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范恒山,吴克明 主编 页数:433
前言
20l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产业转移的第一个国家级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设立,顺应了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对于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引导国际国内产业资本有序高效地转移,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对于加快中部崛起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安徽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早在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要拓展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一重要指示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但为安徽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样对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围绕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必要性、综合优势、战略定位、示范价值、空间布局、承接重点、保障机制,以及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相关趋势、相关案例等开展研究。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性建议。全书分为基础篇、战略篇和保障篇,突出前瞻性、战略性和实用性,其研究成果对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国际国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综述 第二章 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 第三章 国内外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研究和案例 第四章 设立标范区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 示范工我的综合优势 第六章 示范区跨区域合作基础第二篇 战略篇 第七章 关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第八章 关于示范区的战略布局 第九章 关于产业承接园区市局 第十章 关于产业承接重点 第十一章 示范区的自主创新战略 第十二章 示范区的区域品牌战略 第十三章 示范区的示范价值第三篇 保障篇 第十四章 示范区政府管理创新 第十五章 推进示范区重点领域改革 第十六章 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七章 示范区物流支持体系 第十八章 示范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第十九章 示范区人力资源建设 第二十章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第二十一章 示范区的政策支持体系附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后记
章节摘录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J.H.von屠能发表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中,从经济地租出发研究,创立了农业区位论,为区位论中两个重要规律一一距离衰减法则和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从而奠定了区位理论的基础。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20世纪初叶发表了两本名著《论工业区位》(1909)和《工业区位理论》(1914)。韦伯得出三条区位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和集聚或分散法则。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最短和运量最低的地点。除运费以外,韦伯又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韦伯只就生产过程本身来探讨,着眼于生产成本最低,缺少一般经济理论的基础。而且假定条件太多,在现实生产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形,无法解决实际问题。韦伯只关注对单个生产企业的区位布局作出分析,而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对整体经济及其地域组织进行探讨。因此,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开始从其他角度对工业区位进行研究。
编辑推荐
皖江(指长江安徽段)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