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赵启正、(美)路易·帕罗 页数:141 字数:4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与帕罗博士这三次谈之前,我只知道我是中国众多不信神者之一,我和我的家人、同事及朋友在宗教观上没有什么不同。 帕罗博士是神学家,是美国的一位宗教领袖,他学识渊博,坦城热情。我很尊重他。和他对话的无神论者,应当有与宗教相关的丰富的理论素养,应当是一位哲学家,而我只是学过哲学课,在20多年的科研活动和20多年的公务员工作中常有朴素的哲学思考而已。因此,我在帕罗博士长达8小时的对话中,只直率地表达了我对宗教,特别是对上帝的认识,我没有引用神学的术语,因为我没有任何神学的素养。 我们都喜欢一个词是“和谐”,从人际交往中两人的和谐开始,谁能说就不会对国家间、民族间、不同信仰的人群间的和谐有益呢?我们的这一共同点能够让我们超越多个分岐点或误解,这就是本书所表达的信念。
作者简介
赵启正,1940年生于北京。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曾在北京中国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工作二十年,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厂长等职。曾多次荣获上海市和航天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三项发明专利。历任上海市工业委员会党委副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圣经》与上帝第二部分 关于《创世纪》第三部分 关于宗教与精神第四部分 关于中国的宗教信仰第五部分 关于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第六部分 关于宗教的科学第七部分 关于宗教与社会和谐
章节摘录
书摘帕:您是一个无神论者,为什么您有兴趣研读《圣经》呢? 赵:我到国外,所住的每一个饭店都有《圣经》,我就翻阅了。《圣经》是全世界印刷最多的书,这样大的印刷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它是重要的。在中国,中文版《圣经》的总印刷量已达到4000万册,尽管中国人口众多,这也是个很惊人的数字。事实上,中国翻译出版的有关宗教的作品非常多,有成百上千种,您去中国任何一个大一点儿的书店都可以看到。在南京,还有一个专门印刷《圣经》的工厂。 帕:的确,我在书店里看到许多宗教书籍,克劳奇的著作也在其中,我在中关村书店就看到了。我也曾经去拜访过南京那个印刷《圣经》的公司。他们的印刷数量和质量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您读过《圣经》,我想请问您对《圣经》中什么印象最深刻呢? 赵:我是从事核物理研究出身的。物理学中牛顿定律很简明,只有三条。《圣经》太繁杂了,《圣经》也应该像牛顿定律那样,可以归纳出几条基本的东西。但《圣经》归纳出三条不够,我看有四条。一是上帝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是全知的,是全善的,是全能的;二是人是有原罪的,所以不能和上帝沟通;三是上帝派耶稣来和人沟通;四是人不要企图主导自己,要靠耶稣和《圣经》来主导自己。 帕:您对《圣经》要点的概括实在是太完美了,我这个布道者也无法表达得这么完美、这么准确。您说的比我布道时说的还好,我说不了这么简练。当然,基督教信仰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您提及了更为重要的观点。我看您都可以布道了,所以我不能对您布道。(众笑) 赵:简明是一种美!牛顿定律就是一种简明的美。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的公式是简单的,但推论却是丰富多彩的。 即便是从非神学的意义上来看待它,《圣经》也的确是一本重要的书,我觉得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它的。 帕:我希望从您对《圣经》非神学角度的分析,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 赵:我想,《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教义的依据。《圣经》还是一部历史书,它记录了当时中东地区很多民族的生活、思想和期望。它不仅包括了希伯来人,也包括了该地区的埃及人、迦南人和巴比伦人的历史。《圣经》不是一个人的创作,早在《圣经》成文之前就有1300多年代代相传的历史了,可以说它也是很多人智慧的结晶。书中提到的都是当时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它没有提到茶叶,因为当时茶叶还没有传到那里;它没有提到吸烟,因为当时还没有吸烟这样的坏习惯。 帕:虽然《圣经》没有提到茶,但是谢谢你们中国人让我们享受到这么美好的茶。 赵:《圣经》也有很多哲学思想,说明当时人们的哲学,特别是宗教哲学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人是从哪里来的?宇宙是从哪里来的?以当时人的智慧对这些终极关切①作了很多的演绎。 《圣经》还是一本文学书。它综合了希伯来文化、罗马文化和希腊文化。它有优美的文字,包括散文、箴言和诗歌等。它还对当时和以后人们的生活有许多伦理的规范作用。从这几个意义上来说,《圣经》就值得一读。 帕:您对《圣经》的内容掌握得如此之好,我感到非常惊讶。您通过《圣经》的作者来看《圣经》,对它有了很好的了解。我也相信,您在读它的时候会发现,《圣经》还有一些很重要的意义。 对我们来说,《圣经》是上帝对人完全的启示。《圣经》谈到上帝创造世界,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当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上帝通过自己的境界向我们显现他的美好。当我们看见上帝的创造的时候,就看见了上帝的大能,上帝的美善,以及上帝的创意。上帝也在享受他所创造的东西。当读《圣经》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在灵性方面获益。 另一方面,《圣经》中的上帝其实就是耶稣基督个人。在《圣经·新约》的《哥罗西书》里讲到,耶稣基督就是上帝自己的形象表达。当科学家想要看见实在的、能表达的东西的时候,《圣经》告诉我们说:您看耶稣,耶稣就很实在地把上帝的容貌彰显出来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逐步启示”,从物质的创造开始,还要看到上帝创造了天地,创造了人,提供了书本启示,即《圣经》,最后耶稣还实实在在地把上帝的存在表达出来。对人来说,这是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人需要一步一步地了解上帝和他的创造。 无论对科学家,还是对我们认识上帝的人来说,《圣经》从来没有同科学发现有过冲突。很多信上帝的科学家说,在研究《圣经》的时候,发现《圣经》没有前后矛盾的理论。所以,虽然您提到《圣经》由不同的作者把这本书集合起来,但是,上帝是通过他的能力来掌管每一个作者的心思的。上帝把要表达的意思,通过不同的作者表达出来了。这是有深刻逻辑性的。因为,上帝是一个跟我们个人发生关系的上帝,所以,我们相信上帝创造了我们,以便人们可以同他进行联系。因为上帝是看不见的,所以上帝必须用某种方法把自己显现给我们。于是,上帝渐渐地表达自己。所以,一位科学家如果他真正成为上帝的信徒,那将是一件令人十分兴奋的事。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讨论“智慧设计论”①和宇宙大爆炸理论②。《圣经》的《创世记》第一段说:上帝创造天地。这就好像发生一次大爆炸。 《圣经》最高的启示就是耶稣基督的受难和他的复活。其实在上帝和人之间有一道鸿沟,必须要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耶稣基督。所以,当您看《圣经》的时候,其实您已经很准确地了解《圣经》的信息了。 赵:您说写《圣经》是受到上帝的启示,而我的理解和您有些区别。在我看来,每个作者在写《圣经》的时候,他们确实希望有一个上帝存在。因为心中有了上帝,他会得到很大的安慰和感到鼓舞,这样可以解决他人生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同时可以回答他的很多终极关切。和几千年以前混乱的许多原始宗教如巫教相比,这是很大的进步。那时没有《圣经》,也没有其他宗教经典,只有巫师在特殊的情况下进行“表演”。 帕:您和我共同分享彼此的观点,实在是很有意思。您所讲的都是真实的。根据《圣经》,我相信两方面都有事实存在。《圣经》的作者们提到,他们自己心里有一个上帝的观念。“圣经》里的彼得曾经写过,有这样的感动要写,但是圣灵也感动他去写。《新约》的《希伯来书》里曾经讲到:上帝多次用不同的方法向人晓谕他的启示。所以,我们看到,在历史上如果人在心里有对上帝的向往和渴望,上帝就向他显现他自己。这种上帝对人的启示和显现,对中国人、美国人或者阿根廷人都是一样的。 您记得葛培里博士①吗?他大概15年前访问过中国,在上海和北京的教堂里进行过演讲。他在教堂里演讲的时候,讲到耶稣基督的受难以及怎么复活。葛培里的妻子生在中国,她的父亲——葛培里的岳父,在中国当医生。葛培里知道我这次来中国,还为我祷告。 葛培里演讲完了之后,有一位可能是从农村来的老先生,他上前来找葛培里。他通过翻译说:“刚才您讲到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个人叫什么名字?”葛培里博士告诉他说:“他的名字叫耶稣。”那个老人家于是说:“其实我心里一直相信有这样的上帝,只是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而已。”他的意思是说,心里面一直有上帝的观念,只是他不知道具体的内容和细节而已。 赵:您说的老农的故事很生动。在世界上,相信像这位老农这样的人也有很多,这就是宗教存在的理由。 我看《圣经》,但我不是信徒。为什么?因为我不能理解上帝。从我的经验看,我很难理解《圣经》上说的:上帝是全善的,超形态的,这是说上帝是超越我们感观和经验的存在,所以我不能理解。我只能理解实在的,我不知道上帝说英文、法文还是西班牙文,我也不知道他的形态如何,所以我不能理解上帝这样形而上的概念。 帕:正因如此,才需要耶稣帮助人们沟通。 赵:我跟您谈话要小心了,您要把我沟通到上帝那儿去了。 P9-18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这是东西方文化之间、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人士之间的一次真诚对话,可谓开创之举。本书对中美两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对方及本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举国上下所宣扬的和谐思想,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本书中所蕴含的精神,也属于和谐的范畴。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学者 季羡林 以文明之间的对话来取代其冲突,这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本书以一种友好、真诚之态展开了不同文化、思想、信仰之间的对话,这在中西
编辑推荐
我们都喜欢一个词是“和谐”,从人际交往中两人的和谐开始,谁能说就不会对国家间、民族间、不同信仰的人群间的和谐有益呢?我们的这一共同点能够让我们超越多个分岐点或误解,这就是《江边对话》所表达的信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