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报告

出版时间:2007-3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页数:205  字数:187000  

内容概要

  2006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与发展20周年。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国内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内涵和主题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入。随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方针和任务的提出,科学发展、共创和谐已经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抚今追昔,在20年后的今天,回顾和总结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全面总结实验区20年来发展建设的成效和机制,系统分析实验区的现状和发展水平,研究提出新时期实验区工作的思路和发展蓝图,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编写了这本《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报告(1986~2006)》(以下简称《报告》)。  围绕《报告》的撰写工作,2006年上半年,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组织报告编写组,赴十几个国家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开展了实地调研。调研组通过发放实验区发展状况调查表、发放可持续发展意识调查问卷、听取工作汇报、召开实验区相关领导专家座谈会、实地考察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等形式,同实验区500多名地方干部和专家进行了座谈,考察了150多个示范项目,同实验区40余个实验区及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近1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30项指标数据,对近千名地方干部和实验区居民进行了阅卷调查。通过调研,为报告的编写积累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册资料和数据。基于调研工作,编写组对实验区发展历程和阶段进行了细致的整理,通过案例整理和可持续发展指标数据的搜集,对实验区发展成效和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数据分析,结合新时期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背景,研究提出了实验区发展与建设的政策建议。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实验区20年发展建设和历程 一 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二 实验区工作的缘起 三 实验区发展的阶段  四 实验区建设的现状 五 实验区建设的意义第二章 实验区20年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 新发展观的前瞻性探索和实践 二 探索了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三 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四 实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五 探索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六 大力开展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  七 科技支撑作用充分体现 八 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试验田 九 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度不断提高  十 搭建了国际交流的有效平台第三章 实验区管理建设的体制与机制 一 实验区管理建设的体制与机制概况 二 实验区管理的体制与机制 三 实验区建设体制与机制 四 实验区建设的科技支撑机制第四章 实验区建设的做法与基本经验 一 创新观念,强化领导,建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体制 二 规划先行,综合协调,突出解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三 围绕重点,突出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区工作 四 创新机制,联合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 五 依靠科技,集成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 公从参与,社会推动,创造具有活力的实验区 七 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建设国际合作的窗口和平台第五章 新时期实验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新时期加强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性 ……附录1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情况评价分析报告附录2 实验区相关政策文件汇编附录3 实验区大事记(1985~2006年)

章节摘录

  2.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为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协调度作出科学、定量的评价,还需要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依据各种定量统计指标,设计出具体的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每个实验区是一个覆盖范围比较小、人口比较少的县域乃至镇域地区,与国家和省(直辖市、自治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不能照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充分考虑实验区的具体特点。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其可持续发展评价有这样几个特点。  (1)实验区是一个不能构成完整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体系的系统。实验区与省域和一个国家相比,范围比较小,人口比较少,因此在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不能,也不应该要求其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对其科技、经济、社会及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就不能从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角度进行。如在社会发展方面,实验区需要的一些社会服务功能,如高端的医疗卫生服务、高等教育等应由相邻的大中城市提供,不应要求县域地区都建有大学。在科技发展方面,不应要求实验区大量开展科学研究,不应要求其大量发表学术论文。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报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