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社科文献 作者:李频 页数:36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07年版期刊蓝皮书将集中探讨中国期刊发展的区域发展和类型,作者均为国内及海外研究中国期刊的资深专家,对中国期刊近三年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等角度做了分析,对北京地区期刊市场做了纵深探讨;同时,中国科技期刊海外影响力分析、海外业界对中国期刊业的研究等专文也将引起高度关注。本书将于2007年5月召开的世界期刊大会前夕发布,有关内容将以中英文双语重点推介。
书籍目录
总论 中国近三年期刊发展概观 一 认识方法与总体评价 二 区域市场假说 三 市场结构再造 四 全球化及风险区域发展篇 北京地区期刊出版态势分析 一 北京地区期刊总体状况 二 北京市属期刊发展与产业现状分析 三 北京地区期刊产业状况分析 四 北京地区期刊类群与刊群分析 五 2000、2005年北京地区期刊变化分析 六 2004~2006年北京地区新刊分析 上海期刊出版的系统结构和集团战略 一 上海期刊的品种数及近几年的发展状况 二 上海期刊的结构类型 三 期刊出版总期数情况 四 2005年期刊总印数情况及结构分析 五 2005年期刊总印张数情况及结构分析 六 2005年上海期刊定价总金额情况及结构分析 七 2005年上海期刊发行情况分析 八 上海期刊主营业收入统计 九 上海期刊广告收入分析 十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集团)的期刊产业状况类群分析篇 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现状分析 一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现状 二 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 三 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科技期刊的海外影响分析 一 中国科技期刊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总体状况 二 国际六大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技期刊详情 三 从SCI计量指标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学术地位 我国少儿期刊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分析 一 中国少儿期刊的数量与整体情况 二 我国少儿期刊的内容定位与形式创新 三 我国少儿期刊的读者状况分析 四 少儿期刊整体发展趋势及其问题与对策思考 三届国家期刊奖中的高校社科学报研究 一 引 言 二 首届国家期刊奖的高校社科学报研究 三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中的高校学报研究 四 第三届国家期刊奖中的高校社科学报研究 五 结 语 2006年中国期刊广告市场扫描 一 期刊广告持续反弹,纸媒颓势似难逆转 二 期刊产业冰河初破,广告暗潮卷地而来 三 传媒进入分众时代,期刊趁机奔向未来 2006年中国人文社科期刊数字化阅读态势 一 引 言 二 龙源期刊双百排行榜及相关数据分析 三 中国人文社科类网络期刊用户数字化阅读特征分析 四 期刊矩阵 五 数字化资源整合策略 六 结 语专题篇 海外业界对中国期刊业的研究 一 概 况 二 高德思力推投资行业期刊 三 赵月枝博士看重期刊业的国际整合 四 查尔斯·麦卡拉关注政策门槛 五 “白皮书”和“中国出版”提供业界指南 六 台湾学界注重实操案例分析 为农民工提供公益性期刊服务的思考 一 思考的社会背景与政策背景 二 当前媒介不能满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 创办杂志建议 请教《期刊出版》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 描述视角:书刊互见与书刊异见 二 描述对象:期刊传播的内在规律 北京胸怀与学科意识——在“庆祝《北京社会科学》创刊20周年暨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编后记附录 《中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No.1》主要篇目
章节摘录
中国期刊市场的思维层次是否主要有三个: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中国期刊市场的问题是否相应也有三个:市场化背景下期刊运营与赢利模式的转换、网络化背景下平面期刊的价值延伸,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期刊的身份确认?这三个问题集中起来是期刊市场再造(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市场再造)与规则重建。 媒介的生存发展依赖于市场,取决于市场规则。因而在关注市场的同时,更需要密切关注市场规则的变化。 市场显性,市场规则隐性。受人口规模、教育水平、经济收入增长等社会因素硬性约束的影响,市场需求的增长相对缓慢。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期刊以品种的高速增长拉动印数增长,迅速铸就了中国期刊人均年占有量2册多,总体近30亿册的发展规模。21世纪最初几年,即宣告了中国期刊种数拉动印数的增长模式失灵。因而,全国和区域期刊品种数、年印数、印张数等虽然还应列为主要观测点,但仅局限于此,显然“盲人摸象”,难见全局。相反,整合、联系市场变数,捕捉、审视正在再造中的期刊市场倒更为关键。 推动期刊市场再造的力量有二:其一为制造和参与制造,至少是引导市场规则的政府;其二为在资本的驱动下为谋求更多效益而重塑期刊价值链的媒介组织。市场规则重建中目前已经启动的,在我看来主要有: (1)市场规则重建。这集中表现为《期刊管理规定》在2005年重新修订后颁布。作为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实施的部门规章,它是中国政府主导的期刊市场规则的集中体现。它在期刊市场运行等方面放松管制的同时,对外资外刊等方面的市场准入并没有放松,而且首次明确了期刊退出制度、明确了报刊出版单位的法律主体地位等,其对中国期刊未来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2005年4月,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成立,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现在的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出任该中心理事长。其机构名称和机构首脑表明,政府力求以其行政力量推行报刊发行量公证制度。该中心成立以后,《读者》月发行量过千万册等重要公证都有其身影。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