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叶自成 页数:336
Tag标签:无
前言
我的新陆权观 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地缘政治也在经历着重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缘政治也产生了陆权、海权、空权、太空权和网络权等不同的形态。 但是,地缘政治的主旨却似乎万变不离其宗。在有关地缘政治的研究中,充斥着来自于西方称霸世界的地缘政治的断言: 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 谁控制了中东和中亚,谁就控制了石油,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 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 谁控制了海权,谁就控制了世界; 谁控制了天空,谁就控制了世界; 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世界; 谁控制了信息权,谁就控制了世界。 这些断言似乎表明人们都患有控制欲过强的症状,似乎谁不控制什么就不能研究地缘政治。地缘政治一定要研究控制权吗?地缘政治一定要为称霸世界的战略服务吗?地缘政治只能服务于军事战略吗?地缘政治的发展趋势就是“离地”吗? 在这种变化中,陆权似乎变得越来越次要了,成为地缘政治的最低形态;在人们的观念中,似乎只有其他的形态才能代表地缘政治的发展趋势,而陆权概念则是一个落后的、陈旧的概念。 但上述这些很有诱惑力的观点大都掩盖了一个最简单却是最基本的事实,即陆地空间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空间,不是海、空、太空、信息权决定陆权,而是陆权发展决定海、空、太空和信息权。人类现在不可能离开海、空、太空和信息权而生存和发展,但却更不可能离开陆地空间;同样,陆权可以离开海、空、太空和信息权而发展(尽管现在这种情况会使陆权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离开了陆权,海、空、太空和信息权几乎变得没有意义。此外,地缘政治并不只是争夺霸权或控制他国的工具,它首先是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地缘政治为国家发展的目标服务应该是它更本原的动力和目的。 毫无疑问,海权、空权、太空权和信息权对所有的国家都是很重要的。自哥伦布开始大航海后的五百多年以来,大国的兴衰莫不以海权的争夺和发展为主要取向;自西班牙、葡萄牙帝国开始,到后来的英国、美国、苏联,似乎要成为大国,没有不以发展海权为主要取向的。而自进入20世纪50年代,各国又无不以发展先进的飞机、导弹、航天技术和网络技术为重要任务的。中国也不例外。 但是,这并不能够得出结论说,陆权已经被淘汰了,被人们抛弃了。相反,以大航海等为开始的海权、空权、太空权和网络权的发展,无一不是在陆权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陆权是许多国家发展海权、空权、太空权和网络权的出发点,也是它们的归宿,是它们的发展动力。 一、中国和平发展将是陆权的回归与发展 如果人们不是从称霸世界的、军事战略的眼光来看地缘政治,而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地缘政治,那么陆权发展就将是中国第一位的、优先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发展方向。过去的地缘政治学的主流都是霸权地缘政治学,或者是军事战略地缘政治学,本书提出的概念是发展学角度的地缘政治学,它侧重于从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的角度,尤其是从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大的陆权国家的角度来讨论地缘政治学的各种问题。 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进程,中国的和平发展,将是21世纪地缘政治的最大变化,它在地缘政治上也必将表现为陆权第一的发展趋势,它的本质就是一个陆权发展的问题,中国将复兴陆权的概念,同时也将更新陆权的内容。 中国和平发展的问题主要是陆地空间中的发展问题:第一,中国有13亿人口,这13亿多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陆地空间,对13亿人口负责本身就是对世界负责;第二,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包括了海洋中的岛屿陆地,但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大陆的陆地空间,用好这些陆地空间的资源,使其能够持续和谐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国际社会的巨大贡献;第三,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贫富不均、地区差异扩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挑战,这些问题主要也是要在陆地空间解决。 因此,中国的发展既是陆权的回归——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上的陆权大国和强国;同时又是陆权观念的革命,它与历史上和世界文明史上的陆权国家的发展又具有重大的不同。 …… 四、以欧亚大陆为基本空间的地缘战略体系 中国和平发展在地缘政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坚持发展有强大的海权拱卫的陆权大国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体系包括: 1.中国大陆本土建设是陆权发展的第一层次。整治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解决好在这块欧亚东部边缘的各种问题,这是中国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国的制度问题、人口问题、能源和资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失业与就业问题等的解决,都只能立足于国内的陆地空间,海洋空间的发展和向海外的扩展只能作为重要补充;尤其是中国的制度建设,在中国的和平发展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所有地缘政治形态的关键;没有良好的稳定的制度与法治,就没有中国的陆权发展,也不会有强大的海权、空权、太空权和信息权。 2.陆权发展不排斥中国的海权、空权、太空权和网络权发展,因为中国的海权、空权、太空权和网络权远远不能适应中国的陆权发展的需要。发展海军,维护中国的统一和解决台湾及南海问题,发展空权、太空权和网络权等,都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中国陆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强大的海权,就没有中国强大的陆权,但强大的海权只能成为中国强大陆权的组成部分,中国发展海权的根本目标是拱卫中国陆权的发展,而非向海外扩张;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没有陆权发展,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海权。 3.睦邻外交是中国陆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陆陆合作的观念与中国传统的睦邻思想在当代的具体表现,也是对付美国在东亚的海权霸权的应对战略;中国过去是以处理邻国关系为第一要务的,今后也仍然如此。 4.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立足于与欧俄印等欧亚大陆的三大陆权体系发展战略性伙伴关系;这一关系的发展不以在欧亚大陆称霸为目标,而以四大陆权体系的合作为基础,来争取和维护欧亚大陆的稳定,这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最重要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有助于欧亚大陆的和平,反过来,欧亚大陆的和平就是中国的和平,欧亚大陆的和平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世界的和平。 5.中国的陆权发展战略有助于缓解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战略性矛盾,中美地缘政治的战略特性决定了中美之间可以避免战略性对决的悲剧。 总之,中国的和平发展的地缘政治学的意义就在于,它重新为地缘政治注入了活力,提醒人们注意那个正在被海权、空权、太空权和信息权这些时髦的概念所掩盖着的陆权的本质,正在复兴的陆权观念告诉人们,传统的地缘政治学的基本观念——陆权的观念并没有完全过时,陆地空间仍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空间,仍然是观察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因素。
内容概要
《陆权发展与大国兴衰: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选择》是国家教育部重大理论攻关课题、“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项目子课题、“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政治环境”的研究成果,它是在过去的《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的基础上写成的。《陆权发展与大国兴衰: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选择》回顾了历史上陆权发展对大国兴衰的不同作用,并重新为地缘政治注入了活力,提醒人们注意那个正在被海权、空权、太空权和信息权这些时髦的概念所掩盖着的陆权的本质,正在复兴的陆权观念告诉人们,传统的地缘政治学的基本观念。
作者简介
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专著有:《中国大战略》、《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俄罗斯政府与政治》、《新中国外交思想》等。
书籍目录
自序 我的新陆权观导论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地缘政治环境第一章 当代世界地缘政治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第一节 世界地缘政治空间的复合性特征第二节 当代世界地缘政治五维空间的形成及发展第三节 地缘政治形态的发展变化第四节 欧亚大陆仍是当代世界地缘政治环境的中心第二章 历史的启示:陆权对主要大国兴衰的影响第一节 大陆文明和陆权大国统治的年代第二节 西班牙:海权与陆权的关系第三节 陆权与英帝国霸权的成败第四节 成千陆败于陆的俄罗斯第五节 陆权与法德的兴衰第六节 陆权发展与日本的兴衰第七节 陆权发展与美国的兴衰第八节 中国的历史基本上是陆权大国的历史第三章 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陆权的伟大复兴第一节 海陆兼顾还是陆权发展为主第二节 以陆权发展为主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三节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中国本土的陆权发展战略第四章 周边环境与中国陆权的睦邻友好合作战略第一节 中国的周边环境:基本情况与评估第二节 共同发展、睦邻友好是中国处理与邻国关系的基本方针第五章 中俄印欧:陆权大国合作的欧亚大陆战略第一节 中国在欧亚大陆大有发展前途第二节 陆陆合作大战略中的中俄关系第三节 陆陆合作的大战略与中印关系第四节 中俄印战略三角:陆陆合作大战略初显轮廓第五节 陆陆合作:欧亚大陆的中俄印欧战略四边形第六章 中国陆权发展中的海权的发展战略第一节 中国的海洋区域与海洋发展第二节 中国海洋发展的高度与局限第三节 被误读的历史:仅有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不能成为海权大国第四节 中国需要海权新思维第五节 中国特色的海权发展道路的战略思考第七章 陆权发展与海权发展困局第一节 中国陆权发展与能源困局的破解第二节 以中国陆权发展缓解台海困局第三节 中国陆权发展与南海主权争端第四节 中国的陆权发展破解中日关系的困局第五节 以陆权发展化解中美矛盾结束语后记
章节摘录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地缘政治环境 一、中国在国际环境中的和平发展 自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和平发展的概念以来,和平发展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政策、基本战略和基本的指导思想。分析中国的和平发展有许多角度,但不管这些分析有什么特点,都离不开对国际环境的分析。因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在国际环境中的发展。在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的情况下,人们不可能离开国际环境来分析和谈论一个国家的发展。实际上,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国的和平发展,并不是从今天,从21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是一种和平发展的政策,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中国利用当时的国际环境,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即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交换过程中,在参与国际体系的政治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国的优势和资源,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市场、人才、资金、技术,利用国外的资源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自那时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实现了从中国的世界变成世界的中国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已经从一个比较封闭的国家,变成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胡锦涛所说:“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守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人类的发展进步,民族的繁荣富强,府该也只有通过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国对和平发展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胡锦涛在2005年11月9日访问英国时的讲话对此作了总结:“中国选择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发展才是持久的牢靠的发展,也才是既有利于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束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有着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根源”:它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中国要改变落后的面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经过很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中国人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它也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约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中华文化历来强调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它也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平是人类吐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二、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环境 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和平的国际环境,这就需要对中国的国际环境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和系统的分析。 环境,本意是指周边的情况、因素、条件、影响或势力的综合,其用法常常模糊不清;“国际环境”这一词的内涵、外延更是含混不清:有的文章中仅仅指世界战争的危险,有的文章认为国际环境“包括世界自然地理环境和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文化环境”,更复杂的则从“世界主题、世界格局、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科学技术、世界文化环境、周边环境”六方面逐一加以分析。 可以说,国际环境从最初的理论形态中单纯的地理环境的概念,如今拓展到“包括了人类的文化产品和地球上的自然特征”。国际环境的概念,是相对于一国的国内环境而言的,“指客观存在的国际条件、状况及影响战略和政策过程的各种国际因素的综合”。总体来说,发生于一国以外的事情、状况或关系都可以称之为“国际环境”,其含义上实际等同于“外部环境”,在这些因素中,国家实力对比、国际结构对于大国来讲十分重要,国家外部环境的好坏的重要基础就是一国实力与他国实力的差距,就是他在国际政治结构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同样,如果大国由于自身发展而提升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与其他大国的实力对比,那么他的外部环境就得到重要改善。这种实力对比包括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和政治上的实力对比。前两者比较容易理解,而所谓政治上的实力对比主要指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政治影响力的差别。 国际秩序,主要指国际体系中,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这种国际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建立,约束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行为和发展,促进国家间共识和认同的形成,是国际环境良性发展的结果。 一国的地理位置是国际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最为稳定的。只要一国的疆域不发生重要的变更,那么它对该国国际环境的影响就难有改变。这一国际环境要素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上曾经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核时代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相对地下降了:核系统跨越洲际的打击能力大大削弱了地理位置给国家提供的安全;后工业化时代对信息、技术、智力的依赖甚至已经超过对一国领土上资源的依赖。 无论是国际环境对国家的影响还是国家的发展对国际环境的反作用,战争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和最严重的后果。所谓的战争危险包括世界战争危险、地区战争危险利双边战争危险。无论是以上的哪一种都会对国家发展构成极大的阻碍,同时,如果国家的发展导致了战争,那么也是国家发展恶化环境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一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是直接的、易变的,往往可以更直观地体现该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好坏。一个国家如果周围都是和睦相处的朋友,与其他大国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相互的分歧,那自然可以说它处于一个相对较好的国际环境中;相反地,如果这个国家和世界上主要大国都处于敌对状态,周围也布满虎视眈眈的对手,那么他所处的国际环境之恶劣就可想而知了。 国际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无论以上这些构成因素中的哪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对该国国际环境产生影响。反之亦然,一国通过政策努力,改善了某一方面的环境因素也往往被认为提升了整体的国际环境。 本书认为,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际社会基本的客观的对世界各国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和条件;它既指对所有国家都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和条件,也指对某些特定国家产生作用和影响的特定的地区和周边环境;国际环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国际关系结构体系对一国的影响和一国对国际关系结构体系的影响所做出的反应,是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一种互动过程。 国际环境是一种结构体系,它最主要的框架结构有三层,即制度结构、实力结构和地缘结构。国际环境也是一种分析框架,它包括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国际安全环境、国际科技环境、国际文化环境和国际地理环境等六大指标体系,是一个复合的大概念,“无论明确还是含糊,环境因素都深深地扎根于很多国际关系理论之中”。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