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张的凤 编 页数:290
Tag标签:无
前言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是依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文件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下,由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科专家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规划教材。自2001年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批中药学类专业的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在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中广泛使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随着学科的发展,目前各院校的中药学院大部分都已改为药学院,所设专业大大增加,这些专业除部分课程与中药专业相同外,还有许多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多采用自编教材或综合性院校编写的教材,所以一直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上难以体现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特色。基于以上现状,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一线教师以及教学主管部门的呼吁,于2006年开始了编写全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规划教材的准备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行业规划教材建设的精神,本套教材的编写组织工作采用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于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会前共收到23所院校提供的药学类相关专业教学计划,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秘书处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分析汇总,并将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汇总表提交会议讨论。会上来自20所院校的专家对药学类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交流,并对需编写教材的专业、课程名称进行了讨论。从研讨会专家讨论情况和分析汇总各院校调研情况来看,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所开设的药学类专业和专业方向已达12个以上。
内容概要
本书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指导、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全国17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 中成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阐述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工艺设计、质量控制、疗效确定及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学的应用基础学科之一。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教学大纲的规定,本书以中成药为对象,着重介绍各类中成药的功效与主治、制备方法与组方的特点等基本理论知识,并注意进一步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注意反映本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在本学科中的应用,以慎重、积极的态度引进本学科前沿知识和内容;根据本学科属应用基础学科的特点,充分注重其实用性,在确保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所介绍的内容符合当今的实际工作需要。 本教材在充分吸收以往教材优点的同时,对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删减了原属于地方标准而现未上升到国家标准的中成药,对中成药新药的研究开发进行了内容的更新,充实了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与制剂部分内容。为突出中医药的特点,增加了相应的中成药的主治证候,新增加了方歌,以便学习和记忆。此外,还新增了许多常用典型的传统中成药,在品种选择时尽可能考虑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品种,以确保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本教材分共十九章。1~3章主要介绍中成药的发展、影响中成药功效的因素、中成药新药的研究开发等基本理论知识,以便提升对中成药的认识。4~19章按中成药的主要功效和主治分类介绍,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标准》(简称《部颁标准》)、《国家药品标准》中常用代表性中成药230多种。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分类、使用注意等内容。每一种中成药按来源、处方、组方分析、功能主治、制备方法、剂型规格、用法用量、质量控制、使用注意、现代研究、方歌等项详细论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成药与中成药学的发展 一、中成药与中成药学的概念 二、中成药学的起源 三、中成药学的发展 四、中成药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成药学的基本任务 一、研究分析中成药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 二、研究分析中成药的功效主治及适应证,指导临床应用 三、探讨中成药现代化研究进展,促进中成药学的发展 第三节 中成药的命名和分类 一、中成药的命名 二、中成药的分类 第四节 中成药的剂型 一、丸剂 二、散剂 三、膏剂 四、丹剂 五、酒剂 六、锭剂和糕剂 七、曲剂 八、片剂 九、颗粒剂 十、糖浆剂 十一、酊剂 十二、露剂 十三、胶剂 十四、栓剂 十五、合剂与口服液 十六、气雾剂 十七、胶囊剂 十八、膜剂 十九、注射剂 二十、眼用制剂 第五节 中成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中成药学与方剂学 二、中成药学与中药炮制学 三、中成药学与中药药剂学 四、中成药学与中药化学 五、中成药学与中药药理学第二章 影响中成药功效的因素 第一节 原药材质量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原药材品种 二、原药材产地 三、原药材采收期 四、原药材药用部位 五、原药材产地加工 六、原药材的贮存 第二节 中药炮制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除去非药用部位与杂质 二、提高中成药疗效 三、改变中成药的主治 四、提高中成药的安全性 第三节 制备工艺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浸提工艺 ……第三章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开发第四章 解表中成药第五章 泻下中成药第六章 清热中成药第七章 温里中成药第八章 理气中成药第九章 理血中成药第十章 补益中成药第十一章 收涩中成药第十二章 安神中成药第十三章 开窍中成药第十四章 祛湿中成药第十五章 化痰止咳平喘中成药第十六章 治风解痉中成药第十七章 消导中成药第十八章 驱虫中成药第十九章 外用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部分)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中成药的分类方药制剂是临床医疗中的具体应用,因而中药制剂最早的分类方法是以其主治病种为基础的。这种分类方法,在历代医著中均有不同形式的反映,而其中最值推崇的是北宋徐之才首创的“十剂”和清代汪昂著述的《医方集解》。前者以药性和作用为依据,将方剂或药物分为“十剂”,即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涩可去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枯。后者则以临床应用为基础,将方剂分为二十一类,即补养之剂、发表之剂、涌吐之剂、攻里之剂、表里之剂、和解之剂、理气之剂、理血之剂、祛风之剂、祛寒之剂、消暑之剂、利湿之剂、润燥之剂、泻火之剂、除痰之剂、消导之剂、收涩之剂、杀虫之剂、明目之剂、痈疡之剂、经产之剂。《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则将中成药首次分为三十五类四十三种剂型,并按内、外、妇、儿、五官及其他分为六科,每科又以主要的主治病证为依据,按中医疾病分类。借鉴历史经验,结合现代应用,中成药分类主要有下述三种。(一)按剂型分类中成药按剂型分类系将制备工艺相仿、制剂形式相似的中成药归为一类,也是药剂学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利于制剂生产。中成药现有剂型六十余种,可分为液体、固体(含半固体)及气体等类。液体剂型中内服的有汤剂、合剂、酊剂、酒剂、露剂、糖浆剂、乳剂、流浸膏剂等;外用及五官科制剂有洗剂、搽剂、浴剂、灌肠剂、滴(洗)眼剂、滴鼻(耳)剂、涂膜剂、含嗽剂等;注射给药的有中药小针剂、粉针剂、输液剂等。固体或半固体剂型内服的有散剂、丸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胶剂、煎膏剂、茶剂、锭剂、膜剂、曲剂等;外用及五官科用的有软膏剂、糊剂、膏药、栓剂、外用散剂等。气体剂型有气雾剂、吸入剂等。(二)按作用范围及其主要作用分类中成药按其作用范围及主要作用粗分为科、门、类,为传统的分类方法。该分类法便于问病售药、医师处方用药及药店经营。一般设有内、外、妇、儿及五官等科,科下设若干门类,如内科中分为脾胃门、补益门、痰嗽门、风痰门、气滞门、泻痢门、伤寒瘟疫门、暑湿门、燥火门等。而补益门中又分为滋阴补肾类、助阳补肾类、补气益血类、滋养安神类等。(三)按方剂学方法分类中成药按方剂学方法,分为解表、清热、祛暑、温里、泻下、理气、开窍、祛痰、活血化瘀等各类,为临床使用价值较高的分类方法。该分类脉络清晰,符合中医理法方药特点,利于临床辨证选药。
编辑推荐
《中成药学(供药学类专业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