没经分析的直接经验”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认识。另外,经常有人抱怨看病的人不开处方,实际上,社会诊断与身体诊断不同。社会诊断本身就包含着处方,所以。诊断对了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一样和不一样是明显的,但中国与外国之间不一样的原因却是不明显的。“普世价值”存在,但“普世价值”只能解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相同,却不可能解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不同。所以,“中国不一样”一定另有原因。本书在讨论政治经济问题时侧重于分析制度原因,在讨论道德和腐败问题时侧重于分析文化原因,。但总体上采用的是一种“制度文化组合决定论”的观点。    中国现状的不一样是因为“制度与文化的组合”与别的国家不一样,中国现状的发展和变化也离不开现在这个“制度文化组合”,所以,理解这个“制度文化组合”非常重要。正如本书第三篇所分析的那样,“制度文化组合论”是“中国为什么不一样”的最重要依据。这一依据放在“演化博弈”的框架内理解就更加清楚了,“演化博弈”的观点也是“制度文化组合论”与一般的“国民性理论”完全不同的原因,“国民性理论”不能解释中国文化的“同化力”问题,而“同化力”一定与“博弈情景”有关。    最后再总结一下本书的要点,这涉及两个问题:中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吗?“中国模式”会不会由于贫富差距、道德堕落和贪污腐败而崩溃?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本书特别强调了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社会是一种奇特的“双轨社会”。中国不仅是一个“圈外道德”与“圈内道德”、“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共存的“双轨社会”,也是一个“书面文化”与“现实文化”共存的“双轨社会”,更是一个“书面规则”与“现实规则”奇妙共存的“双轨社会”。“双轨社会”缓和了中国社会的制度矛盾和文化矛盾。    第二,“双轨社会”的柔软度和调适力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这其中的秘密在于我们中国人对“双轨特性”的“情感反应速度与程度”的不同。“情感反应差别”是理解“双轨社会”的关键。“潜规则”外国人也讲,粉饰遮盖和里外有别也是人类共性,但是,我们中国人对此的“情感反应速度与程度”却与外国人不同,正是“情感反应程度和速度”的微小差别导致了行为及行为结果的重大差别,正如卫星接收天线的细微偏离导致卫星信号的强弱那样。    中国人的“情感反应差别”造就了“双轨社会”的奇特和独特。“情感反应差别”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在我们中国人的胜负观、规则观、人情观和道德观中。例如,对死的忌讳、对用词的讲究、对面子的偏执、对诉讼的态度、对道歉的回避、对传宗接代的重视、对犯规缺乏本能的不安、对逻辑缺乏天生的执著、对单一权威的崇拜、对实际权力而不是抽象原则的敬畏等等。“情感反应差别”也是“文化心理学”或“思维地理学”所验证确定的人类文化差别。    第三,“限任一党制”是当代中国对“终身一党制”的制度创新,它具有很强的控制“统治成本”的“统治能力”。如果说圈内外道德、双轨社会、单一权威崇拜、情感反应差别等等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不一样,那么,“限任一党制”及其运行的文化特征,则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不一样。说“中国模式”特殊,说的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及其文化运行的特殊。中国的“制度文化组合”特征,是形形色色的“中国崩溃论”一直落空的根本原因。中国会继续争取好的制度,同时争取文化的改善,但即便“制度建设”可以普世,“制度运行”也绝不可能是普世的,这是“制度文化组合论”的要点。    现实的存在性当然不是现实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也不能通过质疑现实的合理性去否定现实的存在性。我们中国人在区分“现实的存在性”与“现实的合理性”上似乎有本能的困难,我们经常混淆“实事判断”、“价值判断”与“价值主张”三者的重大区别。希望本书没有消磨读者质疑现实合理性的能力,同时却加强了读者理解现实存在性的能力。    方绍伟    2013年3月1日于芝加哥

编辑推荐

《中国不一样》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不一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是不是说真话就必须改国籍啊?这本书反映作者有一定阅历而又独立思考且不拘泥于某个特定专业。读这本书需要耐心
  •   可惜没看完,书丢了。
  •   开始是叔叔硬要我买的。。不乐意啊。。。外国人写中国能写出什么。。。。不过看了部分,视觉倒也不错。有兴趣的伙伴儿可以拿来拓宽一下的。
  •   对房地产方面的分析过于乐观了吧?
  •   全书内容与之前了解到的一样,还是看到了一些之前预期的东西。本书对问题的分析冷静真实,值得一看。
  •   凌乱、细碎的时论,作者的触角非常敏感,可惜分析大多流于表面。
  •   全新,送货及时。尚未来得及读。
  •   好书。作者还有一本《中国热》也写得漂亮,刚刚看完。
  •   一本好书可以给人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