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生理学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王德山 编  页数:454  

前言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一门医学学科。通过中西医的优势互补,许多疾痛,尤其是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临床医学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力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越来越倾向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由此中西医结合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不少高等医药院校(包括高等中医药院校和高等医学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及时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或称中西医结合专业),甚至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结合学院,使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迅速在全国展开,有些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还被省、市、地区评为当地“热门专业”、“特色专业”。但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却明显滞后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发展,各院校使用的多是自编或几个院校协编的教材,缺乏公认性、权威性。教材的问题已成为中西医结合专业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规划、组织编写了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第一版本科教材,即“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本套教材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及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通过大量调研工作,根据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两个基础:中医基础、西医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实行先临床后基础的分步实施方案,首先重点系统规划了急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材和部分专业引导性教材共16部(分别为:《中外医学史》《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口腔科学》《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组织全国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或中西医结合培养方向的78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高等医学院校的专家编写,于2005年正式出版发行并投入教学使用。上述教材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也被列为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的蓝本教材。为确保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的系统性,满足教学的需要,进一步编纂该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为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先后在北京、长沙、广州等地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会,统一了思想,决定启动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认为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应遵守以下原则:①保持中西医基础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体现专业基础教材的科学性,突出“三基”,构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基础,能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学习;②体现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的现状,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启发性;③突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特点。立足于本科教学层次的需要,把握适当的深度与广度。

内容概要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医学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经过广大医药科技人员的艰苦工作,一个具有中西医结合医学特色的学科体系已初步显现。特别是伴随着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医疗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一批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临床教材脱颖而出。但是,作为支撑和指导,晦床的基础性理论教材却明显滞后,《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本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是,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与学习方法,以实现由基础到临床的顺利过度,同时也为其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奠定基础。为此。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计十三章。上篇主要内容是: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和方法;生命活动基本特征与物质基础、机体功能活动调控系统与调控机制等;下篇主要以功能系统为主线,分别介绍了机体各部分的基本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等。为保持中医、西医各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多数章节均按照中医学传统理论、现代医学理论、中医基本理论现代医学研究的顺序进行编写。但作为探索,个别章节将中西医内容进行了穿插编写,以期两个理论体系能够实现一定意义上的结合。    在编写过程中,本教材不是以中医脏腑为中心,即将每个脏腑的所有功能集中编写,而是以现代生理学的功能系统为主线,将中医和西医认识基本一致的内容统一编写,从而突出了某一功能活动中,相关脏腑和器官、组织、细胞所起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着力培养学生以功能系统为主线学习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的思维模式。为了使教材通俗易读,本书没有大量引用中医经典条文,而采用直白、简洁的语言加以阐述。编写的内容坚持“三基”和“少而精”的原则,注重科学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在中医理论现代医学研究内容的编写上,遵照中医基本理论的原创思维,以中医的“证”确立现代医学的“病”,将“证”的定位、发生机制与“病”的解剖定位、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比较,以“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探讨引发“证”的脏腑功能定位及可能机制,并辅以实验研究结果加以证实。

书籍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二、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三、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四、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的研究思维与方法   第二节  阴阳平衡与内环境稳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与属性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三、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四、阴阳平衡与内环境稳态    五、阴阳学说的现代医学研究   第三节  机体功能的调节与五行生克制化    一、机体功能活动调节形式    二、机体功能活动调节的特点——自动控制    三、五行学说及在医学中的运用    四、五行学说的现代医学研究    五、机体功能活动自动控制与五行生克制化 第二章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与物质基础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适应性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跨膜物质转运与信号转导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与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三、细胞内跨膜信号转导  第二节  细胞生物电现象与兴奋性    一、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兴奋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第三节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一、肝脾与肌肉收缩功能    二、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三、骨骼肌的兴奋一收缩耦联    四、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五、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及力学分析    六、脾主肌肉与肝主筋功能的现代医学研究 第四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脏腑与神明    一、神明的含义与物质基础    二、情志与五脏    三、脑与神明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第三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一、突触分类与结构    二、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    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第四节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中枢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三、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四、中枢抑制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躯体感觉的传导     二、丘脑的核团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四、痛觉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下篇

章节摘录

插图:(二)恒动观动是相对于恒而言的。恒动是对人体生命过程中的运动性、变化和发展性的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发生、发展直至自然地衰老、死亡是有其规律可循的运动。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机体各个脏腑、器官不论是形态或功能均有一定的运动变化规律,可以视为生命活动的恒定性。但是各种功能的发生和发展又不是固定在某一空间水平或某一时间点上的。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机体为了适应其变化,各个脏腑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即使在内外环境没有大的变化时,体内各种功能活动也将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时相中进行波动,即为生命之运动。这种生命活动相对恒定的规律性和脏腑、器官形态与功能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的波动性,即是恒动观的内涵。就机体内功能而言,恒是相对于动的,而动则是永恒的。动,是生命的标志,不论是中医学中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还是现代医学中的血液、循环、呼吸、神经、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指标无不是在动中求恒,在变化、发展中求得相对稳定的。动,在机体内还隐含着明显的固有的节律性,如中医学认为,脏腑、经络的功能经常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所谓“五脏应四时”等五脏的时间节律性或周期性理论;现代医学中体温日间节律、肾上腺皮质等激素的节律性分泌、成年女性的月经周期变化等,无不体现出动的存在与恒的稳定。恒动观不但用于对人体正常功能的认识上,同时也用于对疾病的病理变化的把握上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中。各种致病因素对机体脏腑器官损伤、;破坏的同时,也有机体保护、调节、修复、自愈功能系统的存在。只有邪气与正气、疾病与康复的相互对立、消长变化运动,才能够维系恒的存在。如果恒动无法维持生命活动也将随之消失。恒动观对机体功能的恒动思想认识为人类的健康维持、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四、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的研究思维与方法科学研究是人类在实践中应用正确的观点和客观精确的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或实验观察,经过理论思维正确反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或者验证有关知识的认识活动。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综合了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研究方法,因此在其研究方法中必然兼顾着两种医学体系固有的研究思维与方法,以及由此综合产生的新的研究方法。

编辑推荐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改革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教材综合统一中西医学知识与方法,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
  •   书是正版,就是收到速度慢了点,而且装订的封皮有一点受伤……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