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作者:丁维忠 页数:259
前言
万颗珍珠一线穿——读丁维忠《红楼探佚》书感冯其庸《红楼梦》是一部绝代的奇书,奇就奇在:一是百读不厌。虽然原作只剩了前八十回,是个断尾巴蜻蜒,八十回以后的原作已经绝迹于天壤间,但就是这样,人们还为她颠倒梦想,爱之护之痛之,而且二百多年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一部未完成的小说竞能风靡社会达两百多年,而且此风仍在继续,这种盛况,恐怕在世界文学史上也难得其匹。二是百问不能尽解。《红楼梦》尽管如此痴迷人生,但却存在着不少人们弄不明白的问题,这些问题,问一百个人,也可能有一百个不同的解释,不同的理解。就说对红楼人物的爱憎罢,人们就各不相同。有的热爱林黛玉,痛惜林黛玉,读到黛玉焚稿,几乎要以身殉之。——黛玉焚稿已经是后来的续书,尚且如此风靡人生,则其前可知。但有的读者却偏爱薛宝钗,说薛宝钗雍容大度,富贵荣华,是大家风范,且又粉妆玉琢,长得富贵风流,有如牡丹之艳冠群芳,光彩照人。且待人接物又和光同尘,俯仰皆得。但也有喜欢王熙凤的,觉得王熙凤一样富贵风流,光彩夺目,而且八面玲珑,特别是杀伐决断,立竿见影,办事能力强,十个男人也比不上她一个女人。至于《红楼梦》里的不少词句,究竟如何确解,实在很难得出标准答案,各有各的解答,永远也统一不起来。三是百论不一。对《红楼梦》的各个方面的评论研究,尽管可能人人皆赞《红楼梦》,但各赞各的,并不都是同一声调。对《红楼梦》要做到舆论一律,事事评论相同,是永远也做不到的。无怪乎《红楼梦》到今天,反而看法愈多,争论愈烈。在这样一种纷纭复杂的红楼风雨论坛中,就有一项专题,就是“红楼探佚”。只要翻翻《红楼梦》的传播史,评论史,就可以发现,清代的人对《红楼》后部的情节佚文就开始感兴趣了。如嘉庆二十四年藤花榭刊本的犀脊山樵序《红楼梦补》说:“余在京师时,尝见过《红楼梦》元本,止于八十回,叙至金玉联姻,黛玉谢世而止。今世所传一百二十回之文,不知谁何伧父续成者也。原书金玉联姻,非出自贾母、王夫人之意,盖奉元妃之命,宝玉无可如何而就之,黛玉因此抑郁而亡,亦未有以钗冒黛之说,不知伧父何故强为此如鬼如蜮之事?”又如咸丰十一年辛酉赵之谦的《章安杂说》说:“余昔闻涤甫(曾国藩)师言,本尚有四十回,至宝玉作看街兵,史湘云再醮与宝玉,方完卷。”再如光绪二十二年《续阅微草堂笔记》的甫塘逸士说:“戴君诚甫曾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之后皆不与今同。荣宁籍没后,均极萧条,宝钗亦早卒,宝玉无以作家,至沦于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故书中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言也。”以上这些记载,说明对于《红楼梦》的后部情节、人物结局早为人们所关注,且有所记述,这也可以说是《红楼》探佚之肇始。其实这正是读《红》者共同心理之反映。所以《红楼》探佚,是红学研究中的必然题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丁维忠同志即将出版他的《红楼探佚》的大著,要我写序。我对《红楼》探佚,虽然感兴趣,但并未深入研究,实在说不出什么意见来,只能说点粗浅的想法。我对“红楼探佚”曾经有过一些粗浅的思考,我认为探佚第一要有根据,最主要的根据就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本文所预示和暗示的信息,特别是第五回集中预示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结局,还有在故事叙述演进过程中所不断透露的信息。这些信息,稍不注意,就会错过,所以读《红》要细心,要不断反复。另外,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批语,包括其他有关人的批语,这也是同等重要的依据。同样这些批语,也需要细心阅读,反复参悟,而又不能穿凿附会。除此以外,作者的家世、经历,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证,离开了这些,也就是离开了作品产生的特定环境,也就更难获得准确的解悟。 在探佚过程中,最忌讳的是单凭主观想象,把探佚当作创作,完全脱离了根据,这就使得所探的结果没有了可信的依据。因为探佚最大的难处是在无可验证。后部的文字已经全部佚失了,这就无可对证了,这样就更要谨慎小心,更要求有依据,更要求所探的结果合乎情理,合乎逻辑推理,合乎生活实际。而不能驰骋想像。以往有一些探佚的文章不能获得读者的认可,问题常常出在这一方面。 我读丁维忠同志的这部稿子,却与以上所说的大不一样,真正是引人入胜,不忍释手。读这部稿子,我的感触很多:一是我感到作者读《红楼梦》可谓深矣细矣,味之久矣!我一直主张读《红楼梦》第一是要深读,所谓深读,就是不要泛泛而读,不要快速读过,相反要慢慢读,读了后面要回过来再读读前面,这样逐步求得深解。第二是要读得“细”,“细”就是要精细,心细,仔细品味人物的话语,或作者的叙述。《红楼梦》的特点是往往话里有话,正如戚蓼生所说的“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红楼梦》的笔法如此复杂,如果不细心地读,往往就会忽略作者埋藏的深意。第三是要反复读,长久地读。只有反复读,长久读,才能生出“悟”来,才能在极熟的基础上发现其深意,王国维说:“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千百度”就是极言其多,极言其重复,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所发现。 以上的这些想法,我觉得丁维忠读《红楼梦》大概就是这样,否则达不到现在的这种深悟。 我读这部稿子的另一突出感受,是觉得丁维忠手里有一根针和一条线,他巧妙地把散布在全书的一句的、半句的脂批,都非常自然地穿了起来,连贯了起来。他还把书里巧妙地暗藏的,并且散在各处的相关的词句,同样用线穿了起来。真是满盘珍珠一线穿。所以读这部稿子,会使你特别感到有味道,而且有根有据而不是驰骋想像,天马行空,不是无根之谈。 举几个例子: 一、丁维忠认为佚稿的迷失,很可能是被曹烦扣压的 这一思路,首先是要否定曹頫是脂砚斋之说。过去不少研究者都认为曹頫就是脂砚斋。对此我一直表示怀疑。因为曹家是个理学世家。曹寅《楝亭诗别集》卷四:《辛卯三月二十六日闻珍儿殇,书此忍恸兼示四侄,寄西轩诸友三首》第二首诗说:“予仲多遗息,成材在四三。承家望犹子,努力作奇男。经义谈何易,程朱理必探。殷勤慰衰朽,素发满朝簪。”诗题的“四侄”就是曹頫,诗里说“成材在四三”的“四”,也是指曹頫,因为曹頫过继给曹寅,所以说“承家望犹子,努力作奇男”。希望曹頫能“承家”,同时嘱咐他“程朱理必探”。要他承的就是这个程朱理学的世家。康熙六十年的《曹玺传》说:曹寅“偕弟子猷讲性命之学”。子猷就是曹宣,即曹頫的父亲。“性命之学”就是“程朱理学”。可见曹寅和曹宣都是尊奉“程朱理学”的,因为康熙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他们自然尊奉无疑。此文又说:“頫字昂友,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以为曹氏世有其人云。”这个“绍闻衣德”,就是称赞曹颊能继承家学传统,其中自然包括理学传统。因此曹频是一个理学的尊奉者,这是有文献可据的。但《红楼梦》是一部思想上反程朱理学的书,书中有生动的描写,特别是曹雪芹在书前的“作者自云”里明确交待“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可见曹雪芹是具有明确的反“程朱理学”传统的意识的,其中当然包括着反家学的传统,所以他才会明白地说“背父兄教育之恩”。“父兄教育之恩”不就是曹寅诗里写的“程朱理必探”吗?然而脂砚斋却是完完全全地支持曹雪芹的,脂砚斋对《红楼梦》是极为倾倒赞赏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还是曹雪芹的合作者。这样,就出来一个问题,一个“程朱理学”的信奉者,一个家庭理学传统的继承者和维护者,怎么又一变而为反理学传统的人物了呢?对于曹頫这样的思想转变,我们丝毫也找不到任何依据。所以丁维忠根本就没有把曹頫看作是脂砚斋,相反,他认为这个《红楼梦》稿本的“借阅者”,且借而不“还”者倒是曹頫。从上引这些史料来看曹頫的思想立场,再加上后三十回的写实程度,也即是揭露程度——社会的揭露、家庭的揭露,可能是比前八十回更深刻而动人,也就是说它的“招祸”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一个刚刚从牢狱里幸存回来的人,一个理学的信奉者,在这两重风险面前(反程朱理学也是一重风险)自然对一部反理学,揭露家庭和社会的《红楼梦》,要严格“控制”,严防再起祸端了。 丁维忠说:《红楼梦》的“后30回原著,不是“借阅”“迷失”,而是被曹頫偷偷销毁的。 丁维忠还说:“前80回的曹雪芹手稿和脂砚斋原钞评本,也是被曹頫一起所毁。” 我认为丁维忠这样的分析,至少于文献资料来看是有较多的依据的,于情节的合理性来说,也是顺理成章的,因而他在这方面的探佚也就有了可信的依据。 所以我更相信脂砚斋不是曹頫,《红楼梦》后三十回的失落与曹頫确可能有重大的关系。 二、关于八十回以后究竟还有多少回的问题 《红楼梦》的原稿或曹雪芹原计划写的《红楼梦》究竟有多少回,有没有写完,以前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丁维忠作了认真的考订,首先明确《红楼梦》全书应该是一百十回,也即是八十回之后,还有三十回。 这个问题,对于探佚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弄明白,探佚的工作就会产生困难,就会产生迷茫。所以解决这个后部佚失的回数问题也是探佚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仍然是认真细致地分析资料,主要是脂批。丁维忠排列了有关的各条脂批,逐一分析,最后得到准确的确数。 他引己卯本十九回双行夹批:“……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宝玉'寒冬噎酸薹,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份之戒,叹叹!”从这里得出“下部后数十回”的概念。又引庚辰本二十一回回前总评说:“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从这个批里得出了“后三十回”的准确的数字。然后再引庚辰本四十二回回前总评说:“全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三十八回是全书三分之一有馀,以三十八乘三,是114回,“有馀”,正好是馀出个“四”的零数。切合全书一百十回之数。 这几条批语的推算和后三十回整数的记载,是非常吻合的。再有几条笼统和模糊的记载,丁维忠也作了合理而精细的分析,解决了疑难,终于得出了八十回以后,还有三十回佚文的准确而肯定的结论。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所引脂批,也顺理成章地说明了曹雪芹原稿后三十回是已经写完了的。如前引“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这段批语,明确地说:这回文字虽然妙,但(你)还没有看到后三十回文字,(你)看了后三十回文字,才会体会出这回文字的真正妙处!这不是明确地说后三十回已写完了吗?庚辰本第十八回眉批说:“树(此)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畸笏连末回“警幻情榜”都看到了,这更证明全书确是完成了。 当然丁维忠还有更多的引文和分析,这里不必全抄下来,读者自可阅读。 以往对这两个问题一直是模糊的,或者说在我一直不是十分明确的,读了丁维忠的稿子,终于得到了一个明确的概念:八十回后还有三十回,全书一百十回是已经写完了的。 三、关于宝黛“木石前盟”被谁毁灭的问题 《红楼梦》里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宝黛的婚姻结局问题。绝大多数的读者,都受程高后四十回的影响,“瞒消息凤姐设奇谋”,以为是凤姐设了“掉包计”,由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共同策划,造成了这场宝黛的大悲剧。 其实,根据后三十回探佚的结果,宝黛的悲剧结局远非如此,而且要比程高所续悲惨而深刻动人得多。丁维忠通过抽茧剥蕉式的层层分析,从薛宝钗金锁的来历到宝钗进京待选所反映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本性,等她见到了宝玉,又见到了通灵玉上的吉语与自己金锁上和尚的赠语成为一对时,就觉得自己富贵仕途(依靠丈夫)的命运却注定在这里,因此就改变了主意,想通过“金玉良缘”来实现她富而又贵的愿望。她母亲薛姨妈则利用与王夫人的亲姐妹关系,极力促成其事,最后凭借王夫人的力量,又得到了元春的赐婚懿旨,终于使宝黛的“木石前盟”成为泡影。丁维忠分析黛玉的《葬花吟》,实质上是黛玉的诗谶,黛玉的悲剧结局,实际上诗里已经预示了。我觉得丁维忠的这一解悟,是有道理的。宝黛为了对抗“金玉良缘”,私下早有白首之盟,最后黛玉终于被王夫人严逼致死。所以丁维忠说:“扼杀宝黛爱情的是薛姨妈——王夫人——元妃!直接严逼而害死了黛玉的是王夫人!” 我以上的叙述是极其简略的,丁维忠的层层分析,可说细致入微而合情合理,引人入胜得多多,读这部份探佚,似乎让我们读到了后三十回的遗文。 从以上所举几个方面来看,读者大致就可以看到此书的深刻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了。 我上面说过,探佚的结果,不能要求人人来投满票,这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我对这部稿子虽然极为激赏,但也不是每个问题上都是一样的看法,例如元春的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一句,甲戌、庚辰、蒙府、戚序、甲辰、舒序各本均作“虎兔”,己卯、杨藏两本作“虎兕”。我个人还是觉得“虎兔”是对的,(见拙著《瓜饭楼重校评批》)如据“虎兔”来探佚,那所得的结果自然就不同了。再如第七十六回黛玉的“冷月葬诗魂”,别本作“冷月葬花魂”,我认为作“诗魂”对,“花魂”是误句,我早有文章论及。如果以“诗魂”来解析,其结果当又与“花魂”不同。 但学贵自由,不能强人同己,也不必强己同人,更不能强求舆论一律。正是因为有各种不同意见,学术才会蓬勃发展,才会免于“万马齐喑”,千人一腔。所以我对这部稿子里与我的见解有差异的地方,我仍表示对不同意见的尊重。而从整体来说,我觉得丁维忠的这部《红楼探佚》,是探佚学的佼佼之著,是一部深思、精思而新意迭陈之作,从这部书里,读者可以看到丁维忠读书到如何精审的程度,这决不是求快求速所能做到的,这绝对需要下苦功读书,才能有此悟性,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让人注目的,特别是在当前竞尚浮夸之风的时候,认真读一下这部书,也许是一帖清凉剂,一颗清心丸。这当然又是此书将在学风上所起的另一积极作用了。 2006年7月2日夜12时
内容概要
所谓“探佚”,即是探索曹雪芹原著业已佚失的后30回续稿。 据“悼红轩”网站两次网上调查:如果重拍电视剧《红楼梦》,您赞成其续剧按哪个文本改编?赞成按现行程高本后40回者占17.6%—15.4%,反对者约占82.3%—84.6%;赞成根据前80回伏线和脂评提示(即“红楼探佚”)另写剧本者占68.6%—72.5%。但“曹雪芹先生的续书会怎么写?”“红迷”朋友们又似乎“谁也不知道”,很想了解。 本书即专为回答这一问题而出版,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克隆”雪芹原续,却是对其续著的原生形态的一次全面、深细的学术性探析,为阅读、研究、改编《红楼梦》,提供了一个新的文本基础和逻辑框架。
作者简介
丁维忠,笔名丁淦,一九三六年生,浙江湖州人。一九六二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学会会员。参加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新版《红楼梦》注释工作,著有《红楼梦:历史与美学的启思》《红楼梦导读》(合作)及红学、美学等论文。曾担任北影厂大型电影《红楼梦》学术顾问。
书籍目录
再版弁言序一 万颗珍珠一线穿 ——读丁维忠《红楼探佚》书感 冯其庸序二 佚文探梦解红楼 傅光明曹雪芹续著后30回如何“迷失” 一 “迷失”的时间 二 “迷失”的六点奇怪 三 “迷失”者是谁 四 “迷失”的原因程高本伪续后40回的“背谬矛盾” 一 “一心读书”和“调戏”女儿的宝玉 二 化“情”为“理”的宝黛爱情 三 “旺相司”里的女儿们 四 四大家族的全面“复初”与“圣明仁德”的“圣上” (一)四大家族 (二)关于“圣上” 五 枘凿不合格的细节描写 六 关于结尾 (一)“忠孝”双全的宝玉出家 (二)“白茫茫”的冬野雪景 (三)与开卷对着干的“归结” 七 续书的主题:“福善祸淫” 第一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第二层:“淫情万恶首,忠孝百善先” 第三层:“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回头是岸,皆大欢喜 结语“红楼探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 “红楼探佚”的必要性 二 “红楼探佚”的可能性 三 “红楼探佚”的目的、意义 四 “红楼探佚”的方法曹雪芹续著佚稿究竟多少回前80回与后30回何处“接榫”:薛家之败与香菱、迎春之死 一 全书的章回结构 二 续书为什么以薛家之败开头 三 续书为什么以香菱“香魂返故乡”开头 四 续书为什么以迎春“一载赴黄粱”开头粤海“姬子”:探春远嫁 一 探春远嫁的时间 二 探春对远嫁的态度 三 “外藩王妃”的不可能 四 远嫁的原因 五 “贵婿”是谁 六 “海啸”之伏 七 “凤凰”之喻:探春的婚后生活 八 “直而不作”的“姬子” 九 探春回不了家的原因 十 残局 结语元春“大梦归”:析“虎兕相逢” 一 元妃薨逝的时间 二 元妃的失宠与监禁 (一)《乞巧》之伏 (二)“路远山高”之喻 三 元妃失宠、失势的原因 (一)“杨国忠”是谁 (二)“娘娘夺锦”与“方相之旧” (三)析“虎兕相逢” 四 综观“大梦归” (一)主观原因:“富贵已极”与“终无意趣” (二)客观原因:“无常又到”与“回首成灰”附:“兕”“兔”之辨惜春出家为尼 一 惜春出家的预伏 二 惜春出家的时间 三 惜春出家的原因 (一)“矢孤介”的性格 (二)“你们有事别累我” (三)“勘破三春景不长” 四 惜春出家哪个“庵” 五 惜春出家后的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独卧青灯” (二)第二阶段:“缁衣乞食” 六 “三春去后”是哪“三春”贾母“弄坏了”黛玉吗 一 贾母对黛玉的态度 二 贾母并不选中宝钗为孙媳 三 贾母死于黛玉之前及鸳鸯之死 (一)贾母死于抄家之前 (二)贾母死于黛玉之前谁扼杀了宝黛爱情 一 肇始者:薛姨妈 (一)“金锁”是否薛姨妈所造 (二)宝钗因何不再“待选” (三)薛姨妈为何专向“王夫人等”提出“金玉”婚事 (四)薛姨妈真“慈”、真“爱”、“真慰”黛玉吗 二 操纵者:王夫人 三 拍板者:元妃 四 “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是谁“严逼”黛玉 (二)王氏因何“严逼”黛玉 (三)王氏如何“严逼”黛玉黛玉之死:“冷月葬花魂” 第一阶段:“搬出园去”与“情难了割” 第二阶段:何谓“三月香巢” (一)《相约》与“续红丝” (二)议婚与“窃玉” 第三阶段:“梁间燕子”喻指谁 第四阶段:何谓“人去”、“巢倾” 第五阶段:“凭人欺负”与《十独吟》 第六阶段:“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何谓“顶线不好” (二)“菖、菱”配药 (三)《相骂》与紫鹃结局 第七阶段:“冷月葬花魂” (一)“花魂”“诗魂”之辨 (二)黛玉“离魂”与程高本“魂归”的五点不同 第八阶段:“对景悼颦儿” (一)宝玉“悼颦儿”的五个要点 (二)宝玉“悼颦儿”诔文之概测 (三)宝玉拘人“狱神庙” 第九阶段:宝、黛“证前缘”柳湘莲“作强梁”之谜 一 试析湘莲的“出家” 二 柳湘莲所“惧”何“祸” (一)薛蟠挨打与湘莲“远行” (二)湘莲“远行”与“惧祸” (三)湘莲“远行”的原因:“祸”之探析 (四)湘莲因何提前“回京” 三 谜底何时揭开贾宝玉罹难“狱神庙” 一 宝玉罹难的时间 二 宝玉的三个挚友 三 宝玉罹难的原因 四 宝玉因何释放贾府之败 一 贾府抄没的前奏 二 贾府抄没的时间 三 贾府抄没的导火线 四 上层的一场幕后前哨战 (一)贾府的对立面 (二)抄贾派与保贾派 (三)“虎兕相逢”的恶斗 五 贾府查抄的罪行 六 贾府人员的四等发落 第一等:“锁枷杠” 第二等:革职不叙 第三等:拘押“狱神庙” 第四等:圈禁看守 七 “家亡人散各奔腾” (一)南回与北留 (二)“三春去后诸芳尽” (三)“树倒猢狲散” 八 贾府抄败的株连 九 贾兰、贾菌:昙花一现的“梦里功名” (一)兰、菌“高登”的时间 (二)“高登”的本身条件与客观可能性 (三)“高登”与“出将人相” (四)“黄泉路近”的原因 (五)“如冰水好空相妒” (六)李纨的“晚韶华”凤姐:“雌凤”如何殒命 一 从“抽头退步”到“心灰意冷” 二 凤姐“抽头退步”的原因 三 从“身微运蹇”到“短命?”而亡 (一)第一阶段:养病·应付·“才尽” (二)第二阶段:迁回大房 (三)第三阶段:“身微运蹇” (四)第四阶段:“扫雪拾玉” (五)第五阶段:拘押“狱神庙” (六)第六阶段:“三人木”=被“休” (七)第七阶段:“哭向金陵” (八)第八阶段:“短命”而亡 四 凤姐因何拘押“狱神庙” 五 析“一从二令三人木”巧姐:“遇难成祥” 一 “流落烟花巷” 二 “狠舅奸兄”是谁 三 “巧得遇恩人” 四 “香圆”姻缘 五 后30回与后40回:两种幸福观湘云:与谁“白首双星" 一 “云、玉结缡”说的失误 二 析“公麒麟” (一)“公麒麟”是宝玉吗 (二)“公麒麟”是谁 三 关于卫若兰 (一)卫若兰其人 (二)何谓“白首双星” (三)因何“白首双星” 四 湘云婚事的“多磨”与“自爱” 五 湘云的结局:“寒塘渡鹤影”妙玉之“情”与结局 一 妙玉比贾府还“阔”吗 二 妙玉对宝玉是什么“情” 三 妙玉的内心世界:何谓“未必空” 四 妙玉的结局:“他日瓜州渡口”宝钗:“运败金无彩” 一 宝钗因何搬出园去 二 宝钗回家与薛家之衰 三 议婚与赐婚 四 “金玉”婚事因何拖延下来 (一)贾母“归西” (二)宝玉“失玉” (三)薛蟠入狱与薛家之败 (四)宝玉罹难 (五)贾府之败 五 宝钗的婚后生活 (一)“好歹留着麝月” (二)袭人、琪官“供奉玉兄、宝卿” 六 从“举案齐眉”到“到底意难平” (一)“夫妇谈旧” (二)“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讽谏”什么 (三)宝玉出走与“金玉成空” 七 宝钗结局:驳“高魁子贵”甄、贾宝玉与“甄宝玉送玉” 一 前人的分歧 二 脂评的提示 三 甄、贾二玉之同 四 甄、贾二玉之异 五 何谓“空皮囊”、“真性” 六 “甄宝玉送玉”厘测贾宝玉的后半生概述 (一)“搬出园去” (二)“香巢垒成” (三)“燕子无情” (四)通灵玉“误窃” (五)“人去”、“巢倾” (六)“菖、菱”配药 (七)“冷月葬花魂” (八)“对景悼颦儿” (九)拘押“狱神庙” (十)贾府抄败 (十一)“不幸中之大幸” (十二)“孤守一世,也不是理” (十三)“他日之玉不可谏” (十四)“展眼乞丐人皆谤” (十五)“甄宝玉送玉” (十六)“悬崖撒手” (十七)“木石证前缘” (十八)“警幻《情榜》” (十九)“复还本质” (二十)“石头”记述警幻《情榜》多少名女子“芳讳”何谓“情不情”、“情情” (一)第一种解释:“隋不情”、“情情”=“痴情” (二)第二种解释:用“情”于“不知情之物”;用“情”于“有情之人” (三)第三种解释:始于“情”而终于“不情”;始于“情”而终于“情”佚稿末回之回目漫拟 一 木石盟灵河证前缘警幻仙幻境揭情榜 二 太虚境警幻揭情榜青埂峰双真度石头 三 十二钗销号太虚境灵通玉复还青埂峰 四 警幻仙详说《红楼梦》二仙师归结《石头记》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层:“淫情万恶首,忠孝百善先”贾雨村问:为什么闺阁中只有“元妃”命运独佳,“结局”不“平常”,而她“以下”的其他女子都成不了“贵妃”,“结局俱平常呢?”甄士隐答:因为凡是女子,那“淫”字固然犯不得,这“情”字也是“沾染不得的”,“凡情思缠绵”,其“结果”都“不可问了”。这“淫”、“情”二字实在是万恶之渊!历来只说“万恶淫为首”,续者则把“淫,,扩大化,把“情”也视为与“淫”一样糟糕,打击面扩大到所有谈情说爱的女儿,甚至扩大到所有“俱从'情天孽海'(太虚幻境)投胎而来”的女子!这样,“情思缠绵”的黛玉便首当其冲:“惊恶梦”、“绝粒”、“迷本性”、“断痴情”,历尽情场劫难。宝玉追求黛玉也是“无故自陷”,属于“嗜淫欲”一类,本该入“地狱”受“无边的苦,以偿生前之罪”的,幸亏他俩终于“悔情”——“断痴情”了!司棋只能死于爱情磨难,因为这“情”是“沾染不得的”,谁让她与潘又安“乱搞”其情!袭人的结局,按寻常标准似乎不错了,但续作者嫌她既身事宝玉、又转嫁蒋玉菡,一女从二夫,对“节妇”一款表现得“不得已”(不坚决),这是不“义”、不“节”,“此袭人所以(只能)在又副册也”,这是续作者分册的新标准和奇特原因:封建贞节观!他用转嫁楚文王的“息夫人”来讥贬袭人:不如“一死”作“节妇”!妙玉身为尼姑,却不积“善缘”,所以不得“善果”,她竟见了宝玉就“害起相思病来”,听到“两个猫儿”闹春就想起“男女之事”,“凡心(淫心)一动,才闹到“走火入魔”,最后被贼盗们劫去受尽“污辱”而“杀了”!荡妇吴贵(乌龟)媳妇(灯姑娘)当然更只配被“妖怪吸了精”而暴死。秦可卿生前为“第一情人”,但他死后“看破凡情”,“超出情海,归人情天”(“天仙福地”),因而她取代警幻仙姑,荣任“风情月债”主管。她还传达续作者的旨意说:“发泄出来”不是真情,“未发之情”才是“真情”:窒情才真!探春、宝琴、岫烟、李纹、李琦、喜姐儿、四姐儿们尽管婚姻美满、“丰衣足食”,但她们为什么“俱”没有像元春那样当上“不平常”的“贵妃”一级?因为她们“俱”带着“从情天孽海而来”的胎记之故!元春就不同,她既“贤”又“淑”地献身“圣躬”直到“四十三岁”,这当然不是“淫”和“情”,而是最大的“忠”,这功劳似乎足以抵消她也来自“孽海情天”的胎记,因此惟独她的“结局”很不“平常”,贵为皇妃,死后还荫庇全族。宝钗是另一个好样儿的,她“廉静寡欲”,没有“情欲之私”,是个“冷人”,连前部她对“金玉”的私心都已彻底戒掉了。尤其她称颂“圣世”,念念不忘“咱们世受国恩,祖父锦衣玉食”,用“忠孝为赤子之心”和“天恩祖德”规谏得宝玉“理屈词穷”、浪子回头,她是个“忠孝”的活标本。故而她大“善”,有大“福”、大“造化”,续作者给她一个“复兴”祖业的“贵子”贾桂,送她照样“上青天”:做未来“国公爷”的老太君,诰命夫人!贾政是“忠孝”的典范:“忠厚古朴”、“勤俭谨慎”,守“官箴”、“全孝道”,“我这官是皇上放的”,不肯“猫鼠同眠”,忠心耿耿。因此他官运亨通,又任学政、又升工部郎中、又放江西粮道,抄家复起后他反而袭了“荣国公世职”。贾兰是后生的楷模,一心只读圣贤书,“讲文章”、博“功名”,对“禄蠹旧套”“甚觉合意”,“赤子之心”可嘉,结果果然得了举人——进士——国公爷,“家道复初”的荣耀落到了他身上。甄应嘉因“太好了”而冤枉获罪,续书给他加个“表字友忠”。既然是“忠臣”,“皇天自然不负他”,率先“蒙恩还玉阙”。义仆包勇,不管主子姓甄姓贾,他都一例赤胆忠勇,两府义仆,双份功劳,他跟了甄爷回府,其待遇估计远在焦大之上。平儿、香菱不淫不情,一个襄琏凤、护巧姐,善举多多;一个受尽折磨而仍委屈求全、善待蟠桂。二人对主子的“忠”没的说,理该双双“扶正”为“蟠大奶奶”、“琏二奶奶”。香菱还为薛家生了一子以继香火。但不知何故乃父甄士隐还要让女儿“难产完劫”,真是个莫名其妙的糊涂老爹!也许是续作者忽然想起她的判词,只好生拉硬拽;也许做“仙女”更比当奶奶强?常言道:“百善孝在先。”续作者说:这不够!“忠”比“孝”还重要,不“平常”的结局首先要看对皇上和主子之“忠”!而“情”则与“淫”一样可怕,皆为万恶之首,“沾染不得”,否则结局同样“不可问”。续书的癞头和尚说:“世上的情缘都是魔障!”紫鹃说:“人生缘分”皆“痴心妄想”,“情深义重”、为情死、为情活都白搭,只有“无知无觉”——无情才“干净”,所以要把“一片酸热之心”变得“冰冷”!(第113回)这就是说要“灭情”!P32-P34
后记
十分感谢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冯老其庸先生,和我的朋友光明先生、魏龙先生,以及北京京华出版社的领导和朋友们!承蒙他们的力荐和友助,使得我的一大摞散乱的《红楼探佚》旧稿,点石成金为这部精美的、飘着书香的新籍,奉献给“红迷”朋友们和读者诸君!冯老是“红学”大师,光明是学术新锐,因此我首先想到的是请这最有代表性的二位来“鉴定”这部拙著:行还是不行?因为凡涉“红楼探佚”,历来异议极大。令我慰勉的是:二位不是出于某种情面关系,客套地抬举几句;而是以严肃的态度、渊博的学识、犀利的目光,审视全篇,考量要点,予以了正面的评定,热情的支持,我心遂得稍安:总算不致是“糊弄”读者!恰值盛夏酷暑,冯老身体欠安,医生正每日诊治,是不让他操劳阅稿的;光明正在事业、事务、家务繁剧年岁。二位不仅通审了拙稿,而且竟特撰了如此长长大篇、饱涵学术含量的大《序》,对读《红》、解《红》、辨《红》作出极具指导意义的卓识烁见,充分肯定“红楼探佚”的必要性、严肃性、学术性,确立“探佚学”的学术地位,并对拙著不啬奖掖嘉勉,令我不胜感荷之至!(一)这部《红楼探佚》的详细提纲和底稿,写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为自己了解曹雪芹的《红楼梦》原貌,及撰写研《红》文章之用,其中个别篇章曾单独发表。也就是说,本人的研《红》,从一开始就不是以程本前80回+后40回为文本,而是以脂本前80回+芹著后30回(探佚)为研读对象,认为这才是曹子《红楼梦》的真面貌,才能真正解读曹著之“味”或本意、“本旨”。(二)从中学到大学,我也一直喜欢程高本后40回,因为它浅显易懂,故事性、可读性较强,并且以为它就是《红楼梦》;而对于前80回,几次下决心想把它看完,又几次中途而辍,甚觉看不下去,因为它艰深难懂,“不知所云”,足见我的阅读能力和“悟性”之差!直至后来要静下心来搞“红楼梦研究”了,才决意用半年时间专攻前8c回,借助“脂砚斋阅评”,曹雪芹生平家史,康、雍、乾三朝社会背景,乃至明清之际大转折时代的时代思潮——明清思想史的历史性演变等等,这才基本上搞懂了前80回在写什么和怎样写,并且越读越觉得其意味无穷、手法高妙,取材宏富、立意高深,决非单纯读几遍就能领略“其中味”的。这期间我的一个突出感受是:《红楼梦》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让人读着玩儿的,而是让人“琢磨”的,不仅要求对其文本熟、细、准、深、透,而且要求对作者、家世、时代有一广而达的了解,难怪对它的研究会形成一门独特的专学:“红学”!(三)初步领略了脂本前80回的风光,回头再看程本后40回,顿觉后者之浅淡而乏“味”,并且它是窜了“味”的:处处与前部接不上“榫”,甚至逆其意而“续”之,反而成了解读芹著原意的一种干扰和误导!——原来它不过是他人的伪续,而曹雪芹的原续业已“迷失”了。如是便必然生发这样一个问题:曹雪芹的原续原貌是怎样的?因为只有了解了它,才能真正了解芹著的全貌。而从前80回的埋伏和脂评的提示得知:这个问题恰恰是可以追索的,那就是探佚。于是探佚便理所当然地成了研《红》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成为“红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或一个分支。(四)当然,程本后40回自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出现至今,毕竟已二百多年,它已“先人为主”地“深入人心”,业已形成“审美定势”;而对芹著后30回佚稿的有意识的探佚,才不过四、五十年,而且也不够系统,总的还不成“气候”,人们对它也“陌生”得很。这种“力量”对比显然有利于“程续”,而不利于探佚,因此以往认可“程续”、怀疑探佚者颇多。然而必须注意的是:由于脂本影响的日增,红学家们的共同努力,“红迷”队伍的壮大,“红学”知识的普及,上述这种“力量”对比或态势,正在发生历史性的逆转:满足于后40回的受众趋少,而不满于它,要求了解芹续后30回原貌、支持探佚的受众益多,“悼红轩”网站的两次网上“投票调查”,正是这种态势变化的一个“风向标”(见本书封底文字)。因此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消长变化必然会以更大的“剪刀差”向前发展,因为任何“审美定势”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是需要时间。(五)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程本后40回的“维护者”当中,看到它思想内容上有“破绽”的越来越多,而“维护”它仅仅因为它在《红楼梦》的所有续书中是“写得最好”的。笔者认为:“写得好”与“续得对”是两个概念。既然作为《红楼梦》的续书,其主要的、关键的、根本性的衡量标准,当然应是续得“对不对”,即:与芹著原意是否真的“接榫”而“无背谬矛盾”。如果相反地:不仅“背谬矛盾”,甚至有意从根本上作了篡改、翻案文章,那么它写得再“好”,也不过是一盒精心包装的“伪药”,反而会贻害无究的!其结果是“好”呢,还是坏?而“红楼探佚”,尽管它不可能完全复原芹著的全部原貌,有些问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分歧、争议,需要进一步地不断探讨、求索;但它探求的目标毕竟是“真药”,并且不断地在向“真药”靠近,而且这又是有据可循、有正误可判的。它肯定也须有个弃伪存真、弃粗存精、从欠缺到完整、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也就是说,尽管它一时还顾不上“写得好”,而只着力于探析“续得对”,但经过众多人、几代人的孜孜以求,总有一天,它终能达到既“续得对”、又“写得好”的境界,撰写出既“对”又“好”的《红楼梦》续书。这应当说是我国文坛前贤后秀们理当肩负和完成的一项历史性的文学使命!我深信后人的智慧才情终究会胜过前人!丁维忠 2006年7月7日 2010年9月28日改
编辑推荐
《谁扼杀了宝黛爱情:红楼探佚》:《红楼梦》是部残书,有志者续之也够不上天理不容。但既然不是原配,续弦能以貌合神离假装天作之合,也算鬼斧神工了。不过,毕竟有对原配痴心不改的,法眼识破“神离”的偷天换日,指出续弦的种种不是,也在情在理。有意思的是,这情这理,又是公婆各说各话,成了难断的家务事。更何况“红学”大家族渊远流长,公婆换了好多,理还是永远扯不清。从这个角度说,丁老师的这部书可以帮着看“红学”热闹的人明理断非。探春元嫁、惜春出家为尼、谁扼杀了宝黛的爱情、贾府之败、妙玉之情、湘云与谁“白守双星”、贾宝玉的后半生……《谁扼杀了宝黛爱情:红楼探佚》来为你一一解读。可以说,这是一部探佚学的佼佼之著,是一部深思、精思而新意迭陈之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