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赖新生,陈兴华 编著 页数:456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及附篇。上篇为基础知识,介绍了针灸的发展简史、经络、腧穴、针法、灸法,及临证时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纲要和选穴。尤其对常用穴位的临床应用及临证配穴作了详细解释,对部分主治作用相近或相似的穴位专门列表以阐释其临床应用。下篇为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列出了100余种临床常见、针灸治疗有一定疗效的疾病。内容包括每一疾病的概述、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其他针灸法等。
作者简介
赖新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导师。1955年9月生于福建省武平县。1990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主任,针灸推拿学院院长、书记,现任针灸推拿重点学科带头人,并为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中医理论研究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级教育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临床康复》常务编委,《针灸临床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加拿大中医针灸师公会客座教授。
书籍目录
上篇 基础知识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针灸学的内容和特点 一、针灸学的内容 二、针灸学的特点 第二节 针灸疗法的作用 一、调和阴阳 二、扶正祛邪 三、疏通经络 第二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维脉 六、阳维脉 七、阴跷脉 八、阳跷脉 第四节 十五络脉 第五节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一、十二经别 二、十二经筋 三、十二皮部 第六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一、标本 二、根结 三、气街 四、四海 第七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第三章 腧穴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概念 …… 第四章 针法和灸法 第五章 针灸治疗原则与选穴方法下篇 常见病症的治疗 第六章 内科常见病症 第七章 骨科常见病症 第八章 妇科常见病症 第九章 儿科常见病症 第十章 五官科常见病症 第十一章 外科、皮肤科及其他病症附篇 保健灸与秘方验方 第十二章 保健灸法 第十三章 针灸秘方验方精选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上篇 基础知识 第一章 概述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因其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为维护人类的健康起了重大的作用。 第一节 针灸学的内容和特点 一、针灸学的内容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用针刺和艾灸等作用于腧穴来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用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针灸主要是由针刺和艾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我国人民和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总结出来的一种医疗方法。针灸学的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及临床治疗三部分。 用金属制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针,按照所取穴位,施以适当的手法,激发经络之气,达到通经活络、祛邪扶正的治疗目的,称为针法。用艾绒或配合其他药物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置于穴位上熏灼,通过温热刺激,以通经活络,回阳救逆,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称为灸法。针法与灸法同属外治法,操作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通过经络、腧穴的调整作用,恢复生理上的平衡而达到扶正祛邪目的。 针与灸,经常配合使用,合称为针灸。“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即说明了二者在治疗上是互为补充的。近年来,针灸已被国内外所重视。随着科学的发展,对针灸医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内科中的中风、头痛、感冒、泄泻、胃痛、腰痛,妇科中的月经不调、痛经、乳少、胞衣不下,儿科中的急惊风、遗尿、疳积,外科中的丹毒、风疹、疔疮、乳痈,五官科中的牙痛、咽喉肿痛、聋哑等,皆有较好疗效。目前针灸已能治疗200余种疾病,其中疗效显著者有50余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