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0901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张立宪 主编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读库0804》曾刊发《电影编剧的秘密》一文,芦苇、王天兵从类型与艺术的关系切入,回顾了芦苇如何从写作类型片《疯狂的代价》起步,直到创作出《霸王别姬》的编剧历程。该文反响异常热烈,两位老师也一发不可收,延续上次谈话的话题,又做了一次深入访谈,从芦苇《霸王别姬》之后的从影经历开始,回顾了他过去十五年的职业生涯,谈话内容侧重电影编剧技巧,包括几部未能面世的电影剧本。    《我是六零后》是荆方女士的图文作品。在审校过程中,几位老师均表示,写的文字比画的画儿好看。等书印出来——这些绘画全部彩印,看到的人又说,画得真好看。    好看的并不是作者的功底,而是画中无所不在的生活细节。    北京奥运会期间,画家苏坚为四位奥运民工入画。他把画作取名为《他们》,他希望强调的是——这些民工被隔阂于另一世界,不是“你们”,也不是“我们”。    苏坚许了一个愿:如果这幅画卖出去,就请大家在北京看奥运会,住宾馆,吃大餐。    这件事儿最终得以实现,四个民工看奥运,也成为一众媒体报道的热点。    《他们》一文,则以开阔的视角捡拾了这一事件的纵深背景,让我们看到“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集《大教堂》在2008年出版了中文版,一帮迷恋“极简主义小说”的读者雀跃不已——尽管卡佛本人并不喜欢“极简主义”这个标签。本辑《读库》做了一个卡佛专题,《一座墓园,两个女人》讲了卡佛的生命八卦和题外话,《刻小说的人》则侧重卡佛的创作和文学主张:“我不喜欢写作中的不诚实,我不喜欢玩儿花招。我喜欢那些讲得很好、很诚实的故事。”    《对梦境的蓄意投奔》一文,节选自祝勇老师的著作《反阅读》。    鲁迅在“文革”期间,成为声望仅次于毛泽东的人。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介入”“文革”。在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普遍噤若寒蝉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鲁迅先生最为忙碌的年代,他在“文化革命”的各条战线上疲于奔命。    余秋雨老师的一篇署名文章说:    (鲁迅)自己亲身体察过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一次次证明了马列主义的正确,从而信仰愈益坚定;反过来,又用马列主义判别和提炼着这些经验,通过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辛勤地在头脑里做着吐故纳新的工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既不同于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也不同于死板的教条主义者。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论经历革命风涛之多,积累斗争经验之丰富,能与鲁迅相比的人,并不很多。但鲁迅却不沉耽于经验之中,而是为革命现实斗争的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把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上升到马列主义真理的高度,“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为理论”;正因为如此,他所学得的马列主义,也就不是一些抽象空洞的概念、教条,而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身边的现实斗争和他自己的思想实际紧紧扭结在一起,新鲜活泼,充溢着蓬勃的生命力。    祝勇老师从文本的角度阐释了《野草》:《野草》是鲁迅为政治阐释预留的一块绊脚石。    从本辑《读库》开始,我们开始联系连载张铁志老师的一个系列,按历史顺序写二十世纪的抗议歌手。《昨夜我梦见了乔希尔》是首篇。他根据琼·贝兹一首歌的意境写道:    昨夜我梦见了乔希尔,那个二十世纪初惨死的工运歌手。眼前的他虽然浑身是血,但却显得精神饱满、眼中充满斗志,彷佛正要前往一场激烈的抗争。    我惊讶地说:“乔,你不是已经死了几十年了吗?”    长期待在矿场和其它工厂而显得粗砺黝黑的他,缓缓地说出:“不,我从来没有死。”    “可是,可是那些贪婪的铜矿财主们不是枪杀了你吗?”我说。    “枪是杀不了一个人的。我从来没被他们打死。”他说。    “你知道,”乔微笑着说,“凡是没被他们击倒的人,都会继续坚持下去,继续去组织更多人。而我,不会这样就死去的。”    特别值得推荐的是本辑《读库》的藏书票,由姬炤华绘制,内容既古典,又魔幻。绘画方法是传统的工笔技法,材料却是水彩,纸用英国的手工水彩纸。今年的六辑《读库》,将全部采用他创作的这一系列做藏书票。

书籍目录

电影编剧的秘密(续) 我是六零后 他们 一座墓园,两个女人 刻小说的人对梦境的蓄意投奔 昨夜我梦见了乔希尔 罗斯科:绘画当为奇迹 棋士丑年记忆

章节摘录

插图:本书照片中反映的年代,正是我作为摄影记者在中国度过的第一个时期,我们能够看到,先前时代的许多社会政治动荡和创伤便是由于失去常识所造成的。1976年到1983年的重大事件包括:毛泽东的逝世、“四人帮”的被捕、邓小平的复出和他旨在恢复被破坏殆尽的国家和国家经济的改革政策。这期间,我带着儿时的记忆和在西方受到的政治科学与艺术教育返回中国。那时这个国家正迈出它最初的试探性步伐,以恢复和重建阿城所称的“常识”。我试图以照相机作为工具,来解释中国这一独特的社会政治历程。我在那个时代所接受并将始终铭记的感触和印象的更深层面来自于阅读,以及对一本书的永恒追寻,这本书将能提供一种有关中国的洞见,而这种洞见能就中国承前启后的变化的本质加以阐释和说明。有这样一本书与此目标非常接近。九十年代早期,我在巴黎圣日尔曼的一家旧书店里与林语堂的文字重逢,这是一件有趣的事。1936年,赛珍珠(Pearl Buck)在为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所写的导言中观察了那些有过留学经历的中国知识分子:“这是一个自卑感弥漫全国的时候……他们对西方国家既痛恨,又羡慕。”但最打动我的却是她下面的这段评价,它和我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以及最终我用照相机努力去做的事情产生了共鸣:长期以来,我就希望他们中的某个人可以为我们所有的入写一本有关他自己的、中国的书,一本真正的书,渗透着中国人基本精神的书。我多少次满怀渴望,急切地打开一本又一本的出版著作,然而又多少次失望地把它们合上。因为其中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一个伟大而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那些著作是为了取悦外国人.而于中国则不配。她在林语堂的作品中发现了一个有价值的声音,对此我深表赞同。正如她所指出的:“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在筹备本书的中文版时,我重读了林语堂的这部经典之作,发现自己沉迷于作者在自序中的话:

编辑推荐

《2009年读库(0901-0906)(套装全4册)》是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读库0901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9条)

 
 

  •   惊讶于读库的成功,却又乐于看到这种文化事业的成功,佩服编者的勇气与精力,真想成其走卒一起去干一番喜欢的事业,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本杂志可以一如概往的坚持自己的风格以不多见了,希望可以一起支持下去。现在看读库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幸好编者只有一个。希望永远只有一个,虽然累了点,但是请坚持。看好老六成为中国出版人中的革命者。儿时看倪匡卫斯理小说系列,序言里有位读者自豪的说道:卫斯理小说我全都有。希望有生之年我一直可以说一句话,那就是:读库出版的书我全都有!
  •   这一期的颇多篇幅偏冷僻,9篇作品中4、5个稍显另类的选题,《读库》为之,我也就会有耐心跟着接触、学习。不过,读来欢喜的还是相对主流的3篇:《电影编剧的秘密(续)》:这个系列是把电影编剧行当说得最清楚的一次,芦苇是个货真价实的行家!《我是六〇后》:社会资源以及决策权总会主要掌握在40—60岁的人们手里,现在以及今后十年将会是“六〇后”的全盛期。这篇文章讲他们的童年记忆,有心理学方面的价值。《丑年记忆》:读库的招牌菜,从不让人失望!
  •   就像《读库》不公开发行的的《0700》中张立宪说的《读库》是给那些不看书的人看的,书里面没有基本没有你想看的大家风采,都是一些过去的你不了解的市井人生,至于好坏看了的人都能知道,不看的人似乎不能对这个书做过多的评论,至少我看了这么久我觉得许多大家并不知道的人和事情,在这本书里呈现在了我的眼前。如果你有那么一点点时间,不妨来看看。
  •   真的太喜欢《读库》了,装帧简约而精美,藏书票的设计也能看出六哥团队的匠心独具。闲暇时把卷赏读,不用读满全文,仅仅随意翻开的一页都能读出很多妙处,让人受益得慧。
  •   最喜欢的文章是:
    电影编剧的秘密(续)
    我是六零后
    他们
    对梦境的蓄意投奔
    棋士
    丑年记忆
  •   看《读库》就好象跟一个老学者在学习,它的文章中有让人发笑的快乐,有我不知道的人或事,可以好好学习。
  •   个人喜欢读库,加买了一本送人~~
  •   比较喜欢读库的风格
  •   读库是一本很好的杂志书,从2006年至今,影响越来越大。其中选编的文章都很好,摆事实,不讲道理。
  •   一直追踪读库系列,这次趁当当有货,多买几本。慢慢把读库系列收全了。每天地铁读物。
  •   读库的忠实粉丝,每期都买了,会一直支持下去
  •   读库,值得收藏!
  •   读库的内容都不错,感觉09年的最好
  •   他们
    20世纪20年代的他们被称作无产阶级、工人阶级
    1949年做了新中国的主人
    现在,他们是民工。
  •   一口气买来五本<<书库>>.源于在媒体上看到过对此书的介绍,还有编者编这样一本期刊读物的用意与定位.感觉应该就是我需要的那种读物吧.有思想.有故事.有知识.轻松.优雅.干净.尤其是干净.0901期已基本读完了.每篇都没有错过,尽管有些内容那么的生疏,还是喜欢读下去,原因就是能收获一点点不曾了解的东西,恰到好处.总之很喜欢这本书.计划将已出版的各期都购齐,慢慢欣赏.
  •   读库出品
    必属精品
  •   连续几本我都有点失望了,这本让人眼前一亮,一下子就看得那样深了。特别是小画书,看一会儿笑一会哭一下,老六就是老六。
  •   关于这套书,我想说的可能很多。至少内容不错,已经经过了甄别与挑选。虽然好像重复阅读的价值不大,但要分享绝对是值得的。
  •   一如既往的品质,总有好玩的文章。很喜欢《生于六十年代》,虽然本人生于70年代。如果你喜欢悠闲地看有意思的书,推荐!
  •   这套丛书选材新颖,视角独特,是我最欣赏的一套系列丛书。谢谢丛书的编辑们,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为读者带来更多的好文章。
  •   值得拥有。总有你喜欢的文章
  •   最近把原来出的都买齐了,没事就看看,觉得很多文章还是很有档次的,虽然有些是随笔但是显得很亲切,就像自己写的。
  •   很满意,不是一般的好。但后半部分选稿不太喜欢。
  •   这本书一系列都很好,每一篇都是精挑细选,很值得去读一读~
  •   无论纸质还是书的内容都很好,以后会继续购买。
  •   最近在书市看到了,然后就订了一本,果然不会失望.
  •   我相信买这本书的人都是了解的人,所以一切尽在不言中。
  •   很好 可以了解到 不同年代的各种事情
  •   送货快,价格便宜,东西好。推荐购买!包装很好 书的内容很精彩。
  •   这样的书,能让人心情沉静,一壶茶一本,静静度过一个下午.读这样的书,是享受
  •   都是 很好的精品文章 值得收藏
  •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杂志书看的出来书中的内容是主编老六精心编辑的一本好书期盼09020903090409050906
  •   文章插图很不错,装帧设计都很用心,里面的文章也很好。老六加油。
  •   版本,包装,印刷都很好!推荐!
  •   看了推荐来买一本看看,很精美,内容也很不错~~~
  •   为了凑齐全套买的,真的好 ~!~!·
  •   说是杂志,其实更像一本书,包罗万象又深刻的书,相当的不错,看杂志就该看这样的
  •   价格不能再便宜了!!!
  •   老六整的还行
  •   14.7元买的
  •   非常具有时代色彩的好书,有料!
  •   有连环画的感觉。而且,似乎很多70's80's都能有所共鸣。看来以前的代沟是10年20年一代。现在是三年一代
  •   haodeduole
  •   偶然知道了期刊《读库》,购来一阅。以下是0901期中的全部文章。01-56电影编剧的秘密(续)剧作家芦苇的采访录。涉及电影背后的许多内幕,关于编剧、导演、演员和主管部门的幕后信息,信息量大,有看头,为此我认为《读库》值得一读。因为是0804期的续,所以决定继续购读。57-131我是六零后此文吸引我是因为它的题目起得好。最早用年代来标签一个年龄层好像是从“八零后”开始的,后来又有了“九零后”,将来还会有“零零后”。因为这些后生在我眼里都是“小孩”,所以一下子看到“六零后”的称呼,觉得自己也年轻了许多,与后生们之间的“沟”也浅了些许。文章是荆方女士的图文作品,写的都是我们那个年代儿时的情景,很有同感,读后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132-142他们一个仔细策划好的行为艺术。通过4、5个参加奥运场管建设的农民工组成的宣传小组来体现人人参与奥运的主题。我却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尤其是不同层次的人在文化方面的差距。他们朴素,但他们更自私、狭隘。143-162一座墓园,两个女人163-177刻小说的人关于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生活、家庭及其他。我很少看小说,对此不太了解,决定有机会读读他的小说集《大教堂》。178-193对梦的蓄意投奔六、七十年代是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事实可以根据政治的需要被夸张、抹杀甚至歪曲,而如今的许多文化名人也曾经在其中扮演了不该扮演的角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194-203昨眼夜我梦见了乔希尔一位美国20世纪20年代被蓄意陷害的工运歌手,曾经用歌声鼓舞无产者们为民主和自由奋斗。当今世界的民主环境的养成离不开“乔希尔”。204-220罗斯科:绘画当为奇迹221-229棋士介绍一位美国画家和日本将棋手,对不上眼,略过。230-317丑年记忆一种很好也很特别的回忆历史的方法。用生肖年的方法来回忆过去60年新中国的变迁比传统的逐年记录的办法更有看头,因为一年的变化不足以体现社会发展的速度,而每过12年的变化应该比较能说明问题了。好象有一部纪录片也是采用了这种记叙的方式,很不错。
  •   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读库0906》上荆方的《我是六零后(续)》后才又买的这一本。最喜欢的就是这篇文章了。据说《读库》是小资,那什么是大资呢?对于卡佛不了解,在这之前基本没听说过,鄙人孤陋寡闻,没办法。看了这两篇文章后也不感兴趣。第一篇文章中的错误已经有人挑出了一部分,还有就是卡佛第二个媳妇的家说在“太平洋西北岸的华盛顿州”,但据我所知太平洋西北岸是俄罗斯,这个错误出现了好几次,编辑对这篇文章看得很不认真。芦苇编辑说中国的历史故事多如牛毛,但是没有一个电影拍历史故事拍得好的,我深表赞同。真不明白这些导演为什么还要拍那些稀奇古怪的古装戏。有的人出名以后就不厚道了,这是芦苇表达的。最后一个长篇大概和一个电视节目有关,但给我的感觉不怎么样,陈晓卿大概还是比较适合写美食。现在做这么大的题目还是不合适的。这期喜欢的文章不多,但对读库整体还是比较喜欢的。
  •   老实说,自己还是个孩子,买第一本读库,仅仅是因为喜欢那种小资的感觉。但是书拿到手,看到老六对这本书的倾心,着实感动了。书中的很多事儿似乎就像是老相簿,静静地躺在世界的角落。只是我们太匆匆,那些事儿就被我们忘记着。而有天闲了,坐下来看读库,那些温暖美好的事儿,开始闪烁着光芒。《我是六零后》这篇文章是我和妈妈一起看的。妈妈是六零后,我是九零后。两个年代的人在一起,共同寻找属于我们共有的童年的快乐,然后在寻找中,细细地抚摸着历史的脉络,看见了成长。那一盏灯下,和妈妈的共同回忆,让我们不知不觉,走过了一段路。还有《他们》,让我看见了我身边这些人们,虽然不曾有交集,却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让我看见了他们的世界,认识到自己的苍白和年少无知。生活之所以不单调,是因为有不同的人,给你不同的启示。抗议歌手,在这个和平的世界里,大唱爱情和温柔的岁月里,我们可曾记起,那段不为人知的动乱年代,音乐也是一种斗争方式。在那个年代里给那些大众的,不仅仅是一种宣泄和鼓舞。我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这些浅见,仅仅是浅见。
  •   书既能启迪也能误导,所以能希望看到的书都是好的。也因此编辑在选择文章时更需要注意留心,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书中一文祝勇《对梦境的蓄意投奔》中的疑问叙述,和事关人余秋雨在其新书《何为文化》中一文《投石问路》中有明确对峙,倘若编辑可以在发表时询问调查一番就好了,这样让读者去追寻实相,但前提是应该把双方都摆在读者面前。再次,作为读者无意评判事情本身,只是对当初所形成的概念意象而心感不安。真心的期望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倘若不能,只能自求多福,自己多提高自己的判断鉴赏力了,那还得感谢有这个机会了。虽然晓得本书编辑可能性很少能看到,但是希望能够给同样喜欢读书的同伴说一些个人感悟想法而已。
  •   购买读库约有一年了,这次买的0901内容还不错,不少都很吸引人。比如:电影编剧的秘密、我是60后、丑年的记忆等,都蛮耐看的。当然,几遍艺术性论述文章也很不错,多花些时间研读一下也会很有裨益。
  •   读库很好,可是送来的书就很勉强了,满是折痕,也没有看到前边几位所说的书签。虽然勉强收下了,希望下次能注意一下。
  •   读库买了好几年了,一如既往的好看
  •   第一篇听芦苇讲编剧背后的故事很精彩让人印象深刻
  •   读库的每一篇文章都很好,一如既往
  •   从大一时在图书馆发现读库开始,就着迷了,但图书馆的进货速度实在是不敢恭维这次的内容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只是没有那张期待的书签,有些遗憾
  •   读库的质量还是可以的
  •   就是为了看:电影编剧的秘密。
  •   影像志的文章,在读库上看到多次了,这次是这期中我最喜欢的一篇
  •   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   仍然是喜欢~很好的书
  •   每两个月出版一本,文章值得慢慢品位
  •   爱不释手,值得收藏。选材广泛,设计精良。老六辛苦,仍需努力。
  •   书质量不错,值得收藏。
  •   纸张挺好,字迹清晰,看起来不费劲
  •   真的是好
  •   书有点脏,其他的还不错.
  •   好书值得推荐给朋友
  •   前面那本还没有看完呢
  •   我也未见到书签
  •   好书,就是价格偏贵!制约销量
  •   读库系列总体水平还是能够说理想的,可以看出老六对于配音演员和连环画的偏爱,这一系列过多地占据了读库的版面,不知道以后能否有所改变。文艺其实有多方面,好像是刻意的小众,让这本书离大气还有些距离。
  •   至少只是我不太喜欢其中的选材风格,风格太推脱
  •   还不错的书 便宜点就好了
  •   比较小资的书,但是是不一样的小资
  •   一如既往的风格,也可称佳。
  •   类似&#34;读书&#34;类杂志。没事看看。
  •   张立宪是否已江郎才尽了?
  •   这期不精采,至少我不爱看。
  •   封面不好,有折痕。
  •   买之前害怕会比较旧,收到以后发现书都很好,无损毁。
  •   在散文杂著的合刊里面个人觉得读库确实是做得非常不错的,这次在亚马逊补购的09年一套,全新包装,里面无折损。
  •   商品非常好,是今年发现的最好读物
  •   读库,内容丰富,很值得阅读、收藏。
  •   本身书的内容就很丰富,涵盖面很广,打折时候买的,有些文章写的非常不错,值得购买
  •   一如既往地好!不错!!
  •   服务很满意,书的内容与印刷质量一如既往的好。
  •   不错的书,一直在买,装帧简单但有质感,内容都选的不错
  •   虽然是文章集锦,但搜集的文章都是比较有内涵的。不过我只对关于国内的文章比较感兴趣。
  •   不管是质量还是文章都是非常好的。
  •   确实是国内顶尖的出版物
  •     1、这本好几篇写往事的,仔细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就是个屌丝三线小城市啊。可惜借我书的同学都还没出生,看到只能臆想了:)
      
      2、余秋雨&陈逸飞,这俩时代的投机分子,海派知识分子真叫人不齿。时代变迁,他们依然耸立潮头,而往事已少人记得。
  •     我们一家是《读库》的忠实读者,我们今年上八年级的女儿,每天写完作业后,也会抱着一本《读库》,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  每晚读到高兴处,会读出声来,然后发表一通评论,从未有一本这样的书会这样让我家如此具有阅读气氛,既彼此增进了解,又各自有所得。
  •      看 了09年的6本读库,觉得爱上了六七十年代。作者们写这些写的很实在,现在的书不知怎么的总是浮夸漂在半空中。有年纪的人写的文章有不觉得倚老卖老,而是娓娓道来,让人觉得那些年代就在眼前。
  •     广州-福州,倒回来,福州-广州。两个全程加起来三个小时;包括机场候机等等琐碎时间,刚好把0901读毕。
      吸引的第一篇是芦苇老师讲电影编剧,专业却不乏趣味,让我们知道张艺谋成功的奥秘。
      其实一直知道《读库》这个品牌,但第一次这样的详细品味,有意想不到的快慰。编者善于把读者心理的了解,转化为不同层面文章的编辑。
      ……
      现在开始读0902了。第一篇讲五四精神,已经大呼过瘾——陈独秀:“(近代民主政治)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
      到现在记录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却想不起来0901借给谁了。想不起来了。
  •     1、《电影编剧的秘密》很有意思,让人感到这个行业的艰辛和追求;
      2、我是六零后……让我感到谁写回忆小时候的东西都能写得像王朔和桑格格;
      3、丑年记忆依然当做细腻的历史故事来读……轻松。
      其他的不写了,我水平低……
  •      这本书这类书我都是第一次接触到
      
       刚从朋友处拿到手时完全不知道这是本什么书,权当是散文,随记之类的,用来在路上打发时间,扩充视野而已.
      
       这本书对我来说,相对生涩.首先读的是我是60后.很生活很质朴很随性,还有那可爱的插图.80后的和我那60后的生活原来也有相同的生活片段和回忆,猪油渣,公共澡堂,假领.
      
       他们像是文学纪实,民工与奥运.就算是真的看过一次奥运也改变不了民工自己的命运.
      
       再读的就是丑年记忆了,我对49,61,73年的事没太大兴趣,那个年代里面太多的口号,上刚上线很不喜欢.相对而言,现在的生活是太丰富太幸福了吧.仔细看了下85,97,以现在成年的视角去看我出生后中国那两年发生了什么事,有点意思.
      
       卡佛这人我以前没有听说过,原谅我的无知吧.我不在意他的文学成就,我想知道的是,如果没有他前半生的窘迫和与前妻的感情生活,能成就他的文学成就吗?
      
       其实的几个我硬头头皮也读不下去了,实在是太生涩了
  •     我们都是六零后
      里面的很对内容让人似曾相识,读到中间发现原来作者自小是在开封长大得,童年回忆里对开封也自然是充满着无限得感情。
      我虽然没有在开封长大,但去在那里上学多年,自然也是有很多感触。
      读罢,有别样的感触。
  •     是听秋薇姐说这书不错,因为她是我心中的一个文人,因此,我也决定看看。
      刚开始看此书的时候觉得很过瘾,因为很久都没有看过这类型的书籍了。讲的东西都很实在,朴实,貌似让我很快的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
      最喜欢的要数那个我们六零后啦。我是80后的,不过看了之后,总觉得我也是60后的一般。很多情节,也是我小时候所有的。看了之后,更加的理解父母的一些话语与行为了。图片也很可爱,虽然都很不形象,但是的确很搞笑。还有卡佛,我觉得他好帅,哈哈哈~~~
  •     《我是六零后》从风格上来讲很跳跃,总书的整体性上讲,可以说是不很协调。但是也是蛮有趣的。虽然我不是60's,但是有一些事情是在任何年代都有可能经历的。
      有人说这样的文章没什么营养,不适合放在《读库》里面。
      的确,这既不是反映六十年代的历史文献,也不是微言大义的回忆录。但是描述已经存在过的事物的角度有很多种。作为此时对过去的阐述,在将来必定成为需要再解读的历史阐释。从中我们看到了两段历史,一个是六十年代的作者的经历,另一个是作者在今天回忆六十年代自己生活的过程。两段彼此交织,未必准确到细节。但对个人体验来说,确已足够。
      因为这篇文章印刷出来的目的不是供读者在进行历史解读时用来参照。更多的是在和作者一同体验回忆的乐趣。
  •     看这期读库的同时在看《侯孝贤的电影讲座》,与芦苇完全相反的方向来阐述电影。侯也承认,做他这种电影的人全世界也就小津、布列松等寥寥二三人而已。而我,为什么就这么喜欢这二三人呢?!
  •      我的床头一直有它的系列。不一定时时看,但拿起他读时,心里是有一种喜悦的。
       也喜欢他那老老实实的样子,有一种质朴的书味。就像那种喜欢穿小黑礼裙的明星,在众生纭纭里不是很打眼,却也很耐看。
  •     刚刚在和印度阿三吵过架的中午读完了这篇文章,觉得无数言语呼之欲出,却毫无头绪
      
      回头一定要写篇评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