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作者:汪海波 页数:301
内容概要
作者以往出过多种文集。在前面又较全面地介绍了作者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基于这些考虑,这本集子只是选编作者在21世纪以来围绕我国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做出的研究成果。 入选这本文集中的有些文章之间重复较多,在这次付梓时对这部分做了删节。除此以外,为了保持文章发表时的原貌,均未做修改。但在这里需做两点说明:第一,作者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以及这些数字反映的历史经验,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经济周期波峰年份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设定为经济过热,在其以下则为经济偏热。正是基于这一点,作者在有的文章中将2007年认定为经济偏热或接近经济过热的边缘。因为作者设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潜在经济增长率为10%,而国家统计局原来公布的初步核实数字,2007年经济增长率为11.9%,比潜在经济增长率高出1.9个百分点。但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最终核实数字,2007年经济增长率为13.0%。这年经济增长率比潜在经济增长率高出3个百分点,则应认定为经济过热。第二,作者依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经验,将各个经济周期波谷年与波峰年经济增速的落差在20个百分点以上设定为超强度周期,落差在10个百分点以上为强波周期,5个百分点以上为中波周期,5个百分点以下为轻波周期。而依据上述初步核实数字,作为波峰年的2007年经济增速比作为波谷年的l999年(这年经济增速为7.6%)只高出4.3个百分点,故称这次经济周期为轻波周期。但依据上述最终核实数字,2007年经济增速比l999年要高出5.4个百分点,接近中波周期下限的边缘,只能说是基本实现了轻波周期。
作者简介
汪海波,原名,汪期涛;笔名,汪涛。1930年9月24日出生于安徽省宣城县龙坑汪村的一个地主家庭。1936~1944年6月在宣城县龙坛坑和榨门口读私塾和小学。1944年7月~1947年6月在宣城县立初中毕业。1947年7月~1950年6月先在安徽省宣城中学读高一、芜湖中学读高二,后在皖南区宣城中学高中毕业。1950年7月~1953年6月先在南京大学经济系读大一、大二,后在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1953年7月~1956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1956年8月~1958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任助教。1958年12月~1975年12月在中国科技大学政治经济教研组先后任助教、讲师和组长。1975年12月~1981年1月在人民出版社经济编辑室做编辑工作。1981年1月~1995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其间:1981年任副研究员,1985年任研究员。1982年任硕士生导师,1985年任博士生导师。1981年任工业经济理论和发展史室主任。1985年7月任所党组成员。1985年10月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84年9月任经济管理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和《中国经济年鉴》副总编辑。1986年7月任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1987年4月任《经济管理》主编。1988年11月任《中国经济年鉴》总编辑。1987年8月~1991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还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学位委员会主任。院学报主编。1987年、1989年、199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学科片学术委员会委员。1995年10月在工业所退休。2006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荣誉学部委员。1995年10月至今,继续任《中国经济年鉴》总编辑,并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兼职教授、教学顾问。
书籍目录
经济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及其意义——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点体会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和可行性 试析优化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 试论“十五”期间投资率和消费率的运行特征及其变动趋势 试论第三产业的优先发展 论统筹城乡发展经济运行轨迹 “九五”时期国民经济运行轨迹的特征及其意义和经验 2001年:“十五”计划开局良好的一年 试析2002年通货紧缩的特征——兼及通缩率和通胀率公式的修正 2004年经济运行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006年:“十一五”开局良好,重点治理失衡 当前亟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兼论地方投资膨胀机制的治理 2008年经济运行的特征 对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回顾 对2008年物价运行的回顾和展望 试论新一轮经济周期运行的特征及其战略含义——兼及经济周期的历史发展 试析价格指数及其与经济冷热的关系经济发展成就及其根本动力 新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的回顾:成就和经验 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的成就及其根本动力——兼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观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调控经验的若干思考——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城镇居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就业面没有获得应有的扩大。对城镇居民来说,扩大就业是提高他们收入的基础性工程。诚然,当前我国存在数以亿计的富余劳动力,每年新增加的劳动数量也很多,伴随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深化又要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因此,在我国,扩大就业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极为艰巨的任务。但是,多年来,由于没有把扩大就业放在政府调控中的突出位置,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尤其是其中的社区服务业)、手工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财税、信贷和法制等方面缺乏更有力的措施。当然,在这些方面近几年来有所改进,但也没有完全到位。以致在2000-2004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681万人增加到827万人,失业率由3.1%扩大到4.2%①。当然,做到这一点,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来之不易。但我国当前扩大就业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而且,失业人数增加和失业率的扩大,是导致城镇居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劳动力价格过低。应该肯定,改革以来城镇职工工资比改革以前有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提高。1978-2004年,城镇职工平均货币工资由615元提高到16024元,平均实际工资提高了3.85倍。但是,劳动力价格仍然过低。如果以1978年为100,则2002年工业劳动生产率指数为891,而工业职工工资总额指数只有331。因而在这期间工业工资总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16.7%下降到9.3%。②这些数字表明:尽管绝对工资是大大提高了,但相对工资(工资指数相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的指数)却大大下降了。如果再考虑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工资状况,那上述的城镇职工上升幅度就要大打折扣。据粗略估算,近年来农民工近1.4亿人,但他们的人均收入只有5000~6000元③,还不到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一。而且就是这样的低工资,又在许多情况下还不能按时拿到手。劳动力价格过低,有历史原因,在计划经济时期,工资就很低。改革以后,由于长期存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机制,在客观上会抑制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再加以政府在逆市场供求机制作用而进行的调节方面还缺乏力度。这样,劳动力价格过低的状况就难以改变。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刘国光、吴敬琏、厉以宁等代表性文选。出版这部文丛,比较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反映经济科学的繁荣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黄范章从专业角度看,《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所选取的经济学文章,很多都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起到了参考作用。有些观点在现今仍是中国经济学界热议的话题,所以本套丛书的学术价值还是很高的。本套丛书相对于同类相关图书比,具有“精”和“全”的特点。“精”是指本套丛书的选文,都是由经济学家亲手完成,是其经济研究生涯的一个代表。“全”是指相对于市场上单个经济学家文集的出版相比,本套丛书将出版的文集之多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后选择出版这套经济学著作还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金碚
编辑推荐
《汪海波经济文选》: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