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001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张立宪 主编  页数:31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读库》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内语)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但教育未废止。上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  2007年,邓康延老师去云南腾冲拍摄一部关于远征军的纪录片,于当年玉碎之城的旧市场,偶然发现几册泛黄的民国年间小学课本“共和国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印制的“新国文”及“新修身”。其中一本末尾注明:中华民国元年六月初版,十一年三月一四一七版;另一本扉页印着:福建长乐高凤谦、浙江山阴蔡元培、浙江海盐张元济校订。这几册课本垂垂老矣,多少战火流离漂零沉淀后,翻开来依然是民国童年时的明亮俊朗。  那是文字和教育的一次浩荡北伐,于清末民初的文言八股之间,让清风骤起于萍末。故国疆土,从此被新语时声所覆盖。幼苗万倾,始有丛林,始育栋梁。至此后,纵是战火连连,依然是英雄辈出,民心敦厚,现代滋生,格局开阔。  当年的小学课本,任一家出版社都可编篡出版,市场竞争,而沉淀下来、普及开去的,不外是几家风云担当者,商务实为翘楚。伟人见末节,大师编小书。蔡元培、张元济等半世纪俯身耕耘其间,如今回溯反思,不知羞煞了多少威猛而空洞的主义和宣言。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崇尚天道伦常自然,有着民族风骨的例证,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爱、礼义、诚信、情趣、方法、逻辑,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之中。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洞彻人心者,人心生光明。  本辑《读库》推出邓康延老师的《老课本》专题,翻阅那些泛黄的线装课本,想那课本的小主人、教书的老先生,看那民国的世俗图、国民的生存录。历史在母语里孤独地站着,在我们的血脉里隐隐回响。    《寻找游牧文明》是一次几经辗转才终于成行的田野调查。作者舒泥老师一直想做一个游牧文化的选题,想通过媒体的力量让人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这种文化。辗转了很多杂志社,一直没有消息。编辑首先对这个选题不感兴趣,他们觉得这个话题“不热”。虽然关系着几十万蒙古族牧民的每一天、每一日的生活,但对于外面的世界来说它不是个热点,不值得关注。终于,《华夏地理》的一位编辑说服了她的主编,把选题通过了。  舒泥老师的采访成果,只在《华夏地理》上呈现了很小一部分。我们将其原文刊发在本辑《读库》中。也希望这首《迷人的杭盖》能够流到每个人的心田:  北方茂密的大森林,洋溢着富足和安详,  露水升空造云彩,生机勃勃的杭盖。  蔚蓝色的杭盖,多么圣洁的地方,  满山野果随你采,只求不要改变我的杭盖。    杨葵老师混迹出版界久矣,历经诸多文化人物和事件,批阅诸多作品著作和风物,结为几篇长文,如刊于《读库0604》中的《老楼的老人》、《读库0702》中的《农展馆南里10号》,均流传甚广。本辑《读库》中,他写的是“我和我的作者们”。  “一直做编辑,书、报、刊都编过,主业是图书编辑。先后与几百名作者有不同程度的往来,其中有名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在我这里,都一样的身份——作者。”而杨葵老师记叙的,便是这些作者以及与其命运相勾连的逸事。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是我们在中小学时代,教科书所告知的一个命题。我们当然要对这一历史命题深信不疑,至于隐藏在背后的一些更深刻的问题,如:新建立的王朝与被灭亡的旧王朝相比实质上又进步了多少呢?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是不是就等于一次次的改朝换代呢?只要改朝换代了,就等于历史发展进步了吗?这些问题,我们是没有能力思考的,对于教科书上的一切,除了深信还能怎样呢?  大概正基于这种深信吧,我们对农民起义充满向往。在为农民起义的结果一次次深深遗憾,为农民领袖的悲剧命运一次次深切同情后,偶尔也会对一些感性的问题生出些不解:为什么这些农民起义要么与旧王朝同归于尽,要么成果被人“窃取”(教科书上用的就是这个词)后,迅速地被窃得成果者打败——陈胜、吴广起义的成果最终是被刘邦“窃取”了,黄巾起义的成果可以说是被曹操、刘备和孙权等人共同“窃取”了;后来更明显,瓦冈军起义的成果被李渊、李世民“窃取”了;红巾军起义的成果被朱元璋“窃取”了;李自成起义的成果又是被吴三桂勾结清人“窃取”了……为什么农民起义的成果那么容易被人“窃取”呢?如果说他们的成果不被人“窃取”,又会怎样呢?如果李自成不失踪于九宫山,洪秀全不服毒自杀,大顺政权和太平天国能够巩固下来,或许那将真是一个“大顺”的世界和真正的人间“天国”。  《深入东王府》的作者诸荣会藉参观南京瞻园(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一度是它的主人)的行踪,探究那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农民起义,导出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一句话:“如果太平天国在中国成功,那不是中国的进步,而是中国的倒退。”    “甲子”系列是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制作的专题片,以农历纪年为时间线索,上溯前五个年度,于每年春节播出,计划用十二年时间,整合出近六十年的中国民生画卷。他们陆续推出的《申年记忆》、《酉年记忆》、《戌年记忆》、《亥年记忆》、《子年记忆》、《丑年记忆》,均刊发在以前各辑《读库》中。但到了2009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档专题几乎要被有关领导拿下。经过一番波折,“甲子”系列得以延续,才有了本辑的《寅年记忆》。  希望他们能够再坚持五年。    2010年的藏书票,我们邀请插图师李晨老师绘制民国人物及其文学作品系列,第一幅是沈从文与《边城》。

作者简介

张立宪,著名出版人,现居北京。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过《大话西游宝典》、《家卫森林》等,并出版有个人作品《记忆碎片》。其06年凭一己之力推出的《读库》系列被誉为近年来“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成为很多精英知识分子和爱书族们收藏的“私房书”。《读书》、《读库》、《读品》(读书界称为“三读”)已成为人文知识分子阅读的风向和标杆。两个月出版一期的《读库》实际上只有一个人在操作,从约稿到编务,大大小小的杂事,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书籍目录

老课本寻找游牧文明我和我的作者们深入东王府人要从梦中醒来看自己的梦与布鲁克林大桥有关摩尔小姐寅年记忆

章节摘录

藏书票:插图: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到西乌旗时的感觉。坐在我身边的马头琴手贺希格在草原向我们展开的时候,忽然轻声哼唱起蒙语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从来没听过哪首歌是那样美的。那一天有羊群在暮色中跑过我们车前,我感动得几乎流泪。这一次不像上次那样感动。我这次的目的地有两个,都在东乌旗,一个是满都宝力格,一个是哈日高壁。之所以选这两个地方,是因为杂志社需要一些“噱头”。满都宝力格是前两年流行的小说《狼图腾》的故事发生地。那里地处偏远,靠近国境线,一方面据说有保存较好的游牧文化,一方面有杂志社需要的新闻由头。而哈日高壁在东乌旗旗府的西面,那里出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叫浩毕斯哈拉图,北京很多NGO的人、做草原项目的人都知道他。他搞了个牧民合作社,对恢复游牧可能有帮助。所以编辑部极力推荐我去见见他,但我并不抱太大希望。从东乌旗向东四百公里左右,到达了满都宝力格小镇。虽然今年雨水很好,但一路上所见的草原并不十分丰茂,直到进入满都,情况才有所变化。看来选择这个地方还算不错。但进入小镇,我的情绪再次变得不乐观起来。如果用外人的眼光,满都小镇可能会用“偏远”、“落后”这样的词来形容。的确,小镇只有一条主要公路,没有排水设施,这几天的大雨把公路完全淹没了,一直淹到旁边小店铺的门口。但我并不认为这应该被叫做“落后”,它原本是一种文化的核心区,现在正在被另一种文化入侵,正在蜕变。在蜕变的过程中,它失去了原来文化核心的骄傲,却又没有达到外来文化在自己的核心区时能达到的高度。

编辑推荐

《读库1001》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读库1001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4条)

 
 

  •   喜欢读库,后来发现当当上居然有卖,义无反顾的收了。
  •   和其他网站比,当当图书价格比较优惠。前二周在当当买了好几年套装的《读库》。只是2010年的套装没有,只好买单本配套。和成套书比,品相不太满意,几乎每本封面上都有脏印,害得我用橡皮擦了半天。希望当当以后要注意单品种书品,最好是每本都有塑封。
  •   经典的读库书籍,我收集成套
  •   读库是绝对的经典,现在把之前的都赞齐了,慢慢的读,慢慢的积累,就是读书的吸引所在
  •   读库是我看过的最有质感最有人文精神的杂志,没有之一,谢谢张立宪。
  •   看《读库》好几年了,以前断续买的,目前打算集齐。
  •   还没看,但根据以往看《读库》的经验,应该不错。
  •   一直都喜欢读库 ,超级喜欢,书来得很快,质量也很好,当当很不错
  •   读库是肯定要收的
  •   价格便宜,比再读库网上购买划算一点。书都是一样的!1
  •   读库系列一直遵循自己的风格,是浮躁年代难得的心灵净化剂。该系列的书值得一本一本收全了,在温暖的阳光照射下,或在飘着小雨的日子,在书桌前,沏一壶茶,慢慢品读。很赞。
  •   坚持理想是件不容易的事。从《读库》收获很多不知道的知识。
  •   知道《读库》很偶然。抱着试试看看的想法,先购买了06年全套和11年1、2期,读后感到确实很好,文章朴实,内容丰富,很有收藏价值。于是,便逐渐把07、08.09.10年的都买到。目前,《读库》是我的枕边书,每晚读一点,真的很好。
  •   《老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和作者的评论,我花了几天时间全部认真看了。一百多年前,一群认真的人在认真地做儿童启蒙教育的教材;一百年后,一群认真的人在编一本认真的杂志——《读库》,没有当下的功利,而是用心地在写每一篇文章,如果不用心去感受他们的认真,似乎真有些对不起他们,同样,我们从中也收获到很多。
    会继续支持《读库》的。
  •   看到“读库”,一眼就喜欢上了它。封皮简洁清新自然,印刷质量一流。没有时下流行的腰封,是一本很难得的纯粹的书。记人叙事如微风轻拂脸颊,那种亲切的触动和抚摸,感觉超好!很像花城出版社出的《随笔》。
    虽然还没有读完这一本,但我一收齐了所有的《读库》!
  •   每夜都是他陪我入睡,俗点说真他妈的好看!
    字里行间透着深深吸引的魅力!
    有些人说中国作协要沦落为中国足协,但是读库的作家告诉我们中国作协里还有人!
  •   每一期《读库》中都有几篇很好的文章,虽然不能全部品读,但每期都有收获心情确确实实贼好!
  •   还是引用一则广告语来表述对读库的喜爱。
    从读库第一本,一路走来,伴随着老六的悲喜,读库给予我们的阳光与品味,可能多年之后才能显然。
    我很矛盾,一方面不愿意告诉别人有这样的书存在,唯恐读者多了,泛泛而读的人多了,老六的销量上去了,质量会下降。事实上,现在读库的销量应该可以想象,但其中的内容依旧是那样端正、品味、时尚。
    喜欢你,没道理。
    这样的评论可以用到任何一本读库上。
    不过,那只是固执的坚持。
    当当,你给我的精彩有时不比读库上,所以,才会在这样的清晨,埋首敲打这些文字。
  •   读库这套书整体都不错
  •   一直在买读库,但这一期尤其精彩。
    第一篇《老课本》就让人读了又读。喜欢。
  •   《读库》为我们翻拣历史,在故纸堆中孜孜不倦地搜寻,从它的视角,用它的标准,为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读库1001》,你又想唤醒我们怎样的记忆呢?
    我很喜欢这期《读库》,喜欢每一篇文章,最喜欢的当然是第一篇《老课本》,一口气读完,感觉激动不已,从此也认识了邓康延这位作家。《老课本》,讲得其实是新问题,翻开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触摸那尘封的记忆,我们会发现一些东西纯真依旧,如所有人的童年一样。关于人性的教育,其实与主义无关,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管是故意美化或丑化一些东西,当我们再回首时,却发现有些东西其实从终点我们又回到了起点。一本老课本,写满的是数千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华的沉淀,沉甸甸,温故知新,历历在目,百读不厌。
    《寻找游牧文明》寻找的其实是一种失落感,现实是如此的强势,无法改变的都统统被扫进了历史的角落,那些“白云深处”的人家,“生机勃勃的杭盖”,都已在历史的记忆中定格,成为草原人的回忆。
    八爪鱼的《与布鲁克林大桥有关》,将一座桥与一个家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详细追溯在建筑布鲁克林大桥中发现的“破伤风病”和“氮过量病”的历史,让我们去体味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畏、无奈与智慧。
    还有《摩尔小姐》中一个英国女人的高雅,《深入东王府》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重新认识,《我和我的作者们》中编辑与作者的君子之交,《寅年记忆》中对历史的归纳与类比,《人要从梦中醒来看自己的梦》中对奇塔伊画的解读,等等,我们都能找到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些东西,这也许就是阅读历史的魅力之所在吧!
  •   很好的讲故事的书,不知道现在还守着看的人多不多,毕竟这只是一个集子,不像完整的一部书看完有感觉
  •   配齐好书,参加优惠活动,
  •   爱不释手,名不虚传!
  •   这套书到目前为止都买齐了,许多还未来得及仔细阅读,屯起来慢慢看。这套书给人感觉朴实,内容也更丰富与大众化,值得购买。
  •   可以静下心读进去的书,当当价钱很划算
  •   封面有少许破损,其余都很好!
  •   人文,人文,关注历史、文化,核心还是关注人;好书就是讲历史有人的冷暖,讲文化用人的呼吸。
  •   以思想见证时代
  •   套装没有了,一本一本买的。只不过没有盒子而已,用了礼券一样划算。

    内容不用说,老读者都明白。当当的好处是价格实惠,还什么都不缺。藏书票总是很牢固地。
  •   文章很有意思~
  •   拿到书的当时,就开始翻阅,很不错的印刷和制版,很好的文章,
  •   无疑是现而如今眼目下,最有“内容”的杀时间利器,我家的最佳厕所读物!XDD
  •   每一期必看
  •   很好的杂志,看了推荐就买了,不断的争取买全吧,这种杂志不过时的
  •   枕边放一本,随时翻看都感觉不错的书!
  •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书
  •   书很耐读,有些故事感人,有些发人深思,题材很多样,编者费心了。
  •   开头的老课本选题,作者的注释很显功夫。
    接下来的寻找游牧文明,是真实感非常强烈的述说。
  •   内容,书的质量都不错,就是运来时候,书皮有些脏了
  •   奔着《老课本》来的,多了一份感动....
  •   喜欢《老课本》。老课本是一个民族的乡愁。
  •   读起来很温暖,编者很用心。
  •   很喜欢。好久没有要一口气读一本书的感觉了
    封面封底稍有污痕,应该是发货时搞脏的,希望发货装书的师傅细心一下,手脏时不要拿书
  •   比读者强不少,内容充实!
  •   非常好的文载,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欣赏。
    希望当当网对以前的文摘进行打包促销!
  •   很不错的一套书,每一本都买了,可惜0906好像没有上架
  •   看后又买了送朋友
  •   首篇的《老课本》,文字很浅显,居然要对着字典来揣摩。
    《我和我的作者们》(杨葵)就是编《晃晃悠悠》那书的责任编辑,在网上居然搜到全文,有兴趣看看: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8170-2035.shtml
  •   特别喜欢这一集里面的《摩尔小姐》的文章风格,淡淡的叙事,却有那么一点点让人感怀。
  •   我很喜欢这书,值得推荐。
  •   其余几篇有点没意思
  •   一直在追这本书 每期质量都很好
  •   一本书,文之库,细细读,收藏住。
  •   读库1001,读读民国的小学课本,挺有意思
  •   一直很喜欢读库的说用心的书
  •   支持老六,支持读库。
  •   书的投递速度很快,书内容也不错。但感觉象是二手书?!
  •   书内容很好,就是有点脏。
  •   内容做得很用心,有空的时候还会买其他几期的来看
  •   在网上看见了这本书,觉得封面很有感觉,然后就去了解了一下,个人认为比较有收藏价值。。。
  •   专业性太强了,看不懂
  •   作为读库的忠实读者,我很怀疑这期的书籍是否为正版书籍。刚收到书粗略一番,已经有3个PAGE印刷有严重问题,分别是96,120,125。非常影响阅读效果。我会对JOYO的售后服务提出退货要求,也希望贵网站在选择产品渠道时,能够谨慎些。作为一个媒体从业人员,我不相信这是正规印刷的产品!
  •   很好的书,一直坚持读。
  •   我买的时候还16呢.
  •   老六出品,必为精品!
  •   内容还不错,就是书有点旧。
  •   名声大,但是我看着不是很有感觉
  •   我们开始慢慢的买以前的《读库》。纸张摸起舒服,字体大小正好,拿在手里都有一种踏实感。读起来更是让人觉得有一股清新的风~连我家小孩有时都会翻阅里面的文章~
  •   纸质和排版非常好。但是内容有点无聊。最后的1950以来寅年的回顾很好。
  •   花了两个晚上看完,不错,对得起那么多人的赞赏推荐
  •   冲着民国老课本去的,呵呵,没让我失望,所选的课文一篇篇看下来,真是满心喜欢,既喜欢老课文的毛笔字,又喜欢里面的小文章,文质兼美。
  •   我一下子买了四本,已经到货好几天,刚看完了一本,很不错,很值得阅读。会继续关注读库。
  •   去矫饰的一本好书,喜欢
  •   朋友们,买吧买吧,这绝对是一本看了后会受益匪浅的书,包装低调,内容深遂,是一本非常厚道的文学杂志。
  •   老课本真写的太好了
  •   趁着活动将有货的全拿下,不过还没凑齐一套
  •   读库1001
  •   书不错,值得购买,推荐
  •   从现在开始每本都买
  •     《寻找游牧文明》,其实并不是一种猎奇式的怀旧,更多还是因为这种上千年传承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与草原生态的共存之中,自有其一套和谐的法则。我也不是单纯地排斥现代化,只是我们现在所做的,太过急切地施加各种外力,农耕、矿业在草原的大肆铺开,林场的简单粗暴生产,工业化的放牧方式,不顾实际的畜种引进,对人口也照搬城镇化集中模式。即使全是文字的内容,在作者朴素平和的笔端,依然能激活我们对那美丽草原的遐想,但这背后的生态重负,却让人不那么轻松。对草原,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关注,耐心。读完后又想起,去年《中国国家地理》10月那期正是内蒙古专辑。有空了可以翻来比照阅读一下。
      
      读完剩下几篇,再一并补在这里——
      《老课本》展现得不仅是民国初年的教育理念,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影。
      
      《我和我的作者们》是一位文学作品编辑的纪录片,所记的不仅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作家和他们的有趣经历,也还有不同时期文化采编工作的变迁。
      
      《深入东王府》触景思史,那段曾经被我们盛赞的“起义”,背后却还有多少不堪回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与布鲁克林大桥有关》是美国成长大历史的一个小注脚,进取的时代,进取的人物,留下进取的建筑作为纪念。故事整体还不错,但作者行文多处,比如对破伤风的病理介绍,却有画蛇添足之感。
      
      《摩尔小姐》是招待赴美留学生的美国女房东,平凡的故事,淡淡温馨在其中。
      
      《寅年记忆》是央视纪录片影像志的旁白。喜欢这部片子,也喜欢这样的叙述方式。
  •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崇尚天道伦常自然,有着民族风骨的例证,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爱、礼仪、诚信、情趣、方法、逻辑,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中。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洞彻人心者,人心生光明。 历史在母语里孤独地站着,在我们的血脉里隐隐回响。
  •     读库1001 《老课本》
      中华民国元年六月初版。福建长乐高凤谦、浙江山阴蔡元培、浙江海盐张元济校订。
      
      天地•日月
      第一册第八课就是“天地日月”,我们第一册是“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日月如同工厂里造出的玩具模型一样,又严肃又科学地在天地间傻乎乎地转来转去。却没有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对日月的爱慕,和在这高天阔地中的从容不迫。
      
      居所•器物
      “巷中有屋,四面短墙”,画中的曲折小巷、白墙黑瓦,静谧依然。“造屋之法,屋基宜高”,画中的门槛、回廊、天井、厢房,却几成旧事旧梦。《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谈到空间的神显时说到,“许多传统都认为,世界的创造从一个中心开始……一切房屋——如同一切的神庙、王宫和城市——都处在完全相同的地位,处在宇宙的中心。”如今,神圣不仅已被驱逐出天地,在人之居所也难觅踪影了。
      
      “农夫居乡,以耕为业。若麦,若稻,若豆棉,若蔬菜。耕耘收获,各有定时。故恒终岁。”所谓栖息有时,劳作有时,修整有时,而这一切都已打乱,而人用以栖息的方桌、圆椅、用以劳作的钉耙、稻箩,用以修装的篦子、皂芙,也已改头换面。
      
      父母•同胞
      父亲是一个很传统的形象。他十分忙碌,“座上客,远方来,父陪客,食午饭,饭后出门。”十分辛苦,“赵至之父,以耕为业。至年十三,父令就塾读书。一日闻父叱牛声,掩面而泣。”有时慈爱有加,“父亲从镇上归来,买玩具,分与儿辈。”偶尔也会教导,“父谓我曰:‘圆蔬野菜,胜于鲜鱼肥肉多矣。’”
      
      而母亲在传统之余却显得有点理想化。“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但是母亲可不止于此。子有一切不懂,几乎都是问母,而不会问那个要么会客,要么出门,要么劳作,要么购物的父亲。“我问母曰,‘山何以能隐现?’母曰:‘天晴无云故山现,天阴有云故山隐,云能蔽山,山不能动也。’”儿欲折梅,手攀不及,“母谓我曰:‘此树乃年前汝父所种,比汝大几岁,故甚高矣。’”母还教儿酸菜如何腌制、吃食不可过多、取物不可过急等等一切生活知识。母亲显得如此见识渊博、端庄有礼,施教有方,这可能也是彼时文人的理想寄托了。但也可见那时家庭在教育中尚未缺席,不像今日一切都是学校管的,老师教的,成了“祖国的花朵”。
      
      那时兄弟姐妹尚多,一起玩乐,互相扶持。“温课已毕,弟谓兄曰:‘吾辈可游戏乎。’兄曰:‘弟欲何戏。’弟曰‘吾辈有竹木刀枪,习为兵队可乎。’兄曰:‘可。’”“妹习画,临摹画贴,姐曰:‘不如写生’。”男孩习武,女孩习文,文人还是喜好秩序井然。
      
      同学•邻里
      “村中女子,邀邻伴划小舟,同往采菱”,今日邻伴与菱塘,都已难寻了吧。“好同学,如兄弟。操场上,同游戏。年龄有大小,学级有高低,但知相亲爱,无分此与彼。”好课文,不在于教诲讲理,而在于记述了彼时美好。
      
      花草•虫鸟
      夏日赏荷花,秋夜闻蟀鸣,闲时观蚁斗,骑牛上山坡。家有猫狗、蜘蛛、雄鸡、小雀。秋花娇艳,瓜果丰盛,禽鸟繁多,六畜兴旺。 “芳草如碧玉,野花如黄金……青天净如洗,晚霞红似烘,始知天工巧,变化真无穷。”那时还不用进行环境教育,因为人未曾与之为敌。
      
      国民•律法
      民国民国,先民后国。“国家有国会,地方有议会,其议员皆有人民选举……人贵自主。故财产我自理,职业我自择,选举权亦然。”选举议员,是为立法。“共和国之法律,由国会制定之。国会议员为人民之代表,故国会之所定,无异人民之所定。”有社会国家,就有世界人类。“聚人而成国,聚国而成世界。世界之上,同为人类,皆宜相爱。”从第一册到第八册,一个从赏天地日月,到品花草虫鸟,从亲父母胞友,到思天下人类的小儿,徐徐长大。
      
  •      与民国版的语文书,依稀春日里,不期而遇。
       它藏在最新一期《读库》中,一见到,就喜欢上了。喜欢这样的文字,似捧在手中的一杯酽茶,清新的香,舍不得放下。
       ——“天初晚,月光明,窗前远望,月在东方。”(1923年版《新语文》第一册第29课)
       不知为何,读到这一篇,怦然心动。
       久违了,清透澄明的月光。那是很久之前,曾在诗人笔下会过的月。独上兰舟,清冷;江枫渔火,愁意;把酒问青天,狂狷。
       今夜,却是云遮月。高楼处处,挡住了月光,挡住了千年的诗意。有飘窗,却无栏可依;有露台,却无月可望。
       只有,在微微泛黄的旧时文里,找寻意境:初入夜,凭栏,一轮明月挂东方。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1918年版《新语文》第二册第22课)
       写得真好。不过是一个场景,竹几,针线盒,母亲为我缝衣。
       1918年的场景,到今天依然鲜活。是呵,哪里会褪色呢,怕是淡一点点也不会。因为,母亲的身影一直都在,永远都在。
       母亲的手指拂过的衣衫,平整了许多,再穿上,妥贴了,暖暖的。于是,记住了,这缝在一针一线里的心意;留下了,这不会褪色的一生一世的记忆。
       几近白描的文字,触动心底的力量。从书里回过神来,看到了我的母亲,灯下,几前,她的身影。
       ——“农夫种稻,手足勤劳。历春夏秋三时,始得粟。又用磐石去壳,用臼去糠,始成白米。然后炊之釜中,或为饭,或为粥。食者当知其不易也。”(1923年版《新国文》第四册第19课)
       城里看不到田了,稻香离得好远。
       担米进城的农夫,也见不到了。白花花的米,整袋地,从面无表情的超市大姐手中接过。
       速食的时代,没人会关心一个农夫的辛劳。汗滴河下土,小学生整齐地读着,背得流利。他们见过这一幕没有?“种稻—得粟—去壳—去糠—始成白米—炊之釜中—为饭”。没有。我也没见过。只在书里见过。
       其实,我还是不甚了解农夫的生活,耕作的不易。很惭愧,为自己浪费过的粮食。
       ——“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不读书,不能成人。’”(1921年版《新语文》第三册第1课)
       先生问得妙,学生答得老实,先生再回的话语,是七字箴言。
       读了这些年的书,今天,我仍答不出“读书是为何”的问题。圣贤们早已讨论过多次,编成专著足够了。却不如,这位先生总结得精妙:“不读书,不能成人。”
       是一句大白话,人是唯一会读书的动物。不读书,枉来人间。明是非,知礼仪,方成人。
       我爱读书,漫无目的。总觉这是人生诸事中最利己之事,一本本读下来,入脑入心,不受约束,无关他人。独乐,呵呵。
       ——“李生有地图,张生借阅之,约曰曜送还。及期,张生如约,送还李生。”(1923年版《新修身》第四册第13课)
       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守信”。
       翻翻旧史,重诺的君子,多半被载入史册了;失信的小人,遗臭何止万年。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多么重视守信!
       讽刺的是,有一天,后辈们能日行千里上天揽月了,却遍寻不见信义。守信,成为需要法律层层包裹小心护卫的稀缺资源,以至出了一位代夫还债的女子,都成了现代传奇。
       重诺守信的道理,还是从小教化得好。李生与张生一张地图,一借一还,就是承诺,就是守信。小故事,大道理,慨然大义,无不从平凡的小事做起。
       ——“吾乡多山,青翠如画。天晴山现;天雨山隐。我问母曰‘山何以能隐现?’母曰:‘天晴无云,故山现;天阴有云,故山隐。云能蔽山,山不能动也。’”(1927年版《新撰国文教科书》第四册第27课)
       最欣赏的一文,是美文,又似禅文。
       谁不知山现山隐的缘由,谁不晓有云无云的道理?读来依然有味道,似言之未尽,又似一语道尽。“云能蔽山,山不能动也”,这一缕若隐若现的禅意,参悟得了,便是青翠如画的山后,那豁然一片的大地。
       不过是家乡的山,如此一观,凭添了意趣。山无言,人有意,看山成景,看水如画。生活的乐趣,正是在此,何苦去挤人堆朝拜名胜?
       吾乡也有山也有水,管它天晴天阴,吾不再错过眼前的风景。
       ——“国以民立,民以国存。无民则国何由成,无国则民何所庇,故国民必爱国。舟行大海中,卒遇风涛,则举舟之人,不问种族,不问职业,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何者?舟为众人所托命,生死共之也。”(1917年《新国文》第八册第13课)
       这篇《爱国》,读了好几遍,文者好功力,寥寥几语,把国与民的关系,讲得明白深刻。
       写此文者,爱国爱得深切,爱民爱得厚重。
       好一句“生死共之”!近百年后读来,仍是热血沸腾,击节赞叹。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啊,我们爱她。每一个人努力,她才会强;每一个人自立,她才能立;每一个人爱她,她才可以把爱还给每一个人。
       “国以民立,民以国存”,身为国民,不可不知,不可不明。
       先选这几篇吧,不知,这些旧时的语文,可有人如我一样喜欢?逢到它的时候,我确是满心欢喜,所以,忍不住拿了出来,与大家一起读。
       依稀春日,别辜负了这读书的好时光!
      
  •     阔别近半年,终于一鼓作气从二楼接到0906和1001这两期,0906那期被部门新来的姑娘拿走看去了并一举被其内容迷住,估计一时半会儿是还不回来了,不过我也很高兴自己身边又多了一个《读库》的爱好者——但愿今后别跟我抢着看啊,呵呵。
      1001这期前三篇就已经让我达到魂牵梦绕的程度了
      从《老课本》中看出了民国那些人和事,其实要不是战乱,那真是祖国语文史上的一种突破和传承;
      摘抄有意思的以飨各位……
      为人见末节,大师编小书;
      未来生长的力量,你教他斗,他会砸烂旧世界。你让他爱,他会建设新天地;
      生活亦俗亦雅,雅如苏东坡,俗如东坡肉……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寻找游牧文明》——谁让我刚看完《天珠》不久呢,对同样的游牧民族依然向往,对失落的东西已然怀念,对孜孜不倦的本文作者致敬!
      《我和我的作者们》:可能是1001这期里最有意思的一篇文章了。我一向喜欢窥探、并且向往作家、编剧、编辑、记者这样的生活。杨葵(不知道他的可以去网上看看他爹是谁)笔下的经他出版的作者们一个个也是身手不凡武功卓越,光听听这些名字就够唬人的了:贾平凹、阿城、海岩、王安忆、孟京辉、石康……
      然后得知居然有个作家叫皮皮,晕死我算了!
      《寅年记忆》系列依然好看的厉害,陈晓卿真是天才!
      还有《与布鲁克林大桥有关》《摩尔小姐》
      我操,这本基本上全是精品文章,五颗星儿,力荐!
      
      
  •     
      一百年之后,老课本依然不老,其文字清新自然,其编排匠心独具,一篇篇读下来,唇齿留香。由于是缩印版,读到后段,几番辨识之下,视力昏花矣——忽然记起老六有重做绝版好书的计划,而这民国老课本就是个不错的选题,值得开发。邓康延读解老课本,出入其间,情感的诗意抒发之外,时有洞见。且录几条:
      “被践踏者在信仰的驱动下,也可能成为践踏者。”
      “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好;理直气和,义正辞缓,有时更好。”
      “不以黄金为最贵的时代,就是黄金时代。”
      “审美,看似目之所见,实为心之所感。审美观何尝不是世界观?”
      “悲悯之心,比丈夫气概更丈夫。”
      舒泥的《寻找游牧文明》,像一把利剑,一一挑落我先前那些单一化的认知,而游牧文明的渐行渐远,也使我唏嘘不已;杨葵的《我和我的作者们》,花边之外,不乏识见,让我探知了当年经手采购和销售的一些图书的前世,另,同为巨蟹座的我相信,经由此文,杨葵与安妮宝贝必定会和好如初,再续前缘;诸荣会的《深入东王府》,贵在坦述自己的认知转变历程,读来让人有代入感,亲切之余,惊心动魄于其梳理的史事;蓝桦的《摩尔小姐》,白描了看似古怪凶悍实则孤独善良的女房东,她的人生经历和感怀,让人咏而叹之。【20100228】
      
  •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崇尚天道伦常自然,有着民族风骨的例证,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爱、礼仪、诚信、情趣、方法、逻辑,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中。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洞彻人心者,人心生光明。
      
      历史在母语里孤独地站着,在我们的血脉里隐隐回响。
      
      联想到一位负笈他乡的游子,回溯远逝的亲情故爱,其母语汉字的眷痛溢于言表:爱的筵席,是令人日渐消瘦的心事,是举箸前莫名的伤悲,是记忆里一场不散的筵席,是不能饮不可饮也要拼却的一醉。
      
      一位西方教育家说:“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是一打开课本,你发现你有了翅膀。”
      
      有些计量,不在眼,在心。
      
      母亲们用长如几千年的线穿过一辈子的针眼,缝缀我们沐雨栉风的布衣华服,让我们知寒知暖。
      
      我们的祖先从山顶洞开始,不怕山河迁徙,守着一个一万年也不变的家。
      
      过往的时尚是现在的古董,今日的流行会不会成为明日的复古呢?
      
      再大的帽子也盖不住岁月的秃顶。
      
      被践踏者在信仰的驱动下,也可能成为践踏者。
      
      各有活法。在有矛盾的交汇处,留白天地宽。
      
      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好;理直气和,义正辞缓,有时更好。
      红日将下的黄昏,转个身又是红日腾空的黎明。
      
      二三寸秧针,分列成行,缩影成中国阡陌纵横、汗水雨水的农业社会。
      
      母子守爱怜,冬夏生春秋。
      记得古人有诗:“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沉郁深切,切入肌肤。
      许多成大业者,曾经是孤儿寡母。
      物事颠簸,终归平衡;人间得失,悲喜转换。萧索尽头是寥廓,春在村头荠菜花。
      
      或许,一只蟋蟀的率性鸣叫,终究不是发自口,不是发自翅,而是来自一颗自由的心。
      
      审美需千万次熏陶,辨丑一不留神就下滑其间。
      
      自然界的奇妙,种植者的勤劳,百果的百味,就是人生深奥而直白的哲学和主义。
      满园的世界观。
      
      修养是一种滋养。花草鱼虫可以玩物丧志,也能净心明礼。一叶知秋的洞察可以是政治家军事家的事,也能让孩子们在深秋记住了一瓣的绚丽、生死的美学。拟人的菊,独盛的人。
      
      好年景,是人与动植物的相互问好。
      
      悲观者说百合属于洋葱科,乐观者说洋葱属于百合科。如果一层层剥历史,总有一瓣洋葱让你落泪。
      
      悲悯之心更具天地观。恻隐就是一人向隅举座不欢,生命潮汐共振。
      当一个人珍爱动物,他再弱小也是大地的爱子;当一个人无视生命,他再权倾四方也是历史的暴君。生命无常而万物有纲常。
      
      钱也是额上的汗珠,抹去了又来。乡人并无大道理,布衣裹裹自庇寒。
      
      用器之人,应知爱惜;悯人爱物,始能成器。
      
      胡桃,小而坚,裹着一个仁,裹着一个因果。
      
      父亲告诉我们:找一份你喜欢、能胜任的工作,这辈子就一天都不用熬了。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喜爱又能谋生。
      
      教一件事,先教方法。道理在事体里,正如荣辱在细节里。
      
      人都相似,不一样在非常时刻。危险、利益、困顿,最考验人。
      
      世界观对了,世界也就对了。
      
      十年树木,木渐成林。光阴沉淀,积为年轮。砍伐一多,难见密纹。
      
      真理常常是浅显的常识。真理或会被许多主义形容,被各种标准困扰,而常识,一目了然,随意地搁在青天下、树枝间。
      
      不以黄金为最贵的年代,就是黄金年代。
      
      爱的教育是春,温润满怀;恨的灌输是冬,一派肃杀。课本撒下最初的种子,种桃种李种春风,植恨植怨植冤家。
      
      有些东西是借不来的,譬如光阴、时运。
      
      未来生长的力量,你教他斗,他会砸烂旧世界;你让他爱,他会建设新天地。
      
      穷困洁净,依然高贵。有一句诗说:贫穷,但能听见风声也是好的。
      
      原来,不变也有不变的好。
      我们能把飞机送上月亮,把隧道洞穿海峡,可是,能不能让你更一把细叶韭还是小时候的样子,等待故人衷肠,咀嚼不堪咀嚼的往岁?
      
      无山不起云,起云山更高,山高不碍白云飞——这三句哪句书法了挂中堂都能霍霍生风。
      
      孩子的成绩单,可以是各个世代各个家庭永不落幕的展览会。
      
      生长的孩子,个个都是富矿,个个都是个案。
      
      如今,城镇农村的姐妹们,还能不能于水管或井台接一盆干净的水,映出素颜和青天。
      
      在一个很聪明、很功利、很讲门道的社会里,教育是个傻子。
      
      远去的还有昔日的儿歌童谣,不是每一辈人都能拔出自己的萝卜。更大更贵更漂亮的萝卜,已经不是土地原来的配偶。
      
      悲悯之心,比丈夫气概更丈夫。
      
      一颗有情感的白菜,是齐白石的画,是台北故宫的翡翠白玉,是母亲腌缸里的咸菜酸菜。
      廉价的,也许昂贵;普通的,也许长久;淡然的,也许亲近。在风云豪宴山珍海味之后,放着母亲的一碟腌白菜,如我不失清白、回味醇厚、含辛茹苦的故国故园故人。
      
      香港演员黄秋生言:我演过很多烂剧,但从未演过一个烂角色。
      台湾歌手孟庭苇说:我的歌路走过三段,先做一个对的歌手,再做一个好的歌手,最后做一个真的歌手。
      
      有信通达的年代,思念是月,遥不可及又清辉满身。
      家信在血脉亲情的潮汐中涨落,穿越农业社会阡陌透出一纸温暖。贾岛在千年前就叹过难得相聚的怅然:”百回信到家,未当身一归。“
      不是电邮、手机、QQ、博客,那是一纸旧笺。如赵州桥,老而敦厚,行我万里路人。
      
      农业社会,土地是王,农民日日伺候,以十八般农具。
      土地开心,粮食遍地,子孙遍地;土地悲伤,哀鸿遍野,旷世苍凉。
      村头土地庙,敬着香火;村尾小学校,贴着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做能做的、爱做的、熟做的事,并将这事做长久,必有成。这是人之一生、社会之一体成本小、收获丰的投资概念。哈佛学不到。
      
      世界像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读到其中一页。
      
       ——2010年2月27日,引子摘记于杭州
  •   日还是1918年的日,月仍是那月,只是早已没了那种心情。现在的文章也和着21世纪的狂懆调调,用词怪异,表现夸张,唯恐旁人不知我是站在时尚地前沿。
    读了荷文,真想回家种地。
  •   新中国没有了国文课,只有语文课,且多是爱党爱唯物。
    怀念民国~
  •   天初晚,月光明,窗前远望,月在东方
    我亦是怦然心动
  •   是啊,我也喜欢这民国老课本,要是能再重新出版就好了
  •   《寻找游牧文明》....
    今早的新闻频道,8点的新闻吧,里面的《西部边疆行》一栏播出了《阿勒泰:门前有路,门外有世界》,讲一个叫巴哈提·常亚的新疆牧民。
    但新闻里突出的是政府为当地修建的高速路的利民举措等,人文关怀远不如1001的《寻找游牧文明》。
    似乎我也不该这样苛求新闻频道。毕竟新闻不是《读库》。
  •   转了~ 没问题吧?
  •   没问题,我也是手敲的。
  •   其实,老课本那篇,单独列出缩印的图都没问题。
    我就是看图看的入迷了。
    希望能够再版啊
  •   枕边书
    太有爱了
  •   非常好,滋味浓厚,就是有些字真不认识,唉,白识字。猜半天。
  •   此篇好极了。唉。
  •   在三联看到的这篇,心悦然的同时亦痛,我们现在的课本是什么玩意?整天说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可是我们就这样毫不手软地在启蒙阶段以种种手段残杀儿童的天性,扼杀儿童的想象力!
  •   这篇老课本太赞了
    课文赞 注释也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