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何文涛 页数:248 字数:2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本书列举了清朝顺治、雍正、康熙、乾隆等各代皇帝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从官场见闻,到帝王言行,从帝国花絮到朝廷政事,作者以科学、历史的角度,重新解读、评述了清代的代表性事件。
书籍目录
帝王言行
一、顺治帝与“缓剃发令”
1.孙之獬的杰作
2.”缓剃发令”的颁布
3.剃发令的影响
二、震慑太监的三块铁牌
1.清初太监从何而来
2.前朝太监的得势
3.三块铁牌
三、对西学情有独钟的康熙
1.杨光先反教案
2.轰轰烈烈的宫廷西学风
3.《皇舆全图》的悲哀
四、康熙与汉族文人
1.两件文字大狱
2.养猪政策
3.李颥与傅山
五、空前绝后的密奏制度
1.一则斥责文书
2.雍正的得意
3.密奏的另一功效
六、雍正禁赌
1.《禁止赌博谕》
2.清朝赌风之盛
3.赌博为什么屡禁愈猖
七、雍正与《大义觉迷录》
1.从曾静说起
2.雍正的算盘
3.雍正的疏忽
八、乾隆惩贪为何效果不显
1.乾隆的性格
2.宽严相济的背后
3.重用贪官之王——和珅
九、一纸封关令
1.洪仁辉事件
2.闭关以后
3.马戛尔尼看到的“康乾盛世”
十、当节俭成为一种癖好
1.可笑的“节俭”
2.道光时期的财政
3.“节俭”的君臣知己
十一、慈禧太后与京剧
1.慈禧太后:超级“票友”
2.“仁慈”的太后
3.京剧对慈禧太后的影响
朝廷政事
一、难以养廉的“养廉银”
1.清朝官员的官俸
2.养廉之资从何而来
3.养廉银根本就不能养廉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军阀:苗沛霖
1.一个书生的从军路
2.称王安徽
3.败者为寇
三、左宗棠与西部大开发
1.禁毒与开发农业
2.农业基础设施与工业的建设
3.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
四、“六不”总督叶名琛
1.坚持“六不”
2.海上苏武的悲哀
3.叶名琛:晚清官员的模型
五、第一批抗旨的朝廷命官
1.《宣战诏书》与东南互保
2.“此乱命也”
3.是卖国贼还是护国者
六、“官屠”岑春煊的结局
1.喜欢反贪的岑春煊获得美差
2.倒霉的广东官员
3.“官屠”封刀
七、乾隆年间的妖术大恐慌
1.起于民间的叫魂
2.乾隆盛怒
3.其实很简单的叫魂案
八、三跪九叩——维护大清礼仪的皇帝们
1.自作多情地将俄国女皇降为王爷
2.马戛尔尼事件
3.死要面子活受罪
4.三跪九叩礼仪的消失
九、一份并未实施的直捣日本计划
1.甲午海战的四幕
2.直捣日本计划的破灭
3.持久战的提出
官场见闻
一、嘉庆的一首骂贪官诗
1.嘉庆的一首诗
2.倒霉的嘉庆
3.贪污何以解决不了
二、和坤是怎样发财的
1.官场人情能赚钱
2.职权的效力
3.有投资自然就有回报
4.被杀的真相
三、“钱神”横行的大清官场
1.钱出,官来
2.官职是如何用钱买卖的
3.卖奏与“免骂钱”
四、杨乃武与小白菜
1.冤案初成
2.冤枉继续
3.无奈的结局
五、清朝,与胥吏共天下
1.一大怪现状
2.官员何以受制于胥吏?
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4.不能禁绝的原因
六、从《道咸宦海见闻录》看官场潜规则
1.谁制造的潜规则
2.“敬”之名目
3.林则徐也遵守潜规则
七、清朝的小蛀虫——银库兵
1.兵比官富的银库兵
2.藏银有绝招
3.为何难以制止?
帝国花絮
一、千古奇案——刺马案
1.刺马经过
2.初审张文祥
3.曾国藩在想什么
4.郑敦谨的尴尬
5.疑云升起
二、曾国藩与李鸿章
1.由师生到僚属
2.李元度事件
3.并驾齐驱
4.曾、李瓜代
三、顺治“罪己诏”——自我批评的皇帝
1.临终之事
2.遗诏之解
四、“同治”年号的奥秘
1.为何发生率西政变
2.“同治”年号的巧妙之处
五、康熙遗诏的价值
1.遗诏正文译解
2.遗诏隐含的价值
六、康熙以书法用人
1.康熙论书法
2.以书法用人
3.用人之道
七、石匠丧事的背后
1.一个石匠引发的风波
2.满人的葬礼习俗
3.集体贪污的明证
八、鬼子六——恭亲王奕訢
1.与皇位失主交臂
2.和四哥的合作与决裂
3.历史的错误
九、发明家戴梓的结局
1.发明家戴梓
2.明朝的火器水平
3.何以愚蠢透顶
十、两次禁门之变
1.陈德“惊驾”
2.林清事件
章节摘录
2.雍正的算盘 当雍正看到这份奏章后,逮捕曾静、张熙的谕旨立即下达,并派出了刑部侍郎杭奕禄到长沙审问曾静等人。 曾静,这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书生在经过几次大审后,恨不得把自己小时候下河捉鱼的事情都交代出来。吕留良亲族、门生和他的诸“同谋”及各家亲属都牵扯进来。曾静,用他那颗自以为一往无前其实懦弱到极限的胆子把无数的人送进了坟墓。已死的吕留良被刨坟劈棺,而他的后代和他的学生都被满门抄斩。 按照常理,曾静本人才应该是第一个进坟墓的人。但他却安然地活了下来,原因就是:雍正有意救他。雍正七年,雍正下令将曾静解到京师等待最后处理。 朝中大臣献上无数处置曾静的方式。但无论哪一种,曾静都免不了一死。可雍正哪一种都没有用,而是选择了另外的方式。 首先,雍正下令将审讯曾静的记录整理成册。又在前面加上了长长的按语,并准备将其命名为《大义觉迷录》。但他后来发现,此书内容有些单薄,因为没有大纲,只是像访谈一样的文字。曾静说他杀父。他就要在下面解释一大通;曾静说他弑兄,他又解释一大通。满篇都是他的文字,这让人看上去似乎是自己再发表长篇大论。他想的是,要把一本书做好,就必须面面俱到。 曾静似乎为他考虑到这点了,就马上写了一本《归仁录》,大肆赞扬雍正的仁德。和他当初写的“十大罪”一样,他也是凭着想象力完成的。 雍正见到这本书后,大喜,将其放到自己的书中,并将回答方变成了曾静。《大义觉迷录》由此成功上市。他立即下令颁发全国所有学校,命教官督促士子认真观览晓悉,玩忽者治罪;又命曾静到江宁、苏州、杭州等地去宣传这部奇书。 当然。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在当时的大清朝图书市场的确是一个闪光点。而且问的人是皇帝,答的人是名扬天下的那个胆小鬼曾静。此书内容也有可看点,大概不用宣传。此书成为畅销书已是不争的事实。 此书的基本形式大体是这样的:雍正质问,曾静作答。曾静简单地回答一点问题后,就开始大骂自己,几乎到了狗血淋头的地步,从而反证他散布的有关雍正争位的种种言语是如何的荒诞不经。 图书成功上市后,雍正又下令免罪释放曾静。同时宣布将来继位的子孙也不得诛杀之。理由是:曾静遣徒投书,使朝廷得以顺藤摸瓜,查出谤言的制造者。这样说来。曾静当“有功”。雍正不但放了曾静,还给了曾静一份工作。他下令在曾静的家乡湖南成立观风俗使衙门。将曾静派到观风俗使衙门效力。曾静对自己的工作十分负责。配合着雍正,到各地宣讲皇帝的“圣德”。 3.雍正的疏忽 从这个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曾静的泼妇骂街骂疼了雍正皇帝。他觉得自己很委屈,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有不得已的苦衷。世人不理解他的苦衷,他当然觉得委屈。那么,作为一个皇帝,他需要有个辩白的机会。就像是一个屠夫杀了一头猪被人骂杀生一样,这个屠夫肯定要告诉骂他的人和其他人,自己也是为了生活才这样做的。 于是,雍正颇费心思地设计了这样一种处理方式。《大义觉迷录》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辩驳。一种最后将对方彻底而且无条件驳倒的辩驳。让曾静等人自己下去痛骂自己,现身说法,对皇帝的清誉而言,显然比杀了他们要有利的多。 但也正如张鸣先生所言。雍正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传统政治是黑幕政治,或者说是黑箱政治,上层的事情,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昭示于公众。 在这种政治下生活的人们,可以凭借着想象力来断定一切事情的真实。但事情的真相是永远也不可能透露出来的。另外,中国传统政治下的官员不善于解释,确切地说,是不屑于解释。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让这种政治下的官僚们养成了一种“任你谣言满天。我似闲庭信步”的泰然与漠视。 时间一长。大家自然对所有的事糊里糊涂,将信将疑,这种状况在多数情况下反而有利于政治的操控。而谣言往往兴盛发达,也源于此。 当雍正将自己的那一番辩白以图书的形式推到市场上以后,人们看的并不是你如何的表白,而是看这表白是否验证了自己听来的消息。结果可想而知,这些人,特别是善于春秋笔法的中国知识分子很轻松地就找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事情的结果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在清朝诸帝中,关于雍正的传言和非议是最多的。 雍正其实并不蠢。但怎么会做出这么愚蠢的事情来呢?大概是着急的结果。他太着急想要让天下人相信自己了。有人可以急中生智,而有人,比如雍正,则是急中生蠢。 他像一个孩子一样,跟天下人撒娇似地说,自己并不坏。可谁听呢?即使听了,又有几个人能信呢?所谓的内幕早在百姓脑袋里成型了,而你若真正披露内幕的时候,人们除了认为你这是假的外。还会从中找出更多的内幕。 雍正驾崩两个月后,继位但尚未改元的乾隆就违背了父亲当初的旨意,下旨把曾静凌迟处死,并且命令各地将那本畅销书立即下架。或许,在这位乾隆皇帝看来,父亲的天真简直就是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