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作者:章楷 著 页数:208
前言
二十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广泛和巨大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上,经历了从晚清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性变迁;在经济上,由自给自足、自我封闭被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再由计划经济逐步迈向市场经济,从一个纯粹的农业国逐渐建设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原来的90%下降到13%,农业就业由清末的900k,下降到今天的不足49%;在社会结构方面,由原来的农业社会逐步迈向城镇社会,城市化的比重由清末的不到10%攀升到44%。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这种结构性变迁无疑对农业和农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认真探讨过去的这一百年间中国农业与农村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加深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艰巨性的认识,而且对我们加深关于目前农业与农村存在问题的理解及制定今后进一步的改革方略也不无裨益。
内容概要
《中国植棉简史》共分15个章节,主要对中国植棉史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近代长江中下游植棉业的发展、近代黄河流域的植棉业、我国棉作栽培技术的进展、各棉区农作制的演变、棉花检验及分级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章楷,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员。1961年出生于江苏,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艺系。自1958年以来长期从事中国农业史研究,曾出版蚕业史、柞蚕业的兴起和发展、我国古代农学家和农书、我国近代种植业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数十种,成果颇丰,为中国农业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中华棉史溯源第一节 白叠、吉贝、古贝等词的来历第二节 6世纪以前我国文献中关于棉的记载第三节 攀枝花和边陲地区所栽棉种第四节 唐、宋诗文和出土文物反映的棉业第二章 植棉在全国传播第一节 棉花的多年生型和一年生型第二节 元朝两本农书中关于棉的叙述第三节 元初征收棉布和当时的棉纺织业第四节 植棉引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后的发展第三章 近代棉业起伏、棉区划分和棉业机构第一节 我国近代植棉业的起伏第二节 建国后植棉业起伏和国家棉业政策第三节 全国棉区的划分和合理布局第四节 棉业改进机关的建立第四章 近代长江中下游植棉业的发展第一节 江苏植棉业发展概况第二节 苏北盐垦棉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第三节 江苏近代设置的植棉改良机关第四节 浙江的植棉业第五节 湖北植棉业发展概况第五章 近代黄河流域的植棉业第一节 20世纪前50年河北省的植棉简况第二节 山东植棉今昔概况第三节 河南近代植棉概况第四节 山西植棉业的发展第五节 陕西植棉业的兴起第六节 日本掠夺华北棉花资源第七节 日本侵略者开发东北植棉业掠夺棉花第六章 近代西南、华南的多年生棉第一节 古代为何很少成片栽培多年生棉第二节 云南推广栽培多年生木棉第三节 桂、川、黔的多年生木棉第四节 华南沿海的多年生棉第七章 我国近代棉品种改良第一节 19世纪后期开始引种美棉第二节 北洋政府引种美棉第三节 20年代前后十多年引种美棉第四节 改进棉品种试验方法第五节 1920年以后十多年间棉品种改良第六节 引种推广斯字棉和德字棉第七节 建国后的棉品种改良第八节 长绒棉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第九节 棉作杂优利用第十节 回顾我国棉品种改良的历程第八章 我国棉作栽培技术的进展第一节 提倡棉田深耕第二节 播前种籽处理第三节 提倡早播第四节 播种方法的改进第五节 中耕除草工具的改进第六节 兴修农田水利和棉田排灌第七节 植棉从稀植向密植发展第八节 整枝摘心的改革第九节 改进棉花施肥第十节 棉作的地膜覆盖栽培第十一节 植棉育苗移栽第十二节 70~80年代植棉技术的发展第九章 各棉区农作制的演变第一节 全国棉区农作制概况第二节 黄河流域棉区农作制的演变第三节 长江流域棉区农作制的发展第四节 略述滇、黔、桂和f=r、新的棉田农作制第十章 棉虫棉病的防治第一节 筹建江苏昆虫局的缘起第二节 江苏昆虫局经费来源的演变第三节 从发动群众防治棉蚜说起第四节 防治棉虫农药的进展第五节 喷洒滴滴涕及敌敌畏杀红铃虫第六节 造桥虫等棉虫的防治第七节 农作制和棉虫防治第八节 药剂防治和棉虫的抗药性第九节 生物防治棉虫第十节 百年来棉虫防治的回顾第十一节 苗期棉病及其防治方法的发展第十二节 药剂浸种、拌种防治棉病第十三节 田间喷洒药剂治棉病第十四节 棉籽脱绒包衣第十五节 烫种法的改进第十六节 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第十七节 喷雾器和喷粉器第十一章 棉花检验及分级第一节 国产棉花中水分及杂物的来源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棉花检验第三节 商品检验局举办棉花检验第四节 棉统会推动棉花普遍检验第五节 棉花分级第十二章 棉作推广第一节 早期的棉作推广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棉作推广第三节 推动棉作推广工作的三种力量第四节 设合作棉场办棉作推广第五节 抗战期间及战后的棉作推广第六节 20世纪后50年的棉作推广第七节 棉作推广方法第八节 散发棉种第九节 棉种的繁殖和复壮保纯第十三章 棉花贸易第一节 轧花工具的改进第二节 棉花贸易的中间商第三节 从集散市场说棉花的销售第四节 津、汉、沪棉花市场的现货交易第五节 棉花的外销和输入第六节 棉花购销管理第七节 棉粮比价第八节 近代植棉的成本和利润第十四章 棉花产销合作第一节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与棉花生产贷款第二节金大开创棉花运销合作第三节江苏的棉花产销合作第四节山东的棉花产销合作第五节棉花合作贷款银团和陕西棉花产销贷款第六节湘省棉业试验场举办棉花产销合作第七节产销合作促进植棉业发展第十五章 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关于《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
章节摘录
黄淮流域植棉大约开始于14世纪前期,因为这地区的棉纺织手工业未能兴起,故棉花栽培虽已从长江流域传来,但植棉业比较冷落。北方棉纺织手工业所以不能兴起,据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是因为“北土风气高燥,绵毛断续,不得成缕,纵能作布,亦虚疏不能用”。因此“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北方棉贱布贵,北方棉花运到南方去出售,元朝时早就如此。《元曲选》中有一篇元末明初时人贾仲名(1343~1422年)所撰的《玉梳记》杂剧中就说到山东东平府一位姓柳的商人,装了二十载棉花来到松江府货卖。上海、嘉定、太仓等县都属松江府。可见元代后期山东棉花运到上海、太仓等地去卖已是很普通的事情。 大致元代后期,黄河流域一些地方已经植棉,交通便利的地方棉花种得多些。闭塞的地方也可能零星植棉。不过明朝初政府似仍只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征收棉布。据明代文献记载洪武六年(1373年)诏直隶府州和浙江、江西两行省,今年秋粮以棉布代输。用来发给戍边军士做棉衣,一年发给戍边军士的棉布约一百数十万疋。 明朝统一全国后,棉花栽培继续在各地传播。中国幅员辽阔,有些地方早在13世纪末,植棉业已经兴起,许多偏僻的农村中十五世纪时才开始植棉。成书于1487年丘溶所撰的《大学衍义补》中说:“至我朝,其种(指植棉)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上海一带是植棉业兴起最早的地方。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在所作《木棉吟》的序言中说:“自上海嘉定延及吾州(指太仓州,吴伟业太仓人)同身高仰,合于土宜,”即适宜于植棉。所以上海、嘉定、太仓等州沿江同身高仰之地,种满着一年麦棉两熟的棉花,其实江中的崇明、隔江的南通、海门、启东以及太仓以西的常熟、江阴(今沙州县)等地都是如此。初夏季节,农人们在火伞高张下,中耕除草,辛勤耕作,这一带是当时全国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