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美) 威廉·夏伊勒 页数:1304 译者:戴大洪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我所写的第二本书。在本书中,我试图以我的亲身经历和现在终于可以查阅的大量历史资料为依据,记述一个伟大的欧洲国家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其高潮的那段岁月里的遭遇。我在自己的第一本书中记录了纳粹德国的兴亡,同时描述了一个文明而有教养的民族是如何在二十世纪中叶堕入野蛮状态的:他们甘愿舍弃自由,置人类生活中的一般行为准则于不顾,用极其粗暴残忍的手段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而且居然对此漠然无动于衷。那本书的完成,得力于一批稀有的原始资料:盟军在战争结束时缴获的第三帝国的机密档案。我还觉得,我个人对于纳粹德国的了解——在其存在的十二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我是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对此也有所帮助。我相信,通过对于事件的身临其境,通过接触领袖人物而获得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有关国家、社会、体制尤其是平民百姓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本性和精神状态的感受,足以弥补无法通观整个时代给所有现代史研究者所造成的缺陷。在我看来,《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一书并没有因为修昔底德告诉我们他“经历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而有所逊色。对于这场战争,他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令人难忘的描绘。人们感谢他没有把这一工作留给后人。
内容概要
本书为了说明欧洲大国之一的法国在纳粹法西斯进攻面前为何如此不勘一击,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发生后法国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各项重大事件的分析,揭示了法国战败的真正原因。
作者简介
威廉·L.夏伊勒(1904-1993)出生于芝加哥,毕业于艾奥瓦的Coe学院并在那里获得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五年首次以一名报社记者的身份赴欧洲。此后,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先后在法国、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印度和美国工作并致力于研究本书提出的问题。他相继受聘于《芝加哥论坛报》、纽约《先驱论坛报》(巴黎版)、环球通讯社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一九四一年,他出版了颇有影响的《柏林日记》。从那时起,在其驻外记者和新闻评论员的经历之外,他又增加了一份历史学家的职业。
书籍目录
前言序曲第一章 崩溃! 一九四○年夏第一编 第三共和国的兴起 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一九年 第二章 非正常诞生与早期成长中的痛苦 一八七一年奎一八九一年 第三章 德雷福斯事件 一八九四年至一九○六年 第四章 共和国的巩固 一八八○年至一九一四年 第五章 阶级和斗争 一八七五年至一九一四年 第六章 持续的政治危机 一八七五年至一九一四年 第七章 第三共和国的成就 一八七五年至一九一四年 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 一九○五年至一九一四年 第九章 第三共和国最辉煌的时刻 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第二编 胜利的幻想与现实 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四年 第十章 胜利的法国一“欧洲最重要的大国” 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一年 第十一章 衰落(一):政治和财政的混乱,普恩加来复出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年 第十二章 衰落(二):军事力量的削弱 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四年 第十三章 衰落(三):世界性经济大萧条动摇第三共和国 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第三编 第三共和国的最后几年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九年 第十四章 重大转折点 一九三四年二月六日 第十五章 后果:鸿沟扩大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六年 第十六章 莱茵兰事变:制止希特勒从而避免一场大战的最后机会 一九三六年三月 第十七章 法国进一步分裂——人民阵线和西班牙内战 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 第十八章 分歧与混乱:法国与德奥合并 一九三八年三月 第十九章 通向慕尼黑之路(一) 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七日至九月十三日 第二十章 通向慕尼黑之路(二) 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 第二十一章 慕尼黑会议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至三十日 第二十二章 轮到波兰 一九三九年 第二十三章 巴黎的夏日插曲 一九三九年五月至七月 第二十四章 与苏联的谈判 一九三九年夏 第二十五章 战争前夜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一日 第二十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至三日第四编 战争与失败 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年 第二十七章 离奇的战争 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至一九四○年四月九日 第二十八章 大战前夕:挪威战争,对比利时的威胁和巴黎的危机 一九四○年春 第二十九章 法兰西战役(一):大兵压境 一九四○年五月十日至十五日 第三十章 法兰西战役(二):色当惨败;德军突破默兹河防线 一九四○年五月十三日至十六日 第三十一章 法兰西战役(三):佛兰德战场的彻底失败和比利时的无条件投降 一九四○年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四日 第三十二章 巴黎的陷落 一九四○年六月五日至十四日 第三十三章 逃往波尔多 一九四○年六月十一日至十四日 第三十四章 波尔多的痛苦挣扎;雷诺下台:贝当掌权 一九四○年六月十四日至十六 第三十五章 停战! 一九四○年六月十七日至二十九日第五编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第三十六章 在维希的结局 一九四○年六月至七月尾声致谢参考书目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编 第三共和国的兴起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一九年第二章 非正常诞生与早期成长中的痛苦一八七一年至一八九一年正是由于它的非正常诞生以及一七八九年大革命后的动荡年代留给它的派系纷争之类因素,第三共和国似乎注定是短命和命途多舛的。它的诞生本来就让人大跌眼镜,因为在选择接替垮台的拿破仑第三帝国的新政体的表决中,大多数议员宁愿接受一个君主政体。它的寿命如此长久——比路易十六被推翻以后任何其他形式的政权存在的时间都长——更是近乎奇迹,因为,得到诸如教会、军队以及那些长期大权(包括司法权)在握的官僚之类强势群体支持的上层社会的大多数人所反对的正是它的存在,他们为了破坏并推翻它而长期奋斗着。第三共和国的出现纯属偶然。在遭受了被普鲁士迅速而屈辱地击败的灾难之后,一八七一年选出的国民议会并不想要一个共和国。将近三分之二的议员——六百五十位议员中的四百位左右——是保王党人。但是,在由谁来做国王的问题上他们却无法达成一致。一些人赞成波旁王朝的合法继承人尚博尔伯爵;另一些人赞成奥尔良派的王位觊觎者巴黎伯爵。还有少数人则希望另一位波拿巴复辟。
后记
我从二00七年五月开始翻译本书,至二00八年十一月完成。此项译事繁重而艰巨,其间得到许多友人的鼓励与帮助:止庵兄提议翻译本书并通阅全稿,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胡清平教授审校了部分译稿;美国国立华盛顿大学英语系终身教授李兴中博士解答了一些疑难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军区余鲁生将军在军事常识和战争知识方面给予了专业性指导;法国科学院LULI实验室研究员洪纪平教授在法语和有关法国的问题方面多有助益。家兄戴勇惠赠准确而详细的巴黎市区地图册并介绍巴黎市况,为有关巴黎诸章的翻译提供了帮助。在此谨向上述各位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时,向其他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给予译者鼓励与帮助的友人表示感谢。本书根据英文原著(The Collapse of the Third Republic)美国纽约西蒙-舒斯特出版社(Simon and Schuster)一九六九年第一版译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无论最后的胜利以何种方式取得,一九四○年的耻辱都需要很多年才能抹掉。……在我们民族生活的整个漫长的历史当中,这是一次最可怕的崩溃。 ——马克·布洛克(于1944年被德国人杀害前)一九一四年的法军总参谋部准备好了应付一八七○年的战争;而在一九四○年,则准备好了应付一九一四年的战争。 ——法国空军部长(1938-1940)居伊·拉尚布尔我们的历史已经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它教给我们相互仇恨。 ——菲斯泰尔·德库朗热当共和国里存在着各种派别时,较弱的一派并不比较强的一派受害更大,真正受害的是共和国。倘若一场败仗这样一个偶然的因素可以毁灭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就应该存在着一个必然因素,决定这个国家不得不去打一场致命的战争。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仅仅知道过去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过去。 ——保罗·克洛岱尔
编辑推荐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40年法国沦陷之研究(套装上下册)》:1940年6月,作为当时欧洲头号陆军强国的法国,不足六周便在纳粹德国的闪击下迅速崩溃。由此书写了一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特质与精神的衰亡史。《第三帝国的兴亡》姊妹篇,国内全新完整译本,1870-1940:国家机密文件、近百种回忆录和私人日记拼图中的法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