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作者:夏如兵 页数:320 字数:278000
前言
二十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广泛和巨大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上,经历了从晚清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性变迁;在经济上,由自给自足、自我封闭被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再由计划经济逐步迈向市场经济,从一个纯粹的农业国逐渐建设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原来的90%下降到13%,农业就业由清末的90%下降到今天的不足49%;在社会结构方面,由原来的农业社会逐步迈向城镇社会,城市化的比重由清末的不到10%攀升到44%。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这种结构性变迁无疑对农业和农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认真探讨过去的这一百年间中国农业与农村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加深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艰巨性的认识,而且对我们加深关于目前农业与农村存在问题的理解及制定今后进一步的改革方略也不无裨益。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国近现代农业史丛书”之一,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的科技发展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近代重要水稻育种机构与育种学家、近代水稻育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近代水稻育种成就与良种推广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夏如兵,江苏如东人。1988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2009年获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史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史、生物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参与“中国农业通史·近代卷”、“清史·典志·农业志”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主持科研课题三项。出版《二十世纪中国的昆虫学》(第三作者)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理论和方法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 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萌芽时期(19世纪末~1919) 第二节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初创时期(1919~1930) 第三节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独立发展时期(1930~1949)第二章 近代重要水稻育种机构与育种学家 第一节 高等农业院校的水稻育种机构 一、中央大学农学院(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东南大学农科) 二、中山大学农学院(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大学农科学院) 第二节 农事机关内设的水稻育种机构 一、中央农业实验所稻作系(含全国稻麦改进所稻作组) 二、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浙江稻麦改良场) 三、江西农业院 四、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四川省稻麦改进所) 第三节 早期水稻育种学家 一、丁颖(1888~1964) 二、赵连芳(1894~1968) 三、顾复(1894~1979) 四、周拾禄(1897~1979)第三章 近代水稻育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水稻育种基础理论研究 一、稻的遗传研究 二、细胞学、生态学与生理特性研究 第二节 水稻品种检定 第三节 纯系育种的发展 一、纯系育种的基本原理 二、纯系育种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水稻杂交育种研究 一、天然杂交研究 二、亲本选配 三、杂交结实率研究 四、杂交技术 五、杂种后代的处理 六、杂交育种试验 第五节 抗虫育种与抗病育种 一、抗虫育种 二、抗病育种 第六节 其它育种方法的初步研究第四章 近代水稻育种成就与良种推广 第一节 育种成就 一、全国育成良种概况 二、中农所及各省农业研究机构的育种试验与成绩 第二节 良种推广 一、全国良种推广概况 二、各省的良种推广 第三节 近代重要水稻良种 一、改良江宁洋籼与改良东莞白 二、中大帽子头 三、南特号 四、中农4号 五、中农34号 六、胜利籼 七、万利籼 八、中山l号 九、浙场3号第五章 近代水稻品种改良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促进了水稻生产 一、提高了水稻单产,增加了水稻总产量 二、改善了品种特性,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对水稻种植制度和分布区域的影响 第二节 推动区域农业开发 第三节 对现代水稻育种的深远影响 一、科技储备:形成大批科研成果 二、物质储备:积累了大量优良品种和育种材料第六章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动力与条件 第一节 技术推动:遗传育种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突破 一、传统育种方式的局限与新的社会需要的矛盾,推进育种技术的变迁 二、近代遗传育种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突破和发展,导致育种技术的创新 第二节 资源禀赋与需求拉动:水稻育种科技的诱致性技术变迁 一、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二、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与需求状况 三、诱致性技术变迁的地区分析:广东的水稻育种技术变迁 四、需求诱致的水稻良种类型的地区差异 第三节 强制性技术变迁: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主要路径 第四节 制度变迁与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 一、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二、近代水稻品种改良中的制度变迁 第五节 国际转移与技术扩散:水稻育种科技的中外交流 一、国际技术转移的三个阶段 二、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结语 一、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特点 二、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局限与不足 三、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附录 近代水稻改良品种一览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咸金山《我国近代稻作育种事业述评》(中国农史,1988.1)将近代稻作育种的历程划分为孕育时期(十九世纪末至1919年)、创始时期(1919-1925年)、奠基时期(1925-1933年)、发展时期(1933-1949年),论述了近代稻作育种方法的改进、育种成就及良种推广,并对我国早期育种工作者的作用及育种工作的经验与展望作了分析与探讨。 桑润生《近代江南地区水稻选育工作概况》(中国农史,1989.3)以中国水稻的主产区江南地区为中心,考察近代水稻选种、育种工作,认为江南地区近代水稻育种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自1840-1919年,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方法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阶段自1919-1949年,以引进西方近代育种新技术和推广良种为主,其中又可分为三小段:一是开始试验阶段,二是扩大试验和良种局部推广阶段,三是育种工作进一步开展阶段。 此外,章楷《新中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中我国作物育种事业概述》(中国农史,1984.3)分析了从19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这50多年中稻、麦、棉三种作物育种概况,对近代水稻育种的发展有较为简明的概括和分析。孙义伟《我国最早的改良稻种》(种子世界,1988.1)介绍了采用近代科技育成的最早改良稻种:改良江宁洋籼和改良东莞白是我国稻作改进史上最早产生的两个改良稻种;中大帽子头是我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改良稻种;中山1号是我国第一个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所育成的水稻良种。洪锡钧《四川省解放前的遗传育种研究》不仅总结了1930-1940年代四川省在作物育种方面的成就,而且回顾了遗传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过程,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四川成了当时我国遗传育种研究的中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