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赵辰昕 编 页数:317 字数:327000
内容概要
《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访谈录》这本书,就是青年同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成果。2012年国家发改委青年干部基层主题调研活动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题目,作为深入文化工作第一线考察调研的内容,正是显示了当代青年关注我们现实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发展的一种责任感和事业心。从书中可以看出,参与调研、访谈的年轻同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怀着极大的热诚,他们思想活跃,眼光敏锐,他们的提问和思考,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不少看问题的新的视角,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无疑,他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各位专家的访谈、交流,一方面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的认识。而广大读者也会从双方的访谈、交流中读到很多深刻的见解。这些有价值的意见,都会成为推动今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参考。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成绩显著,但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如一直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保护工作实践中继续加以调整。求真务实,不断推进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建设,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走上新的境界,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青年人的参与,更为这项事业增添活力和希望。我想,《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访谈录》会成为一把火炬,点燃年轻人关心非遗、关注非遗和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我们相信,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断有更多年轻人的积极参与,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书籍目录
呵护文学非遗提升文化自觉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民间文学类专家)
民问文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民间文学类专家)
保护传统音乐需重塑文化自觉性
专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传统音乐类专家)
传统音乐保护要从文化土壤保护开始
专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樊祖荫(传统音乐类专家)
保护传统舞蹈留下文化记忆
专访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舞蹈研究专家康玉岩(传统舞蹈类专家)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民族艺术
专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传统舞蹈类专家)
传统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
专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王安奎(传统戏剧类专家)
中国戏曲之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
专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传统戏剧类专家)
抢救濒危曲种创新表现形式
专访中国曲艺学会理事、评论家陈连升(曲艺类专家)
……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关于我本人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所做的事情,大体可分三方面:一是对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因为我来自研究单位,所以对这方面比较重视。在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较早写出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理论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等文章,分别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是把非遗保护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来对待的。 第二,光有理论不行,还必须有实践,要进行比较扎实的田野调查,而这正是我的专业所长。比如说北京庙会中要表演的“花会”相当丰富,每一档我基本都跟他们接触过。他们每年上妙峰山献艺,我曾与学生连续两年追踪调查,每次住山上15天。对有的会首还深入家中采访。在这样的田野实践中,与许多“花会”的人都成了好朋友。我认为,搞非遗保护的人,不管做哪一项,必须要做田野,跟传承人做朋友。田野调查提供给我很多第一手材料,有力地促进了理论研究。 第三,我还在做一些实验,希望中国和国外多一些交流。我参加一个海归为主的民间文化团队,是他们的顾问。他们对传统文化很热爱,特别是对传统节日,已经做了好多年。他们学习了解传统,同时又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在社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把社区以及三口之家的传统节日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比如端午节亲子活动中的“旱地龙舟赛”,两组家庭,用丝巾围在孩子的腰上,母亲在后面拉着,孩子手中的木板则是船桨,进行比赛,看谁先划到对面的大树下,胜者有奖品。这样的活动好比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一颗种子,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端午我们要进行龙舟比赛。再如中秋节,给孩子们提供“兔儿爷”的白泥胚,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塑出自己心目中的兔儿爷。每个传统节日里都有适合孩子的儿歌朗诵,手语游戏,让他们爱玩,并有记忆。他们还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与节日有关的话剧,许多学生把家长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一起参与其中。我很欣赏这个团队,把他们推荐到国外去。他们作为中国端午的代表去参加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活动,设立“中国端午体验馆”,已有三年了。他们带去端午纪念屈原的仪式、中国香包、剪纸、包粽子、缠五彩线等端午习俗,以及面塑、脸谱绘画、雕刻、泥塑等传统手工艺。韩国人对我们的端午体验馆最有兴趣,孩子排队来学面塑、剪纸、包粽子……老人则排队要缠五彩线。中国端午通过这种活态形式走出国门,走进外国人的生活和心中。希望其他节日也可以这样走出去,让世界不同民族的人们共享。 陶冶:他们以前不知道中国有端午节,是吗? 贺学君:他们怎么会不知道?我参加过几次韩国的端午祭,发现虽有与我们相同的地方(“根”是我们的),但是发展到那里已经变成他们的东西。比如他们纪念的是当地的民族英雄,现已成为神话人物。虽也有用菖浦水洗发,佩戴艾草、互赠端午扇等与卫生有关和到户外开展体育活动等习俗,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严格执行的儒祭和巫祭的仪式,以及祭祀他们地方神灵的集体活动。这些仪式成为该地域民众相互认同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事实。韩国“端午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我国有的人情绪很大。
编辑推荐
《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访谈录》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