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博弈大战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韩立华  页数:311  
Tag标签:无  

前言

  近年来,海内外以能源为主题的书籍不少,文章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优秀著述。同时我们看到,部分作者甚至某些知名专家对世界能源现实的评价、对世界能源未来的预测充满悲观论调。他们正确地指出了矿石能源不可再生,人类必须加倍珍惜,同时也抛出了“沙漠黄昏”、“石油终结”等耸人听闻的“理论”,制造出一片能源恐慌;他们正确地指出了大国能源博弈给全球能源安全带来的严重危害,同时也为某些国家谋求能源霸权的行为进行种种辩解,仿佛大国能源博弈把我们的世界搅得“天昏地暗”系命中注定。  《能源博弈大战——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最大挑战》一书,以世界油气资源大势为背景,以积极、客观、科学的态度,就油气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大国能源战略、能源安全与能源外交博弈、科技进步下油气资源的延伸、替代能源的最新发展、各国对节能减排的共识、和谐哲理为能源的冲突解套的可能,以及国际合作中的求同存异、共谋多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论述,提出了独到、清新的见解。在我看来,作者关于世界能源形势与发展趋势的论述,可能更加接近事实,更能促使人们以积极进取的姿态,为全球能源的共同安全做出更大的努力。  世界石油工业的历史至今不过150年。15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它充分展现了石油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石油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社会的运行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然而,油气又是稀缺而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常常引发激烈的争夺。资源国用油气作为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和武器的倾向不断发展,消费国为获取油气资源而动用政治手段的事例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自20世纪以来,油气还同国际冲突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武装冲突乃至局部战争均源于油气利益。国家间因油气而握手言和,为油气而进行武力威胁甚至。

内容概要

  《能源博弈大战: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最大挑战》以世界油气资源大势为背景,以积极客观、科学理性的角度阐述油气与地缘政治的关系,透过大国能源战略解读能源安全与能源外交博弈,针对科技进步下油气资源的延伸、替代能源的最新发展、各国对节能减排的共识、能源冲突解套以及国际合作中的求同存异、共谋多赢等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述,提出了独到新颖的见解。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韩立华结合最新资讯在另一个“百家讲坛”打开能源困局!热点能源话题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能剥出多少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国能源战略暗潮激荡,全球政治风云波澜迭起,透过能源迷雾解读能源博弈的旧貌新局,借助全球视野预测能源新时代生存法则!《能源博弈大战: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最大挑战》以世界油气资源大势为背景,以积极、客观、科学的态度,就油气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大国能源战略、能源安全与能源外交博弈、科技进步下油气资源的延伸、替代能源的最新发展、各国对节能减排的共识、和谐哲理为能源的冲突解套的可能,以及国际合作中的求同存异、共谋多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论述,提出了独到、清新的见解。  缺少能源并非无药可救,在纷繁复杂的能源格局中迷失了自己才最致命。

作者简介

  韩立华,1982年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俄罗斯/独联体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国际贸易室主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特聘专家。  1990—1991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任访问学者,1992—1996年任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驻莫斯科代表处商务代表。  多次代表国家和学校出席在北京、莫斯科、海参崴、满洲里等地举办的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蹦版专著一部,合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论文奖”,《天然气经济》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航务周刊》优秀作者一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渊源追溯第一章 石油与战争的不解之缘两次世界大战:为油而谋,因油而战不宣而战的能源局部战争中东战争:永恒的主题阿富汗战争:名为反恐,意在能源车臣战争:油在作祟马岛之战:与油有关第二章 石油的王国,谁在主宰高油价是怎样炼成的高油价是OPEC操纵的吗谁是油价飙升的“幕后推手”谁是高油价的最大赢家IEA何时出手第三章 战争背后的故事石油权利与经济神话为什么石油危机和经济危机会发生碰撞金融和石油,当今世界两个最为生动的表情石油贸易,经济动荡背后的推手石油与商品,其实它们是一回事石油搅局世界政坛第二部分 博弈纷呈第四章 美国全球能源战略:“我是老大,我怕谁?”能源来源多元化的全球围剿FTAS的意图在哪里用“油”打压OPEC决不放过里海油气运输通道美国能源的“新生命线”能源霸权与强权政治是“同一首歌”不遗余力维护能源安全极力瓦解OPEC第五章 俄罗斯:一半欢喜一半忧俄罗斯用能源“套牢”欧洲能源带来了经济复苏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利己遭到排挤中、美、日利益平衡难保证能源博弈下的俄欧关系俄美角逐中亚能源的意图是什么北冰洋暗战升级的醉翁之意“天然气OPEC”:俄罗斯的能源讹诈?俄罗斯油气:想说爱你不容易管道——最好的武器油气资源撑腰下的“梅普组合”第六章 欧盟:理性务实的能源安全观能源安全状况可圈可点能源消费结构日趋完善高效率保安全如何应对未来挑战统一与独立的能源战略能源安全政策统一化相对独立的能源安全战略在博弈中探索集体能源安全石油供给来源多样化广泛开展对外能源合作违背美国意愿为哪般喜忧参半的欧俄油气合作里海能源算盘第七章 中国:在艰难中突围能源安全不容乐观能源考验中国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油价高企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威胁论”的杂音“反能源短缺的战争”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科技增加投入石油战略储备与世界接轨进口来源多元化石油基金与石油金融体系“走出去”成为可行选择中东:油气来源首选之地非洲:缓解中国石油饥渴的希望之洲俄罗斯:油气来源的有益补充中亚:值得期待的能源合作伙伴中印:共同挑战求发展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第八章 日本:为油奔波,夹缝中求生存中东石油:日本经济的命脉面对能源危机的选择节能和寻找可替代能源不可回避“科技立国”时代的来临21世纪日本能源外交新体验中东地带,“我”的地盘誓夺对俄能源合作制高点日蒙关系的升温“进军”非洲东亚:倡导共同能源行动日印携手,共同找油觊觎中亚第九章 中亚:零和博弈没有出路围绕“油气”的角逐美国的“大棋局”俄罗斯:从“国家安全”出发占得先机中国“新安全观”日本的“一石二乌”计划印度正在急追慢赶零和博弈没有出路力量消长对美国的掣肘俄不容许他人插手中亚力保平衡美欧不会无所作为作为新生力量的中国优势突出合作共赢大势所趋第十章 伊朗:挟油气锋锐,能源外交亮剑伊朗凭什么敢对美说“不”海湾石油利益驱动伊朗不是伊拉克,动武不是闹着玩共同利益拉近伊俄关系得伊朗者得中东俄外交重点指向在大国博弈中寻找生机伊朗缘何敢与美国打“太极”海湾国家不想被绑在美国战车上管道外交小试牛刀伊中合作促发展第三部分 未来希冀第十一章 开放格局,博弈多赢重新洗牌下的能源格局博弈正在改变地缘政治中的能源能源民族主义逐步升级欧佩克的影响力仍在石油美元的产生非欧佩克产油国在做什么国际能源合作与斗争的改变能源独立时代的终结能源成为投资的热点利用能源市场实施金融战略石油泛政治化不合时宜能源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能源安全是共同的安全外交为能源安全保驾护航外交是实现能源安全的工具吗如何通过外交协调大国间的能源利益美国也遇到了对手中国的能源外交第十二章 谁来为未来“加油”能源新时代的到来能源会面临枯竭吗“石油枯竭”论的始作俑者天生盆地中的油气天然气的可代替性油气供需与价格变化生存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源战略,殊途同归气候问题,你我有关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渊源追溯  第一章石油与战争的不解之缘  石油与现代战争结下不解之缘应该从1911年英国人首先把石油用于军舰燃料算起。近百年来,石油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世界进入“石油时代”以后,世界各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层出不穷。在近现代战争史上,无数次战争由石油引起,可见其是近现代兵家必争之物。  回顾100多年来的世界战争史,为石油而开战随处可见。从两次世界大战到一系列的局部战争,无不带有强烈的石油色彩。当然,石油的第一属性仍然是其作为碳氢化合物的自然属性。它在成为第一“政治商品”之前,需要战胜其他具有类似自然属性的对手,其中,最主要的对手就是煤炭。19世纪后半叶的法德之战,主要就是围绕煤炭控制权展开的。两个对手冤家,一个有铁缺煤,一个有煤无铁,因此,每隔三四十年就要大打一番。不过,在1885年德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燃油引擎、1913年美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之后,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主要的战略能源。目前,全球90%以上的交通能源来自石油。  石油是不可再生、且在一些领域无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对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发展无限与资源有限(主要指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并逐渐成为制约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虽然石油不会很快枯竭,但是由于石油的超经济属性,导致各国对其趋之若鹜,美国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确保其能源安全。因此,石油一直是影响大国政治取向的重要因素,历史上的多次战争也都是为石油而战。  因此,《石油战争》一书的作者威廉?恩道尔的一句名言——“石油是政治属性最强的商品”,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是石油资源的主要掠夺者,它控制了世界大片产油基地,成为世界石油霸主。1914年一战爆发后,意图速战速决的德国人坐着烧煤的火车,推进到了距巴黎仅40英里的马恩河。措手不及的法国部队却由于铁路瘫痪,还待在后方。于是,法军征用了3000多辆烧油的出租车,满载士兵冲向前线,挡住了德国的攻势。德军统帅当时就给德皇发电报说:“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让德国人失去最后希望的,是两年后的日德兰海战。尽管德国舰队的舰艇更大更结实,却输给了英国舰队,因为后者在战前按照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建议,英军舰艇全都转用石油做燃料,因而以更快更灵活的优势战胜了德军。  如果说石油决定了一战的胜负,那么,二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石油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始终将夺取石油资源作为其重要的战略目标。1939年,德军以闪电战占领波兰。1940年春天,德军扫平挪威、法国等国家,其首要任务就是掠夺这些国家的石油资源,增加其石油储备。1942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全线出击,进攻苏联,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是要夺取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并由此打通通往中东地区的通道,占领伊朗和伊拉克,控制海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满足其战争机器的需要。更伟大的胜利发生在斯大林格勒。如果能够打下斯大林格勒,德国人就能切断苏联的外高加索石油供应。但是德国人败了,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因为没有足够的燃油给养而功亏一篑,失去石油供应成为德国在二战中不得不投降的重要原因。  石油不仅是德国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更是日本人发动战争的原因。在东亚,日本为了解决其日益加剧的石油危机,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侵占了东南亚产油基地。战争期间,日本从东南亚掠夺了大量的石油。由于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迫使只剩下最后3个月石油储备的日本不得不孤注一掷地偷袭珍珠港。之所以说孤注一掷,是因为日本联合舰队往返珍珠港所耗费的汽油相当于日本海军平时一年的用油量。结果是日本赢了珍珠港,却输掉了整个战争。因为日军在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同时,忘了摧毁瓦胡岛上美国太平洋舰队的450万桶燃油。最后,还是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激烈争夺苏联的高加索(尤其是巴库油田),争夺罗马尼亚和印度尼西亚油田,猛烈破坏对方的石油运输线,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可靠、充分的石油,确保机械化部队发挥威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摧毁敌方的石油补给,让对方的坦克、飞机陷入瘫痪。二战以后的几场局部战争,同样散发着浓烈的石油味道。如1982年4月~6月英阿在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开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争夺马岛附近海域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打了50多年的中东阿以战争之所以至今看不到尽头,更是一方面有丰富的石油给阿拉伯国家做后盾;另一方面美国为了争夺和控制海湾石油而坚决支持以色列,因为中东地区的打打停停最有利于美国在中东的存在,也最符合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石油战略利益。  不宣而战的能源局部战争  中东战争:永恒的主题  中东国家包括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林、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等国家。中东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1991年探明的世界储量为10015亿桶,其中海湾地区储量为6493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65%,油产量占欧佩克的68%,石油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60%左右。沙特、伊拉克、科威特三国石油蕴藏量占世界总蕴藏量的45%,其产量占世界的16%。  按目前的产油量,该地区石油可以开采100多年。有人形容沙特是个躺在油海上的国家。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美国国内石油需求量以近2%的年增长率增加,其石油消费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0%,石油产量与石油消费量存在较大缺口。2001年美国全部石油消费量的28.6%来自海湾。因此,美国经济日益严重地依赖石油进口,石油与美国经济休戚相关。海湾地区的政治形势和持久稳定的石油供应与美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连,能否控制海湾石油资源,直接影响到西方世界的经济生命线。  中东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中心,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为了石油一共发生了七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表面上看是阿拉伯民族同犹太民族间的矛盾——阿以冲突,但冲突一开始就同石油和石油公司的利益连在一起。  犹太民族本来就生活在现今西亚的巴勒斯坦地区。自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占领这一地区后,犹太人就失去了这块世代生息之地,在世界各地流浪,遭受歧视和迫害。尤其是二战中,法西斯残酷迫害犹太民族,杀害了数百万犹太人,大批犹太人逃亡到美国等地区。犹太民族一直要求有自已的国家,这本是正当的愿望,但是英、美两国一直利用这个问题来维护和巩固自己对中东的控制。  巴勒斯坦曾经是英国的委任统治地。二战发生前,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了讨好德国,限制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和购买土地,引起犹太人的不满。  二战中,美国进一步看清了中东对于美国的重要性,一手拉阿拉伯,一手拉犹太人,目的是加强美国对中东的控制,削弱英国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1947年11H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应于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并撤出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El,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举行的犹太民族会议上宣布以色列国成立,并出任临时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但是阿拉伯人一直反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认为巴勒斯坦是阿拉伯的土地。自此,中东不得安宁。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联合以色列为了反对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而于1956年10月向埃及发动的。  苏伊士运河建成于1869年。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欧洲到印度洋、太平洋各国的航距。同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相比,欧洲大西洋沿岸国家(如英、法、德、西、葡、荷、比等)到印度洋的航距缩短了8000~10000千米,对于黑海沿岸国家(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则缩短12000千米。  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并在运河区驻军,掌握了对运河的绝对控制权。1953年6月18日,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成立了埃及共和国后,于1954年10月19日迫使英国同意在1956年6月18日撤走军队。1956年6月12日,英国国旗从苏伊士上空降落,英国对埃及长达74年的军事占领结束。但是,苏伊士运河公司仍在英法资本的控制之下。  纳赛尔急于发展本国民族经济,他梦寐以求的是在尼罗河上建设阿斯旺大坝,但是埃及没有钱。经过努力,1955年12月,美国政府答应提供5600万美元贷款;1956年2月,世界银行同意提供2亿美元贷款。但是由于埃及没有听从美国的安排,加入美国组织的反对苏联和中国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半年以后,也就是1956年7月19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宣布取消了承诺;原先表示愿意提供贷款的英国也放弃了承诺;世行也撕毁了协议。  美英的出尔反尔激怒了埃及人。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总统宣布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英法两国斥责纳赛尔此举是“彻头彻尾的强盗行径”,决定进行军事干涉。美国因为苏伊士运河是美国大石油公司开采的中东石油的主要运输通道,不能被民族主义所控制,因此主张进行国际干预。美国提出一个苏伊士运河国际化管理方案,由有关国家组成董事会,实行共管。美国建议英法从中东运往西欧的石油绕道好望角,美国可以为此补贴5亿美元,以便封锁苏伊士运河。英国看穿了其中的阴谋,断然拒绝。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安理会提出六条原则:(1)运河应不加封锁地向一切船只开放;  (2)尊重埃及对运河的主权;(3)运河的管理要与任何国家的政治脱离;  (4)通行费由埃及和运河使用者之间协商确定;(5)通行费的适当部分用于运河的改进;(6)今后的分歧将通过仲裁解决。埃及接受了,但英法却打响了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第一枪。  1956年10月25日,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摩勒、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秘密会谈,采取“步兵作战”军事行动。1956年lOB29日下午4时,以色列发动闪电战,占领埃及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大部分,逼近运河。10B31日,英法飞机轰炸了塞得港和埃及多处军事中心。11月6日,英法军队攻占塞得港,控制苏伊士运河北端。埃及军民奋起反抗,沉船40条,堵塞了苏伊士运河,从此运河中断。与此同时,一些阿拉伯国家用经济手段支援埃及。1182日,伊拉克炸毁了基尔库克油田经叙利亚输到地中海海滨的输油管道,这条日输50万桶的油管被封闭。随后,沙特阿拉伯临时关闭跨越阿拉伯的输油管道(日输32万桶),对英法实行石油禁运。这是阿拉伯国家第一次用石油作武器来抗击侵略。  由于英法的军事行动是背着美国干的,激怒了美国,美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于11月20日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外国军队撤出埃及。12月22日,英法军队撤出埃及。以色列于1957年3月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美国借此机会把英法势力逐出了中东,成了这场中东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国大规模的援助下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同时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至此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战争的起因是亚喀巴湾危机。1957年以色列军队从西奈半岛和加沙撤军时,以色列在美国的推动下获得了亚喀巴湾通行权,联合国也派出了一支紧急部队进驻埃及港口沙姆沙伊赫,来扼守亚喀巴湾进入红海入口处的蒂朗海峡。埃及人对此十分不满。经过长期交涉,1965年5月18日,埃及军队换下了联合国部队,接管了沙姆沙伊赫。1967年5月23日,埃及封锁了亚喀巴湾。由于埃及的举动不符合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美国便和以色列策划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即美国故意在战争爆发的前两天邀请埃及副总统访美,而且美国副总统还要回访埃及,以此来迷惑埃及。以色列随之发动了对埃及的突然袭击,仅用6天时间就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埃及的西套半岛和加沙地带,还有耶路撒冷的约旦控制区,共占领阿拉伯土地65000平方公里,埃及军队受到重创,近50万阿拉伯人失去了家园。  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埃及关闭了苏伊士运河,卡住了中东原油西去美国和欧洲的重要通道。同一天晚上,各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部长们在巴格达举行紧急会议,决定动用石油武器来迫使美国和西欧改变支持以色列的政策。6月7日,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亚马尼通知阿美石油公司的四家美国母公司,立即停止向美国和英国运送石油。6月8日,阿拉伯各国的石油总产量减少60%。沙特阿拉伯和利比亚一度停止了石油生产。由于当时美国正在进行越南战争,所需石油的大约2/3来自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行动使美国不得不宣布石油供应处于紧急状态。更令美国政府感到不安的是,多年来美国精心培养和扶持的沙特阿拉伯政权这一次居然站在了美国的对立面。  与此同时,作为西欧重要石油供应国的尼日利亚也爆发了内战。盛产石油的东部比夫拉地区闹独立,迫使政府对其进行封锁,并停止了石油出口,世界市场每天又减少了50万桶石油供应。美国乘机要求由西欧和北美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处于紧急状态,并实行西方国家总体的石油分配。美国还成立了由24家石油公司组成的石油供应委员会。在一系列的努力下,美国的石油产量每天增加近100万桶,非阿拉伯产油国也加紧了增产。一个月后,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发现,禁运不仅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的,反而使他们损失了大量的石油收入,不得已,阿拉伯产油国于9月初取消了石油禁运。  第三次中东战争只打了五天,便以阿拉伯国家失败而告结束。尽管如此,它仍向世界显示了阿拉伯人的团结和觉醒,这是阿拉伯产油国第二次运用石油作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编辑推荐

  专家独特视角全国破解能源背后的战略密码,权威科学观点深度剖析时代前沿的博弈格局。  大国能源战略暗潮激荡,全球政治风云波澜迭起,透过能源迷雾,解读能源博弈的旧貌新局,借助全球视野,预测能源新时代生存法则。  谁能在能源博弈中取胜,谁就能在未来格局中占据主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能源博弈大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