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对话录(第3辑)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王静 编  页数:14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辑收录了徐累、何多苓、刘小东等十位中国艺术名家的访谈及作品,涵盖绘画、影像、新媒体等多个门类。为读者与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搭建起一个沟通和讨论的平台,解读艺术与艺术家、艺术与经验、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尖锐而犀利的对话带你亲临艺术现场,带你寻找艺术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书籍目录

世界的躯壳——徐累·朱朱对话录一座城市的消失——卢吴·史建对话录后摄影主义:踪迹与涂抹——杨小滨·吴亮对话录消费时空下的意“图”——阿城·朱新建对话录现实如画——刘大鸿·张献对话录秦思源的博览会“旅程”——王静.秦思源对话录影画交流——刘小东·贾樟柯对话录跨学科的可能性——王家浩·汪建伟对话录神秘访谈——艺术家·魔术师对话录青春与2007——何多苓·欧阳江河对话录

章节摘录

插图:史:你说的这种文化制度,在台湾被称作“百分比制”。一个社区,或者是一个公共项目当中,投资的1%的比例必须用于这个社区的公共艺术,这个公共艺术要由这个社区的委员会共同讨论、确定。这个词儿我们现在很少用,公共艺术不是公共雕塑,不是在公共场所摆个雕塑这样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当代艺术和城市空间意义的新艺术。它可以是各种媒材的,是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焕发和激发。实际上这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民间足够强大的基础上产生的现象。现在北京与这种基础还有一定的距离,谁来决定这个问题?谁来做?做什么东西?这个在西方和港台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对我们来讲,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后记用卢昊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地道的“北京原住居民”。自小生长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儿时记忆最深的便是院子里的花草和游鱼,那种宁静、祥和的生存状态后来伴随着这座城市的改造而逐渐消失。作为目睹了一座城市的诸多代表性古建筑消失的见证人,卢昊后来形容这种心情是十分复杂的,遗憾、痛心,并且夹杂着一些迷茫和惶惑。1992年,卢昊自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最初的几年,他画了一段时间的新文人画,但是很快他便发现这种方式并不适合自己。一方面,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国画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他发现这个画种很难与当下产生关系,并且国画几千年的传统形成了很多“积习”,这很容易束缚一个人的创造力。有五六年的时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艺术内部特别满足于一种符号的替代游戏的话,它对跨界的可能性,就既没有内部的冲动,也没有外部的压力了。  ——汪建伟其实我喜欢在艰苦的环境中找乐观的、开心的人和事来画,不愿意找苦的。艺术要留给人想象或者心理的空间。  ——刘小东我并不认为生活节奏是很快的,它有很多慢的镜头,电影里要带有人的色彩和对世界的观察。  ——贾樟柯现在的人过于随波逐流,他们害怕被人群抛弃,而历史往往是逆流者为大流。  ——朱朱我内心一直都比较抵触过于规范的东西,对于“草根”文化倒是情有独钟。  ——朱新建我现在选择画的题材和对象时,都有一种嘲讽性的因素在里面。  ——何多苓  我觉得自己心里有一些感受,需要通过作品把这些内容传达出来,然后才能做后面的作品。  ——卢昊中国人对纸的敏感性和独造性无与伦比,我觉得它应该还有新的作为。  ——徐累我的潜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左右自己的经验去取舍,但确实不是先有一个抽象的想法。  ——杨小滨每个时代都必须要有这种规范的艺术生产,这才是文脉的基础。  ——阿城这几年我对艺术家放弃我们共有的“真实”遗产,而挖空心思寻觅艺术中形而上的精神价值的做法。由担心变成灰心。更多精彩,尽在《艺术家·对话录》  ——张献

编辑推荐

《艺术家·对话录(第3辑)》:跨学科的可能性:王家浩·汪建伟对话录,杨小滨·吴亮对话录,后摄影主义:踪迹与涂抹,影画交流刘小东·贾樟柯对话录,王静·秦思源对话录,秦恩源的博览会“旅程”神秘访谈艺术家·魔术师对话录,青春与2007何多苓·欧阳江河对话录,卢吴·史建对话录一座城市的消失,徐累·朱朱对话录世界的躯壳,阿城·朱新建对话录消费时空下的意“图”,刘大鸿·张献对话录现实如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术家对话录(第3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艺术家对话录,好
  •   很晦涩,很难看懂,但并不否认,是本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