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与中国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作者:潘光,王健 著  页数:334  
Tag标签:无  

前言

发端于五千年前的犹太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不过,与世界上几乎所有文明都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在近两千年里失去了故土和家园,没有固定的主体活动地域,因而流散并渗入世界各地域的文明。正因为此,在漫长的岁月里,犹太人常常被视为“外来"的甚至“异端”的群体,以至受到客居地主体文明的强烈冲击乃至挤压,还经常遭受敌对势力的打击和摧残。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状况之中,犹太民族不仅能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能与时俱进地发展自身,还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的原因有许多,最主要的是因为犹太民族具有超乎寻常的内聚力和生命力,而这种力量源于犹太文明的三大支柱:以犹太文化传统为主体的民族认同感,以犹太教为纽带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以家庭为基础、犹太会堂为核心的社团网络。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列,代表了两个伟大的文明。这两大古老文明的接触始于古代犹太人流散进入中国之时。自那时起,中国成了一度失去祖国的犹太人可以安居乐业的国家。

内容概要

本书对古代来华犹太人和开封犹太社团做了简要的评析,为研究近代来华犹太人做了必要的铺垫。本书没有停留在“近代”,而是进一步研究现代中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在华犹太人,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犹太人来华新高潮和在华新犹太社团、群体的形成进行了研究。本书不但研究“来华”犹太人,而且研究他们离开中国后在全球范围形成的“中国犹太人”群体。本书还对来华犹太人研究逐步成为学术和公众关注热点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所具有的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的意义进行了阐析。

作者简介

潘光,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与犹太研究有关的主要著作有《犹太文明》、《犹太民族复兴之路》、《犹太人在亚洲》(中英文)、《犹太人在中国》(中英法德文)、《犹太人在上海》(中英文)、《犹太学和以色列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英文)、《犹太人忆上海》、《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犹太研究在中国:三十年回顾1978-2008》等十余部。王健,1965年生于上海,上海社科院欧亚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时兼任上海社科院中东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东学会理事等。犹太研究方面的成果有《上海犹太人社会生活史》、《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犹太民族复兴之路》,《犹太人在中国》、《犹太人在上海》、《犹太研究在中国——三十年回顾:1978-2008》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古代来华犹太人和开封犹太社团  一、古代犹太人来华时间及在华聚居地  二、开封犹太人来自何方  三、开封犹太社团的兴盛及其逐渐儒化  四、开封犹太社团的衰落和开封犹太人的同化  五、导致开封犹太社团同化的本质性原因第二章  1840年后犹太人来华的三次高潮  一、塞法迪犹商集团在香港、上海的兴起  二、俄国犹太人来华谋生之路  三、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华的犹太难民第三章  上海犹太社团  一、上海犹太社团的三个社区  二、上海犹商集团的兴起和发展  三、上海犹太人的政治活动  四、犹太文化在上海  五、犹太民族离散史上的上海模式第四章  哈尔滨、天津、香港犹太社团  一、哈尔滨犹太社团的兴盛和衰落  二、天津犹太人的社团组织和经济、政治活动  三、香港犹太社团的发展第五章  近代以来中国境内中犹关系研究  一、中国人的犹太观  二、中国境内的中犹文化交融  三、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中犹友谊和参加中国革命建设的犹太友人第六章  走向世界各地的“中国犹太人”及其中国情结  一、二战后初期部分在华犹太人的离去  二、“文革”前新中国境内的犹太人和上海犹联  三、遍布全球的“中国犹太人”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来华犹太人和在华新犹太社团的形成  一、犹太人来华新热潮和在华新犹太社团(群体)的形成  二、今日中国境内犹太人的创业活动和社团生活  三、香港犹太社团的辉煌时期和台湾犹太社区的稳步发展第八章  “犹太人在中国"——永远的热点  一、学术研究成果和活动  二、影视作品和展览会  三、永远难忘的历史篇章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  一、中文  二、英文  三、德文、法文、希伯来文、日文  四、报刊和其他印制资料  五、档案文献  六、口述史资料(采访)后记

章节摘录

上海之所以成为二战期间拯救犹太人的“诺亚方舟”,有着十分复杂的远因近由。首先,从历史上看。如前所述,犹太人早在唐代(还有说在汉代或周代)就来到了中国,宋代以后的开封犹太人社团更是众所周知的。近代以来,香港、上海、哈尔滨、天津等城市又成为犹太人在中国的主要聚居地。特别是上海,先有塞法迪犹太人在19世纪下半叶前来经商办实业,后又有大批俄罗斯犹太人为躲避反犹狂潮及革命引起的动乱涌人谋生,到20世纪3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个近6000人的犹太社团。这个社团拥有自己的宗教公会、犹太会堂、学校、医院、养老院、公墓、商会、政治团体、报刊,乃至小小的武装力量(万国商团内的犹太分队),其中的沙逊、哈同、安诺德、埃兹拉、海亦姆、嘉道理等大家族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上海、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从古代到现代有这么多犹太人生活在中国,早期来上海的“富有”的犹太人与中国的劳苦大众之间也存在隔阂,但在中国的土地上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土生土长的反犹思潮和反犹运动。当公元11世纪至15世纪阵阵排犹恶浪在西欧国家掀起之时,开封的犹太社团正好十分繁荣兴旺。而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沙皇俄国和东欧出现大肆屠杀犹太人的暴行之时,上海的犹太社团却在稳步发展。因此,倍受苦难的欧洲犹太人对中国人民以及开封、上海这样的城市抱有友好、亲近的感情完全是符合情理的。我们在这里用了“土生土长”一词,因为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确有并非“土生土长”的反犹活动在上海、哈尔滨出现过。前已提到,哈尔滨在三四十年代就曾发生过多起凶残的反犹事件,其中以卡斯帕被杀害一案最令人发指。在上海,反犹活动也时有发生。1935年9月,《上海德文日报》撰文将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与犹太人联系在一起,以煽动上海外侨反犹。①日本当局控制下的中文报纸《新申报》也不断发表反犹文章。

后记

本书由潘光、王健共同撰写,潘光负责全书的统稿和定稿。在本书问世之际,我们特别要感谢长期以来支持我们研究的汪道涵、爱泼斯坦、赵启正、张仲礼等学界前辈和领导,若无他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我们这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汪老和爱老已经离开了我们,这本书也是对他们的纪念。我们还要感谢我们当年做学位论文时的指导老师陈崇武教授和艾周昌教授,正是他们严谨、睿智的教导,才为我们推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和理论基础。我们当然也要感谢上海社科院、上海社科院欧亚研究所、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领导和同仁们,本书能够问世,他们的支持、协助和配合是不可或缺的。余建华、姚勤、周国建、梅俊杰、虞卫东、李立凡、汪舒明、张健荣、盛文沁、罗爱玲、王震、戴轶尘、朱雯霞、沈国华、黄崇峻、夏雪、刘锦前、张忆南、梁平安、周信、王艳红、熊正江、邹占伟、龚子亮、张榕、马丁·沃尔那、多米尼克·霍尔特等为本书的文字资料收集和翻译、口述资料采访、材料复印和文字打印、书稿校对等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时事出版社编辑部主任苏绣芳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奔走操劳,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也要向她表示衷心感谢。

编辑推荐

《犹太人与中国》:近代以来两个古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犹太人与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对犹太人与中国的关系了解了!
  •   有助于读者了解两个民族间的历史交流。
  •   虽然还没有仔细阅读,但是通过目录大概可以得知,这本书对我的帮助挺大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