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 编 页数:337 字数:360000
前言
栉风沐雨,岁月峥嵘。新中国已走过60载光辉岁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也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工作者肩负科技兴国、科技兴农的重任,与祖国同呼吸、共发展,在农业科研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共和国60华诞之际,中国农业科学院决定编辑出版《农科英才》。书中共收录了47位优秀个人和2个先进集体的事迹,其中,有厚德博学的两院院士,有辛勤耕耘的科技专家,有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有服务“i农”的功勋集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进一步凝炼和弘扬中国农业科学院精神,进一步营造求实创新、奋发有为的良好风尚,激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汇集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部分杰出科研人物的事迹,还有很多的优秀人物没有包括进来,如果放大到全国,更有众多的农业科技英才值得我们去褒扬。
书籍目录
为天下苍生做稻粱谋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丁 颖育种为民食科研百岁春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善宝平生惟有赤子心半世戎马半世农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凤桐中国现代棉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泽芳学为宗师人为楷模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盛彤笙三把“金钥匙”相伴科研人生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松恩农业卫士生防先锋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式邦中国杂交玉米之父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竞雄中国核农学事业的开拓者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仁为农业科研教育求真求善求美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祖祥生命为植物多倍体燃烧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鲍文奎用“百年人生”抒写金色画卷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庄巧生我国草原生态学的领航者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博我国农业科技的领军人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纵横阡陌为大地丰收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超越生命的人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光博病毒的克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显智者行远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铺路人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子仪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拓荒者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谱写作物种质资源主旋律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玉琛一位农学家的情怀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予元……
章节摘录
插图:光阴荏苒,转眼即逝。学成回国后,丁颖便在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前身)任教授。在教学的同时,他积极开展水稻灌溉和吸肥规律的研究,并对广东粮食生产问题作了多项调查,写出了《改良广东稻作计划书》和《救荒方法计划书》,建议政府每年拨出1%的洋米进口税作为稻作科研经费,但这些饱含拳拳学子之心的诸多建言,如石沉大海毫无着落。面对重重困难,丁颖没有气馁,他决心立足现实,以“蚂蚁爬行的方式,苦干到150岁”!1926年的一天,丁颖头顶草帽,在广州东郊的田间地头顾盼徘徊,他东瞅瞅,西看看,突然,眼前一亮,急步不前,蹲在一株外形和水稻比较相似但又有不同的绿苗前,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是野生稻啊!发现野生稻后,丁颖紧接着开始查证了大繁的资料,提出我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之一的论证,首创把水稻划分为籼、粳两个亚种,并运用生态学观点,按籼一粳、晚一早、水一陆、粘一糯的层次对栽培品种进行了分类。经过大量试验,他首次用野生稻与农家种杂交育成了优良新品种“中山1号”,该品种被推广后历时50年而不衰。此外,丁颖还培育出其他许多优良品种,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品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记
《农科英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的直接领导下,经过编辑委员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现在出版了。本书对于进一步宣传了解我院建院以来的优秀人物,激励后人,保存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田灌溉研究所、水稻研究所、棉花研究所、郑州果树研究所、茶叶研究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草原研究所以及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各位院士、专家朴实淡泊的处世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让编写人员深受教育。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50多年来,在农业科研领域和技术推广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为数众多,书中收入仅限于他们中的49位代表。由于时间久远,有的院士、专家已经谢世,难以找到详尽的资料,加之编写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难免疏漏和不足,敬请读者谅解和指正。
编辑推荐
《农科英才(第1辑)》是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