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9-0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星云大师 页数:470
Tag标签:无
前言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一九八九年国际禅学会议主题演说讲于佛光山)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吉祥如意! 这次佛光山承办国际禅学会议,会议主题为“六祖坛经之宗教与文化探讨”,由星云发表主题演说,至感荣幸! 《六祖坛经》不但是佛教禅学的一部宝典,而且被我国钱穆博士推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六祖坛经》全文皆以禅学为主。禅的思想,为东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为禅不是甚么神奇玄妙之理,禅只是一种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乐我净的领域。 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能,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 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因为禅的功用可以“扩大心胸、坚定毅力、增加健康、启发智能、调和精神、防护疾病、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练心志、提起理解、清晰记忆。” 尤其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若人识得娘生面,山花野草总是春”。兹以“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为题,分四点说明,就教各位! 一.禅的人间社会性 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的现象;禅,也不是佛教专有的名相;可以说人间处处充满了禅机,大自然无一不是禅的妙用。禅,像太阳的热能一样,像发电厂的光电一样,只要有心,到处都有自己的热能。 说禅有人间的社会性,因为禅不是少数人的,禅是人间的,禅是社会大众共有的。佛陀在灵山会上,把禅法传给了大迦叶,但把禅心交给了每一个众生。 禅的光明照耀着人间;禅,沟通了人我的关系,沟通了心物的关系,沟通了古今的关系。禅者与禅者之间的接心、印心,处处都说明了禅的人间社会性,禅门一千多则的传灯公案,不但玄奥,而且美丽。那些禅话里,处处都说明了禅者从矛盾中,见解如何去统一;从差别中,思想如何去融和;从分离中,精神如何去相依;从人我中,两心如何去相通! 僧问洞山禅师:‘寒暑来时,如何躲避?’ 洞山答说:‘何不向无寒无暑处去?’ 僧再问:‘如何是无寒无暑处?’ 洞山道:‘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 僧反驳道:‘你不是说到一个既不寒又不热的地方,为什么又寒杀热杀呢?’ 洞山终于进一步的说道:‘寒冷时用寒冷来锻炼你自己,热恼时用热恼来锻炼你自己!’ 所以禅者不逃避人间,永远活跃在社会每一阶层,在寒暑冷暖、荣辱苦乐、贫富得失、是非人我中不动心。“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就是禅者人间的社会性格。 “春城无处不飞花”;同样的,“人间到处有禅机”。从许多禅的名称,可以看出禅的社会性,如禅食、禅衣、禅床、禅座、禅灯、禅味、禅话、禅行、禅悦、禅喜、禅友、禅眷、禅用、禅心、禅人……等,人间社会里,哪里里没有禅呢? 真正的禅者,山林水边,陋巷闹市,不分僧俗,不计男女,人人可参禅,人人可问道,所谓“一钵千家饭,禅僧万里游”。禅者的云游行脚,就是那么人间化、生活化、社会化! 禅者的社会,亦即是禅者所住的禅林,他们对工作和合分工,他们在同道间参访互助;他们修持中严格精勤,处众时上下平等,生活里朴素无华,心地上统一归真。今日人间社会上,流行着不少的病态,如:紧张、功利、自私、狭窄、执着、暴力、虚伪、傲慢等,急需要禅者安祥、放下、大公、宽广、空无、慈悲、统一、集中的良方来对治,这有赖各位学者专家推动,方始为功! 二.禅的时空普遍性 所谓禅,就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禅里,没有时间的长短,没有空间的远近,没有人我的是非,没有现象的变化。禅是刹那之中有永恒,一念之中有三千。“心中有事虚空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因为禅者对时空有普遍性的悟入。 禅者的修证,不重成佛,只重开悟;千年闇室,一灯自明,只要你一悟,何愁大道不办?所以禅者修证悟道以后,你挂念他年老,他说没有时间老;你要他旅行游览,他说法界皆在他的心中。因为禅者一悟以后,就能泯灭时空内外、自他对待。其实内外、对待,实皆一如也。 兹举如下数则诗偈,皆可明禅定皆一: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内定); 拈花微笑,付嘱摩诃迦叶(外禅)。 ◆应无所住(内定), 而生其心(外禅)。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内定);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外禅)。 ◆犹如木人看花鸟(内定), 何妨万物假围绕(外禅)。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外禅);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内定)。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内定);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外禅)。 说到悟,那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但悟必然是透过禅定可以体验的,可以说悟才是参禅入定的真正目的。因为悟,可以领略到时间的永恒,可以体会出空间的无边。悟,在人我里完全“生佛平等”,在时空里完全法界一如。 智通禅师半夜忽然起床大叫:‘我开悟了!我开悟了!’ 一寺大众都被他吵醒,归宗禅师严肃的问他:‘你悟的什么?’ 智通毫不迟疑的回答道:‘我悟的道理是: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这样的回答,实在太妙了!师姑是女人,是多平常的事,但真正的懂是证悟诸法普遍平等,才真正的了然。石头希迁的“未到曹溪也不失”,惟宽禅师的“道在目前”,都是说明禅的时空是普遍性的。 沩山告诫石霜:‘莫轻一粒,因为百千万粒皆从此一粒生!’ 三.禅的自尊规范性 禅,是绝对的超越,绝对的自尊,在禅者的口中“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丝毫不留一点情面;“佛之一字,永不喜闻”;黄檗禅师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以及临济的“既不礼佛,又不礼祖”,好像佛祖和他有什么仇恨。其实有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自尊精神,才能和大觉世尊的禅道相应。 禅者虽重视师承,但六祖大师的“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更为所有禅者效法。盖禅者直下承当,以表示对自我的尊重。诗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由此可见一个参禅者为了求真的精神,虽然八十岁的高龄,也要靠自己去找到他要的答案。 大凡一个禅人,他的修行,应该注意下列四点: 自我观照,反求诸己; 自我更新,不断净化; 自我实践,不向外求; 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好像迷失了自己,只一味的乞求于别人的帮助;一旦失去了指引,自己就好像不能独立担当。对这种“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的人,禅者自我尊重,应是现代人的一帖良方。 禅者也非常重视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自从六祖大师的行化大开以后,马祖创建了丛林,百丈建立了清规。千余年以来,没有一个禅者不守清规的。下列原则,是他们最重视的规范: 自食其力维持生活不可伤害修道禅人 不坏团体家风信誉不自宣说自我成就 每日必有发心作务修福修慧感恩知足 物质生活越淡越好重视师承竖立宗风 因为禅者重视生活规范,从不到处生是弄非,今日这个脱序的时代,应该学习禅者的榜样! 四.禅的生活实践性 我们本次会议的主人翁惠能大师,就是一个从生活中修行成功的人。 惠能八月桩碓,亲自作务,实为他进入悟道的不二法门。离开了生活,固然没有禅;离开了作务,更无法深入禅心。自古以来,像百丈的务农、雪峰的煮饭、杨岐的司库、洞山的香灯、圆通的悦众、百灵的知浴、道元的种菜、临济的栽松、沩山的粉墙……等等,处处都说明禅者非常重视生活的实践。 有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禅法?’赵州指示他去洗碗,再有人问什么是禅法?赵州告诉他去扫地。因此学者不满,责问赵州难道洗碗扫地以外没有禅了吗? 赵州不客气的说道:‘除了洗碗扫地以外,我不知道另外还有什么禅法?’ 有源律师请教大珠慧海禅师道:‘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道:‘饥时吃饭,困时睡觉。’ 有源不解的说道:‘那每一个人每天不都在修行?’ 大珠道:‘不同!别人吃饭,挑肥拣瘦,不肯吃饱;别人睡觉,胡思乱想,万般计较。’ 现代人的生活,普遍的追求感官的刺激,以为快乐,其实闭起眼睛来的观照禅心,那才是快乐的泉源。 今日社会,每个人都想发财升官、娶妻生子,但升了官发了财,他过的生活并不快乐,有夫妻儿女,烦恼更大。还有不欢喜别人的拥有,不爱见别人的快乐,成为最大的生活上的苦恼。如能实践禅的自我淡泊的生活,实践禅的服务喜悦的生活,则当下就是一位真正的禅人了。 刚才我向各位报告的“禅与现代人的生活”,我讲的第一点是“禅的人间社会性”,第二点是“禅的时空普遍性”,第三点是“禅的自尊规范性”,第四点是“禅的生活实践性”。我只是做一个引言,更精彩的,则有赖各位发表的高论。 祈求三宝加被各位福慧双增!
内容概要
在佛学禅宗庞大的典籍中,《六祖坛经》詖视为无上的宝典,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是中国第一部白活文学作品;是末明两代理学思想之开启;钱穆将之与《沦语》、《孟子》鼎足而三。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 禅,是一种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乐我净的领域。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 《六祖坛经》原典凡两万余字,以禅宗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动为序,述其形迹、说法及与弟子的机锋对答,共分十品。主旨在宣称人皆白性清净、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主张自悟自修、无念无住;力倡顿悟说。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对人们对佛学的诸多困惑予以坚定明确的开释。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坛经》,本书将原典逐文翻泽成白活,对一些名相、专有词汇则加以批注,就原典十品中的每一品中提出十个问题,用问答的方式对《坛经》的精义进行扼要、洋尽的解说。 由《坛经》映照生活,以生活返顾《坛经》,人生的美与愉悦由此得以领略与感悟,人生的苦难与歧路纷然由此得以慰藉与指示。 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初到台。1967年创建佛光山,致力推广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佛教事业,并在世界各地创设200余所寺院道场。
1976年创办《佛光学报》,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纂《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
书籍目录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代序)前言第一 行由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第二 般若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第三 决疑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第四 定慧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第五 坐禅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第六 忏悔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第七 机缘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第八 顿渐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第九 护法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第十 付嘱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附录一 禅堂的生活与清规附录二 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生活
章节摘录
一、《坛经》的思想源流 谈到《六祖坛经》的思想源流,当然必须从禅的起源开始说起。 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日:“吾有正法眼藏,涅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围之,遂告日:“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这是《五灯会元》里载录的一则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说明禅宗衣钵传承,是根源自灵山会上佛陀传法给摩诃迦叶。之后历经各时代的传承,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东来,播下禅的种子,为东土禅宗初祖。此后五传至弘忍,其下六祖惠能,南宗巍然卓立,波澜壮阔,大放异彩,开演为五家七宗,应验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也奠定了隋唐禅学的黄金时代。 从西天到东土,禅,虽然因为环境的变迁,地域的不同,语言文字的差异,产生了多种的风貌,或为菩提,或谓般若,或指禅那,或名三昧,或唤本来面目,或称第一义谛,或日涅檠妙法,或说究竟常乐,或云圆满自在……名相百干,但本质一如。就像黄金,可以制成耳环、手镯、戒指、项链,形相诸用虽异,金体不变。 从西天二十八祖传至东土诸师,禅,有时质直如大地,生长万物;有时幽寂如溪壑,深静清凉;有时磅礴如江海,势力威猛;有时含纳如丛林,庇荫众生。而禅的传承,始终是本着佛陀“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延续着“正法眼藏”。 《坛经》的《行由品》说,惠能大师早年听客诵《金刚经》,当下有悟;后来五祖弘忍为他讲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而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般若品》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又说:“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这与佛陀当年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揭示“众生自性当中具足三宝的无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都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都有喜好清净和乐的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机缘品》说,六祖得法后,至曹溪弘化,无尽藏比丘尼问他既不识字,怎么能够理会《涅檠经》要义,惠能大师自信地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惠能大师认为一切经书,大小二乘,十二部经,其目的是为了让迷人开悟,愚者心解。万法本在自心,应从自心中证悟真如本性。所以,语言文字只是方便开启法门的工具,可见六祖是彻底落实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宗旨。 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也不离人间,因此有关佛陀教化众生、六度四摄的思想,乃至人伦、世用的经典,比比皆是。例如,谈到孝道人伦,《杂阿含经》说:“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粗言两舌,调伏悭吝心,常修真实语。”《五分律》载:“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坛经?疑问品》教导在家居士修行则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又《般若品》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惠能大师这种“不离世间觉”的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禅宗初祖至五祖延续的潜形山谷、肃然静坐的宗风截然不同,他使禅宗进一步通俗化、社会化,充分阐扬了佛陀的人间佛教思想。 因此,追溯六祖惠能的《坛经》思想源流,可以说是直承自于佛陀的心法。 二、《坛经》的历史价值 所谓“佛经”,是记录佛陀教化众生的真理语录,又称“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历代以来的佛教作品,除了佛经以外,唯一被世人尊称为“经”的,就是这部传诵千年的《六祖法宝坛经》。 《六祖法宝坛经》,略称《法宝坛经》、《坛经》,是惠能大师的言行录,由弟子法海集记,和孔子的《论语》一样,具有不朽的历史价值。《坛经》,为什么称为“坛”?这是源于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在广州法性寺创立戒坛,并立碑预言“将来当有一位肉身菩萨到此坛受戒”;后来在梁天监元年(502)时,又有一位智药三藏法师在此坛畔种了一株菩提树,也预言“将来有一位肉身菩萨在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唐高宗仪凤元年(676)二月八日,六祖惠能大师即在此坛受具足戒,并在此菩提树下开始传佛心印。其后说法虽不只限于此坛,但他的门人弟子为了重视由此坛开始的纪念性,所以将六祖前后语录统称为“坛经”或“法宝坛经”。 关于《坛经》的价值,可略从两方面来说明: 1.禅宗典籍之王。禅门中,人才辈出,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多留有丰富的著作或语录,因此禅门典籍其量之多,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其中,《坛经》是禅宗最早的一部语录,元代德异法师说:“大师始于五羊,终至曹溪,说法三十七年。沾甘露味,人圣超凡者,莫记其数……五家纲要,尽出《坛经》。”又说:“夫《坛经》者,言简义丰,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北宋明教契嵩禅9币说:“伟乎《坛经》之作也!其本正,其迹效;其因真,其果不谬。前圣也,后圣也,如此起之,如此示之,如此复之,浩然沛乎!”所以《坛经》为佛学圣典,流传久远,堪与有“经王”美誉,富丽广阔的《华严经》,圆通畅达的《法华经》媲美,而受人崇敬,被尊为“禅宗典籍之王”,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编辑推荐
人生最大的幸福事,夜半挑灯读坛经佛学宗师星云大师,为您讲读禅宗宝典,释解人生之惑。 《六祖坛经》乃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 ——钱穆 《六祖坛经》是“东方精神文的最大杰作”。 ——瓦茨氏(Alan Watts,西方著名禅学家,《禅之道》作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