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编委会 编 页数:153
Tag标签:无
前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朗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美。古人称读书为“念书”,所谓念,就是要大声地读出来,要饱含情感,要抑扬顿挫,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意境关。可是不知从何时起,看书取代了读书,成为当下中国人学习的主流方式。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字和声音都是这个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了一者,信息就是残缺不全的。高效率的读书讲究“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获得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如今,我们只剩下了“两到”,甚至“一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内容概要
《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旨在给读者提供一套方便携带、易于诵读的精致小书。《温病学名著》分册,由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三部分组成。其中,《湿热病篇》只取“条文”部分。略去“自注”内容;《温病条辨》主要选取原病篇、上焦篇、中焦篇、下焦篇的“条文”及“方药”部分,略去“辨析”、“注解”、“方论”等内容,并将条文序号变更为阿拉伯数字,以便于检索。
书籍目录
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精选) 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 原病篇 上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暑 湿温 寒湿 温疟 秋燥 补秋燥胜气论 中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暑 寒湿 湿温(疟、痢、疸、痹附) 秋燥 下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暑 寒湿 湿温 秋燥 附 方剂索引
章节摘录
三十一 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者色必紫,紫如于漆;阴血者色必黄,黄如酱瓣。阳血若见,安胃为主;阴血若见,救肾为要。然豆瓣色者多险,若证还不逆者尚可治,否则难治矣。何以故耶?盖阴下竭,阳上厥也。 三十二 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处转润为妥。 三十三 若咬牙啮齿者
编辑推荐
《温病学名著》包括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精选。耳濡目染,学习中医。由白云出岫先生朗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