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王静,崔君霞 页数:189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跨界的视觉文化 在起笔为即将出版的《跨界》一书撰写序言的前夕,中国科学和文化界的精神支柱钱学森先生去世了。钱先生下仅治学严谨,在他的晚年,更从自身的经验和对民族大业的责任感出发,多次向国家领导建议教育改革的势在必行,他所希望实现的是一个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教育框架,从而使应试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重新获得创造活力。 这样的一个开场白,似乎有些偏题,然而有关创造力的话题,的确与本书的主题息息相关。从东方到西方,从传统到现代,具有开拓性贡献和启迪智慧的先驱人物大多学识广博、眼界开阔。跨界的价值,就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擦出灵感火花和奇妙创意。在视觉文化领域,能够成功地将艺术家特有的艺术风格渗透到设计、音乐、戏剧等各个领域,使我们对艺术家的创造有了新的期待。剑走偏锋、惊世骇俗已成为风尚。 2005年,在艺术家吕胜中的主持下,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实验艺术系,率先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体系中以具体的媒介形式划分专业的传统,实验艺术系偏重培养学生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形式语言和材料媒体的能力,将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植入课程,探索实验艺术的学院化教育模式。 艺术跨界在艺术家的尝试之下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前卫和实验性的视觉作品不断出现,围绕软件、游戏、移动影像、网络、时尚等新的视觉承载体,以及精心制作的装置和影像,所有的一切创造了视觉传达的多种临界性、正式性或实验性,我们对艺术探索能力的理解不得不时时刷新,艺术的定义也被一改再改。 本书提及的多位艺术家,都从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中出走,在超出惯常经验的、完全陌生的边界寻求用个人方式表达的空间,他们的工作完全是开拓性的,没有模式、没有系统,只有未知的可能性在等待他们。
内容概要
艺术所涉及的主题已不仅是纯粹的艺术本体问题。当代艺术与其他学科如何结合的问题,给艺术家带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本书集合了蔡国强、贾樟柯、叶锦添、张子康等当代艺术大家的思考与实践,展现出跨界的价值——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擦出灵感火花和奇妙创意。
书籍目录
跨界的视觉文化跨学科的可能性——王家浩·汪建伟对话录关于叶锦添叶锦添:盛名之外,幻象寂静“东西……奇怪……嗒嗒嗒……当……”——叶锦添艺术创作访谈人人不是艺术家丰江舟:电子媒体的“落地”实验冯梦波:转折和打破是无尽的吕胜中:媒介无正经.有效就中李山:寻求艺术的自身汪建伟:质疑,是一种思维方式颜峻:不阐释、不论述:不艺术张培力:录像作为独立的媒体语言终将成历史爆破的仪式——蔡国强·汪晖对话录灼眼的光纪录、静物与乡愁——谈贾樟柯的电影与中国当代艺术“离我们有多远”——陆军的数字水墨作品纯化语言的“公案”与孟禄丁的绘画神秘访谈——艺术家和魔术师的对话DOYOUKNOWUNMASK?图画手工新文化阶段中的艺术态度
章节摘录
2008年秋,黄笃先生在今日美术馆策展并主持了一次名为“跨界”的视觉文化的讨论会。艺术家们所研讨的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美术概念,因为在当今社会中,当代艺术所涉及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艺术本体问题了,它的问题涉及很多领域,比如媒体、制作、产品,还涉及跟大众文化、社会语境的关系等。这样的研讨会也给艺术家、美术馆、当代艺术领域提供了很多思考的契机。 黄笃(策展人):秦玉芬现在生活和工作于柏林和北京。她是一位很受国内外关注的艺术家,参加过很多重要的展览。她的艺术涉及许多相关的问题——前卫、身份、语境、观念、跨学科等,她在今日美术馆实施的艺术计划就把我们带入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其实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美术馆的发展也面临着经济问题。美术馆作为一个学术机构,或多或少要受到商业的影响,但艺术与品牌的结合既能体现艺术家的独立性、个性、创造性、前卫性,又不失品牌的商业特质。我想,秦玉芬与阿斯顿·马丁的合作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艺术与品牌的关系。关于当代艺术与品牌的关系,并非今日美术馆首创。这种文化现象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早已非常流行,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10年前就组织过品牌与当代艺术结合的展览,如乔冶阿玛尼的时尚展览和摩托车展等。另外,1997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了一届双年展,展览主题是“艺术与时尚”,由意大利著名策展人贾麦诺·切兰策划,他也是古根海姆的资深策展人。在这个展览中,邀请了很多大牌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如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英国艺术家赫斯特,法国时装大师让·保罗·高蒂埃、加利亚诺,美国时装大师卡文·克莱因等。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展览呢?实际上,策展人试图寻找一个跨学科的突破口:在当代艺术和时尚的交汇点上是否有什么问题可以被发现。 我们开“跨界”中的视觉文化这样一个小型讨论会,要讨论的不是一个纯美术的概念,而是关于当代艺术与涉及的很多领域,如媒体、制作、产品、大众文化、语境的关系等,这就给艺术家和美术馆提供了很多思考的契机。中国正处在一个非常有活力而富于动感的时期,艺术和美术馆都要面临种种挑战,如何提升当代艺术的质量?美术馆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整合社会和文化资源?这些都对当今美术馆给予了重大机遇与挑战。 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今日美术馆成立的时间很短。2004年我过来工作之后,面临的困难也比较大。2006年年底将它改成美术馆,这几年得到了各界朋友的支持,美术馆才能走到今天。 这几年,今日美术馆也是在探索当中发展,因为之前中国没有成熟的民营美术馆模式,在这几年的发展当中,我们最主要解决的是怎么生存的问题。我觉得一个美术馆的模式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经营模式,包括管理模式跟资金模式;第二个就是学术模式。 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除了专家、学者方面的支持以外,更多的是商业方面的品牌支持,我们把它列为赞助。黄笃老师也说了,在国际上,古根海姆等美术馆都有过这样的行为。当然在中国,我们现在这样做,社会上也有一些议论,质疑我们是不是商业的,是不是有商业行为。从我们的发展角度来看,虽然有商业资金对我们的支持,但我们并没有去做一个商业性活动,而是利用品牌经济的推动,使美术馆的学术做得更好。尤其是艺术家秦玉芬的这个展览,她的作品虽然用了这个品牌的商品,但是她的作品本身没有商业行为,没有商业的概念,她是把品牌作为一种元素。用品牌元素来创作,对艺术家更是一个挑战。因为品牌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当你把它融入作品里面,需要有更大的文化含量去包容,才能用来阐释你的主题。这样她的作品就比运用一般的讽刺性元素更有挑战性。不一定说你用了竹子,或者用了普通的麻袋片创作作品,就比用品牌汽车学术性高,用品牌创作更是一个挑战。 楠楠(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我想,这是一个美术馆的整体行为。刚才馆长把美术馆的这些情况,做这些事情的想法、观点也都表达出来了,所以我就不说了,因为主要的馆长都说了,已经很好地代表了我们美术馆的一些想法和观点。我想多听听艺术家的看法。 黄笃:作为这个艺术项目的策展人,我来多讲一点看法。正像我之前所讲的那样,人们对这个展览的反应不一。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看法或意见,一方面的意见是认为这个展览非常好,艺术家给人呈现出一个高质量的作品;另一方面的意见则相反,认为商业品牌与艺术的结合会影响艺术的纯粹性。那么这个计划的艺术质量体现在哪儿呢?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艺术观念、传达的信息与中国语境的关系上。就像我在开幕式上讲的,这个作品包含了四点:一是它与标准的关系,大的盒尺与汽车的标准联系在一起,即使汽车跑得飞快,也存在一个标准问题,大的盒尺象征性表述了标准的意义;二是它与语境的关系,铺在展厅中央的是由艺术家设计的北京地图的地毯(8米宽,20米长),其上横放一个巨大的盒尺和一辆高贵简约的阿斯顿·马丁车,从而形成与北京的关系;三是它与民间、民俗文化的关系,展厅顶部悬浮的是用竹子制作的没有糊纸的竹风筝,北京人喜欢玩的风筝,将户外的民间游戏转移到展厅内部,从而营造出独有气氛;四是它与科学的关系,车的上方悬挂的是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霍金坐在轮椅上的雕像,盒尺内部是像宇宙黑洞一样的螺旋状形态,似乎暗示了霍金对时空的重新理解。这四点就构成了我们所谈的“跨界”的视觉文化。我认为这个艺术计划不仅做得非常独立,而且语言也有张力。这种绚丽的色彩体现了一种波普语言,它更容易让人进入作品。作品让人在阅读上没有障碍,不像观念艺术,还需要有很多文字的阐释才可以弄明白。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从我以前热衷于电影、舞台剧,到开始去做当代艺术,这个转变是非常辛苦的,很难想象。很多东西不能想、不能要,你要完全到另外个语言体系里去表达自己…… ——叶锦添 中国的变化已经结束,剩下的是每个人要面对自己的现实…… ——贾樟柯 虽然各种材料和形式都可以用,但我基本上有一个“道”是不变的,这是我的终极追求…… ——蔡国强
编辑推荐
不跨界毋宁死,蔡国强、贾樟柯、叶锦添十余位主流艺术家的跨界实践。张子康、吕胜中、丰江舟多位思想者的跨界思考,跨学科的可能性,跨媒体的必要性,跨领域的创新性,跨艺术的实践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