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张明 编 页数:506
前言
常熟市是国家“七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百县市情调查”的调查点之一。1988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发出了“开展县情市情调查”的倡议,并在全国范围内选定由常熟市等41个县市作为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的第一批调查点 “常熟市情调查”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于1991年7月出版了《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常熟卷》。 2003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课题,并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支持。该课题主要抽取“百县市”中的部分县市进行追踪调查,分析研究1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迁,摸准、摸清21世纪我国的基本国情,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实证依据。2004年6月,“常熟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被批准立项为该课题子课题,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子课题,该课题主要是在1988年“常熟市情凋查”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I0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这不仅对于常熟市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提出咨询和建议。本书正是在上一次研究的基础上,对常熟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追踪调查的成果。
内容概要
《和谐之路》是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批准号03ASHO05)子课题,同时也是200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子课题。它是在199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常熟卷》的基础上对常熟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成果。这不仅对于了解苏南地区如何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典型意义而且对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并对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进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总报告构建和谐常熟一 行政区划和人口变化二 资源、环境与发展三 经济发展概况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五 和谐常熟的构建第一篇 经济建设第一章 凋整所有制结构第二章 扩大对外开放第三章 港口和开发区建设第四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第五章 调整产业结构第六章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第七章 发展工业经济第八章 发展第三产业第九章 财政经济运行情况第二篇 社会建设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十一章 城乡建设与胁调发展第十二章 居民收入与生活消费第十三章 婚姻与生育第十四章 劳动与就业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第十六章 医疗卫生事业第十七章 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第三篇 文化建设第十八章 科学技术第十九章 教育事业第二十章 文化与体育事业第二十一章 精神文明建设第四篇 政治建设第二十二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第二十三章 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第二十四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第五篇 专题调研专题一 重点镇调查专题二 典型村调查专题三 特色社区调查专题四 新型商贸调查专题五 骨干企业调查专题六 公益性事业调查第六篇 户情调查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常熟境内区域划分始见于唐,历经数次调整。民国18年8月,县以下实行区乡制,百户以上村庄为乡,百户以上街市为镇,最多时全县设260个乡镇。1949年4月常熟解放后,县域设有7个区57个乡镇,后因常熟与邻县边界多次变动,有部分乡镇(公社)和村先后划给太仓、昆山、无锡、江阴等县和新建的沙洲县。至1962年底,常熟与邻县边界调整基本结束。当时全县划分为2个镇、32个公社、1个林场。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1983年撤县建市和“八五”期间全市撤乡建镇的基础上,又多次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至2005年底,常熟市设建制镇10个,林场1个,行政村231个,居委会134个。另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各1个,省级招商城1个。 1992年,城区周边的琴南乡、城郊乡并入虞山镇 1999年6月,常熟市对沿江9个镇实施了行政区划的凋整,撤销梅李、赵市、珍门三镇建制,以原三镇行政区域设立梅李镇;撤销王市、福山、周行三镇建制,以原三镇行政区域设立海虞镇;撤销碧溪、浒浦、吴市三镇建制,以原三镇行政区域设立新港镇。2000年6月,藕渠镇、兴隆镇井入虞山镇。2003年,先后有21个建制镇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