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棺材之谜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美] 埃勒里·奎因  页数:383  字数:224000  译者:王敬之  
Tag标签:无  

前言

埃勒里·奎因,美国推理小说的同义词,黄金时代三大家之一,推理王朝的建立者。埃勒里·奎因是一对表兄弟合用的笔名。这对表兄弟在美国纽约出生。表哥是出生于一九0五年一月十一日的曼弗德·里波夫斯基,表弟是出生于同年十月二十日的丹尼尔·纳森。成年之后,表哥改名为曼弗雷德·班宁顿·李,表弟改名为弗雷德里克·丹奈。李和丹奈虽是兄弟,性格却截然不同。李内向沉稳,是个智慧型的学者;丹奈则张扬热情,拥有发泄不完的能量。两个人碰到一起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争吵,而且一吵就是几十年。李说过:“基本上,我们对于推理小说的看法完全不同。”丹奈则说:“我们对任何事的看法根本上都不相同。”就是这样一对冤家,却成为了推理小说创作领域的第一搭档。一九二九年,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参加一次推理小说征文大赛。两人用几个月的时间便创作了一部名叫《罗马帽子之谜》的小说。他们将小说里的侦探命名为“埃勒里·奎因”,并同时将这个名字作为笔名,署在小说之后——这是推理小说创作历史中第一次出现作者与侦探同名的情况。在这次合作中,丹奈负责核心诡计的构思和人物的设置,李则负责将表弟的构思润色成精彩的故事,这种合作模式堪称创举。这对表兄弟出色地完成了这部处女作,小说一举夺得征文大赛桂冠。随后,这对表兄弟一发不可收拾,以每年一至两部的创作速度,先后创作了几十部经典的椎理小说。其中的九部“国名系列”作品和四部“悲剧系列”作品被视为古典解谜推理小说最高水平的代表,是后人难以逾越的杰作。埃勒里·奎因的推理小说注重逻辑,崇尚公平性和解释的唯一性。这对表兄弟对自己作品中的谜题设置拥有强烈的自信,他们从来不屑于误导渎者,从来不向读者提供无用的信息。每当故事进行到高潮,埃勒里·奎因总会以“挑战读者”的方式与读者一决高下,而这挑战通常都以读者心悦诚服的失利告终。“挑战读者”的设置,也因此成为了奎因作品的商标和世界推理小说历史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桥段。埃勒里·奎因没有让推理小说的辉煌仅仅停留在创作上。一九四一年,他们创办了《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这是足以比肩推理小说创作的一项丰功伟绩。弗雷德里克·丹奈一开始就提出了杂志的明确目标:为了“将推理小说作家的眼界提升到真正的文学水平”,为了“鼓励同行中好的作品并为之提供展示场所”、为了“发掘立志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的新作家”。无数的推理文学爱好者通过这本杂志被读者接受,成长为推理小说大家甚至文学大师。例如拉丁美洲文学的代表人物博尔赫斯的处女作就发表在这本杂志上。时至今日,《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依然是世界上最专业,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推理文学杂志。在不休的争论之中,这对表兄弟走过了近五十年的合作之路。在这半个世纪里,他们的作品行销全球两亿余册,三度荣获推理小说最高荣誉埃德加·爱伦·坡奖。一九七一年四月三日,曼弗雷德·班宁顿·李去世;十一年后,一九八二年九月三日,弗雷德里克·丹奈长眠。但奎因未死,王者永存!

内容概要

一位著名艺术商去世,遗嘱却离奇失踪。埃勒里•奎因介入调查,发现其背后蕴藏着更大的阴谋……

作者简介

埃勒里·奎因(ElleryQueen),推理小说史上一个非凡的名字,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Lee,1905—1971)这对表兄弟作家。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名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柰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迄今仍是最专业、最权威的推理文学杂志之一;他们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与约翰·狄克森·卡尔、克雷顿·劳森等推理大师交流、切磋……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为成就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书写了浓墨重彩。

书籍目录

案件中的重要人物序第一部分 第一章  坟墓 第二章  搜寻 第三章  谜 第四章  闲话 第五章  身后之物 第六章  掘墓开棺 第七章 证据 第八章 被杀? 第九章 情况 第十章 预兆 第十一章  先见之明 第十二章 事实 第十三章  调查 第十四章  字条 第十五章  迷宫 第十六章  发酵 第十七章 瑕疵 第十八章 遗嘱 第十九章 泄露 第二十章 算计 第二十一章  日记第二部分 第二十二章  疑无路 第二十三章 奇谈 第二十四章  物证 第二十五章  多此一举 第二十六章  豁然开朗 第二十七章  电报往返 第二十八章  请求 第二十九章  收获 第三十章  小考挑战读者第三十一章  结局第三十二章  埃勒里露头角第三十三章  真相大白第三十四章  推原论始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坟墓“无论研究科学、研究历史、研究心理学,还是研究任何学问,只要透过表面现象进行一番思考,总能发现事物并非如其外貌所呈。美国杰出的思想家洛厄尔 说过:‘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我认为犯罪学的研究也不外乎此理。“人心是可畏的,人心是曲折的。只要稍生偏差——哪怕偏差小得连一切精神病学的现代化仪器也都无法测知——其后果亦不堪设想。谁能说清动机?说清感情的冲动?说清思维的过程?“我研究难测的人心已经记不清多少年了,对此略有粗浅的体会。我的赠言是:使用你的眼睛,开动上帝赋予你的脑子,可永远不能掉以轻心啊。犯罪行为只有模式,并无逻辑。你的任务就是抓住纷纭现象,理清一头乱发。”——引自费洛伦茨·巴赫曼教授1920年在慕尼黑大学“应用犯罪学”讲座上的闭幕词剪报乔治·卡基斯心力衰竭去世 享年六十七岁世界知名艺术品交易商兼收藏家 三年前双目失明乔治·卡基斯,本市声誉颇隆的艺术品收藏家、鉴赏家和经营者,卡基斯收藏品总库的创办人,久居纽约的卡基斯家族的最末一代,于星期六早晨因心力衰竭,殁于私邸的书房内。享年六十七岁。虽然卡基斯先生由于内脏之疾而杜门不出已有数年之久,但是死讯出人意外。据其私人医生邓肯·弗罗斯特大夫讲,他因内脏疾病引致双目失明。乔治·卡基斯常住纽约市,历为美国购进了若干无上贵重的艺术珍品——这些珍品现在有的在博物馆,有的在他主顾的手里,也有的保存在第五大街他自己的收藏品总库里。他身后亲人只有一个妹妹德尔菲娜,是卡基斯收藏品总库经理吉尔伯特·斯隆的夫人;还有一位艾伦·切尼,是斯隆夫人与前夫所生的儿子;还有一位堂兄弟季米特里奥斯·卡基斯——上述这几位都寓居纽约市第五十四东大街十一号死者的宅邸中。兹定于十月五日星期二出殡下葬。遵照死者生前经常表示的意愿,仪式从简,不邀请外人参加。坟 墓卡基斯案件一开始调子就是阴郁的。它以一个老人之死作为引子,这从下文来看极为恰当。这个老人的死亡,就像对位音乐一样,与那接踵而至的葬礼进行曲的错综复杂的韵律丝丝入扣,在那葬礼进行曲中显然缺乏悼亡伤逝的悲哀旋律。管弦乐在曲终高奏出罪恶的强音,这支挽歌在其最末一个不祥的音符消逝以后很久,依然回响于纽约人的耳际。毫无疑问,当乔治·卡基斯心力衰竭而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是一首谋杀交响乐的主题序曲,埃勒里·奎因更是没有想到。甚至不妨作此推断:埃勒里·奎因知道乔治·卡基斯之死,是在这个老瞎子的遗体以最正常方式安葬于每一个人都认为理所当然是其最后安息之地的三天之后,直到那时,这件事才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报纸最初报道卡基斯死讯之时——埃勒里对报章杂志一向漫不经心,所以并未看到这则讣告——也根本没有理会到死者墓穴的方位大有文章可做。只有老的《纽约方志》上刊载着一篇与此有关的别致的杂记。卡基斯在第五十四东大街十一号的这座渐趋衰败的褐色砂石的建筑物,与一个年深月久的教堂比邻,教堂前门对着第五大街,第五大街与麦迪逊大街之间这片地皮由教堂占去一半,教堂北倚第五十五大街南临第五十四大街。在卡基斯家与教堂的主体建筑之间,是教堂的墓地,这是本市最古老的私人墓地之一。死者遗体所归葬的正是这块墓地。卡基斯家族作为这个教堂的教区居民,几乎已有两百年了,他们不受禁止在市中心下葬的卫生法约束。他们之所以有权安息在第五大街摩天楼的楼影之下,是由于他们历来拥有教堂墓地中的一座地下纳骨所——这种纳骨所不会被过路行人看见,因为墓口全都离地面三英尺,教堂墓地的草皮上丝毫看不出石碑的痕迹。葬礼是静悄悄的,没有泪水,不事张扬。尸体上涂沫着防腐香油,套上了夜礼服,盛入一口乌黑光亮的大棺材,安置在卡基斯家一楼客厅的棺架上。丧礼由隔壁教堂的约翰·亨利·埃尔德牧师主持——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埃尔德牧师的布道演讲以及实际上是一些嬉笑怒骂的文字,总是在大主教教区的报纸上以显著地位刊登出来。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场面,也没有发生歇斯底里,只有死者的管家西姆斯太太全力以赴地表演过一次很有特色的昏厥。然而,琼·布莱特后来追述说,总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我们也许可以认为,这是出于女性直觉中的高等性能,医学界人士往往把这种高等性能说成是纯粹的胡闹。不管怎样吧,她板起了脸,用英国式的古怪口吻,描叙当时“气氛中带有紧张”。是谁引起紧张,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些人应对这紧张负责——如果确实存在着紧张的话——她说不上来,也可能是不愿意说。恰恰相反,一切都似乎很顺理成章,有着恰到好处的亲切而未迸发出来的哀愁。譬如说吧,简单的仪式结束之后,家族成员们以及疏疏落落的在场的朋友和仆从,都列队走过棺材,最后一次瞻仰遗容,而后矜持庄重地各回原位。形容憔悴的德尔菲娜哭了,但她哭得雍容华贵——一滴眼泪,轻轻揩拭,一声叹息。那位人人都管他叫“呆米”的季米特里奥斯,直勾勾地呆望着,仿佛是被棺材里他那位堂兄的平淡冷漠的面庞吸引住了。吉尔伯特·斯隆拍拍他妻子的胖手。艾伦·切尼脸色微微发红,双手插在上装的口袋里,怒视着上空。卡基斯美术陈列馆的馆长纳奇欧·苏伊查,一丝不苟的丧礼打扮,无精打采地站在角落里。死者的法律事务代理人伍德拉夫鼻子里唏嘘作响。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无懈可击。于是那位名叫斯特奇斯的愁眉苦脸而精于业务的殡殓承办人,处理了尸体,手脚麻利地钉好了棺材盖子。除了组织最末一次绕棺一周这件乏味的例行公事外,再也没有什么了。艾伦、呆米、斯隆和苏伊查排列在棺材两侧,等那陈规旧套的一番折腾平静下来之后,把棺材扛上肩,殡殓承办人斯特奇斯全神贯注地照料着,埃尔德牧师喃喃有辞地祷告一番,然后这一行人稳步走出了住宅。埃勒里·奎因后来肯定地说,琼·布莱特是一位非常细心的年轻女士。如果她感觉出“气氛中带有紧张”,那么确实在气氛中带有紧张。然而在哪儿呢——从哪儿来的呢?很难确凿指出某个人。也许是来自大胡子的沃兹大夫,他与弗里兰太太排在行列的尽头。也许是来自扛棺材的那几位,或者来自与琼一起跟在他们后面的人。事实上也可能就来自这所住宅的本身,是由于西姆丝太太在自己床上嚎啕大哭,再不就是由于男仆威克斯在死者书房里楞头楞脑地抚摸自己下巴这样一些简单情况而产生的。这当然并没有给出丧队伍造成障碍。一行人不从前门走上第五十四大街,却从后门走进长长的后院,这个后院被第五十四大街和第五十五大街的六户人家团团围住,成为这六户人家的专用胡同。一行人朝左转,穿过后院右侧的门,就到了墓地。过路的人,以及像苍蝇那样被吸引到第五十四大街上来的瞧热闹的人,可能都有上当之感,之所以选择这条非公共道路去墓地,无非为了使他们上当罢了。大家紧贴住顶上有尖钉的围墙,透过铁栏杆向那小小的墓地张望;人群当中有新闻记者,还有摄影师,每一个人都安静得出奇。悲剧中的演员们对观众毫不介意。一行人越过了光秃秃的草皮,与另一小队人会齐了,这队人围绕着草地上一个长方形墓穴,以及一堆精确地挖起的泥土。在场的是两个掘墓工——斯特奇斯的助手——以及教堂司事霍尼韦尔;还有一名小老太婆,戴着一顶稀奇古怪的过时的黑色女帽,正在揩拭她那双晶莹的粘膜发炎的眼睛。如果我们相信琼·布莱特的直觉的话,那么,紧张依旧存在着。然而随后的一切,如同以往的一切一样的无懈可击。那老一套的陈规矩、旧仪式;一个掘墓工向前伛着身子,紧握住平嵌在泥土中的生了锈的旧铁门的把手;死气沉沉;棺材缓缓下降到四周砌着旧砖的墓穴里;工人们转动起来,发出几个低而急促的字音,棺材向一边慢慢移动,再也看不见了,它已进入地下纳骨所的许多壁龛中的一个;铁门铿铿地关上了,上面覆盖住泥土和草皮……不知怎的,琼·布莱特后来在谈到她对当时的印象时讲得很肯定,说气氛中的紧张不知怎么的就不存在了。第二章 搜寻只有在送葬队伍从后院循原路回到住宅之前的这段短时间里,才不存在那种紧张的气氛。它接着又出现了,还紧跟着一大堆扑朔迷离的事件。要到很久之后人们才会对其起因恍然大悟。出事的第一个讯号,是死者的法律事务代言人迈尔斯·伍德拉夫嚷嚷出来的。情况至此变得清晰明显了。埃尔德牧师已经回到了卡基斯家慰问生者,尾随其后的是教堂司事霍尼韦尔,此人短小精悍,熟练教堂事务,到处钻来钻去。在墓地与这一行人会合的那位两眼水汪汪粘膜发炎的小老太婆,自然跟着大队人马一起回来,现在也在客厅里,用一种吹毛求疵的神情打量着空空如也的棺架,殡殓承办人斯特奇斯此时正和助手们忙着收拾他们以前所布置的阴森场面。没有谁把小老太婆请进来;也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出现,不过那痴头怪脑的呆米可能不在此例,他用一种似乎理智的目光厌恶地盯着她看。其余的人有的坐了下来,有的懒洋洋踱来踱去;很少有人讲话;除了殡殓承办人及其助手之外,看来人人都是无所事事。迈尔斯·伍德拉夫也跟别人一样地坐立不安,他想要排遣这一段下葬以后的尴尬时光,就踱进了死者的书房,据他后来说是漫无目标的。男仆威克斯慌忙站起身来,好像刚才在打盹。伍德拉夫摆了摆手,并且仍然是百无聊赖地信步穿过房间,走向两个书橱之间的一堵墙壁,卡基斯的保险箱就嵌在这里。伍德拉夫斩钉截铁地声称,他当时拨动保险箱上的号码盘,选定数字组合,打开厚实的小圆门,这纯粹出于一种机械式动作。他事后断言,自己当时绝未打算寻找它,更想不到它会遗失了。要说呢,就在送葬行列离家之前的五分钟他还看到过它,实际上是用手触摸过它!然而事实却是:伍德拉夫的的确确发现它连同盛放它的铁盒,一起不翼而飞了;无论这是事出偶然还是事出有因——这个成为警告讯号的发现,很像那《重复的故事》 ,引起紧张气氛重新出现,紧接而来是一系列可怕的事件。伍德拉夫发现它不翼而飞之后的反应,是颇有特色的。他转身冲到威克斯面前,威克斯简直以为他突然发疯了,他高声吼叫:“你碰过这保险箱吗?”威克斯结结巴巴地说不曾碰过,那时伍德拉夫已气喘嘘嘘。他急得昏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你在这儿坐了多久?”“先生,送葬队伍离开这里到墓地去的时候,我就坐在这儿了。”“你坐在这儿的时候,有什么人到这屋里来过?”“先生,一个人也没来过。”威克斯这时惊慌起来了,粉红色头皮后面那一圈斑白头发披散在耳朵上,颤颤发抖。老威克斯愣住了,他从伍德拉夫那种盛气凌人的架势中,看出必定发生了什么大事。伍德拉夫凭他那大个儿、红脸、粗嗓子,把这老头吓得眼泪汪汪。“你在家睡大觉!”他咆哮如雷,“我进来的时候你睡得好香!”威克斯瓮声瓮气地说,“我才打了个盹儿,先生,真的,先生,才打了个盹儿,先生。我一刻也不曾睡着。您一进来我就听见了,不是吗,先生?”“唔……”伍德拉夫声调缓和下来了,“想起来大概是这样的吧。马上去请斯隆先生和切尼先生到这儿来。”当这两个人带着迷惘神情进来的时候,伍德拉夫正以一种救世主的姿势站在保险箱前。他一言不发,用盘诘审查的眼光逼视着他们。他立刻察觉出斯隆有点儿异样,但异样在哪里,他却说不上来。至于艾伦,这孩子仍像平常一样的愁眉苦脸,一近身,伍德拉夫律师就嗅出他口中的威士忌酒味极浓。伍德拉夫没有工夫多罗嗦。他毫不客气,指着那打开了的保险箱,用极为怀疑的目光打量这两个人。斯隆摇了摇狮子式的脑袋;此人趾高气扬,正当壮年,衣着讲究,打扮得极为时髦。艾伦一声不吭——耸了耸瘦削的双肩,无动于衷。“好吧,”伍德拉夫说道,“对于我,没什么损失。不过,先生们,我决心把这事搞一个水落石出。现在就进行。”伍德拉夫显得好像得意非凡。这所房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得听从他的召唤,全来到书房里。说来似乎是怪事,但却千真万确,那送葬队伍回卡基斯家还未满四分钟,已经被伍德拉夫全部集中到这块地毯上来了——全部,甚至包括殡殓承办人斯特奇斯和他的助手!不论男女老少,一个个都否认曾经从保险箱里拿过任何东西,甚至都说那天根本就没有走到保险箱那边去过,伍德拉夫听了也只好将信将疑。就在这样一个戏剧性的、有点儿滑稽的时刻,琼·布莱特和艾伦·切尼都起了同一个念头。两人同时夺门而出,你挨我挤地奔到大厅,又从大厅冲进了过厅。伍德拉夫厉声喊叫着,紧紧跟住他们,他也不知出了什么事。艾伦和琼合力拧开过厅的门,穿过了门厅,推开了那扇并未上锁的临街大门,他们脸朝着大街上那些微感吃惊的人群,这两人后面则紧紧跟随着伍德拉夫。这时琼发出清晰的女低音:“刚才半小时之内,有谁到这房子里来过?”艾伦也喊道:“谁?”伍德拉夫也不由自主地重复着这个字眼。一群记者正在人行道上朝关闭着的大门张望,其中一个愣小伙子应声答道:“没人来过!”另一个记者慢条斯理地说:“出了啥事啦,老先生?究竟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去呢?——我们不会碍事的。”街上观众之中也有人表示同感。琼很自然地脸红起来,用手撩了撩自己的褐发,下意识地整理着鬓脚。艾伦又喊道:“有谁出来过吗?”一阵雷鸣般的响声回答他说:“没有!”伍德拉夫干咳几声,这群众场面削弱了他的自信心,他怒冲冲地把这对男女青年赶回屋子里,然后小心翼翼地顺手锁上门——这次是两道门都锁上了。但伍德拉夫这号人物的自信心是不会长时间动摇下去的。他一回到书房,立刻恢复了自信,书房里的人,有坐着的,有站着的,都惘然不知所措。他向他们厉声发问,连珠炮似的一个接着一个,而当他发现这一家上上下下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保险箱的号码组合时,他失望得几乎吼叫起来。“好吧,”他说,“好吧。这里有人在使坏。有人撒谎。不过我们很快就能查清楚的,很快,我敢这样说。”他在这些人面前踱来踱去。“我跟你们打开天窗说亮话。这是我的责任——我的责任,你们应该明白。”每个人都对他点点头,就像一套洋娃娃点头似的。“我要搜查这房子里的每一个人。说干就干。马上开始。”对这句话每个人都停止了点头。“唔,我知道这里有人不喜欢我这个主意。你们以为我喜欢吗?不过我无论如何也得这样做。它就是在我的鼻子底下被偷走的。我的鼻子。”讲到这句话时,不管场面多少严肃,琼·布莱特还是吃吃地笑了起来;伍德拉夫的鼻子确实在脸盘上占有一大块面积。把自己修饰得干净利落的纳奇欧·苏伊查微微一笑。“哦,如此说来,伍德拉夫,这件事岂非有点像儿戏吗?整件事也许非常简单明白。你是在把它戏剧化。”“你是这样的看法吗,苏伊查,你是这样的看法吗?”伍德拉夫把目光从琼身上移到苏伊查身上,“我看得出你不赞成搜身。为什么呢?”苏伊查哈哈一笑。“我是在受审吗,伍德拉夫?你控制些自己吧,老兄。你现在像个掐掉了脑袋的小鸡。说不定,”他单刀直入地说,“说不定你是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曾在葬礼前五分钟看见盒子在保险箱里。”“错觉?你是这样的看法吗?等到从你们这些人里挖出一个贼的时候,你们就知道这不是我的错觉了。”“不管怎么说,”苏伊查露出雪白的牙齿说道,“我可不吃这套高压手段。不信——你倒来试试看——来搜搜我试试,老头儿。”到了这个地步,不可避免的事发生了:伍德拉夫完全失去了自制。他怒不可遏,大发脾气,扬起了大拳头,在苏伊查削尖的、冰冷的鼻子下面摇晃着,并且唾沫飞溅地喊道:“上帝啊,你们瞧我的!老天啊,让我给你们看看什么是高压手段吧!”到最后,他终于做了其实一开始早就应该做的事——抓起了死者书桌上两个电话筒之一,激动地拨号,结结巴巴地跟那瞧不见的接电话的人对讲,然后把电话筒“砰”地一声放下,用一种幸灾乐祸的口吻对苏伊查说:“等着瞧吧,瞧你会不会受到搜查吧,我的朋友。根据地方检察官桑普森的命令,这所房子里的每一个人都不许离开房子一步,听候检察官办公室派人到这儿来!”

编辑推荐

《希腊棺材之谜》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希腊棺材之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8条)

 
 

  •   我昨晚刚读完《希腊棺材之谜》。掩卷之余,我不禁感叹:埃勒里.奎因实在太有才了,太鬼才了,想像力太丰富了。尽管我一开始就投入了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全面调动我的大脑神经,一字一句的研读,反复的回看、推敲……但在他独创的“挑战读者”写作方式面前,我这个被挑战者真的是败得一塌糊涂,我想每位自以为是的读者最终都会落得象我一样的下场。一开始我读到脏茶杯、领带颜色的情节时,就得意地把卡基斯列为凶手,但我错了。错了一次,我不甘心,继续接招。凶手一共设置了四个“替死鬼”,每次我都**了,每次都还自以为聪明,特别是最后一个“替死鬼”—诺克斯,我认为不会再错了。在这当时,奎因在“挑战读者”章节自信地写道:“好吧,读者诸君,也许你自以为解决得恰到好处,却不料你已上了大当啦!”“我至至诚诚地斗胆进言:你且看仔细,去伤伤脑筋吧!”果不其然,到头来,凶手另有其人,是之前打破脑袋也想不到的副检察官佩珀。“除了上帝和埃勒里.奎因才知道故事的最终结局”,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也是全世界被挑战的读者心悦诚服的心声。此书情节可谓一波四折,奎因的推理过程也是山穷水尽之时又柳暗花明。《希腊棺材之谜》不愧是易中天推荐书单中的第一本书。
  •   《希腊棺材之谜》我花了一个下午加半个晚上才看完,无可否认这本奎因的注明著作、易中天书单第一本书,对于我这样的初级推理迷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五十四号大街上的诡异谋杀案,介于此案所涉及到的巨大财富,以及众多涉案人员错综离奇的身份,此案的侦破过程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面对狡猾的罪犯,奎因是怎样抽丝剥茧找出事实的真相?在书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精彩的解答,在此我不想剧透,只想说,这本书的情节设置简直是棒极了!

    记得书的首页对作者做了介绍,奎因是两个表兄弟合用的笔名,与书中侦探的名字相同。表弟负责将剧情设置好,表哥则负责将剧情加以润色成书。这两位天衣无缝的合作是显而易见的,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此,我可以想象,最开始在表弟“丹奈”面前的纸上,也许只有卡基斯、斯隆、格里姆肖、诺克斯、佩柏、奎因这几个主要的角色和一宗财产争夺案。此后为了丰富剧情,制造悬疑,斯隆太太、布莱特小姐、奥兹医生、弗里兰太太等一干人物才出场,并带来了一些桃色剧情。要说起来,就算 在悬疑的故事,缺少了桃色,也会相对乏味和单薄的。

    而表哥“李”则充分的在这一干人等上做文章,为他们的性格而度身订造了各种穿衣打扮发型语气等等,剧情固然重要,这种惟妙惟肖的刻画更是不可或缺。而剧中一些细节的逐一透露和不攻自破,也经过的巧妙的安排,使得剧情有张有弛,扣人心弦。


    介绍中还说,奎因总喜欢在最高潮的时候挑战读者,也总是以胜利的姿态笑到最后。我得承认,我被牵着鼻子走了~~其实我是动了脑筋在看书的,一边看一边去分析。当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认定凶手不是斯隆而是诺克斯,那时候似乎书中的侦探们都还蒙在鼓里,我不免沾沾自喜。但当谜底揭开,我不禁钦佩作者的安排如此巧妙,输的心悦诚服!


    此书为易中天书单第一本书,是有其必然原因的,挑战自己的头脑,看好的侦探书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   当我读一本侦探小说的时候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融入剧情这一阶段会花费很长时间,因为要去记一大堆人名,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另外还要仔细研究书中给出的地图。所以通常是在人物表和地图的页码处放一书签,边读边记。当然,这一阶段需要一定的耐性。《希腊棺材之迷》还好,开篇就弄出了一具尸体,并且设置了遗嘱离奇丢失的情节,从一开始就进入所谓“破案”阶段。读有的作品可就没这么好运了,给我打击最大的就是英国侦探女王克里斯蒂的那本《古墓之迷》,看了快一半了,命案也没有发生,丫的前戏实在太长点了!第二阶段:懒惰的猜测随着剧情的深入,读书的速度也开始加快,这时候开始加入了自己对凶手的猜测。当然这些猜测只是停留在脑海里的一些闪光,但根本不会把书合上,点上一根烟,如埃勒里那样陷入沉思。这时候的猜测是很主观,也可以说是天马行空的,所以很容易陷入作者精心设计的陷阱当中。第三阶段:迫不及待想要得知答案到了这个阶段,读书这件事已经欲罢不能了,管他是夜里12点还是怎样,非要一口气读完得知真相不可。这个阶段读书的速度是最快的,最终由侦探讲述整个案子经过的那段,读起来简直是一种精神的释放,那种感觉,socool!当然,有些作者的书是不会给我这种读书快感的,比如英国另一位侦探小说女作家米涅•渥特丝的作品,情节缓缓进行,穿插了太多感情戏,读起来不过瘾。还是古典主义推理更好看一些。我承认,《希腊棺材之迷》这本书里,作者把我彻底的愚弄了。卡斯基本人,斯隆,诺克斯,凶手三次栽赃,让我跟着情节大起大落,到最后我几乎已经认定诺克斯就是凶手了,只是想后面将用50多页来交代剧情是否大长了点,谁知道最精彩还在后面,正如埃勒里在书中所说:“在这件卑鄙龌龊的案子中,最骇人听闻的勾当还不曾爆发出来呢!”于是没过多久,埃勒里给了一个让我瞠目结舌的结果!(在这里我就不做过分的剧透了)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就如克里斯蒂的巅峰之作《罗杰疑案》一样,谁能想到凶手就是小说的叙述者“我”呢?奎因兄弟是对推理狂人,那种对细节抓的这么仔细的风格在其他侦探小说中是不多见的。《中国橘子之迷》中对作案手法的设计简直可以用“华丽”形容。但给我的感觉,作者对自己有超级自信,“挑战读者”环节的设置其实更象是在“嘲笑读者”:省省吧!你们这些人是不可能猜到凶手是谁的!就让我笔下那些具有超高智商的罪犯们一次又一次的愚弄你们吧!奎因的写作风格也很突出,如果说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经常性的飙出几句法语还能让人接受的话(毕竟比利时和法国是邻居),那埃勒里这个土生土长的纽约人经常说出一大串法语这个事实就只能说明了一件事:是作者的故意卖弄,炫技。书中的埃勒里经常引经据典,大部分都来自古希腊的文学作品,说明了奎因兄弟对欧洲古典文学的钟爱,当然,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最后用一句埃勒里在本书中的一次引经据典来结束吧,来自拜伦的《哈罗德公子》长诗中的一句话:“有了思维这个恶魔,就使人生备受折磨。”说的挺有道理啊!
  •   据说是最早被引进到中国的推理小说之一,著名翻译家的译品,真的是久仰大名,终于拜读了,可以说是不负众望的。奎因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侦探,尤其是和他父亲一起搭档,两人彼此支持,在言语上却相互拆台,让人读来忍俊不禁,比起一般的推理小说,国名系列的人物刻画都非常到位,形象饱满,即使是只出场半页纸的小配角也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所以,很多人都承认,就是单单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国名系列同样是出色的。当然,作为推理小说不能忽视它的逻辑诡计。希腊棺材之谜中遗嘱的凭空消失、棺材中神秘出现的第二具尸体、伪造的自杀现场、神秘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盗画贼、消失的名画,一切都是那么的离奇却又似曾相识。作为名作,希腊棺材被借鉴了太多次了,确实影响了读原作的兴致。但是,仍旧可以说,没看过该书就没有胆量自称为推理小说迷。
  •   希腊棺材之谜的经典的关键在于其不同于作者的其他小说是以最后的经典推理结案,而是在各位读者都还云里雾里时年少的艾拉里就发表了一段精彩的推理秀,虽然结果是错误的,但是过程很吸引人,最后结局仍给读者不少悬念,不得不说埃拉里。奎因确实是推理小说的大师,当之无愧的大师~!作者对于推理的缜密性严密性是过于常人的,看到了真正的推理,真正的经典,真正的大师!
  •   太棒了!如果钱德勒是以塑造了一个好莱坞式硬汉而闻名,而阿婆以各色人物的戏剧化描写见长,那埃勒里奎因无疑是以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取胜!高潮不断、步步紧逼、貌似了解了一切,最终答案永远在你想象以外,却那么自然而有理。要是喜欢被扼住咽喉的刺激,就来读埃勒里奎因吧!我已经订全他的国别系列和悲剧系列哈哈!
  •   非常喜欢奎因早期作品的风格,强大的推理,不可思议的谜团设计,希腊棺材,x和y的悲剧,是最爱了
  •   受推荐(不是易中天的)感染买的,作为一个侦探迷真是大失所望,感觉既不值得看,更不值得买。也许是不喜欢这种推理风格,反正熟读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或者柯南的读者应该都接受不了这种所谓的“推理”。首先是没有塑造出鲜明的侦探形象,那两父子模模糊糊、行事怪异,整篇全靠作者自说自话,这种叙事风格太落后啦,早在上世纪初作家都知道要采取限制叙事,福尔摩斯、波洛身边都有一个旁观者,由这个懵懂的旁观者讲出整个故事,大大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其次,也毫无悬念可言。这本书,所谓的悬念是在你看完全书后只感觉受到了愚弄,没有什么合理性不说,简直就是作者生拉硬扯出来的,怪不得有读者说“读了第一章直接读最后一章即可”,亏得书还如此之厚,真是浪费时间。想想看完《罗杰疑案》(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后一页的拍案叫绝,这本简直不值一提。看来我不会喜欢这个奎因的其他著作,绝不在他身上再浪费时间啦。
  •   这部书小时候家里就有了,是群众出版社出的,当时父亲非常喜欢推理小说,家里收藏了很多,基本都是群众出版社的,可惜里面很多经典的现在都没有再版了,如《猫知道》、《高层的死角》以及西村京太郎和森村诚一的很多作品,感觉很可惜,不知何时能再版。这部《希腊棺材之谜》也是绝版多年,而且家中那本后来被人借走,一直没能找回来,现在重新买到了,算是补上了心理的一个遗憾。单就这本书来说,也确实是非常经典,构思精巧,情节曲折,不看到最后很难猜出真相所在,确实是真正部推理杰作,不像现在的很多侦探小说在主角的个人魅力或者故事的玄幻性上做文章,少了些令读者参与其中破案的乐趣。如果喜欢推理小说,特别是传统的经典推理著作,不可错过这部,感觉情节比克里斯蒂的更紧凑,构思也不逊于克里斯蒂。强力推荐。
  •   本书是奎因第一时期里最长的一部作品,非常精彩绝伦——一般推理小说的谜题是越解越少,而本书是越解越多,愈加不可收拾!结局也是十分意外,所以强烈推荐!
  •   希腊棺材之谜——奎因的小说,儿子都喜欢看
  •   奎因的严谨推理是其最主要的风格之一,在书中,所有的线索都已给了出来,侦探并不比读者知道更多的线索,但看到最后之前,仍很难得出正确的推理。真相揭晓之后,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并打心底里对作者甘拜下风。
  •   我是本着和作者一块寻找凶手看这本书的,因为之前奎因的书只看过X的悲剧和Y的悲剧,这两本书很精彩,可以说是奎因的巅峰之作,但是主角不是奎因。这次我是冲着奎因来买这本书的,结果这本书的精彩毫不亚于他的悲剧系列,同时我也第一次看见奎因在案件中的活跃表现。虽然最后我还是陷入了作者的圈套中没有正确判断出凶手,但是最后跟着作者解谜的那种激动心情仍存在!这本书不愧是奎因国名系列中最精彩的一本!
  •   20多年前看《希腊棺材之迷》,那是年少的我第一次看推理小说,在紧张和喜悦中看完,没来得及重温就还给人家了,连作者名字都不记得;后来陆续看了许多推理小说,包括福尔摩斯和阿加莎,但一直没找到《希腊棺材之迷》,前几天在当当网找到,重读的感觉真好,译者出色的功力使得这部作品精彩异常;这些年阅读翻译作品的感慨就是,不了解译者的情况下,购买翻译作品风险很大,我曾买了全套贵州出版社的阿加莎作品,但我非常非常失望,平庸无味的流水线翻译水准使得这套书至今大部分未被翻看,至此我决不购买贵州出版社的任何书籍。所以,我要特别赞赞《希腊棺材之密》的译者:王敬之,由于你的出色翻译,使得书中人物和情节是那样精彩和吸引,让我带着期待的心情把书看完。
  •   原来听过有声小说,黄金时代三杰之一的奎因,是最好的推理小说作家,本书值得收藏
  •   奎因,伟大的奎因!这本书是我看的第一本奎因的作品,真是神作!推理小说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   认识埃勒里奎因就是从15年前这本书开始的。那时候看的是群众出版社的版本。现在有了新版本就买了。翻译者各有风格吧。故事还是那么精彩,另人不忍释手。
  •   以前看过的,这次看到想收藏下来。十分不错的一本书,尤其对于喜欢推理小说的读者来说,是十分难得的一本。奎因的书有很多,因为看过这一本,想把这一大套其他的买齐,相信都是不错的
  •   十多年前看过这本书,印象深刻,因为它收藏了近十本群众出版社出版的艾勒里.奎因的推理小说,独差这一本(该书是单行本,不在系列当中),所以我买这本书是为了收藏的,虽然它的印刷质量和纸张、字体甚至翻译都与当年群众出版社的差远了,但是别无选择
  •   希腊棺材之谜我二十年前就看了(易中天那时候还不知在那个破小角落里做着出人头地的春梦),那是群众出版社80年出版的。这本书已经被翻到残破了,所以在当当网又买一本。这本书不可多得,不可不看。它开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本使人终身受益的极品好书!我特别推荐给年轻的朋友们,买本看看吧(读的时候不必过于追求情节,要注重学习思维方法)。
  •   奎因严谨的逻辑推理一直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令人深深着迷。
  •   本书太经典了,缜密的推理,喜欢奎因。
  •   看了艾勒里奎因不少书,这本非常有代表性,即使即使即使你能猜到凶手,也会被精密合理的推理所折服,很棒。
  •   很久以前内蒙出版社的那套奎因,现在很多都找不到了。很高兴能够看到新版的奎因推理,不过有的翻译实在欠缺,另外那个书封可不可以不要加,喜欢书的人爱买什么买什么,跟什么什么人推荐没半毛关系。
  •   奎因的名字如雷贯耳,但我第一次看他们的作品。感觉貌似平淡,但作者给予读者公平的机会和线索,但老实讲,我没有发现。这就是大师吧。
  •   推荐给喜欢解谜奎因作品的爱好者~
  •   奎因的国名系列中的佳作,很喜欢
  •   虽然比克里斯蒂的温情而言更有点冷冰冰和阴暗,但决不黑暗。丝丝入扣的情节让人欲罢不能,不愧为奎因的代表作,希望出版更多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的小说。P.S:翻译其实也还是不错,没有几位书友说的对那么可怕。
  •   典型的奎因风格,严谨到刻板的排除一切非线索,复杂的案情涉及,一波三折的剧情……但是个人感觉,仍是不如X的悲剧,但也是上乘之作,很值得一读(但是奎因的文风很平实,非喜勿入)。
  •   不愧是艾勒里奎因的代表作,真的是只有上帝和奎因才知道最后的谜底。
  •   看的第一本艾勒里奎因的书,从此以后就喜欢奎因的作品了。
  •   从小就看奎因写的书,这本是最经典的一本了。虽然家里已经有此书了,但是这次看见有新版了,买本作为收藏!
  •   这么多年看过的书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本推理小说,严密的思维、精巧的设计,无不显示大家风范。
    第一次看它是在上学的时候,事隔多年,书中的情节、故事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原来的书被朋友借走后未归还,这本是买来收藏的。
    如果你也如我般热爱推理小说,那就一定不要错过这一部!!
  •   易中天推荐的书一定不会错。我是买给女儿看的,她很喜欢推理小说。
  •   看的奎因的第一本书,感觉还不错
  •   这算是所看过奎因最好的作品之一
  •   奎因的书,必须支持,国家系列也是经典之作
  •   如果要读惊险小说,那么,我首选《希腊棺材之迷》!
  •   这本书的翻译中规中矩。废话有点多,能用两个字形容明白的,译者非要用三个字,许多地方都用了很多无用的口水话,显得有点拖泥带水!相较于其他版本,这本书丧失了太多奎因式的幽默,显得有点呆板,少了点什么味道,翻译实在是缺乏特色。但是读习惯了以后,感觉也还好!可以作为收藏!
  •   还没看,奎因的书 都很不多,值得看。
  •   挺好的 一直喜欢奎因的书
  •   好书,奎因大神的书要收齐。
  •   奎因的经典之作!
  •   情节设计相当巧妙,绝对是艾勒里·奎因的扛鼎之作!
  •   奎因的书我都会去看,这部经典。
  •   易中天开书单的第一本书
  •   个人觉得不及x和y两部悲剧,故事也略现沉闷,不过推理还是不错的
  •   翻译一般,感觉读起来不是很利落,有点冗长,但是故事情节却相当吸引人,详细的推理过程,确实如书上所说,读完此书之前,结果只有作者和上帝知道。
  •   这是我看过的算是一部很长的推理了,我故事叙述毫不累赘,是一部大师级作品,推荐
  •   非常喜欢的埃勒里的作品。即使读几遍都不觉得乏味!还没有读过的人就迅速的疯狂的去读吧!
  •   很早以前就想看这部在推理小说中享有盛誉的作品了,内容就不必说了,相当精彩。整本书的装帧也是我所喜欢的风格,个人感觉相当值得。送货速度也很不错哦。
  •   最近才看到这本,真是名不虚传。 我也很理解不喜欢这类作品的人,因为这个实在是辨别性格的一种方法。 如果喜欢纯粹的逻辑推理,不在乎谜面是否花哨、诡异、猎奇…… 那这本书一定是过瘾的。
  •   推理迷不得不看的一部书,值得收藏的精品
  •   很经典的推理小说, 已经看了好几遍了。
  •   因为想看就买了,最近看了一些推理小说,所以想买点来看看
  •   小说所追求的是在逻辑上的纯粹和合理,从这个方面来讲,这本书堪称经典。看到最后一刻,读者会大声惊呼:原来如此!太神奇了!古典推理小说中的典范。
  •   很不错,翻译的中文造诣也很好,是集推理与文学性于一体的好作品
  •   不用搭理书腰的评价,是一本很难得的推理小说。虽然整本书的推理都显的很枯燥很枯燥,但请耐心的看下去,最后的结果会让你大吃一惊。
  •   教科书级别的推理小说,看过三遍,强烈推荐
  •   推理小说皇冠上的明珠
  •   推理小说代表作。没有其他评价啊。
  •   这是一本非常有质量的推理小说.作者设计了一个个"陷阱",设置了一个个"迷雾".是近年来很少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很有想象力.继续关注该作者的其他著作
  •   这本书比较厚但是很有意思ELLERYQUEEN的书总是吧推理表现的淋漓尽致对读者公平实话说看阿加莎等的书有时候是可以自己破案的但是QUEEN的书。。。我还没有赢过一次.....
  •   本书对于我这样的初级推理迷有吸引力。
  •   得到了推荐所以决定拜读此书,推理和描写都十分精彩,我也在此推荐这本书。
  •   侦探推理畅销书
  •   一直喜欢推理
  •   好书,经典的叙述,理性的推理。
  •   看推理不看这本就太非主流了
  •   没的说,强烈地喜欢,这才叫推理嘛
  •   该书不错,非常喜欢里面的推理!
  •   千万不要买这位仁兄翻译的任何书,求求大家了!!!本人虽学识有限,读的书也不算太多,但在读的过程中却从没有过想把书撕了的冲动。好吧,我承认,这本书做到了。读书对我而言,应该是一种享受吧我想,看这本书却恰恰相反,它带给我更多的只是悔恨和愤怒!这位王天人,对,就应该这么称呼他,在我心里,实为天人,可以把书翻译成这样,上天入地,只此一人。是怎样让书出版的呢,我确实很好奇,这种好奇完全胜过了我对这部小说的结局。好好的一书,就让这位神人糟蹋了。恨啊!!!突然想到,这家出版社是他家开的吧。另:当初选这本书时悔没有听酷玛嘎米的发言,其中已提到翻译的问题。谢谢你!
  •   易中天推荐的书,书的印刷质量很好,内容不错。
  •   易中天推荐的书,还不错,值得一读。
  •   帮同事买的,当时150元减50元,这两本是听了易中天推荐买的,同事很满意,版本也不错,喜欢
  •   抽空看,毕竟是9部国名题材之一,值得一看!
  •   不知是愚钝还是看的时间不对,一连续看完而是分了几次看看完了,到最后都还不明白结局是从哪里开始的,不知道凶手为何突然冒出来,打算重新看一遍
  •   要知道这本小说真的是太棒了,因为要满足现实意义,同时又要符合现实逻辑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如果情节又要扣人心弦同时让人意想不到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作者这一点做得太好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凶手的揭秘总有点牵强附会,当然不是针对情节,而是细节!!!
  •   还是中学时读过的小说,具体情节没印象了,只记得是绝对想不到的情节编排,非常精彩。从可以在网上买书以来,总不忘记时时搜下是否有这本书卖。现在终于买到了。拿到以后,迫不及待的翻看完毕,却发现原来不是记忆中那样。也许是读书看碟多了后,眼界开阔,所以没有小时候的感觉了。不过不管怎样,起码是曾经的经典。
  •   真的是一本好书。我很喜欢悬疑的小说,让人猜不透结局。verygood
  •   大师的作品,真的精彩。
  •   老师开的清单,应该还不错吧。
  •   纵观全篇,会发现,线索都在那里!只看你是不是火眼金睛!设计和文字没的说!个人很喜欢
  •   本书震撼人心。读完让我脑筋打结,因为直到最后一页我才恍然大悟。一本惊险刺激,爆发力十足,精彩震撼,让你手不掩卷的书。
  •   越看越喜欢,一定要把这个系列的书都买来看。
  •   内容部错。书的质量也好,可以留作纪念。
  •   非常好看,在没有得知结局时,确实是想不到呀,够挑战
  •   你会喜欢一口气把它读完,结局绝对出人意料。
  •   结局出乎意料,刚开始看觉得人物过多,担心会不好记忆,结果很容易就看入迷了!一直跟着猜.又买了他们其他的书,但愿不会让我失望!
  •   情节非常紧张,结局出呼意外,但绝对是合理说的过去的
  •   我在小学时读过一次,是从别的同学那儿借来的,当时觉得非常震撼。多年来我一直念念不忘,但从未找到过,现在买来从读,虽然已经不觉得故事怎么玄了,可还是很有趣味。大概读书的时候还有很重的怀旧情绪吧
  •   一波三折的故事。作者存心引人入歧途,正在以为自己找到疑犯的时候,发现其实判断错了。最后的结果令人意外。很值得一看再看。
  •   能成为经典自然有它的道理,很不错的小说!!
  •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名字就把我吸引了
  •   我有一本80年群众出版社的,还是要买本新版的收藏,另外,翻译的好像不是一个人,里面的人名都不太一样,我群众版的老书前几页不见了,所以不知道翻译是谁,希望这里谁知道能说一下,
  •   经典!完全跟着ELLERY转了.可惜后段一个明显的逻辑没有推出来,不然就猜到了...
  •   大家作品,推荐
  •   很小的时候看过这本书,隔壁的同学不知道哪弄来的,多年后一直都没忘记。现在又买了,晚上得仔细读下,时过境迁,不知道感觉是否还一样。
  •   看了就知道!!
  •   不能放过的一本书,细致的将人物展现给我们,或调侃或隐藏,却让你迷惑!!~~是谁?究竟是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