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沈红 页数:443 字数:3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石门坎苗民从一个最贫困的族群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先锋” ,具有另类发展经验。这项对云贵高原少数民族社区石门坎的变迁研究,基于笔者的田野调查。石门坎文化变迁是特定的结构运动过程,新的结构发生机制是在主体-客体对立的结构关系中获得启蒙的。石门坎文化系统直接参与了苗民主体性建构。这个山村文化结构的发展动力以及结构坍塌的原因,可从贫困苗民处于结构-主体关系的历史坐标上找到。
作者简介
沈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以中国贫困与社会结构变迁为持续的研究方向,以西部边远少数民族社区和贫困人群为田野工作重点。研究领域涵盖贫困发生学、扶贫制度比较研究、社区自组织、社区认同建构、穷人主体性建构、乡村教育、少数民族宗教以及文化结构变迁。已
书籍目录
导言 贫困和教育,乡村的困境第一章 石门坎现象与乡村问题 第一节 石门坎现象 第二节 现象解释和疑问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二章 理论脉络:结构与主体 第一节 结构分析的主要流派 第二节 主体性的两个维度 第三节 结构与主体的消解 第四节 概念、假设和分析框架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设计和方法特点 第二节 定性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第四章 结构发生:石门坎崛起于边陲 第一节 石门坎 第一所学校 第二节 石门坎文化圈 第三节 学校和教会共生机制 第四节 教会和社区的共生:乡村建设 第五节 苗民平等意识启蒙第五章 主体推动结构:苗文故事 第一节 石门坎苗文创制 第二节 苗文传播,超越多重边界 第三节 苗文的挫折 第四节 劫后余生,薪火相传第六章 结构-主体分离:学校与社区 第一节 国家教育在乡村的曲折经历 第二节 村民的教育程度 第三节 教师离乡:乡村教育的解构 第四节 寻找传统:石门坎教育的自组织第七章 主体进退:社区与国家 第一节 石门坎对国家的初期想象 第二节 石门坎人护国行动 第三节 对石门坎的 第一种想象 第四节 对石门坎的 第二种想象 第五节 风浪中的石门坎人 第八章 结论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理论方法 二 中文文献·社区研究 三 英文文献附录 石门坎社区记忆 社区记忆之一 石门坎学校历任负责人简历 社区记忆之二 苗文歌《打铁要本身硬》等 社区记忆之三 王文宪老师访谈 社区记忆之四 杨明光老师忆石门坎光华小学 社区记忆之五 张德全老师自述后记·感念图表目录 图1-1 石门乡的地理位置 图1-2 石门坎文化圈参与构建民族教育圈和基督教文化圈 图2-1 结构-主体关系分析框架 图2-2 主体-客体关系分析框架 图3-1 调查探究一百年以来的社区生活 图4-1 1921-1949年石门坎社区苗族的教育阶梯 图4-2 石门坎文化圈与民族教育网、基督教传播网相互嵌入 图4-3 访问石门坎老教师张德全先生 图4-4 石门坎创业之初的“五英镑屋” 图4-5 石门坎实业推广部改进了织布机 图5-1 石门坎苗文最初字样 图5-2 石门坎苗文书籍 图5-3 苗文与苗族古老符号的渊源 图5-4 石门坎苗文的传播方式 图5-5 1935-1945年苗文经历的主体-客体关系 图5-6 1981-1990年苗文经历的主体-客体关系 图5-7 1958-1978年苗文经历的主体-客体关系 图6-1 威宁县小学校点数量变化 图6-2 威宁县中学校点数量变化 图6-3 威宁县政府教育投入变化 图6-4 威宁县公办和民办小学数量变化 图6-5 苗族村寨与汉族村寨人口教育程度比较 图6-6 苗族村寨与汉族村寨不同性别的教育程度比较 图6-7 乡村学校与社区的互为客体关系 图6-8 90年代石门乡毕业学生流向 图6-9 乡村学校与社区的互为主体关系 图6-10 30年代石门坎社区的教育资源网 图6-11 30年代石门坎教育与社区建设的有机关联 图6-12 30年代石门坎社区学生流向 图6-13 一批教师从社区主体变为社区客体 图7-1 苗族对于传统社会结构的感知 图7-2 保存在村寨中的“共同纲领” 图7-3 石门坎老教师杨荣新先生 图8-1 石门坎社区文化结构变迁概括 图8-2 石门坎高等学堂是社区标志性建筑 图8-3 结构与主体分裂风险示意 图8-4 主客体关系与不平等结构示意 图8-5 凝视石门坎的风云附录图1 石门坎长房子,2001年附录图2 石门坎老教师张文明先生,20世纪70年代附录图3 王明基先生创办石门坎实业推广站,20世纪40年代附录图4 石门坎光华小学建筑分布 图,20世纪40年代附录图5 青年张德全老师,1943年表1 贵州及其农村人文发展水平 表2-1 哈耶克:两类社会秩序的差异 表3-1 石门坎社区调查资料收集范围 表4-1 一位石门坎教师的生命历程 表6-1 F村不同时期人口文化程度概况 表6-2 F村村民文化程度 表6-3 威宁县乡村民办/代课教师的工资 表6-4 苏科小学与苏科教堂的共生关系 表6-5 威宁县内被划分为“他者”的数量 表6-6 一位石门坎教师的社区身份变动 表7-1 石门坎学校的纪念周仪式规程 表7-2 部分石门坎校友受教育和职业情况 表7-3 一位石门坎教师在运动中的经历 表8-1 苗文传播的结构-主体过程比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