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陈敏华 时事出版社 (2008-11出版) 作者:陈敏华 页数:390
前言
我认识陈敏华老师已久,知道她社会学功底厚实,一直在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国际问题,乐此不疲,意趣盎然,持之以恒,成果迭出,为国际问题研究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研究风格。她不久前出版的《问题、关系与行为》就是研究社会学视野中的世界变迁。《冷战后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研究——社会学视角》一书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精心修订而成的优秀专著,是作者多年来学术探索之路的硕果。20世纪末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发展之一是该研究领域的社会学转向,强调国际体系以及行为体在互动过程中的社会性建构,强调后验实践互动的结果,强调文化和观念的作用,强调国际社会需要规则、制度、规范加以维系等等,这一切使得国际问题分析框架中广泛具有社会的成分,并给非国家行为体带来了广泛的活动空间,也使得全球社会公共问题的共治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新一轮国际关系理论论争、发展、创新中的亮点和特点。其实,社会学研究方法在国际问题研究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比起美国来,欧洲学界的社会学倾向持久而明显。
内容概要
全书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在全球治理的框架内,把中东极端组织的行动视为一个“国际社会问题”和一个“完整的社会行动过程”,涉及到社会环境、社会互动、行为过程和行为主体四项要素。作者运用社会学整体主义方法,论证这四项要素与暴力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建构关系,以及这四项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提出:中东极端组织之所以采用暴力行动,是因为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中东地区处于相对边缘化和相对落后状态,并且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和西方发达国家欲加以改造的对象。这里的广大民众,既看不到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社会处境的希望,又不满意本国政府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而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作出的各种妥协;因“共有知识”缺失导致的文化偏见和文化曲解,在双方互动中发展为文化敌意他们内心不平和失望的感受日积月累,需要寻找宣泄的通道及出口。在具有偏执宗教激情,且一直觊觎政权的极端组织领导层的诱导下,一部分人把造成中东地区相对边缘化和相对弱势身份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同样是在这些极端组织领导层的教化下,愤懑和绝望的激进分子趋向极端。他们把暴力手段纳入“合乎伊斯兰教法”的“圣战”范畴,铤而走险,采用自杀性袭击等暴力手段去报复与威慑他们判定的“行动目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色列、中东国家现政权乃至无辜平民。
作者简介
陈敏华,博士、副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科点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主要从事国际社会文化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同时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历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支部书记、社会科学研究院总支书记、副院长,现任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 1996年冬季与1999年夏天,先后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学国际学术会议和在东京召开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国际研讨会,分别递交论文并发言。著有《问题、关系与行为——社会学视野中的世界变迁》一书。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综述及译文十余篇。参与并完成教育部课题《崛起的“大东盟”与现代中国》。目前承担校级科研项目《中东极端组织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的动机、目标与手段第一节 中东极端组织界定第二节 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的目标与手段一、威胁性政治报复二、恐吓性经济破坏三、胁迫性劫机绑架第三节 中东极端组织的表层动机一、内驱力、需要与动机二、动机与目标的选择三、动机的观念因素第一编 社会环境对中东极端组织的影响——各类冲突交汇导致的失望与愤懑第二章 经济环境:石油利益冲突中的中东地区第一节 夕卜部困境:经济全球化与中东地区的边缘化一、中世纪与文明古国二、工业社会与石油资源三、信息社会与区域身份第二节 内部困境:经济结构失衡与弱势身份的建构一、产油国与非产油国二、石油权益的维护三、欧佩克与国际能源组织第三节 观念困境:石油利益与经济公平一、美国驻军沙特和伊拉克重建二、美国的“经济公平”:维护世界贸易安全三、中东的“经济公平”:维护能源拥有者的利益四、极端组织:打击石油掠夺者第三章 政治环境:政权利益冲突中的中东国家第一节 夕卜部困境:世界格局转换与中东身份重构一、世界格局:“一超多强”替代“两极称霸二、美国战略:“独霸全球”替代“与苏对峙三、中东国家身份:“失去盟主”替代“各有其主第二节 内部困境:派系纷争与弱势政府的建构一、区域背景:三种政体二、巴以冲突和巴勒斯坦内部争斗三、伊拉克重建和教派与民族矛盾第三节 观念困境:领土主权与政治正义一、犹太民族“重返耶路撒冷二、中东和平进程的“艰难困苦第四章 制度环境:社会转型冲突中的中东国家第一节 夕卜部困境:美国的“民主改造中东战略”一、“民主改造中东战略”的背景二、中东地区的回应三、双方矛盾的焦点第二节 内部困境:历史变革与现实变革一、历史:曾经的“复兴”模式二、现实:社会转型中问题重重第三节 观念困境:民主制度与社会公正一、两种宗教信仰二、两种民主模式三、两种价值判断四、中东民主的“土壤”分析第二编 社会互动对中东极端组织的作用——“共有知识”缺失导致的文化敌意第五章 认知互动:文化偏见第一节 传媒认知一、总体报道二、记者的逻辑第二节 民众认知一、对方形象二、双方关系三、对巴以各方的同情第三节 学者认知一、特点:以偏概全二、后果:冲突加剧三、偏见导致的情感受挫第六章 行为互动:文化曲解第一节 拉什迪的《撒旦诗篇》一、相异身份的标定二、不同“图式”的互动三、“自有知识”的错位第二节 美军涉嫌亵渎《古兰经》一、符号的象征意义二、角色领会的调适作用三、换位思考的平等对话第三节 丹麦漫画风波一、意图解读与行为反应二、后果预期与行为调整三、“自有知识”的差异第三编 中东极端组织的行为过程——极端观念内化导致的行为选择第七章 诱导过程:中东极端组织领导层的教化第一节 极端组织成员的身份类别一、追随者二、领导者第二节 观念环境的诱导一、内容:片面引用“圣训二、途径:多方营建教化氛围三、方式:网络、刊物与奖惩第八章 内化过程:中东极端组织成员的理性选择第一节 意愿:“受害者”的利益维护一、“受害者”的身份认同二、“受害者”的利益认知……第四编 中东极端组织的性质与行动——“团体”特征与“集群”倾向第九章 中东极端组织的组织性质第十章 中东极端组织的行动特点第十一章 国际社会问题与全球治理视野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编 社会环境对中东极端组织的影响——各类冲突交汇导致的失望与愤懑第二章 经济环境:石油利益冲突中的中东地区中东问题的研究者都知道,中东石油从来就不能被视为纯粹意义上的经济物质,在大国的竞争和争夺中,在中东伊斯兰国家和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外来干预过程中,石油是中东政局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考量,是地区和大国等各种力量都企盼利用的重要对象。石油资源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与中东伊斯兰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交汇点,与此同时也是引起他们政策冲突的重要原因。在中东伊斯兰国家尚未充分意识到之前,石油资源已经成为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能源之一,他们一直为能够得到足够多的石油而进行全球战略布局。冷战结束以后,石油作为经济资源和战略能源的价值,以及其包含的地缘政治意义更进一步凸显。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看到,美国之所以积极插手中东,除了保证其盟国以色列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和输出西方“民主”以外,始终怀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要保证该地区的石油资源对西方的稳定供应。中东伊斯兰世界是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地区,但它却在世界能源市场中长期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进入后冷战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内外矛盾的牵制,他们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而且,美国关于控制石油的动机表白,与中东伊斯兰世界对此的理相距甚远,与中东极端组织的解读更是大相径庭。涉及经济公平的石油利益,对中东伊斯兰世界造成了极大的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的压力,使中东乃至世界穆斯林倍感不满甚至愤怒,以下案例是极端分子汇愤的代表之作。
后记
1986年,笔者从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毕业,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前身为苏联问题研究所)从事国际问题的研究与教学工作。20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索一条用社会学视角研究国际问题的新路径。不久前,笔者将部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现在又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经补充拓展形成本书。故此,本书可以被视为这条探索之路的阶段性小结。本选题缘起于“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震惊全球的“9·11”事件发生以后,面对重新趋于活跃的恐怖活动,尽管国际舆论纷纷表示谴责,但是也有部分公众和媒体对此表示同情,认为诸如“9·11”事件之类的暴力恐怖行动,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由于实力悬殊无力抗争而作出的无奈之举。西方则有观点把它与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明联系起来,认为此类事件印证了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观点。美国的主流观点认为,由于中东地区长期缺乏现代化的信仰和价值体系,致使恐怖活动在那里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活动市场。关于如何应对中东极端组织的暴力恐怖活动,在国际社会中大致有两种主张及对策。一种是“以暴制暴”加上“强行民主改造”,另一种是“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方针。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大国主张动用武力在前,“民主制度”输出在后。但是,“以暴制暴”的单边黩武政策和一厢情愿的“民主改造战略”并没有取得预期成效,相反却激起了暴力恐怖活动的剧烈反弹和恶性膨胀。
编辑推荐
《冷战后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研究:社会学视角》: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基地丛书。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的动机、目标与手段社会环境:各类冲突交汇导致的失望与愤懑社会互动:“共有知识”缺失导致的文化敌意行为过程:极端观念内化导致的行为选择行为主体:“团体”特征与“集群”倾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