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作者:钮松 页数:410
内容概要
本书在梳理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前人的研究长处,深化对欧盟全球治理特色和独特路径的研究,并在全球治理的背景下对欧盟与中东地区所有区域和国家(中东人盟国家或候选国、马格里布区域、马什里克l区域、海湾区域和阿富汗等)的双边关系研究,在欧盟全球治理以及在中东地区的具体实践案例的考察中为全球治理研究、欧盟中东关系研究以及中国对外关系研究提出新的思考方向。本书由钮松著。
作者简介
钮松,湖北省鄂州市人。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8-2009年国家公派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中东研究专业联合培养博士生。
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国与中东关系、宗教与国际关系等。曾在中东、欧洲和东亚等地区从事研究或实地考察。已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世界民族》、《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亚太经济》、《南洋问题研究》、《德国研究》、《南亚研究季刊》、《阿拉伯世界研究》、《西亚非洲》和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in
Asia)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并有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全文转载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人民政协报》等报纸发表文章10余篇;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2009年获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2010年获“上海国研杯”奖项。
书籍目录
导论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欧盟的国际角色与民主治理
第一节 欧盟的国际角色
第二节 欧盟的民主治理
第三节 德国中东政策与欧盟中东政策的相互影响
第二章 欧盟中东民主治理的逻辑过程
第一节 欧盟中东民主治理的背景
一、欧盟中东民主治理的宏观时代背景
二、欧盟中东民主治理时代背景下的相关理论透析
第二节 欧盟中东民主治理的动力
一、欧盟本身的动力
二、“规范”的动力
三、民主的动力
第三节 欧盟中东民主治理的动机
一、欧盟传播民主观念与制度的动机
二、欧盟维护自身及中东安全的动机
三、欧盟促进与中东乃至伊斯兰世界和平相处的动机
第四节 欧盟中东民主治理的方式
一、欧盟民主治理理论分析之一——李普塞特假说:经济发展促进民主
二、欧盟民主治理理论分析之二——罗斯克莱斯:经贸合作促进和平与安全
三、欧盟经贸方式实施中东民主治理的具体途径
第五节 欧盟民主观与国际社会核心价值观
一、欧盟的民主观与欧盟民主赤字
二、中东伊斯兰社会和欧洲社会对于国际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定和实践
第三章 欧盟在中东入盟国家和入盟候选国的民主治理
第一节 塞浦路斯:目前唯一加入欧盟的中东国家
第二节 土耳其:徘徊在欧盟门口的中东国家
第三节 宗教因素对土耳其入盟前景影响分析
第四章 欧盟在马格里布国家的民主治理
第一节 摩洛哥:马格里布国家的样板
第二节 利比亚:长期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的马格里布国家
第五章 欧盟在马什里克国家的民主治理
第一节 巴勒斯坦:尚未完全建国的中东:中突的核心
第二节 以色列国:中东地区唯一的非伊斯兰国家
第三节 超越中东和平进程中的奥斯陆困境——解读莫斯伯格”并行国家”理论
第六章 欧盟在海湾国家及阿富汗的民主治理
第一节 沙特阿拉伯:海合会君主国的代表
第二节 伊朗:全世界唯一的神权共和国
第三节 伊拉克:战略与现实都充满重要性的海湾国家
第四节 阿富汗:亚洲大陆具有核心地缘战略地位的国家
第七章 欧盟中东民主治理的效能考察
第一节 欧盟中东民主治理所取得的成绩
一、中东国家对于民主和人权的保护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欧盟国家与本土穆斯林关系及中东国家间的关系都得到了缓和
三、欧盟与中东地区较大限度地实现了在经济与安全上的互利
第二节 欧盟中东民主治理所面临的世界大国挑战:国际体系转型与美国-塔利班关系
一、美国对塔利班的间接支持及有限接触时期(1994-2001年)
二、美国对塔利班的严厉打击时期(2001年“9·11”事件-2009年初)
三、美国交好“温和塔利班”、打击极端塔利班时期(2009年初迄今)
四、结语
第三节 欧盟中东民主治理所面临的内部挑战
一、层出不穷的中东“越境打击”
二、中东“事实存在的国家”潜在或实际的冲突因素
三、伊朗因素促使以色列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安全合作
四、选举政治对巴以和平的负面影响
第八章 欧盟中东民主治理的思考与启示
第一节 欧盟与美国在中东民主治理上的分歧与合作
一、欧美中东民主治理的现状
二、欧美中东民主治理的分歧与合作
三、欧美中东民主治理异同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欧盟中东民主治理对世界和中国的实践启示
第三节 欧盟中东民主治理对国际关系与中东研究的理论启示
一、中东国际关系理论的困境
二、“中东问题研究”及其研究“维度”的提出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一)伊朗崛起对中东安全的影响伊朗的崛起并非历史的偶然,自巴列维王朝开始便走上了一条振兴国家的道路。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大肆宣扬日耳曼人的祖先“雅利安”人。德国“渲染种族主题,即伊朗人也是‘雅利安人’,且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通过将其指称为拥有殖民内涵及‘种族自卑’色彩的‘波斯’来贬低该国”①。为了消除伊朗历史上长期受英俄帝国的侵略和分治而造成的民族自信心空前低迷的状态,礼萨国王于1935年将国名从西方人所称的“波斯”正式正名为“伊朗”,伊朗的发音便来自于波斯人的祖先“雅利安”。1979年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并否定了巴列维国王推行的“白色革命”,但是伊朗的神权领袖却继承了伊朗这个国名并进一步显示出争做地区大国的心态和举动。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实行全世界唯一的神权共和体制,不仅如此,伊朗的革命还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在伊斯兰世界首次开始成为主导的思潮。因此,这种体制的特点一是神权政治,即神权领袖和教法学家引导国家;其二是共和制,即反对君主制,既包括君主专权,也包括君主立宪制;三是激进性,这种激进容易导致在国际和国内的极端主义和暴力行为。这三个特点对于中东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伊朗什叶派对于君主制的反对招致了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君主国的极大忧虑。霍梅尼就认为:“君主制等同于伪神、偶像崇拜和在地球上传播腐败。”②什叶派不承认逊尼派在四大哈里发之后的历届王朝的合法性,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反对君主制的思想,什叶派在与逊尼派争夺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在此问题上一直难以得到妥协。巴列维王朝时代,伊朗与沙特等国同为君主制和美国的盟友,关系相对平稳。
编辑推荐
《欧盟的中东民主治理研究》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基地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