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时事  作者:高敬  
Tag标签:无  

前言

绵绵江淮  壮绝徽州    翻开中国的地图,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省份:它面积不大,却有淮河、长江两大河流横贯全省,八百里巢湖就像它的心脏,镶嵌在江淮之间;天下奇秀的黄山、灵动人间的九华山、“顶天立地”的天柱山巍然耸立。它扼守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既是我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的过渡地带,又是南北商旅的辐辏通衢,更是联系中原与江南的必经之地,自夏商周以来,这里就是南北必争的战略要冲。    翻开这个省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里有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这里修建过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这里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发源地、是楚汉战争的终结点;发生在这里的赤壁鏖兵、淝水之战、顺昌大捷,使孙吴、东晋、南宋终于保住东南半壁;元朝暴政天怒人怨,这里的人们又首举义旗,点燃烈火……    这是一个人文荟萃之乡,孕育出无数英才:老子、庄子在这里飘然现身,又潇洒离去;管仲告别父老,北上辅佐春秋首霸;淮南王刘安在这里聚集宾客,纵论宇宙人生,留下《鸿烈》启迪后人;东汉末世,曹操亳州起兵,一统北方,父子三人开启建安文风;刚正不阿的“包青天”,为后人树立起清官典范;“宋画第一”的李公麟,挟“天下绝艺”成就一代画风;草根皇帝朱元璋一声怒吼,北赶大元;“铁石肝胆”的左光斗,让我们明白什么叫做气节;方苞、刘大槐、姚鼐开启一代文风;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传下佳话……    这是一个科技发达之地,首创过多项灿烂的科技文明:华佗悬壶济世,首创麻沸散;嵇含手著《南方草木状》,为世界植物学界第一;长江干流上的第一座浮桥,在这里建成;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火器,在这里发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学学术团体,在这里组建;活人无数的人痘接种法,从这里向世界推广;程大位确定算盘的定式,让珠算有了标准……    这里吸引过无数外来的历史名人:大禹治水在这里留下足迹;诗仙李白在这里漫游放歌,挥洒出无数千古名句;流臣刘禹锡在这里闲居陋室,留下动人的《陋室铭》;一代文豪欧阳修在这里醉而忘返;青年王安石在这里刻苦攻读;痴迷技术的王祯在这里研究印刷术、著书刻书……    这就是安徽,一个有着悠久人文传统、深厚文化底蕴和辉煌历史的省份。在中华大地上,它的历史与绵绵的长江、淮河一样悠久;作为一个单独的省份,它却又那么年轻,因为在清朝以前的史册上我们找不到安徽这个名字,直到康熙三年(1667年),清政府在安徽建省,它才得以诞生。“安徽”二字,来自境内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安庆府是当时全省的政治中心,徽州府则是当之无愧的经济文化中心,“安徽”二字把这个年轻省份和它的悠久历史联系在了一起。    古老而又年轻的安徽,山壮丽、河锦绣、物丰饶、人灵动,一省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长江流经安徽境内401公里,东入江苏、上海,注入东海;淮河流经境内430公里,向东注入洪泽湖,再出洪泽湖入长江;新安江东流浙江西部,再折向东北、注入钱塘江…此外,皖西绵延的大别山脉,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山南坡的河流入长江,山北坡的河流入淮河;雄立皖南的黄山山脉,是长江和新安江的分水岭。    自古以来,长江、淮河就天然地把安徽全省分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是中国自然地理北方与南方的分界线,自古就有“南米北面”之说。从地域上看,淮河以北是辽阔的淮北平原,沃野千里,阡陌纵横;长江两岸,河湖交错,一派水乡风光;皖南山区,群山起伏,峰峦叠嶂;江淮之间,西峙高山,东绵丘陵。多种多样的地理与气候,发育出不同的民风民俗,使得安徽的地域文化多姿多彩。    淮河流域,地接中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历代王朝逐鹿中原、一统无下,往往都要在这里丹战。宋代以后,黄河夺淮入海,给淮河两岸的人民带来无数苦难,因此这里的民风剽悍尚t武,淳朴倔强。《寿州志》记载,淮河流域“民俗淳朴……习朴实而负气、性劲忌而轻生”。所以,这样的环境孕育出了一大批雄才大略的豪杰之士,在中国史书上留下重重的痕迹:曹操、朱元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长江两岸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人民勤劳质朴,崇尚文风教化。《安庆府志》记载,沿江的丘陵山区“男耕女织,质朴元文。黄发老人,有不识城市者。安土重迁,不善商贾,鲜厚藏而少巨富”。《和州志》记载,这里“男女尚垦辟,功苦恋本,无即山近盐之逸,市无嗤眩,工无雕彤,无游人异物以迁其志”。被后人称誉为“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桐城学派”就诞生在这里。    皖南山区就是名闻中外的徽州地区,山多地少,而且土地贫瘠,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恶劣的自然条件,迫使徽州人民离乡背井,“以贾代耕”。徽州民谣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贫穷和苦难激发了徽州人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造就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的性格,使他们能够走出山区,为自己闯出一条新路。明人王世贞说:“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明人归有光也说,徽州“虽士大夫之家,皆以畜贾游于四方”。    因此,微州人创造了悠久的经商传统,他们经商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史载东晋一位将军司马唏,每逢宴会,必令艺人扮作新安(徽州古称新安)人,歌唱舞蹈,作离别之辞。可见,那时候的微州人远离家乡经商谋生的现象就已经比嵌普遍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独具特色的“离别之辞”。唐朝中叶,北方大族为避安史之乱,很多南迁入徽州地区,他们推动了徽州的开发,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唐朝末年,徽州的茶叶、笔墨纸砚等商品已经行销天下。宋室南迁之后,大批世家大族、贵戚官僚云集临安(今浙江杭州),成为微州特产的消费市场,带动了徽商的发展。史载南宋政府为了发行纸币“会子”,一次就向徽商采购纸50万张。南宋初祁门人程氏兄弟经商致富,号称“程十万”。明清时期是徽商大发展的时期,徽州人走出徽州,足迹遍全国,甚至到了日本、东南亚等地。他们经营食盐、粮食、丝绸、瓷器、茶叶、纸张、木材等商品,积聚了巨额财富。鼎盛时期,徽商的总资产占金国的一半以上。因此,徽商又被称为“徽帮”,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徽州商人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以理学为立身处世教条,有“贾而好儒”的美誉。徽商信奉“贾者力生,儒者力学”,取得了“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功效,可见他们已把经商赚钱与求学扬名很好地结合,集于一身。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徽州商人“雅好诗书,善笔丸,虽在客中,手不释卷”,“虽舟车道路,恒一卷自随,以周览古今贤不肖治理乱兴亡之迹”。这样的特色,使得徽商重视文教,往往在致富之后出资兴办书院,培养家乡子弟读书求学,造成徽州人文鼎盛的局面。更有不少徽商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成为一代名臣。如清代道光年间的大学士曹振镛,就出身于徽商世家;咸丰年间的户部侍郎王茂荫,也是徽商出身。王茂荫还曾经因为向咸丰皇帝提出改革经济的建议,被马克思写入资本论进行评论。    繁荣富庶的古徽州还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当前,徽州文化与敦煌文化、藏文化一道,被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当然,古徽州指的仅仅是徽州府所属的一府六县,即歙县(今属安徽黄山市)、黟县(今属安徽黄山市)、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休宁(今属安徽黄山市)、祁门(今属安徽黄山市)、绩溪(今属安徽宣城市)六县。但是,徽州是个移民社会,徽商的足迹遍天下,因此对徽州文化的研究,必然涉及到古徽州一府六县以外的地区,于是有学者提出了“大徽州”的概念。    徽州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但是安徽建省毕竟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因此本书借鉴了“大徽州”的概念,但把叙述的范围限定在今日安徽省境内,力求为读者全面展示今日安徽包括古徽州在内的、壮丽绝妙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由于古徽州文化的出类拔萃,故本书仍定名为“徽州文化”,只是扩大了它的范围。从时间上讲,本书叙述的是安徽的古代文化,下限截止于鸦片战争以前。    编者    2011年11月

内容概要

  本书以历史为经,文化发展为纬,广采素材,精心勾沉,细加整理,全面而系统地描绘了徽州这块古老土地的历史沧桑、风土人情、文化民俗、遗址名城、宗教信仰及物华天宝,揭示出徽州文化的真谛。全书共分十章,全景式展现了徽州各地生活的各个方面,阅读本书,犹如徜徉徽州大地,不断欣赏、领略徽州文化的神秘内涵,堪称一部关于徽州文化的百科全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何为徽州——寻找过去的徽州
 第一节 远古寻踪
 第二节 三代更迭
 第三节 吴头楚尾
 第四节 秦汉风云
 第五节 南北分隔
 第六节 江淮国命
 第七节 鏖战称雄
 第八节 “安徽”诞生
第二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徽州文化的不朽根基
 第一节 穷也不丢书——俚语里的文教之风
 第二节 山川灵气,文化根脉——地理造就的徽州文化
  一、淮北平原
  二、江淮丘陵
  三、大别山区
  四、沿江平原
  五、皖南山区
 第三节 多彩的文化——徽州的三大文化圈
  一、淮河文化圈
  二、新安文化圈
  三、皖江文化圈
 第四节 文采风流——徽州的学派与文学
  一、老子、庄子与道家学派
  二、刘安与《淮南子》
  三、何尚之创立“南学”
  四、长诗《孔雀东南飞》
  五、朱熹创立“理学”
  六、承前启后的桐城派
  七、戴震与新安理学
  八、周谷创立太谷学派
  九、杨文会与佛学复兴
 第五节 渊源家学——徽州的文化世家
  一、桓氏经学世家
  二、曹氏诗文世家
  三、戴氏书画世家
  四、吕氏文献世家
  五、汪氏医学世家
  六、梅氏数学世家
  七、戴氏史学世家
  八、马氏藏书世家
 第六节 风雅歌戏——徽州的戏曲
 ……
第三章 千年徽商是如何炼成的
第四章 天下建筑看中国,中国建筑看徽州
第五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州民俗天下绝
第六章 灵山秀水藏风华,徽州山水甲天下
第七章 古亦名城越时空,徽州历史耀中华
第八章 徽州足,天下足——徽州的特色名产
第九章 何以富庶天下——徽州的动植物资源
第十章 地灵而人杰——徽州的各界名人

章节摘录

版权页:位于淮南的古楚都寿春,则是江淮之间的经济中心。东汉时期,淮南经济发展显著,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世家大族。西汉初年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其中之一就是体现在水利工程的修建方面。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封自己的侄子刘信为羹颉侯,食邑于舒(今安徽舒城县)。在自己的封地上,刘信主持修建了七门堰水利工程。他在舒城的七门岭下阻河筑堰,称为“七门”,引水往东北流,灌溉农田8万多亩。他又在七门岭之东修筑了乌羊堰水利工程,灌溉农田1万多亩,修筑了槽牍堰水利工程,灌溉农田2万多亩,这被称为“七门三堰”,至今仍然发挥着效用。东汉时期,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景奉命治理黄河。他在加固黄河河堤后,着手整修了汴渠。汴渠从郑州西北引黄河,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是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的重要水道。王景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还“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因此,自古以来,就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汉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3年),王景任庐江郡太守。当时的庐江郡一带,农业生产还比较落后,当地百姓还没有采用牛耕技术。当地虽然不缺土地,但却常常受到粮食匮乏的困扰。庐江境内的芍陂水利工程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多有废弛。王景到任后,组织百姓修复芍陂,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立碑禁止破坏水利。他在庐江推广牛耕技术,当地的大片荒地得到开垦。此外,他还把养蚕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因此,庐江在王景的治理下,逐渐成为一个富庶的地方。汉代安徽的科技文化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西汉淮南王刘安博学多才,在淮南王任上的42年中一方面安抚百姓、发展经济,使国都寿春成为当时商贾云集的大都会,另一方面搜罗典籍、招揽宾客、兴学轮道、著书立说。据记载,刘安招致的各地宾客和方术之士达数千人之多,杰出人才也有上百人,几乎涵盖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团体。他主持编写的《鸿烈》(后世通称为《淮南子》)一书,堪称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巨著。“鸿烈”的意思是“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因此本书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内容不仅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派,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学科,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不朽著作之一”。

媒体关注与评论

『徽帮』、『无徽不成镇』这些说法,表示了两个事实:第一是灵活的商业能力;第二是团结的宗族乡党的观念。前者可说是进取的,后者可说是保守的。这两种交错的结果.就成了所谓『徽骆驼』。  ——台湾历史学家李敖中国有句话叫:『无徽不成镇!』那就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有关『徽州帮』其他的故事还多着哩。  ——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在徽州居住的时间越长,我就越了解那些住在村庄里的穷苦农民。……他们活得最真实,最接近土地,最接近生和死,最接近欢笑和泪水。走访农家成了我自己寻找生活真实的途径。在那里的农民当中,我找到了人类最纯真的感情。  ——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

编辑推荐

《徽州文化》编辑推荐:见证一段重来,更无法替代的沧桑历路!这是一块神奇美妙的国土,有中国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发生过多次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这里文风昌盛、状元辈出,被称为“东南邹鲁,文化之邦”;这里财富聚累,有“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美誉•微州名山媲五岳,徽州名水清且涟,徽州名产遍天下,徽州名人傲神州•老庄在这里开宗立派,李白在这里流连忘返,胡适为这里日思夜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徽州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纸质一般,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   我自己出的运费,速度真她大爷的太慢了……
  •   目录页码与书中实际页码对不上 郁闷 郁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