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往事

出版时间:2008-5-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橡子,谷行  页数:347  字数:3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独特性在于,作者不是一般性地谈论一所声名显赫的大学,而是深入到个人经历的矿脉之中,去寻找最珍贵的化石。
因其鲜明的个人性,本书展示了一幅幅撼人心魄的画卷;既有对伟大事件的目击,也有对一已之私的挖掘;既有对精神世界的穷根究底,也有对儿女之情的沉吟回味。
在此,沉静者讲述了他们的骚动,世故者目睹了自己的死亡。

书籍目录

70年代
北大杂忆·岑献青
一个口号的诞生·刘志达
漫忆七八·马相武
闲话北大·赵园,
贫穷而且精彩·吴哗
我的北大圈子·唐师曾
阿毛逸事·王惠民
人事两茫茫·周立文
海子的毕业留言·刘广安
燕南园的身影·程丹梅
80年代
谁敢不娶北大女生·格鹰
小事物的精英·西川
孤征·王开林
找不着北大·张华峰
我有自己的纪念方式·晓钟
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张璨
文八二、434及其他·王川
怀念故人·阿忆·
诗歌的联系·麦芒
47楼207·孔庆东
上坡路与下坡路是同一条路·蔡恒平
“小平您好”和我·徐小平
十年一觉·陈平原
记忆的诱惑·王枫
师事·天波
诗歌与骚动·郁文
生命与学术·王岳川
燕园学诗琐忆·西渡
谁比谁活得更长·杜丽
有一种颜色叫铭黄·杜丽
想念王毅·余世存
穿越冰山·橡子
吹尽狂沙始到金·橡子
北大混史·蒙夫
怪斋笔记·雷格
黑蝴蝶呓语·姚丹
文人之初·李方
向死而生·周阅
放逐爱情·潘多拉
爱留痕迹·晓白
最后的八十年代·彭蓉
90年代
虚构的北大·胡续冬
球人球事·季晟康
青春在右爱在左·张菁
北大周围的小饭店·郑勇
与飞翔有关·刘煜
北大啊北大·迟宇宙
噬菌体·叶宁
永不落幕的戏·王润
新版后记

章节摘录

  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年底考试,第二年2月就入学。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在以一种迫不及待的速度重新开始。而北京大学,也像个来不及洒扫庭除的主人,匆匆忙忙地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批新生。校园里满目都是那场革命遗留下来的痕迹,标语纸、大字报纸还在寒风中哆哆嗦嗦地抖动。  学生宿舍也没有调整好,32楼是我们中文系的学生宿舍,同时也是办公室所在地,办公室占了二层,一、三层是男生宿舍,女生则住在四层。  到北大后没几天,就下了一场雪。雪不大,但飘飘洒洒的,很令我这个来自边地的广西人惊讶和感动。于是我拎起热水瓶,告诉同屋的同学说:“我要下楼打水去了。”  其实是想去看雪。  直到二十年后,同学们聚在一起时,还有人拿这事当笑话说。  那个时候,我的样子一定像个村姑。  实际上,我想看的何止是雪?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所看到的,又何止是雪?  多少年来,常常有一个晨曦中的背影在我的记忆中浮现,那是我们宿舍的一个女生,她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悄悄地搬了一张凳子,在楼道的窗下读书,不只是读外语,还读别的教科书,甚至把一些枯燥无味的史料也背得滚瓜烂熟。有一次我们去军事博物馆参观,她居然把“四渡赤水”讲得明明白白,像是她自己渡了四次赤水似的,让我惊讶不已。  实际上,这样的背影在当时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这样的背影都会出现在未名湖边的石堤上、图书馆前的草坪里、教学楼旁的迎春花树下、山坡树林的石砌曲径中……这样读书的学生,大约也是北大校史上最特别的一届了,年纪最大的与年纪最小的同学几乎是两代人,不少人已经当了父母,有的人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当历史给了他们一个进入北大的机会时,一种生命的紧迫感便骤然而至,于是所有的人都在匆匆地赶往教室,匆匆地赶往图书馆,排着长长的队伍买中外名著,跑到老远老远的地方看重新放映的中外电影……就像海绵吸水似的,人们拼命地读书,如饥似渴。  老师们也都恨不得把他们的知识在一夜间就都教给我们,每一堂课的内容都安排得满满当当,还开了许多新的专题讲座。我们真算得上是有福分的学生。在读本科时,有幸拜访过当年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杨晦先生,聆听过吴组缃、林庚、周祖谟、阴法鲁、陈贻掀等等老先生的课。而在当时还算得上“中年教师”的金开诚、袁行霈、吕乃岩、费振刚、何九盈、孙玉石、谢冕、乐黛云、周强、周先慎等先生,不仅给我们讲课,还常常在课余时到我们的宿舍来给同学们解疑或是和同学们聊天。我们也经常请老师们参加班里的各种活动,或者在课余三个五个地结伴上老师家请教。与老师们谈话的内容非常广泛,古今中外,海阔天空。  那样的谈话真是一种享受,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的浸濡,一种心灵的沟通,一种精神的传递。师生间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和谐融洽的关系。袁行霈先生曾经很动隋地说:“我真喜欢给你们上课,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我觉得我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凡是在我觉得应该有反应的地方,你们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在我们毕业十五年后,孙玉石先生为我们班郭小聪的书《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作序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他们为了吸吮人类知识宝库为他们提供的一切古老的和新鲜的营养,天天钻图书馆,购买和传阅每一本新出的书,讨论和争吵一些学术问题,为了听课,尽早地等在教室门口,抢位子,为此甚至挤碎了门玻璃;他们默默地在拥挤的宿舍里,在图书馆中,勤奋地爬格子,匆忙地涂写,各自做着人生前行的美丽的梦。作为那时给他们上课的教师,我感受到从来没有过的讲授者和接受者之间所共同拥有的那一份共鸣的快乐。”而周先慎先生在十几年后见到我,还会提起当初他给我们上课时,同学们总是为他准备好一暖瓶水,并且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的事情。  来北大前,我在一个小煤矿里生活T——十年,我总以为我经历了很多,无论是生活的苦难,还是心灵的苦难。我有一个当过伪保长的外祖父,一个出身地主家庭的外婆,还有一个在国民党伪县府任过职、又在“四清”运动初期不明不白地上吊自杀的伯父。在我三岁时,母亲被莫名其妙地划成了右派。这些林林总总的关系,使我们的家庭罩上了一层浓浓的政治阴影。“文化大革命”中,我父亲又成了走资派,常常被揪斗、囚禁;当我拎着饭盒去给父亲送饭,走过那些发出不怀好意的笑声的造反派面前时,心里总有一种极端的恐惧。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生存状态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当我拿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时,我母亲的右派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是,当我带着这样一种经历来到北大时,我却发现我的这些所谓苦难,与许多人相比,其实真算不上什么,不少同学的父母都戴过右派帽子,很多同学所经历的苦难,比我更要深重许多倍,差不多人人都在农村插过队,在矿山干过活,在南北兵团里“战天斗地”,他们经历了生活的苦难,更经历了心灵上的苦寂和孤独。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不忍卒读的、充满了辛酸血泪的故事。同样的,我们的老师们,也在时时都处于政治中心的北大遭受了我们难以晓喻的心灵苦难。  但是,在那个时代,承受了最大苦难的却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北大使我学会了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阅读苦难,认识苦难,理解苦难。  也许正因为经历过这些,我们才会一百倍、一千倍地珍惜读书的机会,没有人一味地躲在角落里舔伤口,也没有人终日都在絮絮叨叨地诉说过去,我们都认为民族的振兴将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民族做一些什么。这毕竟是带着一种特殊历史背景进入北大的学生,这一代人经历了十年文化沙漠的痛苦,那种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望、那种拼命读书的“疯狂”劲头,恐怕是现在的学生很难想像得出的。

编辑推荐

  《北大往事(珍藏版)》挖掘北大生活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追忆北大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重逢一份让人温暖的情绪,挽留一种正在消逝的大学精神。对往日精神传统的关注正是对今日现实的沉痛反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大往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