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宋天天 编著 页数:301 字数:2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活得忙忙碌碌,也活得很迷茫,为何?很多人活得很累,身心疲惫,为何?因为不懂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出世讲的是脱离尘世的境界,入世指的是进入尘世做人傲事。一般认为,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其实不然,佛家不但讲出世,也讲入世。佛要吃饭睡觉即入世,佛要与人交往即入世,佛要度人即入世。佛说,佛法世法,本无二致。在佛家看来,出世与入世是统一的,不出世则无法入世,不入世也就没有出世。 我们知道,佛的智慧博大精深,尤其是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智慧。佛说,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成败、对错等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往往会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就会事半功倍。 出世是看破红尘远离喧嚣的尘世,不过多地与身边的人和事有频繁的往来;入世是很深地溶入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并为了某种目的不断地努力奋争。出世的人基本上有两个目的:一是远离华而不实的尘世;二是为了入世。入世的人也基本上有两个目的:一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改变这个世界,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一点贡献;二是以入世的方式去赢取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 出世之心能够让我们心灵宁静,时刻保持良好的秩序和稳定的状态,这种宁静的稳定的状态,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事物。用入世之心去做事,能让我们态度积极地面对工作和生活。 那么,究竟什么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通俗地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就是怀一颗佛心去做世俗之事。 本书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在心浮气躁之时,在面临重大抉择之际,在迷悟之间,打开本书,或许你会顿悟——原来是这样!
内容概要
宗教是一种力量,用以清洁我们的内部。任何宗教都以修心为目的,虽然法门不同,都是值得肯定。本书希望对大家在做人处世方面有所启迪,有所增益。在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生活中活得轻松自在一些。
佛与道的智慧博大精深,在这两大精神里有大量的辨证思辨内容,这种思维哲学。思辨哲学,帮助我们能够相对地理解人生,能够让我们从精神的属性方面去理解人生,让我们浮躁的心得到宁静,悟出人生真谛!在面临重大抉择之际,在迷悟之间,打开本书,或许你会突然顿晤??哦!原来是这样!
时世变迁无常,一切善恶都是由心所造。人可以由善良转变成残酷,当然也可以由严酷转化为慈悲。只要我们能觉悟到这一点,痛改前非或迷途知返,唤醒我们本有的仁慈,还给苍生一个祥和宁静的家园,那美好的世界不就回到我们的身边了吗?
人生在世,挫折是难免的。在困难面前,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如果能坚强、乐观的面对人生,就能经受住考验;如果再有一颗博爱的心、宽广的胸怀,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宁静的世界在无声地告诉人们洗涤自我、净化自我的道理。浮躁的人们不要忘记静静地修炼自已。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在出世中人世,在人世中出世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戒骄戒躁才能精进,虚怀若谷方能成器
遵循无常,顺无常而为之
不要执著于过去心、现在心或未来心
信仰之道贵在虔诚
从另一面去看问题,也许会很简单
能够忍受苦难,才能修成正果
命运是可以修炼的
世间有四事不能够长久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生活应像弹琴一样,应张弛有度
第二篇 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
心中有佛即是佛
处处皆为法身,佛性无时、无处不在
画饼不能充饥,悟道全靠自己
莲花出于污泥,金玉藏于土石
心似明镜亦有痕
心不正则心虚,心虚则恶行必露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
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走什么样的路,自己来选择
关爱别人就是在关爱自己
很多事情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
爱没有重量,爱更不是负担
爱心体现在一点一滴中
父母养育之恩,重过于须弥山
母爱之心大过禅定之心
第三篇 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
找自己最重要
行善者得善果,作恶者得恶报
慈悲之心是最大的神通
善良是生命的黄金
得善果必有善因
心怀害人之念,必将自食恶果
慈悲的眼泪,能够息下恨的邪念
不分清真假是非,麻烦会接踵而至
心魔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
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
原谅了别人等于是安慰了自己
要治好一个疯子,需要一个比他更疯的人
珍贵的藏经不是印在纸上,而是印在心上
第四篇 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
摒弃贪恋之心,才能修行得道
成也好,淡也好,觉得心安就是好
心静则无处不是宁静
淡泊名利,宽厚仁爱,是为智者
色不迷人人自迷,悟相本空空色相
只有常常自省,才不会被虚幻的色相所迷
祛除心中的独占之火、火、嫉妒之火、猜疑之火
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杀鸡取卵不如细水长流
欺骗别人是在坑害自己
不要忌讳自己的缺点,不要怕别人的议论
经历一些苦难才能大彻大悟
没有从天而降的幸福,也没有不劳而获的收获
第五篇 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
讲禅话,听禅音,做禅事,用禅心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
天地之间,皆为禅院
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
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禅,就是一种心境
有是禅,无也是禅
真正的禅者要敢于肯定自己
禅是幸福安乐的泉源,是非留给别人去说
在生活中学会使用禅法
得遇机缘方能悟道
若能忘却生死,定能修成正果
从无分别中忘失自我,方能超越生死苦海
一诺千金压在身,纵使死神也退却
第六篇 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
人生无常,随缘即是人生
经常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
内心清净了,才能洞察世事
虔诚和誓愿本身就是灵山和佛陀
害人之心不可有,行善之念应长存
逢佛杀佛,遇魔杀魔
不论走出有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没有第一层,哪来第三层
岁月蹉跎,百年如一梦
时间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有些真相不可说
把贫穷布施出去,就可以收获财富
对于金钱应取之有道,用之有道
一人之富不为富,众人之富方为富
第七篇 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
形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心境
以平常心来生活,以菩提心来契佛
人生苦短,所以应珍惜现在
生活中多一分禅心,就会少一分烦恼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凡事不过一念问
用心去做事,就会忽略周围的环境
改掉一些小毛病,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恶语伤人亦伤己
幸福之道来自于内心世界获得的和谐喜乐
远离贪婪的欲望,即是幸福和快乐
幸福就是现在
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
第八篇 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以平常心待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
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之士身自安
当行脚之时行脚,当隐居之时隐居
忍受雕凿才能成器
每支蜡烛的光融合起来,才能满堂生辉
动动脑子能更顺利地解决问题
不去做让明日后悔之事
做事应该三思而后行
做事应分清轻重缓急
明智的选择胜于盲目的执著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
懂得变通方为智者
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放松紧张的心情,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章节摘录
戒骄戒躁才能精进,虚怀若谷方能成器 据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跟随般若多罗潜心研习佛法。 一天,达摩向师父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 般若多罗回答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于是,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漂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梁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度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别梁武帝,渡江北上。 当时,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荣阳县人。恰好那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于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达摩离开之后,听讲的群众中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自己却不认得,刚才自己也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想要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迫,一直追到长江岸。达摩急着过江,站在江岸边,只见水域茫茫,既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这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焦虑。正在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像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偌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但是此处又没有别人,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听到话语,于是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着达摩。见达摩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手抽出一根芦苇递与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到了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当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到了江边的时候,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就“扑通”一声,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说也奇怪,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便沉入了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却险些溺入水中。 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轻声责问道:“你给他一根芦苇就能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只听老人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老人说罢,转瞬间悠然不见了,浩瀚的江面上空无一人。这时神光自知有失,惭愧不已,只有懊悔而归了。 自从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杖,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在北魏孝昌三年的时候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醍醐灌顶: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这告诉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那些麦地里的麦穗,越饱满的往往把腰弯得越低。谦虚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也会让我们得到别人的尊敬。我们应谨记:戒骄戒躁才能精进,虚怀若谷方能成器。
编辑推荐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在心浮气躁之时,在面临重大抉择之际,在迷悟之间,打开《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或许你会顿悟——原来是这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