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上部)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兰晓龙  页数:355  字数:3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抗战末期,一群溃败下来的国民党士兵聚集在西南小镇禅达的收容所里,他们被几年来国土渐次沦丧型得毫无斗志,只想苟且偷生。他们混日子,他们不愿面对自己内心存有的梦:那就是再跟日本人打一仗,像个真正的军人那样,打败日本人。他们行尸走肉般活着。    师长虞啸卿要重建川军团。但真正燃起这群人斗志的是嬉笑怒骂、不惜坑蒙拐骗的龙文章。龙文章让他们知道活人是要对死去的人负责的。    只是川军团的人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的命运就是炮灰的命运,他们团的命运就是炮灰团的命运。他们活着不会有人重视,他们死了也不会有人记得。    然而,国难当头,岂容坐视。

作者简介

兰晓龙,197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后进入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成为一名职业编剧。曾创作话剧《红星照耀中国》、《爱尔纳·突击》等,以及电视剧《石磊大夫》、《步兵团长》、《士兵突击》等。      
  《爱尔纳·突击》获得2002年全军新剧目展演编剧一等奖、2005年老舍文

章节摘录

第一章在长江之南的某个小平原上,我抖抖索索地划拉着一盒火柴,但总是因无力而过度用力,结果不仅弄断了火柴梗子,还让满盒的火柴撒了一地。我只好又从脚下去捡那一地的火柴梗。我无力又猛力地划着火柴,这次我让整个空火柴盒从手上弹出去了。于是我再用抢命般的速度抢回地上那个火柴盒。“烦啦你个驴日的!连根火柴也日不着啊?!”我想起了我屡被冒犯的官威。我一手火柴,一手火柴盒,愠怒地盯着那个发话的对象——二排四班的马驴儿,河北乡下佬,怒目金刚,倒抡着他那条离腰折已经差不远的汉阳造,我现在不想说他要砸谁。“我是你们的连长!”我维护我随着火柴梗子掉了一地的官威。这种抗议有点儿文不对题,并且立刻被反驳回来——“副的!正的正烧着呢!”我是文化人,我认为这种辩论有点儿无聊。我经常认为别人很无聊,而我自己更无聊——我又开始跟火柴较劲儿。马驴儿在不管我之前又嚷嚷了一句,“你不会跟连长借个火啊?——哇呀呀,驴日的!”后边那一句是对他要砸的对象喊的,很京剧腔。喊过去之后,马驴儿就抡圆了他那条打光子弹当锹抡的汉阳造扑过去了,现在我可以说他要砸什么啦,哈哈——一辆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辗转着,原地转向着,咆哮着,炮塔转动着,与主炮同轴的同步机枪轰鸣着,像是冲进蚂蚁群中的庞大甲虫。与其说它是困兽犹斗不如说是在玩耍,因为像蚂蚁一样附着在它身上的中国兵实在是太不得要领,拿铲子砍的、拿锹棍撬的、拿手榴弹敲打舱盖以为里边会打开的、对着装甲开枪崩到自己的、跳脚大骂的都有。我跪在火海和坦克之间,脚下放着一个土造的燃烧瓶。连长在我身边燃烧。因为我连马虎潦草的抵挡,阵地已经被日军炮兵化为一片焦土,几乎所有死人都在燃烧着。我拿着火柴和火柴盒,似乎要划火柴,又似乎是在思考,而实际上只是最简单的三个字:吓傻了。马驴儿成功地用枪托在装甲车车体上制造出一声巨大的响动,代价是枪托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这是个锲而不舍的人,他发现车头有个缝隙,就猫了腰低了头去看,其情状酷似从门缝里窥视。那是航向机枪的射击孔。在突发的轰鸣声中他安静而飘逸地飞出去了。这实在是让我看得发怔,但我身上有这种素质——即使在上吊的时候也不忘打击一下别人,我扯嗓子为他送行,“白痴!最后一次!”但我还记得马驴儿的提示,我看着手上的火柴盒,扔了它,看着手上的火柴,扔了它,我抓起燃烧瓶,爬向离我最近也烧得最炽烈的那个——实际上它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团火焰。真是的,我为什么要跟一盒发了潮的火柴较劲儿?“连长,借个火。”连长没发表意见,我借了火,借火的时候肚子里发出饥肠辘辘的轰鸣。我吸了吸鼻子,因我在焦香中所起的生理反应而觉得罪过。此时我听见来自身后的机枪连射,夹着主炮发射的轰鸣,这与方才日军坦克的点射迥异。我拿着已经点燃的燃烧瓶回身。坦克上已经没有附着的人类了,它在尸骸中进行一个小半径的转向,刚发射过的主炮炮塔对着我。不知属于谁的半截枪杆自半空落下,砸掉了我的茫然。三八式的子弹自侧后方射来,我看了一下,那个好容易被我们和坦克分隔开的日军小队正拉了个散兵线,慢慢往这边走来。我拉开了架势,扬起燃烧瓶,开始冲刺。那辆近在咫尺的九七式坦克现在看起来真是庞大无比,它的炮口正对着我,像只毒眼。三八式步枪又响了一次,是个排枪,燃烧瓶从我手上落下,我摔倒。坦克以一种人散步时的速度漫不经心地离开,日军小队虽仍拉着散兵线,却也和散步一样漫不经心,其中一个日本兵经过我身边时,用刺刀捅进我的大腿,绞动了一下。我死了,我就不动。他们走了,消失于焦炽的地平线上,既然焦土上已经没有站立的中国人了。整个阵地都在烧着。自磷和汽油在燃烧,武器和弹药在燃烧,尸体在燃烧,连泥土和弹坑都在燃烧,而我睁开眼时,只看见在我身边燃烧的那个燃烧瓶。它已经碎了,燃液在土地上流淌,流过我身边,把我没能划燃的火柴一根根点燃。我呆呆地看着那些在火海中依次蓬然亮起的小小火光,它们不属于我,从来就没属于过。永远是这样。一群你看不上,也看不上你的粗人一再挫折你的希望,最后他们和你的希望一起成为泡影流沙。在经历四年败战和几千公里的溃退之后,我的连队终于全军覆没。我叫孟烦了,二十四岁,今国军某支所谓新编师之一员,中尉副连长。家父大概是烦恼很多的样子,以致要用我的名字把烦恼了却。烦恼从不了却,倒连累我从小心事重,心事多,而且像刚才死的那些大老粗们,总是“烦啦,烦啦”地叫着,有的是不认字,有的是图省事。现在他们都死啦,人要往好处看,我想我终于摆脱了“烦啦”这该死的名字。一个多月后,我走在滇边一个叫禅达的小镇上,忽然听得一个山西佬在我身后鬼叫:“——烦啦!——烦啦!”我站住,因为没能摆脱“烦啦”这个该死的名字而受惊、失望到狰狞。为了表示抗议我缓慢地顾盼,其实我知道叫我的人是谁。我现在给人一种迟钝和呆滞的假象,其实我是这时代为数不多的反应奇快甚至过快的人类之一。我站在巷口,禅达的这整条巷子现在已被划为军事区,吓人名目下其实就是个溃兵集中地。溃散的各路诸侯被集中于此以免对地方上造成困扰。巷口草率筑就的沙袋工事和工事后的几个哨兵形同虚设,最多表示我们仍算是军人。我仍穿着装死时穿的那身衣服,这也是我唯一的衣服,它更加脏污和残破;我手上玩着一盒火柴,但已经不是我扔在逃生之地的那盒。叫我的人自身后重拍我的肩膀。山西佬康丫的军装扣子已经全部掉光了,以致始终得腾出一只手掩着衣衫下摆,这是为了身份而非风化——一个兵也就敞着算啦,但康丫是准尉,他是官儿。康丫,有着还算清晰的外表和绝对粗糙的心灵,生活对他来说是理应心不在焉对待的东西,在这样的世界里他的甘为弱智是一种自保。他最大的特点是无论何时何地,永远在问任何人要任何东西,要不到无所谓,要到了便当喜财。他甚至上茅坑都不带厕纸,宁可蹲在那儿找人要,他总是厚颜无耻地在这样做,因为他心里模糊地明白:生活不会让他这样的人占到更大便宜。康丫说什么,是我们睡着了也能猜到的,“有吃的没?”我白眼向人,望了一望,慢慢把康丫的肘子抬到嘴边张口,康丫败不馁地拿开,“有烟的没?”我开始摸身上,在康丫的期待中掏给了他一根火柴。康丫毫不在意地接过来开始掏耳朵,“有扣子的没?”这是康丫的绝活儿,他会一直要下去,要到你不得不用什么来打发他。我只好看了下我衣服上所剩无几的扣子,康丫明白这算是默许,伸手拽走了一颗。同时,他发现沙袋后的哨兵扔下了一个烟头,足足半根!他在那烟头刚落地时就打算捡起来了,但扔烟头的很不给面子,在他手指碰到前就一脚踩灭了。我不吸烟,没有康丫的那种欲求,所以我看着。一个军装工整补给齐全的编制内士兵和一个无兵无枪无弹只有一颗扣子的溃兵排长,像雕像一样一挺一躬地对峙着,相当有趣。康丫很快觉得不那么有趣了,因为哨兵拉了下枪栓,我们清晰地听到子弹上膛,于是雕像们活了,康丫不屈不挠地捡起了烟头,并且聪明地转向了我,“有火的没?”我手上就捏着一盒火柴,我犹豫了一下,康丫立刻拿走了它,可那玩意儿的磷面都快被我玩儿没了,也快被我的汗手浸透了,根本划不燃。康丫徒劳地划几次后放弃了,扔掉了我的火柴,“你的火柴从来划不着。——有针线的没?”我立刻捡起了火柴,有点儿像瘸子捡回自己的拐杖。我们早已不会为不被理解而愤怒了,所以我平实地回答他:“郝兽医有。”“兽医死哪儿啦?”我悻悻地打击他,“在问有吃的没。”康丫对这种打击基本是免疫的,他提议,“一起去?”反正今晨的逡巡除了个并无兴趣的烟头之外,并无其他发现,那就一起去。我和康丫回身,进入收容站的大门,或者更该说被封闭的这整条陋巷的巷口。巷子很深,凋零破败,盛装我们这些凋零破败,散落于巷子任何角落、任何院落、危墙之下甚至危墙之上、扎堆或者不扎堆的溃兵。我和康丫穿过他们,我拖着我的整条左腿,走得恰似一名刚去过势的太监。溃军不如寇,流兵即为贼。无衣无食,则立刻陷进求衣求食的怪圈。全军尽墨四周后,我和许许多多跟我一样的我们,流落到这座滇边小镇。惯例是把我们这样的溃兵交给地方,惯例又是地方把我们这样的流兵交给老天爷,所以我们求衣求食时也只能眼巴巴地望穿老天爷。我们所经过的大部分人两眼漠然且茫然,把自己的伤肢架得横断整条巷子,用所有的生气给别人制造最后一点儿麻烦,在被人碰到时再呼痛和叫嚣——相比之下我的死样活气都可算生机盎然。少数是扎堆的,在虚无中振作起一种全无方向的努力。不辣便是这样的一位。。一摊人踞坐于巷子中心的路上,完全堵塞了交通。用“摊”来计算,是因为他们大多数坐都没得坐相。他们的激愤通常始于口水也终于口水,一口浓郁湘南腔的不辣是其中最大的一泡口水。他油滑时亦显得激愤,激愤时亦带着油滑,他浑浑噩噩但永远带种纯真的愤怒,他还有种来自乡野的原始的生命力,凭这个,虽然只是区区一个上等兵,他却时常在一群听天由命的兵油子里占到先机。“……肚子饿了要跟我们喊,我们饿了跟哪个喊?老天爷?”那家伙对着巷子之上的苍穹庄严缓慢地比出一个蔑视的手势,“扯卵蛋。他听不到,要是听得到看得到,刚刚这一下我就被雷劈死了。”他揭开了他的谜底,“要跟听得见的喊。”我被挡住了,觉得有必要干预一下,“不辣?”不辣回头,看着我用手指在颈下划过,这举动提醒的意思远多过警告,一摊人因此安静下来,但安静中来自我腹中的一声低鸣把所有提醒和警告全部出卖了。不辣油滑上脸,开始涎笑,“军官老爷也没得呷!跟他们喊有条卵用!要跟有呷的喊!跟县太爷喊!”“随便。”我哼唧着,低着头从人群中刚腾出的过道中挤过。我身后的康丫在向不辣索要针线,“有针线的没?”不辣拔给他一根头发。我和康丫进入了我们的地盘,一个比较开阔的天井,在这陋巷中它算一片不小的甚至是最大的空地,在这里扎堆和展览伤口的人远不如外边的多,因为无所事事和愤怒都要求起码的观众。这里孤魂野鬼般游荡的人大部分与我没有直接关系,有关系的只是聚集在一堆废材和垃圾旁边的郝兽医、豆饼、要麻、蛇屁股几个。我和康丫本该径直走向他们,但天井进口的迷龙则是我和康丫这两名尉官不得不正视的一个存在。白山黑水之人迷龙,上等兵,他有一张竹躺椅,顺便守候着他身后的仓库和一个“童叟无欺,概不赊欠”的牌子。他正和他的亲信羊蛋子在躺椅边的一张小凳上掷骰子赌博。赌注很好笑,谁输了谁就被对方在屁股上踢一记。迷龙占尽便宜,十有七八是他赢,而羊蛋子就算赢了也只敢轻轻来一下,迷龙则不怎么喜欢节省自己的力气。从外表无法看出迷龙只是个上等兵,因为这货穿了件并不合体的校官服,为图凉快又撕去了袖子,下身是条轻纱纺绸裤子,加上裸露的虬结的肌肉,看起来像个刚干了一大票的土匪暴发户。他赢舒服了就给自己扇两扇子,顺便吃一片羊蛋子早给他切好的西瓜。少尉李乌拉在旁边怯怯地欲言,但总被迷龙例无虚发地向后一肘子捅回。对同样身为军官的我来说,这场面叫人气结,但显然有更多事更值得人气结,于是我拖着腿径直瘸向属于我的那群。上天有饥馑,我们有教育。我受过教育。不是吹牛,不辣那样咋呼只能分到一颗铁花生米,我们这些有教育又有军纪的,则成立了觅食小组,一群人觅食好过一个人觅食,反过来说,一群人挨饿总好过一个人挨饿。日军把我们打散了,食物把我们重新聚合在一起。我是这个组的副组长,他们是我的组员。郝兽医在为蛇屁股检查他胳膊上的一块溃烂,他是望闻问切加摸心脏看舌头,主观加客观地乱用,可以说他用尽一切在无器械情况下能用的诊疗手段,但没有任何治疗手段。老头子五十六岁,或者说,才五十六岁,就被我们不客气地称为“老头子”和“老不死”。他是我们中唯一的医生,没人知道他算医官还是算医兵。做老百姓时匆匆赶往战场救助伤兵,然后被伤兵裹挟进溃军大潮,套件军装,便成军医。他的医术很怪,三分之一中医加三分之一西医,加三分之一久病成医。他从没治好过任何人,所以我们叫他兽医。蛇屁股及旁边在等待的两位候诊者也只是在打发时间。他们希望得到治疗的心愿是虔诚的,但对眼前这位医生他们是不信的。蛇屁股后腰上横挎着把菜刀,脖子上挂了根绳子,绳子上串着蛇牙,牙的主人早进他肚子啦,而这玩意儿被他当驱邪之物留了下来。广东佬蛇屁股为人所知的事情只有三件:一、他打过淞沪之战,老兵;二、附近能找到的蛇已经被他吃光了;三、他把菜刀放在身上,因为他爱做饭,因为放别地儿就会被摸走,因为没饭可做的时候菜刀可用于自卫。豆饼瞪着眼睛被几个人围在中间,他在做实验小白鼠。他从要麻手上的一把草中择出一些,一根根嚼,千万别以为他无聊,他真指望那能充饥,只是从表情上看他也在怀疑人能把这当成食物。这是个十九岁的河南佬,五年前他下地割麦子,被某连长征做马弁,开始生平第一次远足,至今没能结束。他所到的任何地方都是从没到过的地方。要麻在观察,表情随着豆饼表情的变幻而变幻。尽管他仍坚挺着给豆饼以鼓励的表情,但如果不是那两位旁观者抱着一种“反正不是我吃”的心态,仍在给他手上加入新的草本植物,他可能早已中断了这项研究。川兵要麻和湘军不辣是磕头换帖的弟兄,但要麻远比不辣来得谨慎,所以不辣在外边叫嚣而他在这里吃草,所以不是他吃而是豆饼吃,所以他是下士而不辣是上等兵。我屁股后的康丫开始他的又一轮索取,“有火的没?”他问的是郝兽医,郝兽医掏出一个布包,里边妥帖地放着干燥的火柴和其他什物。康丫有了火,叼上了烟屁股,开始在身上摸索从我衣服上拽走的扣子。康丫是这个山西佬的真名,我们热爱这个名字,因为它比绰号更难听。算命的说他若叫男儿名会活不过三十岁,但换了名后康丫坚信自己活不过二十五岁,他今年二十五岁。他这回问对了人,郝兽医治不了人,可总在收集别人也许用得上的什物。康丫执著地继续着他二十五岁人生的没完没了,“有针线的没?”郝兽医收好一个包,打开另-个包。这包里是针头线尾,甚至被老头儿细心地分了好几种型号和颜色。康丫属于那种没得给不会生气,有得给不会言谢的主。我擞开了他的屁股,打算挤在郝兽医和蛇屁股中间坐下。迷龙在鬼叫:“我整死你!”他那边发生了一件小事:迷龙终于不耐烦李乌拉的磨叽,在一声暴骂中转过身来,用肘弯夹住了李乌拉的脖子,在他后脑上狠捶了两下,并且还没忘了对羊蛋子下一步行动的分派,“啥玩意儿嘛?苍蝇?——不玩了,你去搬货。”羊蛋子屁都没得一个就去了,迷龙对他的统御力是拳头上的也是物质上的。迷龙放开了手,李乌拉直挺挺地躺下。迷龙回到自己的躺椅上,李乌拉扶着墙蹒跚出去。这只是小事,我继续坐实我的屁股,而郝兽医帮康丫找到了他要的针线。我们尽量不看迷龙,但我们又没法不看迷龙。东北佬迷龙和东北佬李乌拉是有宿怨的,好像是李乌拉做排长时虐待过上等兵迷龙,后来又把整个东北排断送在日本人手里。现在迷龙今昔对比,他是此地三朝元老、黑市老大、赌棍、恶霸,有拳头和罐头、概不赊欠的衣服和食物。尉官和校官们很想恢复尊严,可如果他说校尉服可换罐头,我们立成赤身裸体,那只好免谈尊严。好吧,反正迷龙也当我们不存在了,我们确定他不会再起来揍谁时,也就不再关心他了,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跟他换的东西。康丫脱了衣服光着上身,但穿针引线的本事欠奉,他开始跟我磨叽,“帮我缝吧?”“缝你那嘴。”我说。但是自有人帮他缝。郝兽医把衣服拿了过去,熟练地穿上了线开始缝扣子。“今天吃什么?”我向着我们中间最有数的人发问。郝兽医从针线活上抬起眼。“副组长是你。你不知道我会知道?”老头子反问我,然后忍无可忍,发他并不吓人的老威,“你们别玩儿豆饼啦!真当牲口吃的东西人就能吃啊?”要麻呵呵地乐说:“试试嘛,他不是没事嘛。”豆饼忙不迭地点头,“没事,没事。”但要麻几个总算拍着豆饼,让他吐出那些已经嚼烂了的草本纤维。我不关心这些,尽管我在东张西望,但其实我什么都不关心,我只关心在我这副组长不承担太多的情况下我们能有吃的。“组长呢?问组长吃啥。”我问。蛇屁股指了一个从我的角度不好看到的角落,“唔讲了,个无有用的想煲木头汤给我们吃。”我转过头看到了我们的组长阿译,他在那个角落里浇他养的一棵花树。在这样的境况中那样细微地浇一棵花树近乎有病,但阿译就在做这件事。阿译,我们中间军装最整洁的一个,如果我是落落寡和,他则干脆是自闭。他浇着那棵花树,甚至看着一只像他一样和这片灰头土脸格格不入的蝴蝶,似乎那是他全部的世界。忧伤在他身上并不让人同情,因为他的忧伤让人觉得抑郁——他看起来与这世界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并非说他是一种简单的娘娘腔,而是一种更致命的永远无法投入。却又永远飞蛾扑火般的投入。少校阿译,来自锦绣的江南之地,三青团员,某军官特训团成员。别被名牌吓到,他是这儿唯一的校官没错,可也是这里唯一连战场都没上过的青瓜蛋子。听着远远的炮声,一路从老家退到这里。现在他信奉和恪守的那些都已经碎散了,他试图用他并不存在的能力和个人魅力让我们重建信仰。康丫的问话结束了我悻悻的张望——“有吃的没?”破旧的军车从收容站外拖泥带水地驶过,喇叭声在做着鼓舞士气的宣读。禅达因为充斥了太多溃兵而正在成为一座混乱的军事化城镇。“……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连队兵力攻占拼墙河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记者教士五百余众……”它所说是四二年四月中的仁安羌之战,第一次滇缅战役中难得的胜仗,但这与我们这些收容站里的弃兵有什么相干呢?阿译终于开始履行他一个组长的职责,他刷刷地在一块木牌上写字,但用身子把写的字挡了;他写完了我们也看不见,因为他把木牌反着放了。我们拉了个开小会的架势,看着。我们很不耐烦,大多数人脸上带着“我真是太给你面子了”的表情,这让阿译紧张。他喉头蠕动,眼神有些发散,他求助地看我,而我在眼观鼻,鼻观心。杜绝热情和永不言信,是我这种人为落拓人生掘就的散兵坑。可阿译没打过仗,只会把自己扔在射界之内,永远神经质的紧张。生活没给他好事,他闭上了眼,偏还说一片光明,因此他的命运非常清晰,就是永远面对我们的否定。在否定面前阿译几乎连控制语音高低的能力都要欠奉,经常在假声中带出一个失控的尖声,他边说话边用写字的那块白灰在地上做无意义的划拉。连他自己都在摧毁自己的自信。“我军即将大捷!这是肯定的!我在上边的朋友告诉我……”他说。康丫连挠痒带哼哼,“谁在上边有朋友?”蛇屁股很高兴地接话茬儿,“上边,上边。天上。死的。”哈欠来自要麻,几乎看得见喉管,这样夸张的哈欠要表示的绝不是睡意。阿译,不可否认,他有时很坚强,“……中华铁军、美利坚之盟友、英吉利之盟友……”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主旋律题材作品,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各地军民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承受战争苦难的历史全景图,突出了中国军民的民族大义和豪迈正气,其惨烈残酷、其艰苦卓绝、其无与伦比的历史真实度与深刻的历史存在感,将令每一个观看此剧的观众再一次地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编辑推荐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部)》是一部主旋律题材作品,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各地军民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承受战争苦难的历史全景图,突出了中国军民的民族大义和豪迈正气,其惨烈残酷、其艰苦卓绝、其无与伦比的历史真实度与深刻的历史存在感,将令每一个观看此剧的观众再一次地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独家首发,《我的团长我的团》超长片花与拍摄花絮,崔永元总策划18集纪录片,《战火传奇·滇湎之战》珍贵历史影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8条)

 
 

  •   炮灰,国难当头,无人愿做“炮灰”。英雄,国难当头,人人都想做“英雄”。但是当英雄梦被摧毁,就宁可成为炮灰,碌碌无为,放下手中的武器,本能的懦弱了。但炮灰也有炮灰的勇气,早晚都是死,被人忽悠了,不如让他一直忽悠下去。龙文章,把炮灰团当主力团养着,把自己心中永远挥不去的战争梦强压到炮灰们的身上。[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一个在上峰面前低三下四,在部下面前吆五喝六,毫无权威,时而无赖,时而愤怒,时而洒泪的人,连演员自己都觉得这人不正常,又怎样都得到观众们的理解呢?“死啦死啦”的灵魂确实已经脱俗了,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他不甘堕落,又无法改变全局,只能做这样一个“下三滥”的人。为了回家,他不得不拉上一帮“残渣”,告诉他们“我带你们回家”,然后忽悠他们去打仗。炮灰团的人必定是没有精神主题的,随波逐流。但是最后一战,他们到达了人生的顶峰,他们主动上了战场,死守碉堡,无吃无喝,无枪无炮,苦苦等待救援团的到来。就在这个时候,炮灰团的人不再是炮灰,他们有了思想,他们控制了自己,这就是战争的魅力,他把人带到了各个不同的人生顶峰。可以说他们从来就不是“炮灰”,只是一群因为战争而迷失了自我的人,因为团长的出现,他们“回家”了。但最后“他”死了,死在了自己人的枪下。虞啸卿,川军团——炮灰团的创造者,又是个大忽悠,把他们忽悠去了缅甸的战场,说好几天后见面,结果几个月后才见上面。他是个愤世嫉俗的人,对“死啦死啦”有很大的偏见,但却成为了他一生都愧对的挚友。雷厉风行的处事方式,是他很反感“团长”,但对他身边的几个亲信却爱之有佳。川军团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的思想,这就是“团长”所带给他的。孟烦了,一个有着伟大人生目标,又实现不了,从而成为了一个只会贫嘴的人。在“炮灰”的圈子中,他地位不高也不低,长年战争的失利,让他对生活绝望,沦落到了收容站中。因为心中还有一个未被彻底击毁的信念,所以当团长出现时,他的内心就发生了山呼海啸的改变——有了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依靠,但这终究是依靠。虽然他表现出的是对一切事物的反抗、漫不经心,对炮灰们的不屑。但他以转变到了“明知是死,还在想胜利。”南天门之战,他永远都割舍不下,还有团长之死。还有那一群“袍泽”弟兄们:迷龙,豆饼,蛇屁股,张立宪,何书光,阿译,郝兽医,有名字的,没名字的。不管是虞师的,还是炮灰团的,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袍”,明知抵不住日寇的攻势,但他们还是去打了,这就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也都幽默、顽皮,但国难面前,他们一直坚守着,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口音,像一群无赖,又爱惹事的军人们。南天门的三十八天,他们失去了很多,失去了战友,失去了幼稚,失去了一颗“胆小的脑袋”,有人在天堂,有人在泥中。当一切战争都结束后,剩下的只有两个人,而那些逝去的人成为了活着的人“一生愧对的挚友,必须面对的挚友”。这是一部电视剧和小说的顶峰,不是普通人都能看懂的。他不像《士兵突击》如此贴近现实,他是一个历史下的不“现实”。欣赏这部片的人非常欣赏,而讨厌这部片的人又非常讨厌,所以这就是优秀的作品——两个差距甚远的极点。我不会再去指责那些批评团长的人,只是他们的精神境界还没达到而已。我无法彻底的理解《团长》,但它带给我的的确是灵魂的震撼。现在的电视剧都是讲英雄,一个编剧,敢直言最基层的炮灰,导演敢不顾任何代价去描写炮灰,演员能够全身心已投入去诠释一群“炮灰”已经很伟大了。那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SemperFildelis!小说永远都比电视剧好看,永远都有想象力,只可惜它已经拍成电视剧了,否则更加好看
  •   前一段时间,我用几天时间读完了兰晓龙的小说《我的团长我的团》,虽然以前已看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阅读时我仍沉迷于阅读的快感中。这部小说让我着迷之处就是它的独特,它没有其他抗战题材小说的那种千篇一律,所以不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读完小说我觉得它具有以下几个独特之处:   首先,如此巨幅的抗战小说中几乎没有关于日本人的正面描写。书中描写日本人的寥寥几处也都很惜墨,而且都是以中国人的观察为视角的,我非常欣赏这点。目前抗战文艺作品都有个我很不理解的喜好,就是都乐于对日本侵华军人进行人性挖掘,都要树立几个痛苦惆怅的日本官兵形象,着力于描述他们在屠戮中国人时的不忍,这样作品的代表有《南京、南京》,《雪豹》等,我喜欢的《鬼子来了》也如此,但手段比较高超而已。每次看到这样的影视剧,我都很纳闷,难道我们中国人真是大度到如此程度了吗?对着刀尖还滴着自己鲜血的侵略者也能悲悯谅解?我不否认几百万侵华日军中也有一些良心未泯的,但这改变不了中华大地被蹂躏的血流成河的结果,这种在万千残暴之中关注些许良善之心的创作手法,是一种羔羊对狼的理解,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我想,也许这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越感太强的缘故吧,我们总是天朝上国自居,以为自己道德高尚德化四方,攻击我们的异邦都是野蛮之族,或是愚昧或是被迷惑,我们不屑与他们计较,也应该对他们宽宏大度,因为我们优越嘛。如此想来心中自会有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就如同我们所津津乐道的那样,无论契丹,女真,蒙古还是后金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我们,但却在文化上被我们反征服,即使我们被杀的血流成河而后被变成奴隶,也是可以在文化上找到一些优越感的,这真是让人苦笑不得。而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却不见一丝如此的宽宏大度,书里日本人对中国人毫无怜悯,而主角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送日本人上天堂,或是滚出中国的土地。以死啦死啦为首的炮灰团,每个人都对日本人恨之入骨,绝无原谅,而不会去考虑那些诸如他们也跟我们一样是爹妈生的会有七情六欲等等愚蠢的问题。小说中也描述了日本人的一些优点,比如勤劳、严谨、富有牺牲精神等等,但他们运用这些优点只是为了更便利的更肆无忌惮的屠杀中国人而已。书中的每个角色在战斗中毫不犹豫的杀死日本兵,而且渴望的杀死更多,这才是被侵害者应有的态度。我喜欢书中这种对日本人快意恩仇的态度。在正个抗日战争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日本人处于强势地位对中国人肆意屠杀,而做为弱者的中国人是没有资格表现风度的,风度是强者的专利。   第二个独特之处就是小说不是以真实历史事件中为背景展开情节,而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逆反颠覆。熟悉抗战史的人都知道,小说中主要事件南天门之战的历史原型为松山之战,但与小说中的中方以很小损失取得酣畅淋漓大胜恰恰相反,真实松山之战是一场典型的惨胜。守卫松山的日军只有1000多人,但全部美式装备的中国军队精锐却付出了死8000伤数万的代价才取得胜利,战死比率高达7:1,让人疼心。松山之战如此惨烈一是因为如书中所说日军准备充分、战斗顽强,但更重要的是由中国军方高层侦察不力、盲目乐观造成的。小说中因为龙文章的坚持与牺牲使得国军避免悲惨境地,但这也只能在小说中实现而已,无法缓解真实历史带来的沉重,这真让人唏嘘。这让我想起英国电影《赎罪》,片中主角让死去的人在她的小说中得到了永恒的幸福,以缓解内心的愧疚,兰晓龙也在小说中挽救了无数中国青年士兵的生命,这或许是作者良好的愿望吧?   再有的特点就是人物的塑造很艺术化,以至于让人感觉有些不真实。书中的十几个主角来自天南地北,每个人都操着一口家乡话,真不知道作者是如何通晓这么多地方语言的。但除去这些方言,书中的其他对白却很书面化,尤其是孟烦了、龙文章、虞啸卿几个人的话简直就像话剧对白一样,深刻而煽情,让人沉迷其中进而思考,有道理的话不管它是用什么语言讲的都是能打动人心的。书中人物个性也都很鲜明,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个人的坚持,仅仅因为要做对的事情就无法违背自己的良心。因为要做对的事,孟烦了终于不再愤怒,阿译不再软弱,而龙文章付出了生命。还有其他许多像小书虫一样牺牲的炮灰,他们不逃避责任仅仅因为那样做是对的,对的就要去做。即使是变成自己最讨厌样子的虞啸卿,也在转变过程中时时面对良心的不停拷问,想死死的揪住什么以避免自己划入泥淖。我们都知道这是不真实的,这样的人肯定有,要不然我们中国早就成为什么异邦占领地了,但不会多到在滇边的一个炮灰团里就有如此之多的地步。在我的周围,没有看到多少如此坚守原则良心的努力,相反 ,满目都是对抛弃原则出卖良心的习以为常,每个人都渴望着堕落的机会,当机会来临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中国人是一个善于为自己行为找借口的种群,仿佛从周遭空气中就能榨出自己所需要的理由一样。他们既能赞叹忠于旧主慷慨赴死的忠烈,也会为顺应时势再投明主的明智叫好,中国人似乎能谅解一切,没有什么是需要用生命前途来坚持的,他们也从来不会缺乏对自己行为合理化的解释。但书中人物不一样,死啦死啦带领的一群炮灰,最终没有屈从于自己借口,而是坚持于做对的事的执着,慷慨赴死。汉民族在他童年也曾斩钉截铁的明朗,但却逐渐变的模糊不清。也许龙文章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事情本来该有的样子,就像天空本来就应该很蓝一样,但最终却稀少的在出现时让人感到不真实。如同海市蜃楼一样,明明就是原来的样子,但出现在遥远的天空难以企及,就美到让人心醉到崇拜。   最后一个与众不同,就是共产党没有成为小说的主角。书中也有对共党的描写和歌颂,虽然有些理想化,但还没有到肉麻的地步。这就已经是很难得了,对比其他艺术作品中的我党的中流砥柱和国军的脑残奸诈,兰晓龙能写成这样也不易了。当然艺术作品里共党无处不在无往不胜的现象也不能都怪创作者们,大坏境如此,不能强求。但我总觉得主动巴结和无奈应付还是不同的,后者更让人敬佩,也更容易写出佳作。   小说的最后的结局很悲惨,电视剧中也采取了和谐的手法,但这样结局书中人物也算求仁得仁,得其所哉了。    
  •   写在前面的废话看《我的团长我的团》,是在无意识中的一个下意识。我的婆婆甚爱烹调,因为这可以让他的儿子吃得更好,他儿子胃口奇刁。于是老人家要我帮她买烹饪书。同时她还喜欢历史和宫廷戏,本市的报纸有连载,但凡看着喜欢,便央我买。于是在婆婆的书单里,我搭车买了这本《我的团长我的团》。早听说团剧的声名,却不想看,可能就是因为《士兵突击》太出名了吧,太出名的东西我都怕。因为接下来的狗尾太半不堪入目。书到的时候,我在上海出差,央同事代收。出差回来,那一裹书就躺在我的办公桌上,宁静又安详。打开快递包装的时候我是有点不高兴的,当当不只一次将上下集的书只寄一本,这次不是少装货,而是购书页面上连上下集都没标。可正因为至今还没看到下册,才急着写点什么,把这本书对我心灵的攻击记录下来,因为我的心再也既不宁静也不安详,我心如炮灰,在这本坦克的隆隆辗压之下。言归正传。怎么说这本书呢?我是在吊点滴的4天里看完的,前三天看得自己直笑,最后一天书看完了,瞪着输液管里水滴,空荡荡的心里只剩下溃不成军的感叹和悲伤。有什么好感叹的呢?一堆炮灰而已,可是我不能不感叹,不光是为了作者的才情壮烈,更为了曾经我们认为的逃兵国民党军队,其实也是在用血肉生命和灵魂,保卫着我们的祖国,为什么我从来不知道?我只知道国军的攘外必先安内,以及打不过就跑。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卫国家和人民?我喜欢作者那坦克一般的嬉笑怒骂,几乎每一次对话都会要我笑到肚痛,可是泪水就从那笑纹里溅出来,而我的心里充满悲伤。悲伤什么呢?悲伤一群兵油子明知是冲向死亡,还是那么一往无前吗?悲伤一群伤病残将,食不果腹,无粮草无弹药,还要磨枪霍霍向日军么?还是悲伤,明知道是炮灰,也要证明自己卑微的价值?我们都是卑微的。在公司里,我们是被当成炮灰的小职员,大老板高级主管在你的青春和生命里拾取他们的利益;在社会里,我们是被官方和富人阶层当成炮灰的小百姓,所有的辛苦钱都要用来换取低廉的生活物资;在人生里,我们是被命运推来揉去毫无选择权的一小摊轻飘飘的炮灰,至死终是一堆灰,存身于尺把见方的木盒子里,不知何时,流落何处。是的,我们都是炮灰,想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都不可得的炮灰。可是炮灰却有梦想,炮灰从来都不遗余力地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哪怕是被利用,哪怕到最后淹没在命运滚滚的硝烟里,无名无姓,仿似从未存在。我敬仰这些将人生竖立在南天门上的炮灰们,卑微的炮灰,也可以如此伟大,死去何所似,托体同山阿。如果,我能够,我希望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死而无憾,我更想,告诉他们,虽然,我不知道不知道你的名字,也不知道你确切的故事,也,但是我会记得你们,向你们——炮灰啊致敬!写在后面的废话:清明节3天把《潜伏》这部剧看完了,我总不喜欢看连续剧,觉得浪费时间,而且诸多弱智。可是这部除外。它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一样,让我懂得英雄莫问出处,以及,是非,要用心分辨的道理。OMG,《我的团长我的团》,我要加买下册么?
  •   世界上骗不来的有几件事:心安理得、诚实、天真、睡着。抗日战争时期,一群国民党溃兵汇集在西南边陲的一个叫禅达的地方,他们来自广大国土的各个角落,经过数不清的溃败,被一再整编,有的身体健康而精神麻木,有的连身体都带着深深的战争烙印。他们整日为了苟且偷生用冷漠来禁锢着自己的激情、活力和思考的能力,因为思考着注定是痛苦的。在收容站中,他们相伴而生,无法主宰自己,可也不愿意被人支配,于是一幅幅异乎寻常的昏天暗地的生活景象日复一日。唯一可算是优点的,恐怕就是作为人的基本良知。然而,就是这一点,还是被利用了。当有上战场面对日本人的机会时,尽管想到可能还是一场玩笑,但是无一例外的还是应招前往。事实证明,这依旧是一场玩笑,一场更大的国际玩笑!像被卷入漩涡的落叶,他们根本没有控制命运的机会,就成了只剩下一条裤衩的新的部队的败兵。幸与不幸,就在他们做着生命最后挣扎时,一个有着疯狂灵魂,有着双冰冷而黑亮眼睛的男人出现在面前,自称他们的团长。说他疯狂,是因为他与他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是那么不同,然而他眼神中透出的凝固,说明他同样经历过太多的冷静和疯狂,伤逝与悲悯。他是龙文章。于是,他们放弃与命运抗争的企图彻底被瓦解了,从缅甸的丛林开始,龙文章用他自己的疯狂一次次地带着这群与被绝望包裹的败兵以他的节奏舞蹈。虽然为了保卫所谓盟军的机场,他们有200人把躯体留在了异国的土地,虽然遭遇日本军队狙击时不断有人脱离了队伍,虽然他们依旧是在撤退,但无可否认,这是他们经历过的最为精彩的撤退。他们真真实实地没有让日本人占到便宜,他们不自觉地热血沸腾,他们很久以来少有地认识到自己是个中国军人。如果说孟烦了的愤怒是形于外的桀骜不驯,而龙文章的愤怒则是蓄势待发的内敛。在惨烈的战争中,他们的灵魂找到了契合,那就是都要为生命寻求点意义。同样,一起浴血奋战的兄弟们也是。战场是仁慈的,非生即死;人世间则是残酷的,它为你准备的东西叫没数!在1000余名弟兄献出生命,经历了日军17次的攻击后,龙文章和他的团成功的筑就了禅达最后一道防线,全城的百姓把他们视若神明,但他这个领军人却上了军事法庭。而孟烦了他们则重新回到了以往的生活,但是,毕竟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庭审时,每个幸存下来的人都在为他们的“团长”辩白,甚至最不靠谱的阿译也伴随他出人意料的嚎哭喊出:他希望成为龙文章那样的人。而龙文章自己的陈述则是那么振聋发聩,令每一个当场军人汗颜:他说自己是没涵养的。所以,不用亲眼看见半个中国都没了才开始发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国人都死光了才开始心痛和发急。他瞎着着急。仨俩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场大败和天文数字的人命。没有人阻止,三两个字一个地名,那些丢失了惨败过的地方,他数了30分钟。。。。。。很难相信有人看了这一段会不动容。龙文章活了下来,有了自己的团,尽管一切看起来像个阴谋。但关键是,他帮一些人找到了魂,身为中国军人的魂。
  •   电视剧看了一半,但听说结局不一样,所以来看书。仍然有很多让人笑出来的情节,但从龙文章与虞啸卿模拟南天门之战开始就再也没开心过。龙文章是个妖孽,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人!越往后看越难过。曾经听说迷龙死在龙文章的枪下,但没想到迷龙竟然是因为毙了一个逃兵,而这个逃兵是某大员的侄子,迷龙就这样死了,真冤!迷龙不想死在虞啸卿他们枪下,炮灰团也不愿让迷龙死在虞啸卿他们枪下,所以龙文章只好做“坏人”。那一刻,迷龙和龙文章一起“哎哎哎”同时枪响迷龙倒在龙文章的怀里,那一刻,迷龙式的幽默让我不自觉地笑出来声,可是迷龙的逝去以及龙文章的心痛和无奈却早已让我的眼角挂上一串清泪。怎么能让迷龙就这样死去!后来,龙文章不愿内战,他对虞啸卿说,西进吧,不要北上!他被当成了***,并因此走上不归路。是他自己选择的,他能为了与小日本抗战变成一个不知疲倦不知恐惧无所不能的妖孽,但他做不到残杀自己的同袍。他选择的死。被关押,烦啦和张立宪、虞啸卿去见他最后一面,结果烦啦和张立宪的目的却是劫狱!我早已料到烦啦会这么做,但张立宪用枪顶着虞啸卿——他最崇拜的师座,却是我怎么也不敢相信的!那一刻,很感动。龙文章不走,他选择死亡。第二天,龙文章被押往刑场处决,他要了枪,用那发被填进了烦啦的火柴头的幸运弹,借着冲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临死前,他依然对虞啸卿说:师座,西进吧,不要北上!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哗哗地流。此刻又一声枪响,是克虏伯,团座死了,他不会独活,愚笨的他以自己愚笨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师座的忠诚。突然明白他要求到行刑队,是要向那些射杀他的团座的人开枪的,如果他的师座不在了,那么他也就随之而去。从没想到这个憨憨的只知道“我饿了”的家伙竟然有着如此的热血,他不是背叛,却恰恰是最直接的忠诚!那一刻,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哭了好久,泪眼朦胧!克虏伯是一颗重磅催泪弹!后来就是烦啦也当了团长,最后投降了***。还有阿译,那个颤音唱着《野草闲花逢春生》的阿译,那个招牌动作是甩甩头发的阿译,那个总被人当笑话的阿译,也当了团长,看到了狗肉知道烦啦在附近,做出投降的决定后饮弹自杀!只因他觉得自己出卖了团座,他做不来龙文章,他对不起龙文章,所以最后他也随龙文章去了!阿译,从来就不觉得你可笑,你也是条汉子!最后,烦啦老了,他说,九十岁的我看到了一百岁的虞啸卿,虞啸卿带了花圈回禅达,最大的一个是给龙文章的,写着“我一声愧对的挚友,我必须面对的挚友!”虞啸卿啊,他茫然地问着“真的没有我认识的人了吗”?虞啸卿啊虞啸卿,其实他的心里,何尝不是日日夜夜揪心的疼痛!最后只想说一句话,抗日的都是英雄,我们不该忘记那段历史。无论是***还是国民党,他们都该被我们铭记并敬仰!
  •   我常常想:以死啦死啦(龙文章)的军事天才,以他对世事人心的洞悉和人情的练达,以他的“下做和无耻”,如想给自己谋个前程,升官发财,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可他为什么偏就不往高处走而往低处流呢?为什么他宁可放弃进入主流社会甚至上流社会的机会,就是要选择融入边缘化的人群?龙文章的心中,到底在坚守什么?我想,一定是人世间的良心。南天门力战拒敌于西岸,回来后受到禅达民众英雄般欢迎,此时的龙文章借酒祭拜、脱口而出:“上敬战死的英灵,下敬涂炭的生灵,中间的敬人世间的良心!”这不是逢场作戏,而是他心里真正有这些东西。死去的英灵和挣扎的生灵,人世间活着的良心,就是龙文章心中最敬重的东西。“人世间的良心”,是每个人心中内在的声音,是告诉自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且在做错事时会深深内疚、自责。对于人整体而言,良心,是永存永续生生不息的;但是对于人个体而言,良心,也是最容易丢弃和出卖的东西。因为良心的实质是利他而不是利己的,而人的本性又是趋利避害、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的理性和本性,总在不断交锋,有时私欲占了上风,又是良心又成为主导。在这个良心拉锯战的过程中,有人选择了放弃,有人选择了坚守。只有坚守良心的人,才会在乎自己是否做的对,才会在乎事情是否是它本来的样子。虞啸卿声称自己生平武人最敬岳飞,文人最敬屈原。龙文章也敬屈原和岳飞,但他敬的方式却大不同。他不是壮怀激烈,而是在公堂上用楚辞招魂,是近乎滑稽的振臂高呼“岳爷爷,人杰也!”屈原和岳飞,代表着人世间的良心。可良心不是挂在嘴上的,良心是要放在心里的。龙文章敬重人世间的良心,虽然历经坎坷、磨难、战乱和诱惑,他都没有丢弃这份沉甸甸的良心,他一直在坚守自己的良心。坚守人世间的良心,我们才听到龙文章说:“我没有涵养,可没有涵养也不用等到大半个中国都没了,才感到发急、发痛。”“我只是想让事情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我做的对吗?”“这么说我做对了!做对了,这很重要。”坚守人世间的良心,才能对自己的袍泽弟兄生死不离。在缅甸丛林,为激励溃兵们“用你们的裤衩干死日本人”,他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烦了、阿译听得懂这句文言文,但却如旁白所言,他们后来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真正懂得了这句话。龙文章用他的不弃不离、生死与共,为这句话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解。坚守人世间的良心,才能对有情众生充满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坚守人世间的良心,他成为一个浑身毛病却闪现人性光辉的另类英雄。龙文章就像袁朗那样,做了一个“恶的善人”,或者“烂的好人”。我甚至有些疑心,龙文章就是袁朗所推崇的那位“费尽心机却不敢妄言胜利”的老军人。无论是六十年前的国军团长,还是六十年后的中国新一代军队的领军人物,龙文章和袁朗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讲求军人的人道,悲天悯人,人文关怀。这两个人物的身上,同样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正是在这种视部下为弟兄、对弟兄充满悲悯的人文关怀之下,袁朗不仅教会了许三多特种部队的各项技能技巧,也教会了他如何面对人生的危机和困境;龙文章不仅将孟烦了从一个没有自尊的逃兵,改造成了有魂有魄的军人,更重要的是,战后的烦了,没有回到北平而选择了留在禅达,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个“怨天尤人的坏瘸子”,而是默默守护南天门六十年,这就是龙文章带给他的精神乃至灵魂的改变。不同的是,袁朗身处的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现代社会,他要坚守的,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一份追求和执着;而生不逢时的龙文章,却注定更多地要“直面惨淡的人生”,他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在扛,一个人在战斗,不仅扛起自己,也要扛起把命交给自己的“我的团”。这也是许多观众叹息不敢再看《团长》的原因,心太痛了。从这个角度而言,袁朗是幸运和幸福的,而龙文章是悲剧性的。袁朗是阳光的、和煦的,而龙文章是复杂的、纷乱的。在我的心中,袁朗是青春偶像,而龙文章是另类英雄。何谓英雄?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贰)中,对民族英雄于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当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刚强刚毅,屡败屡战。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被人打才会知痛!被人骂才会知辱!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这就是英雄。这就是我所认为真正的英雄——畏惧并战胜畏惧的人。关键只在于那畏惧的一刻,你是选择战胜他,还是躲避他。人生的分界线就在这里,跨过了这一步就是英雄!退回这一步就是懦夫!我喜欢当年明月的这段话。并以此献给龙文章,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携正邪两气所生,不但英雄,而且另类——这就是我眼中的龙文章。感谢兰小龙,给我们创造了如此生动的英雄人物和如此丰富的精神内涵。
  •   十多年没有看过小说了,这次从当当网买《我的团长我的团》(下称《团》),其实开始还是有误会,以为是DVD光盘,货送到手中才发现是纸质小说,即买之则看之,结果近800页、80万字的上下部居然在四天看完了。我大学是学历史的,又是军事史爱好者,对滇缅远征军及腾冲战役都不陌生,不过偏好看纪实或回忆录,总觉得小说编造痕迹太重,但看《团》时,仍看得废寝忘食、荡气回肠,尤其是守卫及反攻南天门两役。全书阅罢觉得心里阴阴的,不是阴郁、而是惆怅,虽然北京的夜晚仍是春寒料峭,仍出去转了转,以解心中惆怅。《团》写的太残酷了,不是战争写得太残酷,而是主人公们的命运,“死啦死啦”龙文章和机枪手迷龙的命运安排得并不算残酷,他们因战而生、战罢而去,虽然死得不如张自忠、戴安澜壮烈,更象是乔治•巴顿,但好歹有个圆满的句号;残酷的是主人公孟烦了等后来的命运,非让他们经历了后面的内战、兵败,以及90岁后的风烛残年(还好没写1949年后历次政治运动中的经历,因为离题太远了),虽然我知道它写得都是真实的,正如《团》导演康洪雷及作者兰晓龙去云南乡间采风、见到那些现时如枯树、昔日乃国军倜傥少壮军官老人们时的感慨,不写这些人,觉得对不起他们、对不起自己。不要说这些草民、“炮灰”,就是那些当年叱吒风云的战将罗卓英、宋希濂、霍揆彰、郑洞国、孙立人、杜聿明、廖耀湘等,其后的命运又如何呢?非败即俘、或被幽禁终生,更何况这些“炮灰”——无论是后来散居大陆、经历更残酷政治斗争的“前国民党兵痞”,还是群居于台湾眷村、终生不改乡音的去台老兵。得感谢李登辉,没有李登辉就不会有台湾国民党的下野和民进党的登台;没有在野的国民党,就没有今日的国共第三次合作;没有今日的国共合作,我们便看不到这些以昔日国军为正面题材的历史小说的出版,更何况是以满嘴蔑称“赤匪”、“红脑壳”的国军“炮灰”们为主角的抗战故事。其实,今天的我们——这些草民,又何尝不是那些昔日的“炮灰”呢?只不过战场变成了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股市、房市——哪个战场上不是我们血肉横飞?死了连名字都留不下;住房、医疗、教育——哪座大山不是压在我们头上的南天门?我们这些蚁民,注定是草芥、地赖,官僚们的政绩和大鳄们的财富,是用我们这些蚁民的血肉堆出来的。人的一生,其实只要有龙文章、孟烦了们的那一次辉煌就够了,有没有墓碑和传记都不打紧,但一定得有,不然我们就是真的炮灰、真的草芥,我想这是那么多人点灯熬油看《团》剧热播的理由吧?!想象一下,你的办公桌就是你的战壕,你的加班加点就是你在阵地的坚守,我们是草芥、是炮灰,“我们长得不好看,我们长得瘦,可我们不是柴火,我们是人”(孟烦了语),我们不断给我们自己不该有的希望,我们也想胜利,哪怕是打它“断子绝孙”的一仗。我常和朋友们说,以前我常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后来我改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算了”,看了《团》,我觉得黑夜里我的眼睛又亮了一次。人生如斯。后记:一、《团》中有一种王小波式的平民幽默,开始我想可能是因为两者多数都是发生在云南的故事吧,但后来想想是因为:《团》是有别于其他抗战英雄的、“炮灰”的故事;而王小波的插队生活,也是有别于其他上山下乡悲壮回忆的、“王小二”的草民生活。二、看完《团》书时,《团》剧正在热播,注意到一个细节,“蛇屁股”说他是广东梅州人,但他说的广式普通话是典型的广东白话普通话,梅州人是客家人,说客家话,客家普通话不是这种调子,因为我是广东梅县人。于京西五味斋2009-3-13
  •   兰晓龙的文字看得我快笑岔了气,文章损得让我恨不得成个四川人、北平人、东北人、湖南人甚至是广东人,我不懂那些个方言,但在脑子里已经可以形成那一幅幅斗嘴的画面。这描述的是一场严肃的战争,可我却感觉不到残酷(所有的战争都是严肃的,如果你把它的本质归结为死亡,如果你把眼光放远点,像墨西哥或什么人一样把死亡看成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始,那战争无疑是人类在这一世的好莱坞式结局,就像炮灰们的收容所)。真实的远征军里可不会遇上这么些个妖孽人物,不止是龙文章,孟烦了、迷龙、阿译、不辣、兽医、蛇屁股、要麻,甚至是跟屁虫豆饼都成了妖孽,在缅甸的山林子里如鬼魈般出没,却始终心向着南天门。可能除了几个识字的兵,其他几个老兵油子的思想觉悟让我给自动升级了,他们只要生存,有尊严地生存。为了这个目标,迷龙可以一把色子输了全部家当,屁颠颠地跟着同袍的兄弟上战场;烦啦可以瘸着一条烂腿死乞白赖地扯下光耀的人格;不辣可以把自己捅得鼻血长流欢实地要回了自个儿的枪;甚至是羊蛋子,那个在收容所跟在迷龙屁股后头讨食的家伙,也可以公开忤逆他的衣食老板。抛开我们说太多次的国家荣誉,从他们的眼里你看不太到那些升华了的东西,想起[士兵突击]里那个班长老马说的:“我在这天天都在等,等这个……升华,可它没升起来,也不怎么华。”电视基本还原了小说的内容,有些地方更出彩,比如说阿译,几乎每一次看到他我都会寒毛竖起地想到他尖声领唱,声线却渐渐消失在云端的意境。批评家们蠢蠢欲动,枪打出头鸟是国际惯例,有人欣喜若狂,也有人嘴痒难当,殊不知已成为别人炒作的最佳背景板。我当仁不让地成为其最佳拥护者。我一无党派人士最烦的就是唱高调讲空论,生活就是生活,何必每回都得引申到同一座初阳台,是,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太阳,可保不齐那阳光晒您身上是沐浴,晒我身上就起了褶子了。最后几章已经把我感动地要死要活,是那种哭与笑交替地感动,主角们在死撑了大半篇幅后一个个在枪林弹雨中殒命,运气好的,死得悲壮;运气差的,一颗子弹就被崩了脑袋,甚至连张立宪、何烧光这些正规兵的死都能让人飙出泪花儿来,可想而知最后的那几天,我的泪腺承受了多大的水压。战争真是让人脆弱,又让人坚强,死亡像是一个娘胎里迸出来的孪生兄弟,随时你都能跟他打个照面,寒暄几句,用四川话、北平话、东北话、湖南话甚至是广东话,尽管没有一个人死得其所。小说的最后部分,就是炮灰们被人从南天门的树堡里救出后那段,我估摸着可能会出个电影版,电视里没怎么交代,但看小说却让人气结揪心。慢条斯理的唐基说的话简直句句割人心,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我们的这帮炮灰不过是国民党队伍的炮灰,于是我心平气和起来,一副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劲,就像小说中写的,他们虽然是炮灰,但也是军人,他们的命运早就已经决定了,没有死在打鬼子的战场上,也会死在上峰的枪口下,不然被钉上莫须有的罪名,或死于永世难散尽的内疚中,苟活于世的,也早已成了看墓的活死人。这就是他们的命,他们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刻,他们的欢笑早就留在了禅达的收容所里那一锅热气腾腾的猪肉白菜炖粉条。还有人会看不懂吗?只要放下你那张严肃的脸,别一字一句去斟酌里面所有不符合事实的细节,把自己当作某一个炮灰安插其中,用自己的方言,与他们成为同袍的弟兄,一切便迎刃而解。
  •   我是在电视开播以后实在反感那些充斥报端无聊的炒作的情况下找了本书来看的。只看了一点,就发现了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当然这书不像《士兵突击》那种那么明显的励志,那么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多口号式的“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一本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很不喜欢的书。很庆幸,我是属于很喜欢的那个圈儿。如果带着《士兵突击》的痕迹去看《团长》,显然是看不懂的,看不懂是正常的。他的这种行文方式,这种非得贫到从没有一句话是好好说,你非得把语言反过来理解才能明白说话者的真实想法的这种叙述方式,很多生活阅历、阅读体验不够,习惯了轻松阅读,不喜欢思维的乐趣的人是不能理解的。但是《团长》真的是本好书。我欣赏作者的那句话:我不是写英雄,我是想让事物回复其本来的面貌。所以,我们看到了一群衣衫褴褛的炮灰团,电视热播的时候一个年长的同事说,这什么啊,怎么人都灰不溜秋,脏兮兮的,这能好看么。但是这些人是经过了真实炮火洗礼而艰难活下来的人。书里面说,一个打过4年仗还没死掉的老兵是宝贝。但他们还不仅仅是没死掉。在生与死,生存与尊严的冲突面前,他们人性的高洁表现得非常充分。他们瘸着腿,却身板挺直。他们打打闹闹,却最重义轻生。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异性的渴望,却一次次服从队伍的召唤。他们并不是没有“不抛弃,不放弃”,而是把它藏在更深的心里,没有说出来。他们是士兵突击精神的延续,却有比培养一个“许三多”更加深广的内涵。死啦死啦是全书的灵魂,出身草根的炮灰团撑起了整场战争。也许书中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作为原型,但是对于当年那些为国献身的国民党老兵来说,这无疑,是一部最精彩的传记。给每一个无名的,死了的或者还活着的。他们或许,将随着这本书,而永远不被历史淡忘。
  •   249的书《我的团长我的团》一上当当,我就迫不及待地购买了。拿到手中一直读不下去,可能也是没有进入角色和环境之故,恨恨地抱怨了作者同样恨恨地鄙视了自己。从同名电视剧热播以来,狠狠地追着看下去,如同当年播出《士兵突击》一般,不知还是兵迷、还是妖孽般兰小龙的死粉。《我的团长我的团》很多人评价不高,认为过于凌乱和疯癫,但是我仍然非常的喜欢,兰小龙是个人物,三十几的年龄写的东西这样老道和执拗,导演的功底和演员的表演我不用多讲,我不是剧评家和业内人士。我喜欢的是作者和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演员们对自己目标的追求,是那样地执着和不择手段,可以屈尊、出卖可以出卖的东西,但是内心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被败仗打出的热血和血性、为了倭夷欺负得千疮百孔的祖国,做出常人不能做出的事情。我喜欢有原则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喜欢兰小龙喜欢康洪雷喜欢龙文章。段段的表演我一只非常喜欢,尤其是在在《团长》剧中。现在大家非常喜欢一个词“张力”,我仍觉得不够准确,细想去,觉得“妖孽”般倒是能表达我对他的喜爱。那份男性的执着、内心的痛苦、不惜撕裂自己肉体释放内心情感。作者用过去丑恶般的历史表达了对现实中同样丑恶的腐败的控诉。
  •   买这本书,是冲着《士兵突击》去的。对于兰晓龙,还有放心。在买的时候,以为是全版,到书后,才看到,只是上部。不知道下部什么时候出。字比较小。(节约成本)但内容完全可以弥补这一块。现在无比的期待《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电视播出。目前书没有看完,正在跟进中。。。。。。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诗经秦风无衣》又是龙文章,我想249心里的名字就那么几个。我甚至已经想好了《生死线》中的龙文章让邢佳栋来演,可看到新闻才知道不是。虞啸卿,邢佳栋就这样从士兵里的561三个最简单的字变成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最复杂的三个字,可还是感觉这个角色就像为他量身定做的一般。看到烦拉说“别在人前调侃自己曾经的理想,信不信另说,你为它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时,心像被针扎了一下。小太爷我今年也25岁了,我连自己的理想都丢了。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里的炮灰。
  •   书刚一出来我就买了,但一直放在电视剧播完之后才看的。看完又很久才写的这篇评。不是懒或没时间,而是,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这样一本内涵深厚的书,我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不说中国远征军这段历史本身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淡化使得题材新颖,战争与历史其实都只是一个载体,小说中讲的是一个个人,战争中最小的单位,史料上那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伤亡数字。小说以一个兵痞的视角展开,还原了底层士兵在战争中的心理蜕变过程。在家国沦丧时,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想光复河山,特别是军人。但为什么堂堂中华泱泱大国却被区区岛国践踏蹂躏十数载,大半国土沦落敌手?我想不仅仅是历史书上说的那些,而作为文学作品,恐怕只有《团长》揭示了其中缘由。“安逸,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这是龙文章反复说的一句话。一针见血。书中人物性格鲜活,小说不仅探讨深层次的历史哲学,也描述了人物之间让人窝心的感情和战争的残酷性。“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读完后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更加敬畏生命,感叹“活着真好”兰小龙说他写书不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写得,而是一句话一句话写的。看得出来,的确如此。几乎每句话都可以让人陷入思考。总之,这绝对不仅仅是小说。值得珍藏加细细品读。
  •   这两天一直在看《我的团长我的团》很庆幸虽然这么晚才看到,但终究没有错过它。那段历史已过去半个多世纪, 终于有人出来说说这件事了。看过太多的几乎脸谱化得英雄主义以后再看这个,震撼还真是从头发稍撞到脚底板。囫囵吞枣般着急看完一遍,然后开始仔细看第二遍,便笑不出来了。越看越难受。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肯定不得好死,可是越来越害怕他们死,哪怕是像一粒尘埃那么活着,就是想要他们活着,只是活着,没有更多奢望。他们真真实实,他们贪生怕死,但是他们同样渴望胜利。他们活灵活现的表现自己小小的渴望与气节,他们心里干净,他们是真真实实的人,但他们却那样淹没在历史中。。。 我只能庆幸我生长在和平年代!突然觉得“和平”二字如此美丽。抱怨生活不如意的人们,开始破罐子破摔的人们,想要自挂东南枝的人们可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用人命填出来的? 死了,死了太多人,多的没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太久,时间过去太久,久到我们已经开始不珍惜眼前的生活。像团长说的“只要安逸!就要安逸!无论如何都要安逸” 以史为镜,当今的ZF有太多唐基这种官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孟烦了,只怨天尤人!然而却没有一个龙文章来告诉我们:“如果只剩一条裤衩,那就用这条裤衩干死小日本!” 无聊的人们给自己来点信仰吧,看书,早起,或者跑步,只要能坚持下去,就可以称作信仰。八千里路云和月。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我爱祖国!钓鱼岛是中国的!
  •   非常感谢作者:兰晓龙,把这么一本好本奉献给大家!这本书买来后,我是一口气就看完了,很感动。书的开头,不太引人注目,但是越看越引人入胜,在看第二本时,我被感动得哭了好几次。1,故事内容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很真实,视角很独特。对于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所受的教育并没有告诉我们有这段历史。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有些人物和故事,并不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2,故事设计的几个主角,很有特点。男主角:北平人,孟烦了。他身上有所有北京男人的特点,小事不会做,大事做不来;肚子还有很多学问。作者对北京人实在是在了解了,让人怀疑作者是北京人了,可惜兰晓龙不是。我的一个朋友是北京人,可是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北京人,他从来不希望自己是北京人,也不想找北京女人做老婆。但是故事中的烦啦,嘴虽然很损很坏,但是本人是很善良的,也有着北京人的优点。我也希望我的朋友也能从烦啦身上看到北京人的优点。男主角:团长,龙文章,不知道是哪里人。这个团长是让炮灰团最喜欢的人物了,但他却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人。我在外企上班,知道这个道理。的确,在外企设立经理一职,并不是让底下人喜欢,是让大领导了解底下人并控制手下人的一种工具。龙文章的团长一职,作得太太精彩了,活得也太精彩。用阿译的一名话,如果做不成龙文章,吾宁死。男主角:东北人,迷龙。这个人物,是最生动,最直接,最贴近生活的。他的语言生动,“我整死你”。迷龙,是最让女人喜欢人物了。其他配角:湖南人不辣/山西人康丫/西安人郝兽医等。3,故事情节,跌荡起伏,有高潮有低谷。书中的很多情节,让人思考。总之,是一本让人感动,让人思考的好书。
  •   第一次网购,在当当把《我的团长我的团》放入购物车。在高中生涯的最后一个漫长假期,等待着。不久,便有邮递员叔叔送来了书。心情,甭提有多高兴了!捧着团团,一个猛子便扎进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看着一堆炮灰们的邋遢样,听着天南地北的嬉笑怒骂。绝对干燥的小日子,总算在烦啦的诉说里点燃了不该有的希望。所以,死死地抓住这一根救命稻草,没日没夜。其实,一开始看《团团》的时候,真的没有能适应。那样戏谑的笔触里,却带有深深的感伤和悲哀。但后来,整个人便化作小说里的炮灰们,投身于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或许,没有人会有兴趣去了解这样一帮无名的炮灰,但是,他们却真的像炮灰,即使被人遗忘,也不曾放弃!心情复杂地读完《我的团长我的团》。时而,笑纹从心底泛到嘴角;抑或,倘使眼泪没从脸上滑落,也在心里绽开。《我的团长我的团》是继《士兵突击》后,看的第二部249的书。因为相信249的功力,相信时间会让更多沉淀,让279写出一部部超越之作!
  •   因为喜欢段奕宏,所以关注我的团长我的团,因为电视剧还没开播,所以先买了书,只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然后我惊讶的发现,原来战争题材的书不是只能让你沉思与哀悼,还可以让你笑,在纷飞的战场上的嬉笑怒骂,远比生活中的幽默来的更生动,可能因为那是在一群有了今天没有明天的人身上展现出来的东西。我是个安静的人,通常不会在看书的时候有很大的情感波动,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有朋友问我,什么时候有这么厚的笑话集了。再然后,我发现人真的可以边开心的笑边伤心的想哭,笑过后是止不住的悲伤,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我是80后,在90后已经开始登上社会大舞台的情况下,不算年轻人了,不过不防碍我对过去的历史没有直观的感觉,以前我能说出来的也只是“革命烈士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之类的官腔话,我知道去很惨烈,但也仅限于知道,而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一群人,有自己的性格,不是一群符号,不太符合过去对英雄的形象,他们在书中游走,你看着他们那些小人物似的行为举止,当你觉得他们也在你身边游走的时候,他们一个一个的,死掉了。有时候死的让人想笑,因为太不壮烈了,太不符合以前对英雄主角的刻画了,没起到什么关键作用,有时候就是被一颗流弹击中。笑过了就想哭了,因为他们太真实了,他们不是路人甲,只为了突出主角存在的小配角,他们都那么真实的存在过,然后死了。写到这里,只想起一句话,“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最好的书不是作者在直接教你一些什么东西,而是能让你感觉到一些什么东西。如果你对战争的看法就像以前的我一样,你对烈士的感觉遥远而又模糊,你就可以选这本书看一下,不会让你很痛苦,会让你在大笑中感悟到一些东西。
  •   我很喜欢<士兵突击>那部电视剧,所以追着在网上看了兰小龙的新作,第一眼看就喜欢上了这部小说,在网上看完上部之后百般曲折的托朋友买到了下部.看这本小说你会开心大笑,会流泪,感觉每个人都活生生的在作者笔下生活着,极其热爱生活的一群兵痞,却生活在那个销烟弥漫的社会,每个人都像是消极的混日子,但其骨子里都极其的想光宗耀祖,驱除鞑掳,想被人尊重,想和平,想快乐的生活.你会随着第一个伤感的情节流泪,尽管每个人对失去战友都表现出极其的冷漠,但会让你更加的伤心难过,我觉得作者这种欲盖弥彰,欲擒故纵的手法更让我们感受深刻,深深的抓住,或者说打动读者们的心.但从销烟里活着爬出来的人那种对生活的挚爱又会让我们破涕为笑.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因为各种原因在自杀,在毁灭自己那宝贵的生命,我真希望他们都能看看这本书.
  •   我的团长我的团,每次看到此类文章都让我想起一句话--“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到手才发现这是本上册,郁闷中......看来以后只能先到外面看中,然后再在当当买书。不过,书不用现代人的思想描写了那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历史,对于那段历史的描写是从近几年的媒体开始的.但是立刻被吸引主了,历史就是由这些一个个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双手\汗水\眼泪\鲜血一点点谱写出来的.烈士们安息吧书中的人物比士兵突击更丰满,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军人,也更有血性。下一部什么时候出焦急的等待下部。一读再读,放下几次,又拿起几次,终于下定决心收到柜子里,可是现在还在我的床头
  •   这是我在当当第一次买书,才三天就到货了。兰晓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编剧,士兵突击我看了很多遍,被它震撼和感动。早在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就在关注与团长有关的一些信息,知道小说出了以后,就打算买。书是今天到货的,还没有看。但是看过团长的片花以后,我知道,小说同样值得期待!很好的军旅题材小说,和士兵突击完全不同,值得一看!!不愧有人说,团长,是唯一一部对得起“中国远征军”的小说!!
  •   真实再现历史。史诗般再现国民党军队赴缅作战的英雄壮举,客观揭露中国远征军许多不为人知的悲壮战绩。
  •   大仲马认为历史是他挂小说的钉子,而雨果认为小人物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小人物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他们也会改变历史。《团》书是一部以小人物为主的小说,描写他们的命运和悲欢离合。一个冒牌团长领导着一群溃兵在西南战场上浴血奋战,他们的命运不被自己掌握,他们就是历史的天空中的一颗颗闪亮过的星星,没有记得他们是谁,他们的名字,只记得他们是抗日战场上的英雄。当然,这已经足够了。这部小说诙谐,幽默,甚至有些荒诞,也许作者就是想给读者这样一个印——战争本身就是荒诞的。主人公孟烦了和他的兵哥们从在收容站里吃猪肉白菜炖粉条,就像是一出荒诞剧,人为了生存而吃,让我们见识了众生百态。小说又是伤感的,当我们读到战士们在南天门坚守三十八天,断水断粮。他们为了杀鬼子不惜与敌同归余尽,最后仅剩十人。小说可能有些细节与真实的战场不一样(语出自张艺谋恩师),但重要的是我们根据这本书来怀念我们心中的英雄。
  •   远比《士兵突击》晦涩沉重,《士兵突击》看完之后总可以让人会心一笑,但是《团长》却使人在嬉笑怒骂过后掩卷沉思。
    胜利者的历史雄壮浑厚,最后终是凯旋。
    小人物的历史被遗失在洪荒深处,再无人记得。然而在他们曾经存在的地方,我们可以看见鲜花。
    炮灰的是使命,不是人生。
    时光婉转,他们长眠于硝烟。
  •   我一边看电视剧,一边看书,弥补电视剧缺憾的情节。电视剧是体现一个真实残酷的画面给世人,让人感到是身临其境,去无法体验到伤感与无奈,只有看书才能找到。此书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下半部,赚人眼泪却是在看似嬉笑污秽的语言当中,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打出一块可以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地方,在百败之中求一场真正的胜利。这就是兵痞们的心结,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朴实无华的民族气节,没有用豪言壮语仕似的的修辞。我喜欢,为止动容。现在看到都是浮夸风的文笔,发嗲的语言,雷人的模仿。太累人了。看此书不能象喝啤酒一口灌,图个痛快。要象喝茶一样慢慢的品,品出他的苦味,品出他的甘甜,品出他的清新醒目。他是另类的军事历史的小说,关于远征军只是有一点了解,那时在抗战时期中国派出的一只象样的军队,没有战败,但非常惨烈。小说没有具体的介绍这之远征军的参战的大场面,只是截取了其中一部分,写了一群没有在功劳簿上刻上名字的兵痞似的无名英雄。我为这群兵痞们流眼泪,为龙团长的猥琐感到伤感,为他的心愿:欠南天门一千座奋,还没有还,感到无奈。喜欢孟烦了,尖酸刻薄的嘴,让人讨厌。真实坦诚的面对小醉,又让人心痛。还有迷龙纯爷们,一个纯东北爷们,粗矿坦荡,最直接,最惜命,却最玩命的一个迷失家乡的东北佬。还有郝兽医护子之情,淡淡的无味,伤子之痛,让老头变的糊涂,在寻找钥匙的时候,在找特未来,在他的希望,没有了,全都没有。他是伤心死的。今天就写到这里,因为还没有看完。
  •   这一群不象军人的军人,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激奋人心的豪言壮语,更没有像士兵突击中那样几近完美的角色,他们只是一群被打跨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的溃兵,但在一个补袜子的冒牌团长的带领下,不是抱着为国捐躯的伟大理想,只是为了自己,为了死去的兄弟,他们变成了一群嗜血的疯狂的让日本人感到恐惧的汉子。这本书和士兵突击中塑造的军人形象完全不同,写作手法也不一样,但都让人感动。值得推荐!
  •   比起《士兵突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写到了炮灰团的命运,可是他们仍然选择了做一个无人记起的炮灰,可见作者写到了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从《士兵突击》的个人英雄传奇的塑写上升到现在的国家,说明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不断的变化中。
  •   看完之后荡气回肠,因为迷恋龙文章而爱上虞啸卿,又因为深爱虞啸卿而更痴迷于龙文章——他们本就是两个选择了不同道路的同一个人。附赠的光盘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所谓“超长片花、花絮”,只是几个《团》的镜头而已;也没有“18集大型纪录片”,只有很短的一小段该纪录片的简介~~~
  •   我一向是认为看了电视便不要看书,看了书便不要看电视的。但这次,看了团长的电视剧后,我毫不犹豫的买了团长的小说版。每个观众看了电视剧后可能都会觉得结局太突兀了,直接从南天门就过渡到了现代,让人感觉很茫然。但我相信看了小说中的结局后,大部份人宁愿接受那个开放式的电视版结局了。这是部不同于以往格式化、正义化的战争片,片中的炮灰们绝对称不上是伟大的形象,但更贴近现实,没什么崇高的志向,只是简单的想要活着而已,平凡的目标,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壮哉!迫不及待的看完后,掩卷叹息。阿译、阿译、阿译……半呻吟半哭泣的低吟着这个名字,阿译,你怎么可以就这样放弃自己的生命呢?南天门都抗下来了,为什么却是自己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迷龙啊,迷龙,你这个瘪犊子,在南天门上你毫发无伤,怎么就因了一个逃兵丢了性命呢?可惜啊可惜……看电视时,曾为炮灰们笑过,也曾为了豆饼的死泪流满面,但更多的是沉重,是一种反思,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又该要什么?又在追求着什么呢?
  •   期待《我的团长我的团》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等到,迫不及待中选择了这本书。真正看了才知到,非常值得!!即使电视剧马上开播,我也依然会选择看这本书!这是一本很“读的住的书”,不像有些书读起来很快,情节简单语言简短,厚厚一本一会儿就读完,之后只有一个大概印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丰富。他的每一句话都能够让我读好几遍,蕴含的东西无穷无尽。烦了的无奈、迷龙张扬的外表下的孤独,很多很多的情绪组成整个故事,常常看着,笑着,但又忧伤一地...这么多人物出现,这么多高峰迭起,作品却不觉得混乱,反而紧紧相扣。是本好书。随书奉送的大碟也很好,让我知道了哪位演员饰演谁。《我的团长我的团》自从开拍,事件不断,但是丝毫不会影响我期待的心情,真的,只是现在,我更加期待的,是下部的推出!!~!~~
  •   一口气把上下两部看完了,好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战争时代,但是很精彩。最初看兰晓龙的作品是《士兵突击》,改变了我对军事小说的印象,以后一定还会买他的作品看的。同名电视剧我还没看,但却知道是《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拍的,很是期待呢,等放假后想办法找来看看,完整我心中各个人物的形象(可惜王宝强没有参与该剧的拍摄,不知道是档期问题还是没有适合他的角色呢)。
  •   什么都不用说,就是喜欢,赠送的海报也喜欢。
    内容我就不想多说了,喜欢的人就是喜欢,不喜欢的人也不强求。
    从士兵突击就喜欢兰晓龙的书,喜欢那些人。现在的团长也同样的喜欢。
  •   我很少看战争题材的电视电影,更没有看过战争题材的书籍,《团长》是第一部,绝不是因为《士兵突击》而喜欢它,是单纯的喜欢《团长》。先看了四五遍电视剧,不过瘾,又从网上下了书看,越看越喜欢,最终决定买书,纯粹作为收藏。这绝对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   买了珍藏的……努力克制自己看书的欲望,想等看完电视剧之后再好好回味书中的深意。怕看了书之后就对电视剧的演绎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所以还是等等先吧。随书的光盘很是震撼,我觉得即将看到的是一场悲剧,悲壮的场面,与士兵突击的干净不同,四处的硝烟战火……总之,很期待,下部,以及电视剧。
  •   兰小龙在《士兵》里写了个相对寡淡的袁朗,不想被老段把这个惊喜变成了惊喜——观众用‘妖孽’来形容袁朗。然后兰小龙说《团长》里的龙文章比袁朗妖孽5倍。现在看完上部,发现龙文章不止是5个袁朗的妖孽,他简直就是上天入地的妖怪。BTW:迷龙真可爱!看完上部没下部,憋死人咩?!!!!!!啥时候出下部?先预订行吗?
  •   在电视银屏上充斥雷人剧与弱智剧的今天,作为一部关注中国远征军——那个曾经被忽略群体的历史题材剧,作为一部讲述社会众生百态以探讨终极人性问题的心灵之作,《我的团长我的团》绝对是成功了。许多人开始了解那段历史,那个被遗忘的角落渐渐走到了聚光灯下,那群被抛弃的人渐渐走进了我们的视线。虽然从尚未开播就争议不断,但我们得承认,有争议就有关注、有思考,这样的剧不是沙发土豆们喜爱的,却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所需要的。
  •   买了这本书一个月了,还没寄来,真是让我等得心焦,如果不是为了这本书我早就选择退货了,当当真是让人无语~~~~看过兰小龙的士兵,生死线,每一部都让我震撼和涌动,最初看这些小说是为了那些塑造过这些小说人物的演员,可看了我才知道,小说中人物的魅力丝毫不比演员塑造的差,真的很期待我的团长我的团,快点寄来吧!
  •   终于还是没能忍住,还是在论文截稿之前把刚到手的团长给读完了。这个时候都不知道该怨恨249将书分了上下部如此的吊我的胃口,还是该感谢他,给了我一个悬崖,让我可以在半路停下来。说来也怪了,看《士兵突击》的时候,像是开了闸的水龙头,怎么也停不下来。看那个早就知道大概结局的那场战争的故事,居然发笑的次数明显高于我想要哭的冲动。笑过之后才发现,原来惹我发笑的不是故事,而是语言,孟烦了式的,或者更准确的是249式的。或许在249的设计里面,在士兵突击里面已经赚取了太多的感动,这次,他的确想让我们想想(忘了是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在注定悲苦和无望的生活里面,有这样的一群怪胎,比沉默更消极,也是对沉默现状的一种反抗,与抗争一样,只是反映不同而已。只是在想过之后,突然有了那么一种感动,一点点扩散出来
  •   我合上书,觉得我看懂了.但249说过没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不会真懂。其实我更希望我从来没懂过..........我看着一群人的嬉笑,一群人的血。生离死别过多——所以他们面对死人心痛过,但接受,想忘了,于是忘了,后来看着自己流过血的山头,又想起来了。一群杂碎都不敢相信他们曾像个爷们,像个英雄,在怒江的对岸抛过头撒过血。回家了。他们不敢接受"英雄”这个称号,因为他们打仗的理由过于“俗”,不是为了当英雄报国仇而是回家;还有对于对岸死去的一千人,他们每个人的心里有藏得很深的沉重,能活下来够了。孟烦了,是炮灰中最聪明的人,但他身上却有着比他人更多的悲哀,兽医说:“烦啦,你连信都不信”。看他的内心我沉重,看他的人我有时会感动。迷龙,我觉得他像个孩子,最霸气的他却也是令我最感动的,对李乌拉对要麻对豆饼,生时他霸气可他从未想让他们离开,骂了打了但他们死时他的心是最愧疚的,于是他打了自己的老婆为的是他的兄弟。郝兽医,就一字——好。他是杂碎里可以用好评价的人,虽然他手里从没救活一个人......活着的人要对死去的人负责,死啦说。这句话很重要,不然你不会知道死啦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相信没有人会一目十行看完这本书,复杂的世界是要用心品的,有些话需要两三遍品才会懂一点。笑里含泪.....
  •   总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怎样说起,面对这样一段让人痛到欲哭无泪,纠结到欲喊无声的故事!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我读过的不算多的小说中最感人的最震撼的一部,包括一些所谓的经典在内,如满纸机谋的《三国演义》、龌龊到让人不能卒读的《水浒》。
    但朋友却对它嗤之以鼻,乜斜着仍过一句“什么玩意”。是,我们已经太习惯以正义的名义赞美杀戮,以最高利益的名义抹杀生命的个体存在!
    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超越敌我善恶的宏大悲悯,这些已足以让此书超越题材超越时间的限制。谁又能知道,当我们这个异常忙碌却说不清究竟为何而忙的时代成为历史,在后人回望的眼睛里,《我的团长我的团》不会脱沙而出,成为闪耀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
  •   正版书,质量没得说——赞一个!上部还送一张《我的团长我的团》拍摄花絮CD。物有所值啊!
  •   我没有时间看电视剧,我更喜欢看书,而且坚持的认为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演出来的。一本书,如果能让读者随书中情节而在脑海幻想着某些画面,那,这一定是一本好书!《我的团长我的团》,一本好书!
  •   249这个人的书,往往透着一股人性的穿透力,,从士兵突击导生死线,再到团长,无一例外。读他的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要和他一起哭一起笑!他的确是成心的。他逼迫读者思考人性的东西,他甚至不在乎书的语言技巧,那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   因为等不及出版,就在网上下载了来看,看完后热血沸腾的,这本书我看了三次,电视剧看了三次,最后一次一边对照书上的内容一边看电视剧,发现书内很多情节把电视剧里有些不是很合理的部分解释得很完整,可能是因为电视剧的经费有限吧。第一次发现249是一次在机场无聊的时候买了他的《士兵突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本来我已经不看电视剧很多年了,深圳是一个快节奏的地方,已经很久不会为了追看电视剧而浪费时间了,好在我看《士兵突击》那时候已经出DVD了,用了两天一夜把这部电视剧看完,惊为天人,中国人需要应该就是这种信仰,一种可以让所有的中国人团结在一起的信仰。虽然我身边还是有很多人对249的天真不屑,认为这种东西在现实里根本没有,但是人有梦想不正是人类可以进化的动力吗?
  •   1、电视剧拍的太烂了,好多内容和细节没有反映出来,让人感觉非常不连贯;阅读小说后很多内容,尤其是人物的内心活动终于能够被理解了;因而,还是读书好!2、作者写的思路很清晰,人物个性鲜明,只是结局很惨,炮灰团真的最终还是成为炮灰,有点后现代派黑色幽默的味道!3、地方话很有特色,南强北调的,尤其是孟烦了的京片子,全都是黑色幽默,很有阅读乐趣!
  •   看过电视剧之后,买来书看。书和电视剧都喜欢。先要感谢电视剧剧组的全体工作人员,看过原作丝毫没有对电视剧的失望,颇有相得益彰的感觉,实在难得。再回到书,这是部会在心里回荡的作品,不只是牺牲,不只是勇气,不只是人的挣扎和战争的惨烈,在心里回荡的还有死啦死啦说:要事情是他本该有的样子。感谢作者,在一个战争故事里,让读者看到一个一个鲜活的人,一个一个生存的灵魂。这是一部有生命的作品。故事本身是有生命的,作者让这生命活在文字里,到达读者的心灵。有一点小遗憾,在电视剧29集中,烦啦乘车驶离说服老麦后独自回团的死啦死啦时有一段独白: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他的伤心有多伤心,他的孤独有多孤独(大意如此,台词原文记不清了)。看书的时候好像书里没有,建议再版时加上,这句台词写得真好。
  •   没有大起大落的英雄,没有咆哮伟岸的大战役,这里一直在说的都是小人物,小战争,看过这本书,才知道,其实普通一兵就是为了活着为战,拿破仑那句话其实不现实.每一个战场上的士兵,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一个目的:活下来.看惯了榜样力量的战争片,团长这本书,实在是真实而朴实的,从拯救大兵雷恩开始,我就全面抹杀对战争英雄的崇拜心理,到团长这里,再次加强加固.
  •   这本书好就好在比较真实地反应战争和多年参加战斗的士兵,慷慨激昂只适用于招兵,士兵突击只适用于和平年代,激情打不了仗,能打仗的人未必都特爱国,是完全为了爱国才打仗的。上下级不一定全体为国,必有私心的人,打仗不一定都正确,不一定都勇敢,勇敢也不一定不出错,也一定有怕有胆战心惊的时候。死了很多人后会有麻木感,对敌人也会同情,不知道是不是明天就会死的人也可能在今天会追求幸福,历经大难的人不会让别人也跟着受这个罪......总之,人是复杂的,感情是丰富的,心灵是美好的.......
  •   这对我们兵迷来说超不过瘾啊~越来越期待电视剧的出炉了!!!这书很能收藏呢,价格我买的时候20.7元很实惠嘛~原本以为书中会有剧照之类像士兵突击那样,可惜没有,里面就是字,不过字体很舒服,我要好好阅读啦~哈哈o(∩_∩)o...哈哈下半部会有剧照海报和主创人员的签名海报哦……期待这是个很认真的戏(书),所以我要认真对待里面的每个角色。
  •   我的团长我的团,电视剧看完,书也不错。
  •   四年前的看电视剧看电子书,都很有触动。四年后再买本书来读,一个妖孽的团长,一群闲扯淡的士兵,活得太过清楚,活得浑浑噩噩,都可为了一次胜利为了希望而战。“岂曰无袍,与子同衣”
  •   迷完士兵又迷团长,听说电视剧的结尾和小说不一样,就买来看看,收到书了,还有个光盘,不知道什么内容,总之兴奋ing。。。
  •   收到书一看,还有下部,看了很久才看完,主要是没有时间,先看了电视剧,发现没怎么看明白,这才找书来看了,内容很完整,人物介绍的很全面,这比电视剧明白多了,就是字小了点,还长了不少知识,很喜欢,很敬重,团长和他的团员们,有了他们的流血与牺牲,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一切,我们一定要记住那段历史,我的一个表舅在中越战争中牺牲了,这是我初中的时候和妈妈闲聊才知道,所以,对那段历史也有些感触,所以很喜欢这部电视剧,更喜欢这本,值得推荐!!!
  •   如题,这是我对整本书的最大感受。看完这部小说,我有两个期待:第一,他的电视剧能否超越士兵突击;第二,快点出下部!
  •   我一直喜欢兰晓龙的书,文笔好故事也好,写东西的角度也好,看士兵的时候我就很感动了,这次看团长兰晓龙有给我带来了另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是军人的崇拜者,尤其是中国军人,这次兰晓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一支处在尴尬地位上的军人灵魂的力量,同样精彩但又有不一样的心酸……很大胆的文字!!第一次看到有人这样深刻的描写处在这种尴尬地位上的军人-中国军人!!
  •   电视剧《团长》很精彩,但平心而论并没有超越《士兵》,虽然两部剧的出发点不同。《士兵》是电视剧比小说看着过瘾,而《团长》正好是反着的,看小说可以更形象的体会人物的心路历程,把那段历史更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看着也更心疼,心疼剧里的演员,心疼书中的人物,应该看一看。
  •   看电视的时候我很开心,觉得太逗了看电视的时候我也闹心,怎么《士兵突击》里一个个干干净净的兵怎么就变成这般埋汰样?看上小说了我不开心了,他们是逗,调侃的跟什么似的,但是字里行间却充斥着悲凉的感觉,比电视剧表达的还要让我感受深看上小说了我也不闹心了,他们行头不好看,但是却拥有了别样精彩的人生!个人认为,虽然书上的情节跟电视剧一样,但是书更好看点
  •   此书我是在看到电视大热时,看到许多评论后好奇买了看的。读后心情有点感动,作者借颓废的孟烦了的眼睛展示了一个悲哀的时期和众多的悲情人物。让我感动的是炮灰团们的兄弟情,让我悲伤的是炮灰们不幸的结局,让我无奈的是一些上层人物的所谓大局观,让我伤心的是偌大的中国居然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当然,如同孟烦了说的:这些又干我什么事呢?总的来说这是本好书,值得一读,他的面世和大热我觉得还是和国共关系改善有很大关系,不过和《亮剑》的情况一样,小说拍成电视的时候又被阉割了,我想还是和一些守旧思想的官员们有关,为什么还不能直面事实呢?德先生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每个人必须学会让自个儿不做历史的炮灰儿,虽然我们最终都将成为历史中的一颗尘埃,团长用炮灰儿们诙谐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段区别于任何正史带来的战争场面及人在战争中的种种表现,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战争,这才是人在面对给自个儿带来生存与死亡的可能性时所能做的最真实的事情。任何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历史的一角,任何时候我们只能看见事情的一部分,或真或假。
  •   本来想在网上追着看了,后来良心发现,觉得还是买本正版书才对得起作者的辛苦付出.于是就买了,结果发现买到手的只是上部,还有一个下部没出来.想当年买<士兵突击>才十几块钱,这个光上部就要20多了,唉,水涨船高啊.好在写的还不错,我看完了留给我儿子长大看.呵呵
  •   呵呵,真的没想到这么快,第二天就送到了,上部和下部书里分别赠送了光盘和海报是没有预料到的,特别是海报,当时本来以为只有团座一个,结果一展开是师座和他的妖孽瞬间圆满了有木有!!!!!咳咳,言归正传,东西很满意~~~~~~~
  •   题材:远征军的题材之前很少见。这部小说虽然虚构的成分较大,但都是根据真实历史演绎而来,为我们重新揭开那场60年前的惨烈战斗。人物:近年来的许多军事题材作品开始关注人性的刻画,但大都只能描绘一到两位主人公特例独行的性格。249继承《士兵突击》群像描写的光荣传统,为读者呈现一大帮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正是这样一群人物才使得整部作品生动、立体、情节层峦叠嶂、紧凑且有趣。文字:小说的语言非常细腻,对每一个动作、每一处场景的描写都细致入微,在几近于啰嗦的平铺直叙的语言中静静地牵引着读者去笑、去哭、去一点一点剥开历史、挖掘人心深处。
  •   犹豫了很久才买的这本书,因为个人一向不喜欢这种军旅题材的故事,但看到网上销售很好和兰小龙的名声,大波轰式的买了一本。刚开始的时候觉得也就一般般,但后来发现真的相当精彩(我的词汇量少,这个词不足以形容)。对于人物的描写和战争场面、对于战争中的人物心理描写,爱情,亲情、兄弟情等待的描写是我以前所看的书无法匹敌的。短暂的和平过后是战友间的生离死别。这是种什么样的心境呢?我一直也无法想像,还有附赠的光盘场面也是相当精彩的,十分期待下部的出世。最近在北京台看到了电视剧的预告,相当期待啊,一定又是今天的热卖剧,呵呵。写的不好,但也希望对要买的人有所帮助!
  •   很喜欢我的团长我的团,看书比看电视过瘾多了。其实我还想说很多,不过不说了,喜欢的自然会买
  •   在网上读了一点儿选载后,马上订购了本书!说实话原来对兰编的作品不太了解,因为我并不很喜欢《士兵突击》,因为那个故事太不真实(主要指许三多成为老A的那部分),王宝强的所谓表演也实在够呛!(看到后面觉得他其实是剧中最大的配角,别的演员都比他演得精彩!)但这次很不一样,故事马上吸引了我,一段被忽视的历史,一群活生生的人。
  •   以龙文章为首的炮灰团的所有人,在山河大半沦陷,举国深陷战乱中,他们绝望困惑,悲伤,孤独的行走着,但确不敢忘记人民在水火中,明知自己只是别人手中的棋,舍身忘死的投入到这城硝烟弥漫的战斗
  •   跟士兵突击一样,先看的电视剧,和电视剧很贴近,文笔不错。
  •   从士兵追到团长,让我们知道有一些人曾那样活过。兰编的文字诙谐幽默,在团长里更多的是笑容伴随着辛酸和泪水。
  •   小人物也有大精神,说起抗日,我们总想起抗日的英雄,而作者却选择了,一个无名的炮灰团,一群无名的溃军,而正是这些小人物里面,却看到的中国人心中真正的爱国的情怀和热血,对胜利的渴望,正如烦了说了,你给我我们不该有的希望,是胜利。。。麻木的中国人逐渐觉醒,还有什么能压倒中国人。。
  •   终于买到《我的团长我的团》了!
    太开心了~
    这个价格很值!没想到还带有光盘!
    开心。。。
  •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是咬着牙耐着性子在看,一个孟烦了真是把我烦透了,很郁闷,甚至有后悔买的念头,直到......龙文章出现了,一个妖孽,一个彻头彻尾的混混,却整个把一口气提了起来,于是跟着这帮人一起疯狂、一起烦恼、一起悲伤听说已经出了碟子了,我还是期待先把书看完,让我心中有一个“龙文章”,有一群痞子一样的军人,再来体会电视剧的魅力真是很期待下集
  •   先看的电视剧。也纳闷了,一个正经出镜的女人没有,怎么就那么招人爱看呢。在看过了我的团电视剧之后,觉得不是很过瘾,就置了这套书,其中人物的描写更为细腻,心里活动和人物冲突更明显。给那些爱读书的女花痴们,一定会有大批粉丝的。
  •   兰晓龙的书无需多言。团长是本很沉重的小说,上部是笑中带泪地读完,下部是泪中带笑地读完。然而一旦终篇,却再也没有勇气翻开第二遍——他所表达的太沉重了。
  •   此书盼望已久,249的作品一个都不能落下。远征军的题材以前不了解,通过团长知道了在几十年前有那么一群人在滇西,和日本鬼子进行着殊死搏斗,故事感人至深,人物活灵活现。让人爱不释手,看了n遍了。
  •   永远的团长永远的团,会细细品味这套书。
  •   团长和团迷一样,我们很孤单
  •   《我的团长我的团》 你、值得拥有!
  •   永远的团长 永远的团
  •   我已融入到这个集体中,那就是我的团长!那就是我的团!
  •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绝非一般意义,一般层次的小说。
  •   翻阅此书,联想到电视剧中段奕宏演绎的龙文章的形象,似乎被带到了那段尘封的历史,与剧中人同悲同喜,同命运。太有震撼力了。
  •   兰晓龙写的:“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总有中国人站出来,即使必须成为炮灰。”远征军浴血战史、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悲壮战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那段历史。这是一段被忽略的历史,在以前教科书和各种历史教育中并没有真正介绍,现在看了都会感到震撼,值得好好看,写的很精彩。推荐
  •   团长是很早买的书了,上下部都买了,讲的滇缅抗战,中国远征军的故事,悲壮而感人。
  •   很好,有很多电视剧没有或者表现不出来的情节,还送了张光盘,对于团长迷来说很超值
  •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点看不下去,正如刚开始看团長的dvd也觉得有点拖沓。交替地看。最后感觉是书写的非常好,有种撕开一切的那种,到心里头了。电视剧亦非常不错,有了书,更能理解电视剧。暗自兴幸现在是和平年代,可....却建立在他们的鮮血上。
  •   说实话是因为喜欢这些演员才关注我的团长的,电视剧我看完了,书也看了,书写的很好确实比电视剧好,但是至少电视剧的结局让我很高兴,不忍心看到他们全都死掉。
  •   这本书看的我是又笑又悲。他们是平凡的一群中国人,也许在和平年代他们不会又太大作为,也许会庸庸碌碌,但是在战争年代,他们是英雄,他们用自己炮灰的精神书写了中国人的精神!我好喜欢李晨的,但上部里张立宪的戏份好少啊~期待下部...等死我了
  •   看书比电视剧更详细!补充了不少剧中没有的情节,故事更加丰满!强烈推荐!里面送的关盘很骗人,如果是为了要光盘而买书就别买了。光盘里只有一段3分钟的片花,根本没有拍摄花絮,还有一个11分钟的视频,是崔永元制作的一个结合历史和拍摄过程的介绍!
  •   有的人没了信仰、有的人寻找着信仰、有的人却为信仰付出了一生。我想起龙文章的妖,烦了的痞,迷龙的粗,阿译在不自然时面部神经抽动,兽医的死,不辣的可怜,虞啸卿的可悲
  •   先看的电视,然后再决定买的书,电视和书是各有各的精彩,看书的时候想着电视里的画面,看电视的时候想着书的里的情节,嘿嘿,真是一大乐事。
    喜欢龙文章,喜欢迷龙,喜欢兽医,喜欢一个个鲜活的炮灰们。
    我也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原来的样子。
  •   团长的电视剧我反复看了很多遍,有笑点,有泪点,看完了之后,更多的是反思和惊叹。作者的笔杆子很硬,展现的是那个时代中国的风貌。
  •   不愧为249的作品,不错,真不错。好想早点看到电视剧!期待《团长下》!越来越敬佩249了。
  •   像《士兵突击》一样,如果只是随便翻一番,是很难有兴趣读下去的,但是如果仔细的读那这绝对是一部好书,让人振奋的好书,期待下一部~~
  •   收到了才知道这只是上部,我怎么没找到下部,明天开始云南电视台就开始演这个电视剧了,不过我期待阅读原作给我带来的惊喜!
  •   书中的人物比士兵突击更丰满,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军人,也更有血性。
  •   哎呀。。。看得我又想死又想活的。电视剧删了一些东西,看书能才明白过来。龙文章的戏有时候老段表现的比书里的要丰满很多啊。。。包括语气停顿表情,都很生动,都很虐。。。捂胸口。。。上班就够累的了,回家看看电视剧和书,真是又给自己剌了几刀249我恨你!555
  •   想等看完电视剧再看书。BF看了,好到什么程度呢?上还没看完,就让我赶紧买下了。呵呵。康剧的魅力可见一斑啊!看了剧,喜欢迷龙。和在士兵中一样耀眼,张国强太帅了!这才是真正的男人,看看满街分不清性别的那些男生,难道只有在荧屏上能看到真正的男人吗?
  •   记得自己已经在当当上写过几次评论了,有两次是写关于国军抗战的,看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对国军的亲近又多一层,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可历史同样是活在人民心里的,我们无法否认和改变历史,我希望我们可以正视历史,既然我们无数次抗议日本否认历史美化侵略,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对我们的国军多一些宽容呢?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军人,正如他们所知自己就是炮灰,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抗日战场,因为这是他们的使命,没有他们,我们会有一个新中国吗?希望正面描写国军功绩的书籍可以再多一些,希望我们的正名不会太晚,希望我们可以在国军将士都逝去之前承认他们的功勋。再次呼吁大家不要忽略国军的抗战!!感谢作者!
  •   作者把人的各种感情都写出来了,如无奈、粗犷、勇敢等等,用异常冷静的笔调塑造了在滇缅战场上抗战的英勇的国民党士兵。
  •   看过电视剧很感动
    认为是抗战题材到现在为止最好的电视剧
    看书觉得书写得更精彩
    1,电视剧与书基本同步大致一样
    2,书里有电视剧不方便交待的东西,有电视剧无法的表现人物思想活动,以及编剧自己意图和评论
    3,编剧绝对鬼才,驾驭语言文字能力,让人五体投地
    4,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给我当头棒喝,给我深深教义和心灵震撼
    向抗战的前辈致敬!!!
  •   一直喜欢团长,电视剧看了几遍了,看看书怎么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