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陈清泰 页数:381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之际,编写一本专论中国企业改革30年历程的著作,回顾总结中国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30年的改革历程及主要经验,探讨企业改革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有意义的。 国有经济与计划体制是传统经济体制的两大支柱。国有企业是计划体制的基础,计划体制是国有企业的生存条件。回顾30年的改革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与未来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制度的预期密切相关;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案选择密切相关;与保持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乃至提高国家竞争力密切相关;还涉及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意识形态束缚等重大的观念转变问题。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而且始终是改革的中心环节。 在改革初期的中国城市经济中,国有企业占有90%以上的份额,国有企业职工约有6000万。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不仅是计划体制下的生产单位,而且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层组织”;不仅承担按照国家计划提供产品和服务、上缴利润和税收、保障经济生活正常运转的责任,而且承担着解决城市就业、职工社会保障及稳定社会的职能,是国有职工生老病死的依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体制的各种弊端几乎都汇集于国有企业一身,在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国有企业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企业改革具有极大的难度。 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的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有企业状况发生了当时不可想象的重大进步和变化,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框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有企业改革与非国有、非公有企业的共同发展,成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稳步提升最重要的源泉和保障。 研究总结中国企业改革30年的历程、经验,可以为我们展望未来提供借鉴。目前,对中国企业改革的路径、结果和前景仍有不同的评价和理解。中国的企业改革,前进和争论并存,重大突破和“试错”试验相互促进,情况复杂,不易把握,观察者还有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意识形态等的不同视角,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十分正常。正因为如此,更有必要认真总结和研究企业改革30年的历程和经验,以便我们讨论和展望未来。 本书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的重点课题:《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为基础。这个课题是由企业研究所陈小洪和李兆熙两位同志负责组织的,课题在进行设计和研究时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研究重点,同时关注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与改革。这是因为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地位重要,其改革直接涉及经济体制变革、所有制结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是整体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此外,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较长的时期内,非国有企业,特别是非公有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政策能否“放开”、能否扩大市场准入和允许发展的问题,最大的难点主要在意识形态等传统观念的突破,而不是制度选择和方案设计。 第二,突出1993年以后改革的研究。1978到1992年的企业改革,总体地看是通过理论突破和实践探索明确改革方向,1993年以后则进入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实质性变革并取得重大成果的时期。1993年以后的企业改革,与以前相比,一是改革的目标、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改革主要的不再是包括“放权”或承包等在内的责任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而是包括产权、政企关系、企业制度等在内的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二是这是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重要时期。随着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及财政、税收、金融、外汇等国家宏观管理体制重大的实质性改革,长期沉淀于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矛盾爆发。50%以上的企业亏损或停工、半停工,上千万国有职工下岗和发不出工资,利益格局的变化达到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稳定的地步,但国家财力尚不雄厚、社保体系还未形成、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并未建立,国有企业进入了最为困难的时期。面对这样的局面,党中央和国务院,不畏困难,和全国的国有企业干部群众一起,坚定地推进改革,果断出台一系列同时具有制度变革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重大举措。在这个时期,企业制度创新与兼并破产、结构重组、优化资本结构、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并举,演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改革大剧。正是90年代以来的改革和“三年脱困”攻坚,奠定了中国国有企业及整个企业制度改革成功的基础。 第三,系统性研究和深度发掘相结合。本书分四个维度来研究企业改革:第一维度按改革时序分别说明各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政策及结果,合起来就是一幅时间跨度达30年的企业改革全景图;第二维度描述中国企业改革推进的基本情况、中国企业改革政治经济互动的基本模式;第三维度对国有企业制度变化、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国有企业资本制度的形成和资本财务结构调整进程、国有企业员工“分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问题的专题研究;第四维度讨论集体企业、民营企业(或者说非公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改革问题,还讨论了金融企业的改革及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本书不仅重视说明改革的基本逻辑关系和内在的矛盾运动,而且重视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还以大事记方式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线索。 第四,在研究组织上,采取“老中青”结合、内外结合。所谓“老”,指一批资深专家,他们参与了中国企业改革许多重要思路的形成和实施方案的研究设计工作,也参与了改革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组织工作。他们有改革实践经验和体会,并长期进行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中”指一批中年专家。90年代初以来,他们在直接参与企业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目前多为有关研究和教学机构的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青”指一批30多岁的青年研究人员,他们多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开始进入政策研究领域,经验较少,但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本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同时还有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参加研究。这种“老中青”、内外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取长补短,提升研究的质量。 经过半年的紧张工作,书已成稿。总体上看,基本达到预期设想:描述了中国企业改革30年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经验,不仅讨论了各方面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还对至今为止公开文献较少研究的国有企业财务重建、职工分流等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讨论。本书提出了一些有意义、值得重视的看法:认为中国已初步建立现代企业的制度框架,这是付出了巨大成本、来之不易的成果,应坚持这一改革方向,鼓励大型骨干企业进行整体改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家有必要明确国有资本布局和国家所有权方针,指导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指导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指导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共同发展;随着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各种基金机构持有较多股份的新型公有制企业的地位将日益重要;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分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当进一步推进“垄断产业”的体制改革;应当研究解决集体企业有关法制及改革政策不健全、不明朗的问题;应当进一步落实“36条”,支持非公企业的发展。 最后还要说明,本课题和本书能够完成,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金人庆同志的指导和支持,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副司长张用刚同志、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夏斌所长、《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1978~2005》的作者、贵州大学副校长章迪诚教授等均忙中抽暇参与课题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研究部葛延风部长和财政部企业司贾谌司长两位专家也对“职工分流”和国有企业资本财务两个专题的研究提供了较系统的意见。他们对本书的完成做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还要感谢北京东方道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对本课题研究的资助。 本书也有不足之处。如对中国企业改革有重要意义的企业上市问题,本书有多处讨论,但没有安排专章研究。还有各章体例、水准不尽一致等问题。此外,我们在组织本书写作时,希望研究者文责自负,表达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这里难免有些看法不尽一致,有些情况的把握不尽确切。尽管存在这些问题,我们自问这本书既有研究参考价值,又有资料价值,愿意向出版社推荐出版。希望抛砖引玉,能使更多人愿意研究中国企业改革的历程和经验,使历史的实践经验能转化为宝贵的知识财富,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参考。 陈清泰吴敬琏蒋黔贵 2008年9月
内容概要
《重塑企业制度:30年企业制度变迁》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研究重点,同时关注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与改革。 《重塑企业制度:30年企业制度变迁》认为中国已初步建立现代企业的制度框架,这是付出了巨大成本、来之不易的成果,应坚持这一改革方向,鼓励大型骨干企业进行整体改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分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当进一步推进“垄断产业”的体制改革;应当研究解决集体企业有关法制及改革政策不健全、不明朗的问题;应当进一步落实“36条”,支持非公企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陈清泰,男,河北丰润人,1939年出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工业经济。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一、企业改革的光辉历程二、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企业松绑1.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拉开了企业改革的帷幕2.京津沪8户企业试点,企业改革在全国展开3.扩大企业自主权取得明显效果4.制订“扩权十条”,进一步为企业松绑三、建立经济责任制,打破两个“大锅饭”四、探索企业经营方式,增强企业活力五、改革企业领导体制,理顺企业内部关系六、进行企业全面整顿,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1.企业全面整顿,为深化企业改革创造了条件2.推行企业升级,提高企业素质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并重4.技术引进和“三资”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八、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九、建立企业“三项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十、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显著增强第二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一、现代企业制度提出的背景二、“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具有特殊地位三、现代食业制度的改革意义四、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基础1.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2.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制3.关于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公司的定位和权能五、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1.公司治理是中国微观经济最重要的制度建设2.健全的公司治理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3.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几个严重问题4.持续地改善公司治理第三章 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坚战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有企业二、三年改革脱困目标的确立和指导思想三、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打响改革脱困第一仗四、对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贴息和债权转股权五、加大兼并破产、下岗分流力度六、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的成果和启示第四章 中国企业改革:历程、特点及未来的挑战一、中国企业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发展二、中国企业改革的进展和主要成果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五章 中国企业改革推动模式一、1978~1992年: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二、1993~2003年:企业改革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三、2003年至今: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四、中国企业改革驱动模式总体特征第六章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30年国有企业基本制度的演变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阶段1.1978至1992年的国企改革:主线是放权让利,探索两权分离2.1993年至今的国企改革:主线是企业制度创新,实行公司制二、我国企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企业法律形式:从行政附属物到公司独立法人2.企业所有权结构:从国有独资到积极推行股份制3.国有企业经营组织:从工厂制到现代经营组织4.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从厂长经理负责制到现代公司治理第七章 国有经济布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一、国有经济布局变化:过程及基本特点1.1978至1990年:国有经济比重开始下降,但仍居主体地位2.1990年以来:国有经济比重持续下降并逐渐稳定3.小结:国有经济布局变化的三个特点二、影响国有经济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1.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制度变化2.体制变化的影响3.进入门槛之一:准入政策的影响4.进入门槛之二:技术经济及产业发展的影响三、结语及展望第八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1.早期探索:尝试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2.中期探索:组建国有资产管理专司机构和建立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3.近期探索:尝试国有资产经营及提出国有资产出资入概念二、新世纪的改革:建立集中行使所有权职能的出资人机构和相关制度体系1.建立新国资委2.建立相关制度体系3.初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三、对现行体制的大体评估第九章 垄断产业的国有企业改革一、垄断产业的国有企业改革综述1.垄断产业与垄断产业改革2.垄断产业改革与企业改革的关系3.我国垄断产业改革和企业改革:进展与评价二、电信企业的改革1.电信企业改革是产业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2.电信产业改革的目标、过程与绩效3.电信企业改革的进展4.电信企业改革评价三、电力企业的改革1.电力企业改革是产业改革的重要环节2.电力产业改革的目标、过程与绩效3.电力企业改革进展和成效四、石油石化企业的改革1.石油石化企业改革与产业改革2.石油石化产业改革的目标、过程与进展3.石油石化企业改革进展4.石油石化企业改革评价五、烟草企业改革1.烟草行业改革与企业改革的关系2.烟草行业改革的目标、过程与评价3.烟草企业改革的目标、内容与评价第十章 国有企业财务:资产资本化和结构重组一、由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资本化1.传统国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统收统支2.放权让利、“拨改贷”和“利改税”:企业财务与国家财政逐步分离3.国有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财务和会计制度,确立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4.国有企业长期隐藏的问题表面化二、90年代国有企业的财务危机和资产结构调整1.“脱困”:为改善国有企业财务状况而进行的各种努力2.“脱困”的投入及国有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3.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渐成改革的主题:从提高国有企业效益到提高国有资本效率4.对国有资本进行有效管理:建立出资人机构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第十一章 中国企业劳动制度改革与变迁一、中国企业劳动制度变革的基本轨迹:劳动用工市场化和劳动保障社会化1.改革初期企业劳动制度的二元结构计划体制特征及改革的主题2.1978~1992年:下放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权,逐渐明确劳动用工市场化方向3.1993~2002年:初步建立市场经济的企业劳动制度框架4.2003年以后:国家完善劳动制度立法,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5.基本成果与经验:建立了与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二、重要的攻坚:国有企业大规模“分流安置”职工和建立社保制度1.突出问题:严重的国企冗员和矛盾2.解决职工“分流安置”的主要措施和成本估计3.分流安置的成果及重大意义4.基本经验第十二章 国有金融企业改革一、国有金融企业改革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二、我国金融改革的基本逻辑与阶段划分1.1979~1993年:经济增量改革下的金融改革——从经济需要构建基本金融体系2.1994~2002年:全面经济改革下的金融改革——建章立制基础上的市场化改革三、2002年以来的国有金融机构改革过程1.改革背景2.2002年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的基本过程四、我国金融企业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五、金融企业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之间的关系1.金融对国有企业的支持2.金融为国有企业改革付出的成本第十三章 高速增长中的制度变迁:乡镇企业30年一、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制度1.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政策2.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政策法规二、乡镇企业发展:阶段、特点和制度变革1.乡镇企业的发展阶段2.乡镇企业制度变化:从集体所有制企业变为多元股份的公司三、影响乡镇企业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情况及分析1.早期发展:资本来源和发展原因2.乡镇企业家的来源3.资源动员四、当前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几个有争议的问题2.土地制度和金融体制是主要障碍第十四章 中国集体企业的发展和变化:以城镇集体企业为重点一、中国集体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来源和类型1.中国集体企业及城镇集体企业的主要来源2.中国城镇集体企业的法律类型二、中国集体企业及城镇集体企业的数据:发展和变化1.数据来源2.中国集体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和变化三、中国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动因1.改革以后中国城镇集体企业较快发展时期2.1992年以后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和制度变革四、关于中国城镇集体企业发展和政策的若干问题1.海尔改制启示:集体企业的制度价值及讨论2.必须解决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和改革的政策问题第十五章 不断创新制度,进一步促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一、企业分类和非公企业的含义二、30年非公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1.非公企业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经济关系得以有效调整2.近年来非公企业发展的一些新变化三、非公企业30年改革发展的基本进程1.第一阶段,萌芽兴起,默认存在(1979~1986年)2.第二阶段,共同发展,形成高潮(1987~1996年)3.第三阶段,全面持续发展(1997年至今)四、非公企业成长主要驱动因素分析1.非公企业成长是制度变迁的产物2.个体经济是私营经济萌生的种子3.公有经济调整为非公企业发展让出了空间和资源4.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推进非公企业超常规发展5.非公企业自身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富有活力、自积累放大企业改革大事记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1年9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专门研究了如何搞好国有大巾型企业的问题。李鹏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作为企业,要积极改革内部机制”,“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除改善外部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这是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转换经营机制的问题。李鹏重申了国务院先前提出的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的12条措施,另就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问题提出8条意见,形成了著名的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的20条措施。1991年底,在朱镕基亲自指导下,国家经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法制局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当时江泽民指出:“国务院制定了这份《条例》,务望各级党政部门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真正把企业的自主权落实好”。在《转机条例》发表一周年时,朱镕基强调指出:“《转机条例》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块基石”。《转机条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文件,既把《企业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促其落实;又为制定《公司法》奠定了基础。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发表以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5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议题,并就若干问题作出决定。要求抓紧文件起草T作,同时认真搞好调研,为全会做好准备。中央确定了16个调研专题,其中第二个专题“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国家经贸委承担,任务十分艰巨。调研组由国家经贸委牵头(陈清泰为组长),组织有关部门24位同志参加。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与100多个单位座谈,听取了300多位专家学者、实际T作者和企业家们的意见,历时六个月,八易其稿,最后由国家经贸委完成。
编辑推荐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之际,编写一本专论中国企业改革30年历程的著作,回顾总结中国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30年的改革历程及主要经验,探讨企业改革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有意义的。 《重塑企业制度:30年企业制度变迁》描述了中国企业改革30年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经验,不仅讨论了各方面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还对至今为止公开文献较少研究的国有企业财务重建、职工分流等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讨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