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到此低头致敬

出版时间:2008-07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师永刚,刘琼雄(编)  页数:257  字数:1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插图:

内容概要

中华民族英雄纪念志    收藏国难国耻史的中国大型民间博物馆    为中国收藏国难国耻  吹响中华民族英雄纪念的集结号    《国人到此 低头致敬》一书    再掀国耻国难纪念潮     一个民间博物馆的理想,一本全新概念的馆书    连战  马英九  陈香梅  周梅森  矶崎新  张永和 王石  余秋雨  敬一丹  崔永元  陈鲁湘等各界名人联袂推荐之中国民间第一博物馆    中国抗战14年究竟有多少人被俘?谁都没有对此进行过统计!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四年间,战俘高达575万人,那么腹背受敌的中国战场呢?    战俘——曾经被认为是人生不光彩经历的代名词,但在那样特殊的战争环境下,生命无疑弥足珍贵!    7月7日,中国全面抗战爆发71周年!中国人的国耻日。由中国成都建川博物馆推出,师永刚、刘琼雄编著、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国人到此低头致敬》一书在由上百名国民党与共产党抗战将士组成的抗战壮士广场上首发!    历史在这一瞬屏住呼吸。虽然,我们曾无数次参观过同题材博物馆,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到重庆博物馆大后方研究中心……每一位同胞的死亡都令我们心碎,但在抗战胜利63年后,我们可以正视慰安妇,却仍没有开始关注那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如果说这样一座博物馆、这样一本书的意义,这无疑是其中的一部分,并由此我们开始了对整部著作的认识之旅。

作者简介

师永刚,自由作家,七十年代初人,曾从军十五载,《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宋美龄画传》、《蒋介石图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三毛私家相册》、《邓丽君私家相册》、《雷锋1940—1962》、《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达上百万套。他研究凤凰卫视的专著《解密凤凰》成为媒体焦点,研究《读者》杂志的专著,先后以《读者时代》、《读者传奇》图文版、《读者故事杂志版》、《解密读者》四个版本发行,创下媒体研究专著发行超过30多万套的全新纪录。其之前出版长篇小说,如《天苍茫》、《西北望》和诗集《仰望灵魂》等十多部。其中《天苍茫》更被改编成十九集电视连续剧《最后的骑兵》在央视播出。长篇小说《迷失的兵城》即将改为电影。曾参与CCTV1999澳门回归直播现场报道、六集电视纪录片《西北望》的撰稿工作。由其担任主编的明报月刊四十年精品文丛一套金庸散文集\中国戏剧大师命运\四海红楼上下两卷\大家等九本,再掀起新一轮阅读热潮.2008年出版的博物馆馆书《国人到此,低头致敬》,开拓创新了博物馆的表达方式。其后,他策画出版了《向前进,王宝强自传》等数十本畅销书。2009年,与邹明合编出版新书《中国时代(上、下)》。2008年被聘为南京大学等数所院校客座教授,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

书籍目录

00 序01 壮士02 安仁03 猛馆04 右手05 未建成06 记录07 旁证08 未来09 附录

章节摘录

插图:■粗陶杯的申诉这个粗陶杯是一个“文革”中蒙冤的川籍抗日军人幸存者借杯诉冤,表明心迹的物证。茶杯的主人亲历抗战,却在1966年的“文革”风暴中蒙冤在身。回想八年抗战,九死一生,多年来他引以为荣的抗战经历,一夜之间变成了耻辱,他想不通,也无处诉,在那时的政治高压下,多数人不信任他,他只能悲愤写在这个陶杯上。正面写着:“我只记得八年抗战,我和日本作战,我的腿上中了一弹。”背面写着:“我坚决打到底,没有下火线!1966年9月15 日。”插图:图片说明:中国壮士群像。站在中国的地图上,壮士们站在自己牺牲的地方,站在自己保卫的地方,摆放成兵马俑之阵势,上接秦汉之气。图中壮士有:邓小平、程子华、邓子恢、戴安澜、杜聿明、冯白驹、葛振林、关向应等。 插图:图片说明:微笑的女战俘。成本华是在坚守和县城门时被捕的,当时她20岁。左边这张照片中,几个日本人从不同角度打量她,两位百姓,年老的无奈地把手拢在袖子里,个子高大的眼神更为关切、凝重。成本华本人是最镇定的,甚至有点笑意。在日军环视之下,能如此从容,实在是中国抗战女兵风范的标本。

后记

编后纪建川有某种神圣担当。此人天生放肆,自负于世。负责建筑二十世纪中国这段最惨烈最阳刚最国家最民族最史诗之博物馆。负责告知世人铁血战争男人绝地后生拔宝剑铸骊歌之豪壮中国血性。负责在商贾钱帛中行走之隐性刚烈隐藏俗世之艰试成真正大事。负责将自己的名字与国家留在历史的某一地段,某一时间,某一时空,某一世,某一点。此为神圣。建川晋人川性。兵士气。流气。勇气,猛气。鲁气、漭气。文士执宝剑之象杂陈。与人相交,速成好友,被其染者不计其数。被其事感动而泣者不计其数。多少胆雄之男儿之

媒体关注与评论

北京晚报:《国人到此,低头致敬》将建筑与馆藏一起说,封面白纸黑字,庄重且酷:国人到此,低头致敬。新书选了“七七事变”71周年前夕在壮士林前首发,烈日下还站着四位幸存的抗日战俘,此情此景,只能用两个字概括:震撼。南方都市报:建川博物馆是樊建川先生创建、中国唯一收藏国难国耻的民间博物馆,也是中华民族英雄的纪念志。此馆以抗战、“文革”为主题,展出了200余万件藏品。《国人到此,低头致敬》就是对此馆的一次巡礼。新京报:本书除了图文并茂地全方位介绍了建川博物馆的每个分馆与其令人动容的展品,更讲述了那些建筑与文物背后的故事,其中就有容纳了上千名抗战老兵手印的纪念广场,在那里,扑面而来的重重叠叠的老兵之手,无声地凝集成一种慑人心魄的中华力量。华西都市报:五位老人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不屈战俘馆。一张张历史照片和文物勾起了他们对战俘生活的痛苦回忆,他们的眼角湿润了。樊建川感慨地告诉记者:“战俘访问战俘纪念馆,在人类战争历史上是一件奇闻。” 文汇报:(建川博物馆的一个分馆)收集了上千名抗战老兵手印的纪念广场,在那里,扑面而来的重重叠叠的老兵之手,无声地凝集成一种慑人心魄的中华力量。新浪网:“也许就在你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就又有一位老兵已经走向凋零。”樊建川这样写道,“有一天,他们的身体离开,但他们的右手手印在透明的玻璃上与日月同光。” 科学时报:《国人到此,低头致敬》记述了一个人如何以私人之力建立起他对国家的苦难和耻辱、愤怒和悲伤的“纪念碑”;然而更重要的是它以笨拙而固执的姿势在提醒国人,对中华民族英雄,你必须低下头向他们表示敬意。

编辑推荐

《国人到此,低头致敬:中国建川博物馆聚落》背后的创作团队也是国内图书界的强强结合,由策划 “红色新概念”系列的《雷锋(1940-1962)》、《红军(1934-1936)》、《切?格瓦拉语录》的编著者师永刚和刘琼雄创意、编辑;由曾经引进并译介过《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著)和《负建筑》(隈研吾著)的设计师朱锷负责全书设计。这《国人到此,低头致敬:中国建川博物馆聚落》出版后,因其异于寻常的表达方式,被媒体称为“有气质的创新的博物馆书”,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对于博物馆的表述方式,使《国人到此,低头致敬:中国建川博物馆聚落》有着一种史诗式的全景描述,也有着某种独特的精神。连战、马英九、陈香梅、周梅森、矶崎新、张永和、王石、余秋雨、 敬一丹、崔永元、陈鲁湘等各界名人联袂推荐中华民族英雄纪念志,收藏国耻国难史的中国大型民间博物馆;一个民间博物馆的理想,一本全新概念的馆书全球21位著名建筑师联手设计,中国第一民间博物馆:刑同和、矶崎新、张永和、切斯特?怀东、王路、徐尚志、徐行川、李兴钢、朱竞翔、刘家琨、张毓峰、张雷、周恺、朱亦民、马国馨、项秉仁、彭一刚、程泰宁、朱晓光、林野、王天锡读者群1、对现当代历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及研究者;2、文物(尤其文革文物)收藏者及爱好者;3、建筑类、设计类读者;4、一般性读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人到此低头致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我是被这本书封面的几个大字吸引住的,国人到此,低头致敬!向谁低头?为何致敬?为何书的封面如挽联一般?看了书以后我才真正被书里的记述和照片所震撼。这是一个战争纪念馆的馆志,除了记录战争的照片外,更可贵的是,它记述了被历史深深掩埋的战俘的照片、遗物和故事。战俘代表着国家的耻辱,在我们国家尤其如此,有些战士宁可自杀,也不愿意称为敌人第俘虏。但是,人有生命的权利和尊严,在生和死的抉择中,谁不想活?谁不想有尊严地活?面对兽性成灾的小日本鬼子,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集结号》演的不好,牺牲了就光荣了?怎么就不能委曲求全?美国大兵兜里不都有块白手绢么?我向为中国的独立战斗过的战士们致敬!有时间也要去四川这个博物馆拜访一下!斯者已逝,愿故人长眠!
  •   本书的特点是对历史非常尊重,也非常客观。对建川博物馆也作了很好的介绍。有机会我一定会去建川博物馆去参观,因为我的父亲当年也是一位抗日将士,他的手模也印在该馆的抗战老兵手印的广场上。
  •   一天深夜偶然看到凤凰卫视王鲁湘访问此文作者樊建川先生夜不能寐,利用5.1假期特意飞往成都去看设在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整体感觉八个字:震撼人心肃然起敬。本以为已经看到和领悟了但是《国人到此-低头致敬》这本书却让我知道了当时因时间仓促而没有看懂或者没有看到又或者忽略的一面:此书除了详细记载当时我看到的八个场馆之外又有一些新的内容和计划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已看过的有1)抗俘2)国人到此-低头致敬)我想以后还会专程去看博物馆和继续买书
  •   买书的目的是为了在去建川博物馆之前做下功课。书中很多不错的文字。相对博物馆书,算是自序或者简介吧。
  •   又要让我发表一次,我已经忘记之前是怎么说的了。总之,这本儿书首先装帧的就很好,现在中国书籍的设计感越来越强了,真不错,图特多而且特有用,很多图扫描一下,都可以用在我毕业论文的资料图片里了,是特好的素材。另外,建川先生不愧为中国人,中国企业家都像他那样的话,中国的环境消费水准与质量会提高的很快。希望中国的环境与建筑越来越能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坎里去
  •   在光合作品看到的,封面很吸引人立马决定买。深入看了之后发现对我毕业论文都很有帮助,有很好的资料在里面,图文都详细。而且建川先生是个很棒的中国人
  •   排版太花了,但是我是必读的,作为去建川博物馆之前的预习。
  •   书应该是不错,不过文字排版使看起来不方便
  •   "国家责任的缺失",这是看过这本书之后产生的诸多强烈感受中最为强烈的.我们还远不是一个勇于记忆,善于思考的民族.在低头致敬的同时,让我们与不遗忘间坚挺着去做那些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国家也好,个人也罢,不妨各自做自己的.
  •   帮别人买的,而且是买了一堆送人……有点不理解……顺手翻了一下,版式设计个人觉得是用设计者的自鸣得意q j大众的眼睛——真没觉得哪里好。内容翻了翻,都是给这个馆主做广告,历史的沉重和崇敬没看出来……
  •   不错的一本书只是设计的太差。
  •   有点水。
  •   虽然我是党员……但是发现自己原来买了本影集,还是失望了……
  •   也许是个人的问题,感觉隐形的商业介绍胜过对生命的关照。内容比较粗制滥造,属于标题党系列。可当做新闻读物一阅。
  •   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比钱重要,比生命重要的东西始终存在着,比如崇高、忘我、尊严、不屈、奋斗不息、记忆、思索......血性、脊梁对一个民族更是不可缺的,生命因为一些厚重的记忆才会有质感,才不至于变成薄片。“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这类的博物馆应是国家级的。
  •   被这"挽联式"的书名吸引住了.....在这歌舞升平,举国欢腾的特殊时期,这无疑是本好书。铭记历史,拒绝遗忘!
  •   原本以为是一本严肃的回顾抗战历史的插图文献,买来看时才发现是四川某个叫樊建川的大款自我标榜的“文化口红”,无论是从那个方面看,这本所谓的“书”,都没有任何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更没有让人期待的历史性。我甚至非常后悔花30元买这么个东西!
  •   这本书我是买来纪念的,因为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我们不能忘怀,我们必需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些前辈,并且以他们为榜样,以前看到一篇文章,里面的一段话令我感动。我们不应该对前辈们的要求过于苛刻。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给他们去做。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已经受了太多的苦了。我们有什么权力要求他们忍饥挨饿,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做承受不来的事情。我们有什么权利要求前辈把百年的耻辱一洗而净,再把中国的领土完完整整的交到我们的手上,让我们坐享其成。我们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就应该承担起这一时代的责任。麦克马洪线没有被承认,我们就可以随时可以打回去。这取决于我们的决心、意志还有力量。我相信中华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注定要见证这一历史过程,并为之付出我们的努力。
  •   书不错,图片比较到位,文字不多,但很有力度;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翻两页,会忽然意识到自己有时候太计较了;有那么多人,默默无闻的、似乎是很平凡的人,已经为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表征了一个高尚的人格
  •   这是历史老师推荐的,买后确实也觉得很值.我是成都的,很方便去建川博物馆.已经去过一次,打算明年暑假再去一次。其实这本书相当于一本建川博物馆的游馆指南,上面照片里的场景、文物在馆内都可以看到。基本上馆内的精华都囊括在里面了,若要前去参观的话,这本书就完全可以为出行作参考计划了。
  •   还可以,没有想象中的好,不过书的质量不错
  •   说实话,都是些图片,介绍文字太少,有的也都是些废话,没什么价值;而且图片也都是些没啥价值的,总的来说不太满意……
  •   这本书基本就是博物馆的导游说明图。通篇照片加简介。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内容。形式大于内容。实在不值,后悔。
  •   一开始为书的名字所吸引,图文并茂,看了之后,给人以警醒和启迪民族的发展需要这些记忆。不错
  •   樊建川,一个一直是我尊敬的人,从他最早的《一个人的抗战》,到《兵火》、《抗俘》,再到这本《国人到此,低头致敬》,我看到了一颗中国人的良心,一节中华民族的脊梁。他让我们重新审识抗战,重新解读抗战,重新发现“文革”,重新思索“文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的热血,同时看到中华民族的脓疮,看到中华民族的伤疤,建川博物馆聚落是我一直向往去致敬的胜地,我期待着... 阅读更多
  •   这本书是买来给爸爸看的^-^拿到实物的时候觉得应该会是一本不错的书希望他会喜欢~
  •   呀!这书有意思唉!师永刚的书就是别具一格!买一本瞅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