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对话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赵启正、(美)路易·帕罗  页数:141  字数:4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与帕罗博士这三次谈之前,我只知道我是中国众多不信神者之一,我和我的家人、同事及朋友在宗教观上没有什么不同。  帕罗博士是神学家,是美国的一位宗教领袖,他学识渊博,坦城热情。我很尊重他。和他对话的无神论者,应当有与宗教相关的丰富的理论素养,应当是一位哲学家,而我只是学过哲学课,在20多年的科研活动和20多年的公务员工作中常有朴素的哲学思考而已。因此,我在帕罗博士长达8小时的对话中,只直率地表达了我对宗教,特别是对上帝的认识,我没有引用神学的术语,因为我没有任何神学的素养。  我们都喜欢一个词是“和谐”,从人际交往中两人的和谐开始,谁能说就不会对国家间、民族间、不同信仰的人群间的和谐有益呢?我们的这一共同点能够让我们超越多个分岐点或误解,这就是本书所表达的信念。

作者简介

赵启正,1940年生于北京。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曾在北京中国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工作二十年,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厂长等职。曾多次荣获上海市和航天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三项发明专利。历任上海市工业委员会党委副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圣经》与上帝第二部分 关于《创世纪》第三部分 关于宗教与精神第四部分 关于中国的宗教信仰第五部分 关于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第六部分 关于宗教的科学第七部分 关于宗教与社会和谐

章节摘录

书摘帕:您是一个无神论者,为什么您有兴趣研读《圣经》呢?    赵:我到国外,所住的每一个饭店都有《圣经》,我就翻阅了。《圣经》是全世界印刷最多的书,这样大的印刷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它是重要的。在中国,中文版《圣经》的总印刷量已达到4000万册,尽管中国人口众多,这也是个很惊人的数字。事实上,中国翻译出版的有关宗教的作品非常多,有成百上千种,您去中国任何一个大一点儿的书店都可以看到。在南京,还有一个专门印刷《圣经》的工厂。    帕:的确,我在书店里看到许多宗教书籍,克劳奇的著作也在其中,我在中关村书店就看到了。我也曾经去拜访过南京那个印刷《圣经》的公司。他们的印刷数量和质量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您读过《圣经》,我想请问您对《圣经》中什么印象最深刻呢?    赵:我是从事核物理研究出身的。物理学中牛顿定律很简明,只有三条。《圣经》太繁杂了,《圣经》也应该像牛顿定律那样,可以归纳出几条基本的东西。但《圣经》归纳出三条不够,我看有四条。一是上帝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是全知的,是全善的,是全能的;二是人是有原罪的,所以不能和上帝沟通;三是上帝派耶稣来和人沟通;四是人不要企图主导自己,要靠耶稣和《圣经》来主导自己。    帕:您对《圣经》要点的概括实在是太完美了,我这个布道者也无法表达得这么完美、这么准确。您说的比我布道时说的还好,我说不了这么简练。当然,基督教信仰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您提及了更为重要的观点。我看您都可以布道了,所以我不能对您布道。(众笑)    赵:简明是一种美!牛顿定律就是一种简明的美。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的公式是简单的,但推论却是丰富多彩的。    即便是从非神学的意义上来看待它,《圣经》也的确是一本重要的书,我觉得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它的。    帕:我希望从您对《圣经》非神学角度的分析,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    赵:我想,《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教义的依据。《圣经》还是一部历史书,它记录了当时中东地区很多民族的生活、思想和期望。它不仅包括了希伯来人,也包括了该地区的埃及人、迦南人和巴比伦人的历史。《圣经》不是一个人的创作,早在《圣经》成文之前就有1300多年代代相传的历史了,可以说它也是很多人智慧的结晶。书中提到的都是当时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它没有提到茶叶,因为当时茶叶还没有传到那里;它没有提到吸烟,因为当时还没有吸烟这样的坏习惯。    帕:虽然《圣经》没有提到茶,但是谢谢你们中国人让我们享受到这么美好的茶。    赵:《圣经》也有很多哲学思想,说明当时人们的哲学,特别是宗教哲学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人是从哪里来的?宇宙是从哪里来的?以当时人的智慧对这些终极关切①作了很多的演绎。    《圣经》还是一本文学书。它综合了希伯来文化、罗马文化和希腊文化。它有优美的文字,包括散文、箴言和诗歌等。它还对当时和以后人们的生活有许多伦理的规范作用。从这几个意义上来说,《圣经》就值得一读。    帕:您对《圣经》的内容掌握得如此之好,我感到非常惊讶。您通过《圣经》的作者来看《圣经》,对它有了很好的了解。我也相信,您在读它的时候会发现,《圣经》还有一些很重要的意义。    对我们来说,《圣经》是上帝对人完全的启示。《圣经》谈到上帝创造世界,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当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上帝通过自己的境界向我们显现他的美好。当我们看见上帝的创造的时候,就看见了上帝的大能,上帝的美善,以及上帝的创意。上帝也在享受他所创造的东西。当读《圣经》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在灵性方面获益。    另一方面,《圣经》中的上帝其实就是耶稣基督个人。在《圣经·新约》的《哥罗西书》里讲到,耶稣基督就是上帝自己的形象表达。当科学家想要看见实在的、能表达的东西的时候,《圣经》告诉我们说:您看耶稣,耶稣就很实在地把上帝的容貌彰显出来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逐步启示”,从物质的创造开始,还要看到上帝创造了天地,创造了人,提供了书本启示,即《圣经》,最后耶稣还实实在在地把上帝的存在表达出来。对人来说,这是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人需要一步一步地了解上帝和他的创造。    无论对科学家,还是对我们认识上帝的人来说,《圣经》从来没有同科学发现有过冲突。很多信上帝的科学家说,在研究《圣经》的时候,发现《圣经》没有前后矛盾的理论。所以,虽然您提到《圣经》由不同的作者把这本书集合起来,但是,上帝是通过他的能力来掌管每一个作者的心思的。上帝把要表达的意思,通过不同的作者表达出来了。这是有深刻逻辑性的。因为,上帝是一个跟我们个人发生关系的上帝,所以,我们相信上帝创造了我们,以便人们可以同他进行联系。因为上帝是看不见的,所以上帝必须用某种方法把自己显现给我们。于是,上帝渐渐地表达自己。所以,一位科学家如果他真正成为上帝的信徒,那将是一件令人十分兴奋的事。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讨论“智慧设计论”①和宇宙大爆炸理论②。《圣经》的《创世记》第一段说:上帝创造天地。这就好像发生一次大爆炸。    《圣经》最高的启示就是耶稣基督的受难和他的复活。其实在上帝和人之间有一道鸿沟,必须要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耶稣基督。所以,当您看《圣经》的时候,其实您已经很准确地了解《圣经》的信息了。    赵:您说写《圣经》是受到上帝的启示,而我的理解和您有些区别。在我看来,每个作者在写《圣经》的时候,他们确实希望有一个上帝存在。因为心中有了上帝,他会得到很大的安慰和感到鼓舞,这样可以解决他人生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同时可以回答他的很多终极关切。和几千年以前混乱的许多原始宗教如巫教相比,这是很大的进步。那时没有《圣经》,也没有其他宗教经典,只有巫师在特殊的情况下进行“表演”。    帕:您和我共同分享彼此的观点,实在是很有意思。您所讲的都是真实的。根据《圣经》,我相信两方面都有事实存在。《圣经》的作者们提到,他们自己心里有一个上帝的观念。“圣经》里的彼得曾经写过,有这样的感动要写,但是圣灵也感动他去写。《新约》的《希伯来书》里曾经讲到:上帝多次用不同的方法向人晓谕他的启示。所以,我们看到,在历史上如果人在心里有对上帝的向往和渴望,上帝就向他显现他自己。这种上帝对人的启示和显现,对中国人、美国人或者阿根廷人都是一样的。    您记得葛培里博士①吗?他大概15年前访问过中国,在上海和北京的教堂里进行过演讲。他在教堂里演讲的时候,讲到耶稣基督的受难以及怎么复活。葛培里的妻子生在中国,她的父亲——葛培里的岳父,在中国当医生。葛培里知道我这次来中国,还为我祷告。    葛培里演讲完了之后,有一位可能是从农村来的老先生,他上前来找葛培里。他通过翻译说:“刚才您讲到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个人叫什么名字?”葛培里博士告诉他说:“他的名字叫耶稣。”那个老人家于是说:“其实我心里一直相信有这样的上帝,只是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而已。”他的意思是说,心里面一直有上帝的观念,只是他不知道具体的内容和细节而已。    赵:您说的老农的故事很生动。在世界上,相信像这位老农这样的人也有很多,这就是宗教存在的理由。    我看《圣经》,但我不是信徒。为什么?因为我不能理解上帝。从我的经验看,我很难理解《圣经》上说的:上帝是全善的,超形态的,这是说上帝是超越我们感观和经验的存在,所以我不能理解。我只能理解实在的,我不知道上帝说英文、法文还是西班牙文,我也不知道他的形态如何,所以我不能理解上帝这样形而上的概念。    帕:正因如此,才需要耶稣帮助人们沟通。    赵:我跟您谈话要小心了,您要把我沟通到上帝那儿去了。    P9-18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这是东西方文化之间、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人士之间的一次真诚对话,可谓开创之举。本书对中美两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对方及本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举国上下所宣扬的和谐思想,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本书中所蕴含的精神,也属于和谐的范畴。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学者  季羡林    以文明之间的对话来取代其冲突,这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本书以一种友好、真诚之态展开了不同文化、思想、信仰之间的对话,这在中西

编辑推荐

我们都喜欢一个词是“和谐”,从人际交往中两人的和谐开始,谁能说就不会对国家间、民族间、不同信仰的人群间的和谐有益呢?我们的这一共同点能够让我们超越多个分岐点或误解,这就是《江边对话》所表达的信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江边对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2条)

 
 

  •   朋友推荐说这是一本好书,看后果不其然!尽管双方的背景完全不同,信仰差异巨大,但双方的沟通确是非常的真诚和心平气和,这是一种相互的尊重,也是一种爱的体现!我非常钦佩神学家的大度,正如他说爱自己的敌人是需要很高的灵性修养的,无神论者对基督教来说无疑就是"敌人",但他却以上帝那样的爱心完全的包容他,尊重他!这是我们当今众多自称是基督徒的榜样!看后更体会到现今宗教教派之间的敌视,冲突,甚至是战争,都是一些没有爱,贪婪自私的人为了谋取私利或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发动的,可悲的是那些炮灰,被利用了还不知道!建议对信仰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下.我们当今的物质食物已经很丰富了,而心灵的粮食却很贫乏,我们的心灵处于饥渴之中.而书中介绍的神是一切的源头,神自己才能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
  •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包容。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宗教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本书以平和的语气,记录了中美两国非宗教信仰与宗教信仰人士之间坦诚的对话,对于非宗教信仰者了解宗教,了解基督教信徒的理念与心态很有帮助。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这样评论本书:“这是东西方文化之间、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人士之间的一次真诚对话,可谓开创之举。本书对中美两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对方及本国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举国上下所宣扬的和谐思想,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本书中所蕴含的精神,也属于和谐的范畴。”读完本书,感到这个评价是非常恰当的。
  •   关于中西方文化和信仰的对话,很值得思考
  •   好书。以世界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的交流为窗口,从发生学、传播学、交流学的角度阐述了东西方文明,文字简洁、说理通透、视野广泛。敬重、收藏、拜读!
  •   非常适合周围有热心传教者的朋友
  •   刚拿到就迫不及待地拿来看了,没有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可能是我期望值太高了,或者说并未能解决我心中的疑惑。感觉赵部长的角度太政治化了,也可以理解,在那个位置就该那样说话。
  •   这应该是一本国家形象广告软文。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   难得的好书,是我的书橱里借阅次数最多的书之一。
  •   fadads
  •   本书字数不多,但内容深刻。几年前,《世界知识》杂志上有一篇采访赵启正的文章中提到了这本书,从那时起一直期待能读到这本书,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尽管字数不多,图片不少,空白留得太宽,但对话内容的确发人深思。如果不同文明都能通过对话,加深彼此的理解,很多冲突和战争就可以避免。亨廷顿所担忧的“文明冲突”的时代也正是我所担忧的。
  •   虽然不免有点“自话自说”,但还是描述了宗教与哲学方面不同观念的冲突。
  •   书是朋友介绍的,也就买来瞧瞧。文字很浅显,没有印象中的宗教的晦涩,适合大众阅读。印象最深刻的是,虽然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但宗教的源是一样的。
  •   挺好的一本书,对话直指关键,好懂。
  •   除开两位的互相褒扬(这个没办法),他们提出的宽容的对事态度还是挺值得学习的。
  •   能够读出一种智慧,而且可以了解到很好的英语表达
  •   赵先生的书是一个很好的纲目,对研究无神论与有神论有很好的补充和启发。他们讨论的问题,有的尽管是一两句话,但足够写一部著作。以后有时间做这方面文章的时候,还会进一步挖掘一下这本书。推荐喜欢文化的人可以看看
  •   朋友让我代买的!应该是他比较喜欢的吧!
  •   一般般,比较肤浅。
  •   首先是图占了大篇幅,内容不多。而且比较贵38快呢
  •   写得太一般,很后悔购买了
  •   纯粹是一个政府官员唯物意识形态和宗教领袖宗教意识形态的互相吹捧,没意思,又贵,上当了
  •   在网上看着挺好的,一共140几页,图片占了大部分,然后,每页有字的部分仅仅占到三分之二,字又大的出奇。定价太高,不建议购买。
  •   华而不实想退又懒得华而不实想退又懒得
  •   那题目,有点“知音”体的味道。
  •   看了这本书,结合其他相关资料,我得出这个认识。愿上帝祝福赵启正,和一切真心寻求他的人!
  •   不象书名那样吸引人。看完感觉很失望。没深度。
  •   本书所描述的蚁素世界——一个小小的、简单的乌托邦,其思路是可喜的,貌似爱情主线的作品实为消遣的科普类书籍。可惜的是,作者的想象力限制了作品中情感的丰富曲折与乌托邦的美妙有趣。如果你是一个乌托邦的梦想者,你可以借着本书延展自己的理想世界;如果你从未经历中国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么,借着本书会获得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实感受。
  •   我喜欢这本书!印刷精美,文字平易。对话的态度我很欣赏啊!
  •   假如中英文都买下来的话,感觉太贵了,为什么不出版一本中英文合版的?
  •   两种价值观的"友好辩论",有心者可以洞察到,不仅可以了解到两种差异,用心思考,会豁然开朗.敢于站在自己所不熟悉的一面看问题,你会收获不小.
  •     没有深刻的见解,收获不是很多。
      我印象最深刻额一句是,佛教说有轮回,可为什么世界上的人口越来越多了呢?
  •      前不久,赵启正教授来我校(上海理工)做过一个报告《向世界说明中国》。
      
       之后我读了这本《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教徒的友好交流》。这本书主要以赵启正和路易•帕罗的对话来描述“交流”。里面提到了神学和科学的区别和相通性,提到了信仰和宗教的关系,我觉得最有亮点的是拿中国的儒教和道教信仰和基督教宗教性信仰进行对比和反驳,也找到其中的相通点(不是“相同点”)。这样的文化撞击很刺激,很激情,很有活力。
      
       但是令我比较失望的是,赵启正的谈话中政治性太强。
      
       在我看来“和谐”状态下的宗教交流只是理想化的。人类不可能做到不同宗教间的包容、和谐、理解。除非宗教统一。我们的确需要交流。但是这种交流应该是出于对“智慧”的探究和挖掘。人类的思维应该得到升华,其中的桥梁和媒介应该是“智慧的交流”,宗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政治背景下的交流并不透明。难怪外国人会认为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前苏联是一致的。这是莫大的误会。
      
       换句话说,结合《向世界说明中国》,我们常常以国家领导、政府人员去和外国进行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但是国民之间的交流并不多。造成误解的是外国的老百姓,政治家却对我们清楚得很。可悲的是当我们自己国人都还不了解自己的时候上头的老大哥急着说要“向世界说明中国”。所以这样的交流对话只能是政治性的,而非学术性的。帕罗也居然拍马屁说赵启正是哲学家。
      
       唉~所谓的交流也不过如此。
      
       亮点:装帧很独特,封皮材料很好。
       38.00元,4万字,9.75个印张的彩印。很贵很给赵面子。
      
  •     头一阵子,让朋友上图书馆借书,
      他知道我对基督教有兴趣,就借了这本书,正赶自己在做一个查经典网站,
      
      就有了OCR 这本书的冲动,先给网站加些内容。
      
      朋友说这本书挺有知名度的,OCR 的时候就仔细的看了看,
      (不敢错字太多呀....),大家完全可以看看,
      
      对以后遇到无神论者的辩论,还是用的上的:)
      
      http://bbs.jiduchina.net/thread-53-1-2.html
      
  •     立意是不错的。赵的观点应该是接受传统教育50年的我们大多数人的观点,传教士的观点也是比较典型的基督教的认知。但是,内容太单薄,总共应该不到1万字,而且很多讨论只是“点到即止”。
      
      比如,如何来看上帝是否存在。无神论者认为没法从物理上证明上帝的存在,所以是不存在的;基督徒认为从科学发展的历程来看,任何对科学的认知都是有限度的,比如,在两百年前我们也坚信没有原子、没有中子的,但是都慢慢地发现了,所以,并不能依据现在物理的进度来判断上帝是否存在。
      
      但是,讨论就此戛然而止,双方都只说了半句,没有互动,只有各自提出观点,这样的讨论不能称之为讨论,只能说是交换思想。
  •   不愧是出自最近在看叔本华的老威之手 挺有想法的 支持下
  •   宗教的本质都是爱。
    没有爱的宗教是个什么东西噢。
    赵启正同志在谈到他对《圣经》的理解时,没有涉及到“爱”。
    可见他的理解时肤浅的。
  •   第一次握手,通常都会说点恭维话,这也正常
    我对赵没太大兴趣,帕罗说的话应当有点内容......
  •   有朋友推荐我读这本书,能否发到我瞧瞧?多谢!raymondwei@126.com
  •   交换思想是不错,不过,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   讨论的不是很深入。更多的是相互夸奖,基本上没有解答到我读之前所预想的问题。
  •   插图太多 开本太大 空白太多 我爸爸说有骗钱的意思
  •   这种官方的高层交流,也只能“点到为止”,谈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是做给大家看的,还要出书,不是私底下的谈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