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 作者:俞承烈 编 页数:210 字数:174000
前言
已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赵炯恒主任医师,系浙东当代名医范文虎弟子、原上海市曙光医院院长吴涵秋先生的嫡传门生。从事中医临床近七十年,成绩卓著,医名斐然。 赵老一生热爱中医事业,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老当益壮,偕宁波市中医界同道,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兢兢业业,做了大量的工作,被宁波中医界誉为“宁波三老”(赵炯恒先生、钟一棠先生、张沛虬先生)。先生生前尽管身兼各种社会行政职务,但始终坚持在临床第一线为病人服务。作为继承人,我们有幸多年在老师左右,侍诊抄方,面聆教诲,赵老毫无保留地将宝贵的临床经验悉心传授,使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吾师医德高尚,为人师表,授术育人,和蔼可亲。为了让这些宝贵的学术经验流传后世,使之发扬光大,造福于人类,我们不吝将多年来收集整理的文稿、讲义、心得随笔汇编成书。
内容概要
已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赵炯恒主任医师,系浙东当代名医范文虎弟子、原上海市曙光医院院长吴涵秋先生的嫡传门生。从事中医临床近七十年,成绩卓著,医名斐然。
作者简介
俞承烈,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基层名中医,余姚市名中医,余姚市优秀专业人才。现任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总干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专业分一会理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余姚市中医学会副会长。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1982年被定为浙江省43位高级中医师学术助手,1992年被定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国家级名医赵炯恒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肝胆脾胃系疾病的诊治,近年来又师从上海市中医医院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王翘楚教授,开展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主部。先后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5项,获余姚市科技进步奖1项。2007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书籍目录
生平事略
学术思想
一、下法应贯穿温热病治疗的始终
二、注重创新,辨证应用经方
三、博采众长,妙用单方验方
四、衷中参西,论病辨证起沉疴
五、源本草,融新知,巧组药对
六、內伤杂病,主张从郁论治
临床经验
湿温病
一、病机阐发
二、治疗特点
三、体会
肺痨
一、虚中夹实,祛邪须防伤正
二、阴虚火旺,治宜育阴清金
三、肺痨病久,重视保养真阴
高血压病
一、病因病理
二、治疗大法
三、辨证论治
四、几点体会
慢性肝炎
一、发病特点
二、基本处方
三、加减运用
四、病案举例
五、小结
附: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
滑脱证
一、久泻不已,温脾补肾涩肠
二、肾虚遗精,益肾泻火固摄
三、肺虚喘嗽,补肺纳气敛金
四、久带不愈,温肾固涩止带
五、崩中漏下,补肾固冲摄血
产后虚劳
一、病例介绍
二、体会
慢性复发性口腔炎
一、病因病机
二、治疗大法
三、病例介绍
医话集萃
漫谈肺源性心脏病证治
一、扶正气
二、化痰湿、消水肿
三、祛瘀血
四、控制急性发作
漫谈咳喘治疗
一、标本缓急关系
二、外感要注意润喉利咽
三、止咳要加用清热解毒之药
四、敛散药物的合用
五、关于上病下取法的应用
六、关于轻可去实法的应用
七、痰饮咳喘宜兼顾肺阴
八、平喘要辨虚实
漫谈补益脾胃
一、先开胃,后补脾
二、辨阴阳,补脾胃
三、甘药守申调阴阳
四、调治他脏补脾胃
五、调治肠道补脾胃
六、饮食疗法补脾胃
漫谈肝火证治
一、虚实之辨
二、侵犯他脏
漫谈大黄的运用
一、攻逐邪热
二、攻积导滞
三、泻火凉血
四、消痈解毒
五、祛逐水饮
六、行瘀通经
七、除湿退黄
八、调理气滞
医案辑要
温病
风温一(大叶性肺炎)
风温二(大叶性肺炎)
风温三(大叶性肺炎)
风温四(肺炎)
风温五(肺炎)
风温六(胸膜炎)
湿温一
湿温二
肺与大肠系病
感冒
喘证一(肺心病)
喘证二(肺心病)
喘证三(支气管哮喘)
支饮(肺心病)
咯血一(支扩咯血)
咯血二(支扩咯血)
章节摘录
赵师常用的下法有苦寒通下、苦寒泻燥、增液润下、凉膈散热。如有兼夹证,他一般采用降气涤痰、通瘀破结、消导积滞等法同治或兼顾。苦寒通下时主要选用三承气方,随证加减:夹湿而舌苔黄厚腻者,加苦寒和淡渗之品,如川连、黄柏、滑石、苡仁之类;舌苔白厚腻者,加苍术、厚朴、藿香、茯苓等;偏热者,加紫雪丹;夹痰者,加竹茹、胆南星、天竺黄、地龙;抽搐甚者,加蜈蚣、全蝎尾、猴枣散;便干秘者,选用凉膈散或增液承气汤;呼吸衰竭者,加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次),麝香三厘顿服。赵师也常提醒,“切勿通下太过,应中病即止,以免耗液伤津,引起变证”。 赵师特别强调的是通下法应掌握时机和正确应用。温病固然是“下不嫌早”,但也不可过早妄用下法。邪在卫分,未人中焦,不可用下法;或大便虽数日未行而腹无疼痛,或无壅滞不通之症状,内热又不盛者,更不可妄下。如章虚谷说:“舌黄或浊须为有地之黄,若为无根厚垢,乃无形湿热,无结实之邪,故云有中虚之象,若妄用攻下伤内,可使表邪内陷为难治。”所以下既要得其时,又要得其法。得其时谓不宜失下,不宜妄下;得其法谓审证候之缓急,缓证缓下,急证急下;度邪正之虚实,邪实而正不虚者,可用攻下;邪实而正虚者,宜用黄龙、增液。察其积滞之为何物,食滞者兼以消食,痰壅者兼以涤痰,瘀停者兼以通瘀,各有不同的具体方药。 1965-1975年间,本地曾有几次“乙脑”流行高峰。临床上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治疗“乙脑”的三关,而中医基本病机则是热、痰、风。其中热是关键,是产生痰、风的根本,先贤有“治风先治惊,治惊先治痰,治痰先治热”的明训,因此治疗中要抓住“热”这个关键,或清,或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