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施龙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前言

傅斯年以为,“蔡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之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伟大文化在中国之寄象已亡矣。至于复古之论,欧化之谈,皆皮毛渣滓,不足论也”。这是深知蔡元培之语。蔡元培之所以值得今天的我们关注,在于他是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的一分子,并且为后来者作出了堪称榜样的抉择。在我看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是社会的再造,更是整个中华文明补充了新鲜血液以后的重生。在中国的文明转型期,波谲云诡,包括“复古”、“欧化”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以上千种面目、上万种腔调在这个几千年累积成的大舞台上搬演。它们或并行或交替,构成了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活动剪影。这幅中国有意识追求现代化的思想缩略图,波澜壮阔而又不无扼腕叹息之概。我们自然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下的中国,也仍然处在这_过程之中。对中国“未完成的现代性”,我们还要保持足够的警惕。鲁迅说,“想在现今的世界上,协同生长,挣一地位,即须有相当的智识,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够站得住脚:这事极须劳心费力”,否则,“中国人失了世界,却暂时仍要在这世界上住”,所以他有“大恐惧”。因此,今天回顾这两个世纪所走过的路,就因为我们仍然走在这条路上,如果不从既往经验里吸取教训,或者会误入歧途,或者会走入死穴。蔡元培正是一位能够提供借鉴的先行者。他是修身楷模,然而不悖人情;他是旧学耆宿,然而偏嗜新学。道德文章,双峰并峙。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蔡元培和其时一批人所造就的北京大学,在今天已经成为永不褪色的照片,历史的尘埃也遮不住它熠熠的光芒。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就是蔡元培的北大。可以说,思想自由是本,一切有活力的社会,自由绝不会受到钳制;而兼容并包是术,通往自由之路需要宏放的眼界与宽广的胸襟。这些绝不应该是历史的绝响,而必将成为走向未来的号角。蔡元培和他的北大,当得起“伟大”这两个字,正是在于为中国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并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方向。这种可能和方向,就是融入到世界文明一体化进程之中去。这是蔡元培的个人抉择,也是当年北大一群锐意求变的知识人的共同意愿。我们毕竟是同一个人类,不应该拒绝人类优秀的文明经验。为了建理想的天国在地上,中国需要蔡元培这样堪称先知的人物。只是,我们懂得蔡元培吗?鲁迅认为,“伟大也要有人懂”。本书介绍的蔡元培,就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走近蔡元培,走进蔡元培。

内容概要

一个民族,存在,定有其存在之理;一种文化,繁衍,亦必有其繁衍之奥。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已存在、繁衍了五千多年,其间,这块土地上尽管曾经兵连祸结,读书人尽管常有黍离之叹,然而,任何暴君和强盗都不能割断我们文化中那些最韧的筋和最硬的骨。这些筋骨早已熔铸成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套小小的“人文丛书”,用浅易、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上自孔子下迄胡适的15位人物的言论与事迹。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塑造者,懂得他们,我们会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自豪;追随他们,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醇厚丰赡。

书籍目录

引言读书种子蔡元培看杂书及“读经”之“怪现状”蔡元培初当领导,才能如何写“怪八股”的“文妖”居然金榜题名“康党”嫌疑犯蔡元培发飙书院与学堂之“争”再婚的“奇怪”条件男女怎么平等“杀尽胡人”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闹“分家”《苏报》案与蔡元培加入暗杀团作为暗杀手段的催眠术可怜的现代中国第一位教育部长教育总长变成“游学生”到“腐败”的北京大学去脱下帽子还礼的校长两只兔子——蔡元培与陈独秀又一对兔子——蔡元培与胡适洪水与猛兽“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的了”是校长还是太史请梁漱溟来北大“我跟你们决斗”“五四运动”的反对者?平民夜校“姓蔡的”问题教育独立的梦愤然离开北大参加“清党运动”党国元老的热泪“取消青年运动”中基会改组风波中央研究院:“研究”大于“院”是不是“给人家利用”“又多了二十年的错”说说中国人的回忆录郑重启事为哪般香港的最后岁月

章节摘录

蔡元培看杂书及“读经”之“怪现状”1872年,蔡元培进家塾读书,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从这时到他父亲去世,大约五年时间,小蔡元培读了《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蒙书。虽然蔡元培后来说只记得这三种,但可以肯定,像《三字经》应该也是读过的。另外,就是习字和对课。这些内容,在那个时代是最普通的发蒙教材和教学手段,主要的作用在于识字,另外就是学习一些最浅显的做人道理。这也是因材施教,针对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作出的安排,是和那个时代相适应、相配套的。我想,假如他们那时有《白雪公主》这样的读物,依照蔡先生的性格,必将趋之若鹜。中国的社会奇怪的地方很多,不仅仅有南亭亭长观察到的新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而且这二十年怪现象竟然从此赖着不走,加入到几十年一轮回的怪现象之中,实在让人困惑。比如“读经”,这是自新文化运动开始以来就周期出现的鼓噪,现在有一帮人每隔几年也要闹上一阵子。假如我们怀着最大的好意去揣度他们,可以认为他们是要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可是他们所要读的“经”是什么呢?儒家的“六经”自有其学理上的价值,不提倡“读经”,也有学者在读,可是这些入主张要从娃娃做起,而他们让这群孩子所读的,竟然就是《百家姓》、《三字经》之类的东西。这就很让人不解:《百家姓》它是“经”吗?如果直接让孩子们去读《诗经》,题目和文章倒是对上了,可是,孩子理解起来困难、事倍功半不说,目的何在呢?难道会背几句《诗经》,传统文化就有所依托了?像我这样念过一些书的人,所谓的“经”自然是看过一些的,也能背上几句,可是对“读经”却不以为然。鲁迅说,要我们保存传统,也要传统能保存我们才行。比如说我们读经,必须要它能对当下人们有所助益才是正道。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地辨析,看这些“经”里哪些地方有价值,再采取一定的方式,糅合到现代的一些观念之中去。而且,实事求是地说,这应该是学者的工作,不需要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加入进来。好比当初这些“经”毕竟是圣人集众人智慧的创造,而不是把当时任何人的意见收集起来就成了“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蔡元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作为传记而言内容不够充实,尤其是蔡元培入主北大的部分,只写了最重要的几个事件。此外,文中混杂了大量对当今时代的感言,有点离题千里了。不过作者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而且很有社会责任感,全书读来还是有收获的。
  •   非学术性,文字粗糙,结构紊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