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作者:(清)沈复  页数:200  译者:欧阳居士  
Tag标签:无  

前言

  沈复(1763—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 江苏苏州)。沈复其人,工诗画,善散文,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 人,他既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也不是知名的文人墨客,他终身以游幕、 经商、作画为业,浪迹天下,常年生活在社会底层,故此,其文章风格有 着比较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 关于本书的成因,据史料记载,当是如此:嘉庆十三年(1808年),因 为得到幼时好友石韫玉的举荐,沈复在赴琉球的使团中谋得一职。在历尽 艰险、九死一生的海上旅途中,在生与死的体验中,沈复回忆起自己过往 的人生,不禁产生了“浮生若梦”的感慨,于是挥笔写就自传体散文《浮 生六记》。在开卷之初他便这样写道:“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 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事实上,这正是《浮生六记》得以 问世的缘由。 一般来说,凡是伟大的作品大多能去沙存金,为人传诵,而这本书能 流传下来堪称幸运。据俞平伯先生在《浮生六记年表》中记载,本书应是 写成于清嘉庆戊辰(1808)年或稍后,当时只有作者的手稿,并未刊刻出版 ,所以不为世人所知,如果不发生意外,这本书很可能就此湮没无闻。但 令人惊讶的是这部手稿却奇迹似的保存了半个世纪,直到清代王韬的妻兄 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它,并慧眼识珠,将其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 报闻尊阁的王韬,并最终于1877年以活字版发行于世。此后,本书风行一 时,多次印刷,有诸多版本,受到众多的欢迎和追捧,时至今日,依然有 许多拥趸。 《浮生六记》共六篇,故名“六记”,可惜,现在已遗失其二。文中 ,作者沈复以简单而又生动的笔调描述了他的爱情故事、人生变故、闲情 逸趣、浪游快记等,其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性格特征和审美趣味。对于此书,许多学者都曾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其中 尤以林语堂与俞平伯两位先生的评价最具代表性。林语堂非常喜欢这部作 品,将主人公之一的陈芸称为“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并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 扬;俞平伯则赞美该书道:“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 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无酸语、赘语、道学 语”。总之,对于《浮生六记》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 中国文学史上得风气之先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继往开 来的里程碑之作,是热爱古代文学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一部杰作。 本次我社的重版,汲取各家所长,在译文上更适合现代读者阅读,并 且对于前四篇真品做了颇为精当的点评与赏析,非常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 这部作品。此外,在附录部分,我们收录了伪作《中山记历》与《养生记 遭》以及林语堂、俞平伯两位先生关于此书的两篇序文,希望读者朋友可 以参考阅读。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记等,宇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品位。

作者简介

沈复
  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擅长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其所著的《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书籍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译文卷二 闲情记趣 译文卷三 坎坷记愁 译文卷四 浪游记快 译文附录一 伪作两卷附录二 《浮生六记》英译自序附录三 重刊《浮生六记》序附录四 《浮生六记》年表

章节摘录

插图: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因思《关鸠》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余年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日淑姊。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媒体关注与评论

《浮生六记》俨然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俞平伯(著名作家) 我喜欢这本书,第一是因为作者沈三白写得很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而且,作者的思想是很自由的,尤其是开头第一篇就是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和自然……我读《浮生六记》, 一直把它作为我国古典散文中最美好的一种散文未读的,事实也确是如此。   ——冯其庸(著名红学家) 我读《浮生六记》并不很早,却是好几回用这本书作语文教材,读得很细;我曾用它教美国学生,效果很好。   ——曹聚仁(著名作家) 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   ——林太乙(林语堂之女,作家)

编辑推荐

《浮生六记(插图全译本)》是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浮生六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4条)

 
 

  •   《浮生六记(插图全译本)》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浮生六记(插图全译本)》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飘零他乡,悲切动人。
      《浮生六记》的一大艺术魅力是塑造了一位真率纯洁而浪漫的家庭妇女形象——芸。她聪慧好学,热爱生活,欣赏自然美艺术美,而又勤检持家,恭敬知礼,却因为不世故不设防而经历种种坎坷的生活风波,最终英年早逝。
  •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飘零他乡,悲切动人。
  •   偷得浮生半日闲*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若不是贡生杨苏补于冷摊购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记》并于光绪三年(1877)付梓,后世则无人知晓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而那时,《浮生六记》只残剩了四记,后二记已无踪影。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翻开《闺房记趣》,沈三白描绘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 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原来是专门给你夫婿准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脸红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美满姻缘一粥引之。

    此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时光。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感动着。他们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常最细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感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锤炼精绝,李(白)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活泼。”

    春光,三白欲携芸远出郊游,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君子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羡慕沈三白,他有着那么美妙高超的妻,更情不自禁连声赞叹陈芸,芸于日常细琐之事,也处处透露着灵慧巧妙,体现着匠心独裁,诗情画意。这是多么颖慧的可爱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亲戚扫墓山中,芸捡回一堆峦纹白石,拿回家,在宜兴长方盒中叠成一峰,若临水石矶状。自己动手种植白萍,石上植茑萝。到深秋,岩间茑萝悬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间”,却不见斧凿痕迹。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启盒视之,如菜装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随意取食,食完再添。

    书楼夏天太晒,芸用数根黑柱横竖搭错,中间以旧布条裹缝。既可遮拦饰观,又不费钱。

    三白和朋友于外观花,发愁饭菜冷热。芸灵机一动,从城中雇来馄饨担子,推来烹茶暖酒热饭。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众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瞧,好个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聪明贤淑说不尽啊!难怪林语堂先生极力地赞美陈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达美德”,说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怪的是,这样一位见识高超,有自己独到审美观的芸娘,却渐渐失去了夫家人的喜欢。

    细读全书,方自明了。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

    三白在真州任职寄住时,弟弟启堂向邻居借钱,叫嫂子芸娘做担保。邻居索要,芸写信告诉三白此事,启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误以为是芸自己借钱却毁谤小叔子,又拆信见信中称姑(沈母)为令堂(你妈),翁(沈父)为老人(老头),更是勃然大怒,斥责芸大逆不道。芸怕伤启堂感情,竟不作解释。 读到此处,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责怪她,或许私下称呼“令堂”、“老人”便罢,于文字信中却实在不该。而对借钱之事不作解释,怕兄弟失和,想委曲求全,我也不赞同,该解释的就要解释,何必左右顾盼。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个识情重义的人,也正因如此,反令自己陷入困顿。他帮朋友做保借钱,朋友却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债主找上门来,扰攘终日。沈父怒不可遏:“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小人之债!”此事难以释然,的确无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终于将三白和芸娘一同遣出家门,寄居于友人家萧爽楼。

    移居萧爽楼两年后,沈父又接他们回家。然而,家道逐渐衰落,又加上纳妾憨园之事,芸经受打击身体衰弱,家人厌烦,她不得不悄悄随友人去乡下调养。而这一去,她竟病愁难融,终客死他乡! 读到《坎坷记愁》中,芸乘夜舟去乡下,与儿子逢森告别,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归矣!”,后竟真成永诀!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叹,惨然泪下!

    而憨园之事,是我最不可理解的——芸娘居然要主动给三白纳妾!

    我真的不知道芸娘是怎么想的。难道是太爱三白,于是尽其所爱以爱之? 当她向三白提起纳妾事时,三白先是一脸茫然,然后极力反对。而芸居然兴冲冲地拉着三白跑去探视一个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园。反复推却不成,三白只好准备纳憨园妾。可是后来另一有钱势人将憨园纳走。芸痛悔不已,而姑翁尽责:“勾结娼家,败坏门风!”

    唉,芸为三白纳妾实是庸人自扰,无聊之举,后人未必认为她这是大方宽容。何况,她与三白的感情深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一般的伎女懂什么才情风雅呢?

    憨园之事,让我联想到清朝《水云楼词集》作者蒋鹿潭与其妾黄婉君的爱情悲剧。黄婉君也是个歌伎,蒋年近五十时纳为妾,虽然家境贫困,倒还算和谐。可惜后来蒋借钱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杀了,一帮诗人朋友也没放过婉君
  •   内容浮生六记》的一大艺术魅力是塑造了一位真率纯洁而浪漫的家庭妇女形象——芸。她聪慧好学,热爱生活,欣赏自然美艺术美,而又勤检持家,恭敬知礼,却因为不世故不设防而经历种种坎坷的生活风波,最终英年早逝。
  •     “幸福的家庭全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其不幸的遭遇。”清代沈复的自传体抒情小说《浮生六记》所记述的家庭的幸与不幸就因其经典而百余年来得到了颇多的关注与讨论,启示着婚姻内的芸芸众生。   《浮生六记》是乾嘉时期一流的叙事文学作品,写成后手稿零落。自1924年被俞平伯整理标点首次以单行本印行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民国时期,其精彩片段曾被选入《国文》课本。20世纪30年代曾被林语堂先生译成英文,并相继被译成德文等多种文字。有人统计,直至40年代,《浮生六记》至少已被印行了50余版次,有的出版社甚至在不到10年间就印行8次之多。而中国画报出版社这个版本的《浮生六记》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版本。   本书封面设计意境悠远,文风清新、朴实、自然,尤其是笔者对婚姻的解读,感人至深。品味婚姻中的兴致与情趣抛开时代与社会大环境等因素,无意功名、风流蕴籍的文人雅士沈复与活泼贤淑、兰心惠质的性灵才女陈芸的婚姻组合,从个体的角度说是完美的,因此,其生活的闲情雅致与精神的灵犀默契被视为经典和理想。尤其是林语堂先生,对这种个人的幸福和自由感,这种精神萌动的闲适生活,大加推崇,他无比欢欣的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   我们且来欣赏沈复与陈芸夫妇婚姻中的兴致与情趣,欣赏这个可爱的女人:   首先,才性的吸引和纯洁的爱恋是这对夫妇兴致与情趣的基础,也是百余年来作品魅力不衰的根源。在书中卷一的闺房记乐中是这样描写的:   贫女陈芸,聪慧过人:“于书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表弟沈复,被陈芸的才情所深深吸引,“余年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对芸的怜才惜命,使得他对陈芸“心注不能释”,后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姐不娶。”   其次,二人均皆性灵自然,情趣一致,日常生活中的夫妇之爱与心灵深处的知己之爱才得以琴瑟和合,融合为和谐的艺术婚姻。这在卷二的闲情记趣有着集中的体现:   陈芸视“李太白为知己,”喜欢“李诗潇洒落拓;”沈复则“性爽直,落拓不羁。”自豪于萧爽楼的“慷慨豪爽,风流蕴籍,落拓不羁,澄净缄默。”二人个性才情上的自由与豪爽甚为一致。此外,二人无意功名,醉心水石草木,生活中的情趣处处可见。“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水阁,此处宜立茅亭……”尤其是芸,常有妙思:如,融草虫画技法入插花艺术;作活花屏;省俭有道,“余之小帽领袜皆芸自做”;用旧竹帘做栏杆,“遮拦饰观,又不费钱” ……,“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婚姻中夫妻二人基于文化涵养的精神交流,一致的兴致与情趣是共同生活的基础和亮点,这是此书给我们现代婚姻的重要启示,也是从古至今大家所一致认同的。它再一次提醒我们,“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婚姻之幸福,日常生活的夫妇之爱和灵魂深处的知己之爱是个体人生幸福的基础。
  •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   本书是一部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记等,宇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品位。
  •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若不是贡生杨苏补于冷摊购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记》并于光绪三年(1877)付梓,后世则无人知晓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   《浮生六记》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飘零他乡,悲切动人。
  •   《浮生六记》是古典文学中我最喜欢一部,全书虽是文言写成,但读起来却好无生涩之感,作者沈复以自己与妻子陈芸的爱情为主线,为读者叙述了自己的爱情生活、坎坷际遇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沈复与陈芸本可谓是幸福的一对,两人青梅竹马,在那个非常封建的时代里,几乎可以算是亲上加亲的 “自由恋爱”。两人婚后的生活也称得上是举案齐眉,妇唱夫随。而且两人有着共同的之乡,虽然这种志向用世俗的眼光看,都属“胸无大志”之类:“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但就是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追求才使得两人更懂得享受平淡生活中的常人不易发现的乐趣。
    但是,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陈芸这样的女子注定命运多劫,在短暂的幸福之后,她开始饱尝愁苦,先是遭遇公公婆婆的误会被赶出家门,倍受颠沛流离之苦,接着又被自己视为知己的憨园女背叛,身心俱伤,最终客死他乡。
    读完本书,在感慨沈复夫妻的坎坷命运时,却更加羡慕他们夫妻之间情深意笃,他们虽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妻”,但却他们所拥有的幸福时光却比许多能够白头到老的夫妻要多,能得到陈芸这样的女子为妻,作为男人,的确是一种巨大的幸福,这也就难怪林语堂先生将她称为“中国历史乃至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了。 

  •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   《浮生六记》是古典文学里面我最喜欢一部作品,虽是文言写成,读起来却好无生涩之感,作者沈复以自己与妻子陈芸的爱情为主线,为读者叙述了自己的爱情生活、坎坷际遇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在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中,觅得一时之安静,跟随着三白的动人文字,去感受他人生中的欢乐与痛苦,去领悟自己生活中快乐与幸福,实在称得上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啊。
  •   实在是一本“百闻不如一见”,“久仰大名今日终得一见”的书。虽然全书是文言写成,可是读起来却也不觉得晦涩难懂,即便文后都贴心的配有译文,但是却更加享受文言文里的那种白话及不上的韵味。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俞平伯等大家都非常推崇的书,林语堂在翻译此书英译本自序中专门指出,《浮生六记》只存四记,典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名。而林先生更是将芸娘称为“中国历史乃至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文中最令我欣赏的便是沈复夫妻二人生活中恬淡幽闲,他们能在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中,营造“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比如对吃臭豆腐的描述,将芸娘的至情至性刻画的活灵活现。于坎坷窘迫的生活中,依然保持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豁达宁静的心志。这样的芸娘,这样的沈复,让人不由得不喜欢。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每一篇章都主题鲜明,虽未见一个“乐”、“趣”、“愁”、“快”字,但这情感却深深地掩藏在了字里行间,引人入胜。
    这版《浮生六记》收录了原文、配上了译文、赏析、两卷伪作、林语堂的英译自序、俞平伯的重刊之序,还有根据文章内容整理出的《浮生六记》年表。还是比较不错的一个版本。值得一读!
  •   “乡下七月,与芸于柳荫下垂钓。购菊花植遍,九月花开,陶然其乐。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看他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脱却了名缰利锁的人,记乐记趣真能见到乐从何来,趣由何出。夫妇二人把心力精神悉数放在自然万物、山籁林泉与及对对方兰心慧性、解颐妙语的发掘上,反而不在意现实物质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华丽爱情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我们只有遥望羡叹。而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却如此活泼真切地让我眼眶湿润。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解悟,于何时何地,都那么纯净明亮。俞平伯先生说:“《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沈三白冲淡灵动的文字,娓娓道来人生之趣、乐、愁、快,于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千年来,有几人可如此? 而三白与芸娘,真正达到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这尘烟嚣张的俗世之中,依窗点灯,随着沈三白清澈的书香笔迹,去发现点点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热闹场中忽开冷眼,于坎坷愁境中豁然开朗,也是一种禅意呢。
    书中还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卷二《闲情记趣》中描写的很多花鸟鱼虫小技巧,都很实用,可惜目前真没这种闲情逸致去效仿,也许以后有机会的话会去试试吧。
      
  •   若问世间男子,性情之中爱妻爱家坎坷一生闲情一生者谁?清乾隆年间三白是也;若问世间女子,浪漫纯真高雅脱俗红袖温香者谁?清乾隆年间陈芸是也;若问羡煞世人恩爱伉俪者谁?乾隆苏州人士沈复夫妇是也!若问集世间闺房之乐,闲情逸趣,坎坷苦愁,浪游快事愰如春梦记之生动现实之书籍者,《浮生六记》是也!寒夜孤灯,捧此书在手,可以消除世心、忘却烦恼,于闲适的心境中体会不图功名利禄之人的艺术人生。
  •   若有此情 布衣饭菜 尽可终生最近在读 《浮生六记》 巴掌大的小书 每晚窝在被窝里 艰涩的阅读 文言的字句 床头没有小灯 吊灯 光线投下来 总是暗色的阴影 很多时候 就这样 枕着浮生六记睡着了 梦里依稀是他们的生活 沈三白 芸娘 闲情逸致 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 沈复 字三白 浮生六记 写的是他的日子 他悼念他的亡妻之作 他是苏州人 我也是 那是乾隆年间的事 离我有些遥远 但感情其实都一样 生活如此 沈复 芸娘 生活在沧浪亭畔 沧浪亭 是儿时玩耍去的最多的地方 和哥哥湖畔捉鱼摸螺丝 熟知印心石屋的传说 却是直至今日 才知晓这对夫妇生活的真实 真情 他们的夫妇之情 不免为我所动 神仙眷侣 相携一生 赏风吟月 游山玩水 岂不快哉 他们洒脱自然的秉性 纯净浓郁的温情 使二人水乳交融 亲同形影 有一段写得极美而纯情 嘻戏中两人真情尽现 “芸卸装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因抚其肩曰: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春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既白。” 是的 他们的夫妇之情 是最动我心的部分 还记得那么一个情节 他们已是多年的老夫老妻的时候 他们在自家走廊里相遇 却也忍不住要悄悄执手一握 低语相问 平凡相守的日子 缠绵不断 相看不厌的情深意浓 实则 也是另人荡气回肠的 若有此情 布衣饭菜 尽可终生 然终究世态炎凉 风霜刀剑 夫妇二人颠沛流离 此为后话 我也一直耿耿于怀三白在粤经商时包妓 还写了“有些象我妻芸娘”的句子 但还是感动着的 为这份感情 不管是他们的那个时代 还是现在的这个时代 那都是不多见的 那样的喜欢 也许只是和我有类似的情结有关 卑微的生命 平淡的生活 过着平实清澈的诗意人生的两个人 也许能这样 一生才了无遗憾 喜宝说 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爱 我就要很多很多的钱 我为她想 如果有足够足够多的爱呢 若有此情 布衣饭菜 尽可终生 虽然人说 贫贱夫妻百事哀 但是 可能 他们只是没有足以支撑起贫贱的感情 若有此情 布衣饭菜 尽可终生
  •   浮生六记(插图全译本)(迄今为止,市面上最好最权威的一本浮生六记,欧阳居士先生历时三年,查阅大量古籍文献,重新译注这部经典著作)
  •     《浮生六记》共有六篇,其中“闲情记趣”写出了作者爱美的心习,“浪游快记”叙尽其浪漫的生涯,而其中尤以“闺房记乐”与“坎坷记愁”写得最好。他写其夫妇间之恋史,情思笔致极旖旎宛转,而又极真率简易;写家庭间之隐痛,笔致既细。用形象生动的文字刻画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芸娘形象。
  •   《浮生六记》可谓是古典散文中不可夺得的精品,其文字“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读来“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文中最令我欣赏的是沈复夫妻二人生活中恬淡幽闲,他们能在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中,营造“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比如对吃臭豆腐的描述,将芸娘的至情至性刻画的活灵活现。于坎坷窘迫的生活中,依然保持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豁达宁静的心志。这样的芸娘,这样的沈复,让人不由得不喜欢。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恨歌》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华丽爱情固然是爱情中不休的传奇,但那毕竟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我们只有遥望羡叹而已。但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则不同,他们之间的爱情真实的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丝毫不因年代的久远而与我们产生隔膜。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无论何时,读来都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中,觅得一时之安静,跟随着三白的动人文字,去感受他人生中的欢乐与痛苦,去领悟自己生活中快乐与幸福,实在称得上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呀。
  •   《浮生六记》文字如珠玉般清洁雅致,无论是在平静的顺境,还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读出他们的艰苦,也读出他们金石般的意志,更读出了他们高尚超拔的精神品质。
    很少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我常想,一见钟情的爱情,两个人身上该是有着前世爱情的印记,今生见了面,看到了印记,便会再续前缘。希望芸娘与三白来生还能再见,再结夫妻,或会如三白所言“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中国文坛里,有许多饥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则是这群寒士的头人。沈三白一生,坎坷太多。有段时间他甚至已到山穷水尽的状态,腰间挂着干饼,鞋湿泥泞,露宿野庙,四处借钱。而他在贫困逆境中仍豁达乐观,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地对待生活,实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于贫寒生活中,一直保持陶然其乐之心;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豁达宁静之心。 千年来,有几人可如此? 而三白与芸娘,真正达到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这尘烟嚣张的俗世之中,依窗点灯,随着沈三白清澈的书香笔迹,去发现点点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热闹场中忽开冷眼,于坎坷愁境中豁然开朗,也是一种禅意呢!



  •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其题材和描写对象上。在书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淫威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之情。别具慧眼的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画报社这个版本,译文深刻,人物描述与刻画栩栩如生,对原文的理解与解析非常到位,迄今为止,是我发现的《浮生六记》最好的版本。
  •     明清时期,文坛各体竞秀。笔记体小说和随笔于其间奇峰突出,佳作辈出,一时蔚为大观。清代沈复所作《浮生六记》,正是其中的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浮生六记》,顾名思义,自然是由六个部分组成:《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快记》、《中山记历》,以及《养生记道》。《浮生六记》这个名字,来自于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其中寄予了沈复对于人生的体悟和感慨。
  •     《浮生六记》为清初沈复所作,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文字清新、情真意切。个人认为写得最好的是《闺房记乐》与《坎坷记愁》,因为作者在这两篇中倾注的作者个人的情感。
  •   

    读罢此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似喜似哀



    掩卷遐思,眼前浮现出沈复夫妇美满生活的图景,《闺房记乐》写的尤其精彩。行文自然,饱含深情,把沈复夫妇之绵绵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毫无虚饰,沈三白娓娓道来,把他的欢乐与我们分享。让我感到一种魔力,一种文学的本真,读它,心中的一切杂念都渐渐淡去了,有的,只是一杯清茶,一卷随笔的单纯享乐。



    美丽的芸。我对芸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书中并没有描写她的肖象,但她的贤惠,她的内在气质使她美丽,芸有着荷一般的优雅,但又是那样谦卑,其实她本不必如此,她也可以像易安居士那样自信,不是么?但历史毕竟没有如果,她的悲剧性格倒致了她的悲剧人生,她的悲剧人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道永恒的明媚的哀伤!



    卷四中,表现出了清朝晚期文人的颓废与沉沦,这是腐锈的制度种下的恶果,还是文人本身失去了精神支柱?



    文学史上,从来不乏巨著,而像《浮生六记》这样的怡情之作却似不多见,它就如上天缔造的精巧的海贝,值得一代代读者去品味!
  •   沈三白开篇即语:“事若春梦了无痕”,一句感叹,开启了《浮生六记》。
    我二十九岁,老爸说,年纪轻轻的,崩看黄老佛道的书,搞得那么消沉干啥? 但是,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苦衷。终日劳作奔波,无非为了吃饭住房。这么疲惫,有时想想,乐趣何在?日近而立,家庭事业两不定,郁闷啊。
    沈三白典型的富二代吧,读书,吟诗,作画,行游,在常人看来不务实事。找个幕僚的工作,还总是不稳当。家里也说不上太平,芸娘或多或少的,总是会有些事情。沈三白用文字回忆了这个过程,爬山,建院,游湖,种菜,烹饪,书画。他们的初次见面,有些青涩的美感。
    如果这个故事,就这样的发展下去,未免平淡了。生活就是这样,出乎意料,又不得不接受。最终还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活着》中的福贵也是这样。
    浮生若梦,有时候真搞不清要干什么?可是折腾来折腾去,总归是要奔向死亡。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就是个过程,不需要升华凝练。我的一个朋友说的好:活着的时候折腾,就相当于明知道自己要被凌迟处死,还要努力了睁大眼去看,想知道下一刀割在哪儿,却无从选择与回避。
    活着不容易是吧,可是当你感叹不容易的时候,你已经过来了。所以,福贵才能与他那头老黄牛,安安稳稳的生活。
  •   “浮生”,古代老庄学派之人认为,人生在世空虚无定,故称人生为“浮生”。形象地说人的一生就像空气中的一粒灰尘,又像狂风暴雨中翻飞的一片叶子,还像海啸涛天中的一叶扁舟,人的一生漂浮不定,世事无常,恶相丛生。清代文人沈复是一位现实主义色彩浓浓的人,在九死一生的海上旅途中,他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有“浮生若梦”的感慨,于是写就了自传体的《浮生六记》,它被举世闻名的文人林语堂,俞平伯大加赞誉,且林语堂以英文译就,在世界广为流传。总之,对于《浮生云记》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得风气之先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之作,是热爱古代文学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一部杰作。”读《浮生六记》是一种精神享受,且提高文学修养,不可不读。
  •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这本书畅销百年,现在读来仍然让人感叹不已。
  •   很喜欢这样的文字,简洁生动,清新淡雅,闲来无事的时候,于阳台上品茗而读,茶香书香,沁人心神……沉浸在这样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他的闲情逸趣、随性而感;跟随他的脚踪,去山水间游玩……那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品位,深深地、深深地感染了我……
  •   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论文联盟***.LWLM****整理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   《浮生六记》只存四记,典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名。而林先生更是将芸娘称为“中国历史乃至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文中最令我欣赏的便是沈复夫妻二人生活中恬淡幽闲,他们能在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中,营造“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比如对吃臭豆腐的描述,将芸娘的至情至性刻画的活灵活现。于坎坷窘迫的生活中,依然保持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豁达宁静的心志。这样的芸娘,这样的沈复,让人不由得不喜欢。
  •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其题材和描写对象上。在书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
  •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   《浮生六记》本来是私人记私情的心灵独白,作者沈复以“多情”自诩,所存“四记”亦处处见其“多情”,《闺房记乐》自不必赘言,《闲情记趣》中朋辈宴乐之趣亦多得“芸”之助力,《坎坷记愁》始于“芸”终于“芸”,因为“芸”而有与失欢于父母,而有兄嫂之多事,而有爱女出为童养媳,而有爱子夭亡。至芸之殁,而沈即有扰扰攘攘中万般“坎坷”亦不再“记愁”。所爱之人已然永逝,了无牵挂,还有什么样的坎坷可以让沈复觉得“愁”呢?
  •   《浮生六记》属沈复自传,细腻地描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并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的乐趣。浮生六记:一记闺房乐,二记闲情异趣,三记坎坷忧愁,四记浪游愉悦,五记中山经历,六记养生之道。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写闲情,如月照苔石,写艳情,如雨落发梢。
  •   沈复唯一的文墨,是其生平自传《浮生六记》,写成后手稿多有辗转,几被湮没。若不是贡生杨苏补于冷摊购得,并于光绪三年付梓,后辈恐无人知晓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民国十三年,俞平伯整理标点,首次以单行本印行,30年代林语堂又把该书译成英文。靠了三位的功劳和举识,一代才子才终被打捞出土。出土是出土了,虽然重见了天日,也博得一伙儿人喜欢,但却不入文学史的流。因文不载道,亦不载志,于是只合在旧书铺地摊混混,终难登大雅之堂。比较起来,似乎同样是无足观的命。说沈复是才子,其实他也就写了几首诗,画了几副画,当了几天私塾先生和师爷,游山玩水走过一遭,但这样的人,几千年来何其多,大江南北何其多,并无十分稀奇。稀奇的是,那么多先生师爷,那么多乐山乐水者,却只有沈复写出了个《浮生六记》,倒不见谁还有《浮生七记》、《浮生八记》。
  •     《浮生六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写平凡生活的经典,它能从平凡琐碎的夫妻生活中找到隽永的美感。《浮生六记》分为“闺中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六部分。后二记应是后人伪作(值得后人狗尾续貂的,无疑是够档次的作品),略显平淡;前四记则文彩斐然,情真意切。
  •   记得高中时有选学过浮生六记中的的一小段的,当时只觉得沈复此人很有趣,全篇看了后却是对古人的爱情充满了无限的向往,怎么可以如此美好,什么叫举案齐眉,什么叫伉俪情深,在我心里可比赵明诚和李清照,可比纳兰与卢氏。芸儿更是一位罕见的好女子,蕙质兰心,善解人意,太美好了!
    此书是带今人翻译的,很详尽,但是古文更有意蕴,所以无论哪种读者都可受用,纸质也不错,排版看了也很舒服,建议有古典情节的人非常值得买,动人、优美···
  •   三白先生的《浮生六记》文字清新、自然,语言精辟,情节跌宕起伏。余和荟情感深笃,我能想象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余浪游时芸盼余平安回归的情形…
  •   这是一部自传体文学的作品,原书六卷,已逸其二,现仅存四卷(有所谓“足本”者,后二记系伪作。书中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本书文字不长,但向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影响广泛。
  •     《浮生六记》文字不长,最打动我的不是卷一那些少年恩爱故事,而是卷三人到中年在困境中的爱情。
      现代人老是说爱情会有疲倦期,把外遇看成人生的难免经历。老话也一直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我们在沈三白和他的妻子芸娘之间,看到了始终不渝的爱。沈一直都不算是什么成功人士,不是大官也不是富人,中年后潦倒到卖画维生,大冷天也穿着单衣,连给妻子看病的诊金都支付不出。
      但是——他们相爱,妻子坚决不同意找医生看病,她知道丈夫赚钱不易;丈夫宁愿天寒地冻一身单衣,四处乞借,也要为妻子治病。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仍不弃不离。
      上天对这对夫妻何其不公,我们看到了“天长地久,此生不渝”的爱情,却缺唯独没等到“持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结局。世事无常,最教人难以消受。
  •   初次阅读《浮生六记》,大约是在十几年前。也不是现在这个版本。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夫妻二人做盆景的一段。觉得真是神仙眷侣,人生得此知己足矣。贫女陈芸,聪慧过人:“于书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表弟沈复,被陈芸的才情所深深吸引,“余年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对芸的怜才惜命,使得他对陈芸“心注不能释”,后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姐不娶。”一直很喜欢芸这样的女人,此书收藏,心爱之极。
  •   读浮生六记,每每掩卷,若妻如陈芸,夫复何求。
    书中描述的虽然都是生活小细节,可是读来却妙趣横生。佩服沈复的人生境界。
  •   五月三号订的书,居然五号就到了,收货好快啊!快递员态度不错的!我很喜欢这本浮生六记,封面设计得很古典,纸质也不错,推荐这本,九块多买的,质量丝毫不打折!书的前几页还有几幅精美的插图,我翻了下,欧阳居士的译本果然很好,严谨明了,译文都在原文之后,而且译文之后又有赏析帮助弄清全文及作者思想感情,真心觉得不错!最后还有些付录和年表,书的字体看着也舒服!喜欢浮生六记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值得买!
  •   “幸福的家庭全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其不幸的遭遇。”清代沈复的自传体抒情小说《浮生六记》所记述的家庭的幸与不幸就因其经典而百余年来得到了颇多的关注与讨论,启示着婚姻内的芸芸众生,读后让我收获不少,淡淡的文字,浓浓的情思,安然沉浸于那段时光之海中……
  •   浮生六记 很好看 还记得咱们小时候学的课文么 现在在这里我们从作者的文章里读到他的一生 和他一起经历亲情与爱情 喜悦和忧愁 随意与无奈 真的是在平淡的生活里看到人生的真谛 不由得喜欢上作者和陈芸 推荐大家购买 枕边书 不会错
  •   《浮生六记》中有很多方面体现了士当夫的生活。沈三白一生,坎坷太多。有段时间他甚至已到山穷水尽的状态,腰间挂着干饼,鞋湿泥泞,露宿野庙,四处借钱。而他在贫困逆境中仍豁达乐观,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地对待生活,实是寒士中的佼佼者!但就在窘迫的生活中他有不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那个时代艺术的追求。今天艺术离人民已经很远了,就是一般的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绘画和音乐的欣赏都是很肤浅的,有很多的理解也只是看了一些书读了一些评论,而没有自已的感受,而从事艺术、诗歌创作的也自视清高,离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远了,画越来越抽象,诗也越来越坚深难懂,渐渐成了“诗人”圈子内部交流的东西,还有不时传来的那些耸人听闻的搞行为艺术的行为,外人看来就是一群神经病在那里自娱自乐。
  •   《浮生六记》是清代苏州沈复的生活纪实之作,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学者的推崇,并被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看过之后,对俞平伯先生所说的《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深是折服。
  •     “五四”时期,新青年们以反传统相号召,高扬个性解放旗帜,批判旧家庭制度,将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大家庭伦理斥之为“吃人的礼教”,掀起了家庭革命浪潮。就在青年们纷纷抛却昔日经籍、争读西学新书的大潮中,却有几本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自传体笔记旧文,也被屡屡翻印,流行一时。在这类旧籍中刊印版次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沈复的《浮生六记》。
  •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受到:在这个有着数千年农民传统的社会文化背景里,小资的品味有时也不免会向当年的小封文人看齐,沈复和他的“芸”作为小封生活的典型,不但让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小资文人们狠狠地嗨过一把,也能让新时代的小资们找到兴奋点。所以,即使林语堂当年不惜铺张地封赠芸一个“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的大帽子,我们在今天也不觉得突兀,因为这并不仅仅由于媳妇总是别人的好的缘故。潘近僧为《浮生六记》所做的序言里说:“我之所历,间亦如君,君之所言,大都先我。”话已至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能说:这真是本让人感动又感慨的好书。
  •   《浮生六记》其实是沈复自传细腻地写了秘而不宣闺房之乐生死不渝伉俪深情还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乐趣.读《浮生六记》最大收获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写闲情如月照苔石写艳情如雨落发梢.真的是好书啊。
  •   记得大学时,教授古文学的老师在课堂上曾随意说正读此书--《浮生六记》,自豪中还夹杂着一丝无奈。当时只记得名字,认为或许是写官宦职场的,也就不在意。没想到,看推荐,就相当喜欢它的典雅,书购得一翻,竟欣喜若狂,此等唯美唯生活的平实雅文,确值得一读再读,对于感觉生活碌碌如一潭死水的人,特别女人来说,不读此书,真是遗憾。此外,此等高雅且易读的作品,它也能给自己的写作教学提供良好的素材。
    书,虽校正有一点点瑕疵,如P25的“菩”应为“芸”,P122的“临洁小阁”应为“临江小阁”,封三的“勤检”应为“勤俭”,等等,可仍遮不住它的熠熠之光。
  •     在“五四时期”有几本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自传体笔记旧文,也被屡屡翻印,流行一时。在这类旧籍中刊印版次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沈复的《浮生六记》。这是一篇乾嘉之际一个苏州无名文人写下的仅3万余字的自传小文,写成后手稿零落,几被湮没,1924年被俞平伯整理标点首次以单行本印行后,据笔者初步统计,直至40年代至少已印行了50余版次,不少出版社在短时间内一印再印,甚至一家出版社在不到10年间就印行8次之多,可见该书受读者欢迎的程度及流传之广。
  •   近些日子,开始重读《浮生六记》。早几年读过,不过草草翻过,内容大都已经模糊,只剩下些须闺房记乐的印象。今日重读,感触颇多。过去执着于卷一,对作者沈复印象之深在于他对芸娘痴心一片,感动不已。今日细读,才读出破绽。卷四是“浪游记快”,本是一篇游记,一万余字的文章中,前五千后五千都是游山玩水之字,独独中间莫名其妙......
  •   送给朋友的。浮生六记,每个热爱生活的读者都不能错过。这本书是因为初中语文选过一篇,闲情记趣,觉得写出如此可爱文字的人必不迂腐!我写了好多评论却说不能过二百字……
  •     《浮生六记》最有争议的事是纳憨园一事,古代的妓女不同于今天的“鸡”,但是自已的爱人主动要为自已纳妾,难道是太爱三白,于是尽其所爱以爱之?当然,这时候芸娘已经死了,没有对证,作者当时是怎么想的无从考证,一个人风文字,总是要为自已辩护的。
      今天经纳妾已经是不行了,如果不离婚,跟一个人在一起,那就是一辈子。看了这本书,我相信一生的爱情还是有的,原来爱可以随着时间表的增长而增长。
  •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浮生六记》的作者在感悟人间喜乐之后终于看破人间。芸娘,一个不俗的女子,没有脂粉和油烟气息,应当是大多数文人喜欢的吧。这本书与其他版本相比更为完整,对于读书就要读足本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此本《闺房记乐》的原文中有几个别字,《闲情记趣》中有一句话漏译,但这本书难度不大,漏译无伤大雅,下文还没看。总的来说是不错的……
  •     《浮生六记》让人凄然泪下的章节很多,然而,沈复与小芸婚后那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时光,却是让人心生爱慕。两人在性情上也是极为相投的。“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锤炼精绝,李(白)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活泼。”春光,三白欲携芸远出郊游,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君子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在现实中,这种花前月下的爱情已经太少太少了。
  •     喜欢《浮生六记》中的“浪游快记”,这一记中记录了沈复近半生的游踪,除了随使臣出游琉球之外的所有游历几乎都涉及了,景色丰富众多。沈复作游记与其他人不同,他绝不作记账式的连篇累牍,而无论是对一山一水还是对一园一楼,都只是做几句概括的形容。他总是从自己真切体味到的感觉出发而做出评判的结论,而很少采用前人已经发表过的意见,更不迷信于前人古人他人。
      其实说到底,快乐、美丽、喜欢等等无非是人们主观的体悟和感受而已,与当事者当时的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只有在人可以感受到的时候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因此见仁见智自以为是便十分普遍成为必然。不同的人山水园林名胜古迹产生不同的感悟,像沈复一样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实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此,沈复的记游文字自然就具有了可读性以及别开生面的一面了。
  •   《浮生六记》不愧为中国清代散文的精品,三白先生(作者沈复)描写同自己爱妻二十三载相处的点点滴滴,有欢笑、有快乐、有缠绵、有忧愁,还有生离死别……。 我也要好好学习一下,再细细品读一番。
  •   几本书一起拿到手 最迫不及待的就是先打开这本《浮生六记》
    最初知道《浮生六记》还是在初中的课本上 有一篇叫做《童趣》的课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之后就对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人莫名的有兴趣
    看完这本书 最深的感触就是沈复对其妻陈芸的浓浓爱意与难逢知己的欣喜 纵观四记 没有一篇离的开芸 看着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不禁让人感叹 沈复纵然清贫 但他已经得到了这世上最宝贵的财富 可遇不可求的财富 赏月对联 插花布景 谈古论今
  •   浮生六记,很早就想阅读的一本书,因为总总原因,与此书错过,这本书有古文原文,再加上作者的译著,更浅显易读。只不过,此书叫插图全译本,基本上没有插图,颇为遗憾。偷得浮生片刻闲阅读此书,乃人生一大快事!
  •     喜欢看《浮生六记》,主要是喜欢看沈复与妻子小芸情意悠长的爱情。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启盒视之,如菜装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随意取食,食完再添。书楼夏天太晒,芸用数根黑柱横竖搭错,中间以旧布条裹缝。既可遮拦饰观,又不费钱。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羡慕沈三白,他有着那么灵慧巧妙的妻子。
  •   沈姓人中,除了沈括的《梦溪笔谈》,沈万三的聚宝盆,就数沈三白的《浮生六记》让我印象深刻了。 这种文章要慢慢品尝,方能品出个中三味。虽是文言文,其实很好懂。此书是纪念亡妻之作,文笔细腻传神,平淡中见真情。就写夫妻生活而言,算得最好的一篇。换到现在,算得是标准的小资生活。
  •   《浮生六记》是本好书,配图也不错,让人好有兴趣地看看古人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
  •   浮生若梦,若梦里有自己在意的可爱的人儿,那怎样的生活都是快乐的。这本书蜚声海内外,得到林语堂和郑振铎先生的青睐,再多的褒奖也是受得起的。

    曾经在中学课本里学过《幼时记趣》,现在才知道它摘自《浮生六记》,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初中时的光景。年轻温柔的老师站在讲台上,领着我们大声朗读,想象着“夏蚊成雷”的样子...

    时光匆匆,原来这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   书中有配图、很有情趣
    想不到古时候的人之爱情那么单纯、纯美
    每次我看这本书之时、总是像就站在主角的身边一样观看他们的爱情、
    这对相敬如宾的夫妇让我不禁感叹现在已找不到了
    浮生六记比起什么爱情剧不知高到什么程度了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看古文也可以情不自禁的随着作者的文笔产生感情
    会看见他们的爱情感到羡慕和心动
  •   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让人羡慕。在现在人人对物质欲望无限的时代,能看懂浮生六记的人为我的同道。强力推荐这本书。
  •   《浮生六记》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首先浮生这个名字就好。然后文字恬淡安然,好。最好是它记录的这一段完美婚姻。古代婚姻里的夫妻,在大家庭里生活,仰公婆鼻息度日,在公共场合要举案齐眉,要严肃端庄,要相敬如宾,否则就是不成体统,结果是两人独处时反而像是在偷情,因而夫妻间也不乏羞怯,躲躲闪闪,担惊受怕。
  •   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让人不免也想闲下来好好享受生活中的清闲情趣。
  •   像明清时代这种散文随笔,很多都写的情深意重,虽是一时一地之感受,却流露出浓浓的感时伤事、物是人非之痛。像袁枚的《随园诗话》,像沈复的《浮生六记》。在这样一个料峭的北国冬日,捧一本书,缩在床上,感觉很棒。
  •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只觉得像芸这样的女人太可悲了。书中的生活很令人向往。
  •     1799年,清朝嘉庆四年,沈复跟随册封中山国王的使臣到达琉球。生性爱好游山玩水的他把在中山国的经历“凡所目击,咸登掌录”,“志山水之丽崎,记物产之瑰怪,载官司之典章,嘉士女之风节”。于是,便有了《浮生六记》的第五部分“中山记历”。“中山记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渡海,游览琉球,归国。渡海一节虽然相当短小,却有不少地方写的十分精彩。启航时对五彩祥云的描写连用了十个比喻句,极其充分的渲染了美妙的景色;大鱼护航的情景则写的奇幻莫测,突如其来不见首尾的神秘大鱼,突如其来又顿然而止的霹雳暴雨,简约中有种令人心动情移的韵味。
  •   《浮生六记》是清代自传体随笔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在清代文学中占据一定的文学地位,语言优美,甚为喜欢。
  •     《浮生六记》是一部别具风格的自传。沈复的写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拘泥于旧的形式,为自传文开了一个好的先例。也是一本意境超脱的闲书。适合泡一杯清茗,在阳光落满阳台的午后坐在藤椅上细细品读。更是一篇笔触生动,文采斐然的美文。读来令人如沐春风,从中可以体味到生活的乐趣,爱情的甜美,阳光的灿烂。
  •   浮生六记这本书其实很久很久以前就听说过,但是却一直没有买实体书。网上也有不少电子版,但这次当当卖得实在便宜,所以还是收了吧。这版的是全文翻译版,既有原文也有白话翻译。书里还有些彩图,可惜不是我喜欢的画风。总体来说,这本浮生六记还是非常不错的。至于白话文翻译那就是个人的审美意趣了,喜欢则好,不喜欢则差,反正主观上的事情从来没个准。有时候读读这些古文小品,不但有益生活情趣,同时也是感情的共鸣,总是好的。
  •   书看完了,浮生六记,主要写作者的夫妻生活和浪迹随笔,四篇真迹,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后面附的两篇伪作就没看了……非常不错的散文……不错书里只有四幅插图,如果多一点就更好了……
  •   沈复的《浮生六记》彰显了一般的人,即人作为有情感的人的正常生活体验,颇有情趣!
  •   作者如果现在有后人在,那么版权什么的大概能卖很多?哈哈,很多版本选了这本,说是最好最权威得,无从比较,只不过看的几本书里都提到了浮生六记所以买来看看
  •   自认为自己是个灰常古典的女女,也喜欢收集一些有价值的书,其实价格是我收藏的一个参考,不过还是重在书里面的灵魂是否值得一个人去收藏。内容不佳,印刷又差,即使评价再怎么好我也不会去浪费口袋里不多的mm。《浮生六记》-最吸引我的还是闺阁,生活,简单的情调。不禁让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清苦的日子,伴着他们的就是金石录,古玩,书籍,还有不离不弃、相濡以沫。虽然只翻了几页彩色的插图,感觉足矣,待来日方长,细细品读。
  •   浮生六记,写出了沈复与妻子细腻的生活。
  •   如果说《金瓶梅》是一袭生满虱子的华美的袍,《红楼梦》是一缎富丽精致的锦,那么《浮生六记》是一匹缀着春花笼着清月的纱。 远看去,都是一段段的人生,《金瓶梅》说的是声色犬马的欲望都市里暴发户的生活,《红楼梦》说的是钟鸣鼎食烈火烹油的富贵闲人的生活,《浮生六记》讲的是相濡以沫、缠绵幽趣的文人雅士生活。可怜我们只有这一生,有了寒士的幽思雅趣恐怕就难享泼天的富贵,而兼了闲雅和富贵的文人如宝玉,却还有一段说不尽的闲愁暗恨。 叫我说,我喜欢极了《浮生六记》,因为那是真实的平常人的生活,纵有悲欢离合,亦能苦中作乐,良辰美景,不放轻过。
  •   最近一直在读的一本书。放在枕边,想起便翻上几页。平淡的生活,当三白遇上芸娘,再粗茶淡饭的日子,每分每秒也是快乐。几分随意,几分悠然,几分洒脱。借一首陶渊明的《饮酒》来表达一下我对《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小时候学沈复的《浮生六记》,就有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倾慕之情,现在买到了他的书,大致了解了他的生平,感觉很满足。同时也为他这种至情至性的人深深叹惋!
  •   “只有创造快乐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而只知道享受财富的人,是不可能领悟到生活的乐趣的。穷困潦倒的沈复,其实十分富有,是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富翁。”这就是《浮生六记》给我最大的震撼。
  •   浮生六记,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生活的点滴,平凡中让我们感动
  •   《浮生六记》是一篇笔触生动,文采斐然的美文。读来令人如沐春风,从中可以体味到生活的乐趣,爱情的甜美,阳光的灿烂。浮生若得半日闲,不如就读读这行文优美的《浮生六记》吧。
  •   果然是浮生六记啊,看着很舒服,简单的文字,描述出简单的生活,美好~
  •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林语堂十分推崇的一本书,曾评价陈芸是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看到这样的评价,也就马上将浮生六记买了下来。看完后,果然不负如此的评价,只是六记失了两记,实在是可惜!
  •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正值高二。 那一年的夏天,特别热,特别热,教室里几架敝旧的电风扇疯狂地旋转着,却是像肺病患者的延口残喘,抵不住灼日炎炎。郁热的南风里混合着汗水的味道,尘土的气息。每个人都热得不想说话。只有路旁的野草闲花一如既往地茂盛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些遥远的谎言。
  •     忙碌于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的现代人,当白天的匆忙沉入夜晚的宁静,我们执着地关注心灵的成长,渴望阅读、欣赏那些疏导情绪情感、培养审美趣味、提升生活品位的作品。静静地品读《浮生六记能够穿越中华文化千百年的时空隧道,烛照着我们的心灵。
  •    《浮生六记》是乾嘉时期一流的叙事文学作品,写成后手稿零落。自1924年被俞平伯整理标点首次以单行本印行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民国时期,其精彩片段曾被选入《国文》课本。20世纪30年代曾被林语堂先生译成英文,并相继被译成德文等多种文字。有人统计,直至40年代,《浮生六记》至少已被印行了50余版次,有的出版社甚至在不到10年间就印行8次之多。
  •   有翻译,读起来很轻松。纸质也很好。值得收藏。浮生六记光是名字就让人有一种此生铭记天荒地老的感觉。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原是这般美丽。
  •   说来惭愧,我先看到的《浮生六记》是南康白起写的,感动哭了~然后才知道沈复。看完了,还是比较向往这样生活的。可是,现实世界中静下心读书的机会都很少,更不用说开始一段书中所描绘的生活了。这无疑是可悲的,还是静下心来读这本书吧,沉迷于书中的社会,还是可以满足的!
  •   这是我近来读过的书里面最为喜欢的一本,篇幅虽小,其味却隽永悠长。平时读的古典文字中,都是一些经史子集,无非是文人墨客或诗以言志,或歌以咏怀,或是世家列传,唯《浮生六记》记载的是却是一对夫妇恩爱缠绵、同甘共苦的故事。
  •   《浮生六记》是一部很感人的书,很真实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欢乐、哀伤,这么简单,这么平实的生活,确实最真实的存在,以及最能打动人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浮生六记》这本书,我想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去描述它。喜欢它的人自然会一见钟情,再难舍弃。不欣赏它的人,纵是百般推荐也无甚意义。
  •     《浮生六记》有三处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一是“闲情记趣”中描写的很多花鸟鱼虫小技巧,都很实用,可惜目前真没这种闲情逸致去效仿,也许以后有机会的话会去试试吧。 二是卷四中写“秀峰今翠明红,俗谓之跳槽。”读到这里我才得知,原来跳槽最早指的竟然是逛青楼时客人“今天召小翠,明天幸小红”的这种朝三暮四行为。再想想跳槽的今义,不仅让人觉得这是个冷笑话。 三是卷六中提到的三处养生之道,第一句是“读”养生主“而悟达观之士,无时而不安,无顺而不处,冥然与造化为一。”第二句是“‘秋声赋’云: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第三句是“不知甘脆肥腊,乃腐肠之药也。大概受病之始,必由饮食不节。”在此也不用翻译为白话文了,综合归纳一下,这三句关于养生的精髓就是“时常做到心平气和,遇事不要劳心费神,饮食不可没有节律”。
  •   前边的插图色泽艳丽,很美。书本小巧,字迹清晰,很精致的一本书。先是原文,后是译文,跟着是点评,这样的布局还不错。书中的文言文不算很难理解,行文优雅,所描写的美好的生活让人心向往之,就是晚景过于凄凉。浮生六记,其实只有四记,还有两记已经失传了,不知道有没有找回的一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