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作者:吴蔚 页数:全2册
Tag标签:无
前言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宰相李吉甫撰成《元和国计簿》一书, 共有十卷。此书汇总当时全国方镇、府、州、县数与户口、赋税、兵员的 实际情况:全国总计四十八个方镇,二百九十五个州府,一千四百五十三 个县,二百四十四万二千五百四十户,租税总收人为三千五百一十五万一 千二百二十八贯、石。 其中,凤翔、鄜坊、分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等军镇都 在边陲,不纳赋税;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都是 世袭藩镇,割据一方,根本不申报户口,从不向朝廷上交赋税;所以国家 每年的赋税都只依赖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 等八道四十九州,一共有一百四十四万户人口,比唐玄宗天宝年间的税户 减少了四分之三,全国兵卒则有八十三万多人,比天宝年问增加了三分之 一,折算起来,大约是两户人家供养一个兵士,负担十分繁重。 自“安史之乱”以来,割据藩镇就是朝廷心头之痛,当这十卷《元和 国计簿》摆上宪宗皇帝案头时,又往他伤口上狠狠撒了一把盐。藩镇,藩 镇,一定要削平藩镇。
内容概要
史之乱后唐帝国由盛转衰,各地藩镇雄踞一方,天下精兵尽在其手。唐宪宗李纯于惊涛骇浪中即位,有意重振皇杈,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削弱割据势力。当时天下藩镇以河北三镇幽州、成德、魏博最为跋扈,成为宪宗的首要目标。魏博武官空空儿、聂隐娘也深深卷入其中,难以自拔。藩镇与朝廷矛盾日益激化,剑影刀光,游侠横行。元和十年815年,宪宗对淮西用兵进入关键时刻王战宰相武元衡忽然于上朝途中遇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当街刺杀的宰相。其马自行跑到大明宫建福门,诡异地徘徊不止。百官惊惧,宪宗不敢上朝,呆坐在延英殿中默默流泪,恐怖的气氛悄然笼罩了长安全城。太子左赞善大夫白居易上书皇帝,要求追捕凶手及幕后主使却立即被贬为江州司马。真相难明,迷雾重重……
作者简介
吴蔚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wuway近百万人次人次点击浏览。
书籍目录
上
引子
第一章 无头命案
第二章 血剑苍玉
第三章 飞来之钱
第四章 倏忽风雨
第五章 天河水
下
第六章 蜀道难
第七章 韦皋之死
第八章 剌长安心
第九章 易水寒
第十章 惊天大刺杀
尾声
《大唐游侠》大事编年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千古侠客行
后记——关于《大唐游侠》小说
章节摘录
重义轻生一剑知,白虹贯日报仇归。 片心惆怅清平世,酒市无人问布衣。 ——沈彬《结客少年场行》 唐朝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在位的皇帝为唐德宗李适。这位曾饱受 战乱之苦的皇帝,才刚过了花甲之年,人们却疯传皇帝早已经老得糊涂了 ——先是数年前不顾已有九个亲生儿子的事实,将过世弟弟李邈之子李谊 过继为第二子,又将太子李诵之子李源过继成第六子,明明是亲孙子,却 非要充当儿子来认,当真是千古奇闻,闻所未闻。五年前当十八岁的李源 不幸病死时,德宗悲痛欲绝,赠予李源“文敬太子”封号,辍朝三日,下 令文武百官到通化门排队痛哭送葬,如此隆重之礼仪,自唐代立国以来前 所未有。 老皇帝不仅行事古怪,好猜忌大臣,只信任身边的宦官,还得了疯狂 的财迷病,一门心思只知道搜罗金银珠宝,他所宠幸的京兆尹李实、西川 节度使韦皋、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人均是善于捞钱进奉的好手。为了聚敛更 多金钱,德宗还破天荒地发明了“宫市”。本来按照旧制,皇宫中的日用 品采购例来由官府承办,调拨专门经费向民间采购。然而老皇帝不知道动 了哪根脑筋,突然下令改为由宦官经手,经常派出几百人前往商家密集的 繁华街市,这些人身穿白衫,称为“白望”,不带任何文书和凭证,看到 所需的物品即口称“宫市”,付很少的价钱强行掠夺不说,还勒逼货主送 货到宫内,并要交纳“门户钱”和“脚价钱”。这种直接抢劫民间财富的 无赖做法给京师林立的商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许多商人不堪忍受官市之 苦,被迫离开,或往江淮名都扬州,或蜀中重镇成都,长安昔日喧闹的市 井巷陌之间,陡然变得冷清了许多。 这一年,刚好是甲申年。 甲,为栋梁之木,天干为东方,申,属阳金,地支为西方,五行中刚 好是金克木,所以甲申年是地支克天干,不但年运平平,而且会有一些难 以想象的灾难发生。- 自夏季以来,长安一直处在一种令人心悸的惶惶不安当中,这还不全 然是因为宫市持续搅乱全城的缘故,今年关中八百里秦川大旱,庄稼颗粒 无收,虽说京师作为国之根本所在,有漕运自江淮运送物资作为保障,不 至于缺衣少食,然而粮价悄然飞涨却是铁一般的事实。到秋季天气由凉转 冷的时候,已经涨到了斗米三四千钱,而昔日米价最便宜的时候斗米不过 三四文钱,就算德宗即位之初战祸连年,一斗米也不超过二百文钱,如今 突然涨了十数倍,京城里为此愁上眉头的大有人在,最愁的当然是那些穷 苦的平民,还有遍布全城的相对富庶的酒肆——酒肆酿酒,需要大量粮食 ,米价上涨,酿酒成本大大提高,可酒价又由官方统一制定,不得随意涨 钱,这可是大大苦了卖酒为生的酒户,还不能就此改行不做,不然就不能 再享受免除官府徭役和杂差的好处。 这一日,重阳节过去不久,艳阳高照,秋高气爽,虾蟆陵中突然多了 不少陌生面孔的人,巡视的坊卒很容易就发现了这一点,急忙去禀告坊正 。坊正姓黎名瑞,四十来岁,素来是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闻言 也没有太当回事——虾蟆陵中多有青楼,南面又是凝烟吐霭、风景优美的 曲江芙蓉园,来往的生客多也是常事,况且今年关中乏粮,不少饥民涌来 京师乞讨就食,既然其他坊里的坊正并不驱赶这些人,那么他虾蟆陵坊正 为何要独做恶人? 外地人初来京师时,常常将曲江正北面的虾蟆陵与常乐坊的下马陵混 为一谈,事实上,两者确实极有关联——虾蟆陵原本叫下马陵,就在长安 城东南胭脂坡一带,西汉儒学名臣董仲舒死后即葬在此处,汉武帝刘彻到 此地也要下马,以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由此形象地得了“下马陵”的称 呼。后来隋朝立国,为修建长安新城需要,将董仲舒墓迁移到春明门附近 的常乐坊,人们经过墓前时,不论官吏、平民,骑马乘轿者照旧下来步行 ,因而下马陵的地名也随之转移到常乐坊。为了便于区分,又将原来的下 马陵改称为虾蟆陵,仅是因为其南面就是泛羽游鳞、深不见底的曲江,水 中多有虾蟆的缘故。 自董仲舒墓迁走后,虾蟆陵一改之前肃穆庄重的气象,起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演变成为歌姬舞妓的聚居之地。本来,天下最有名的销魂窟当数 位于皇城附近的平康坊——处于长安城最繁华中心地段,位置绝佳,东面 即是太学、国子监所在的务本坊,西面就是东市,正北面是皇亲国戚云集 的崇仁坊,正南面则是万年县廨、榷盐院所在的宣阳坊——入北坊门后东 回三曲,即为长安青楼女子集中之地,金粉楼阁,章台柳色,夜夜笙歌, 灯红酒绿。然虾蟆陵因为旖旎秀美的芙蓉园、曲江池近在眼前,为上国胜 游之最,回绝尘嚣,花木丛翠,发展到后来,风流薮泽竟是丝毫不亚于平 康坊,王子公孙的车马川流不息,一时风月,以至于一些达官贵人不得不 将早先建在这里的家庙移往他处,以免打扰了先人清净。 除了声色犬马样样皆有之外,虾蟆陵还有一样好东西为平康坊所没有 ,这就是清酒——当然不是说平康坊没有酒喝,而是名列天下十大名酒之 一的郎官清就产自虾蟆陵下。郎官本意是指尚书省六部诸司郎中、员外郎 ,虽不掌实权,却是地位清贵,受人称羡,“郎官清”取的正是郎官清要 显贵之意,用官职来为酒命名,也算十分罕见了。 此刻,郎官清酒肆的店主刘太白正捧着账簿趴在柜台上,望着对面的 墙壁发呆。别看那面墙壁斑驳陈旧,露出积年岁月消磨的老态来,那上面 可留有不少名家手迹——唐代有酒肆饮酒、壁上题诗的风气,后世所谓“ 壁问尽是断肠诗”即言题壁创作之繁盛——初唐时的王绩、陈子昂,盛唐 时的贺知章、杜甫,大历时期的韩翃以及现今犹在世的才子李益等,均在 上面留下了墨宝,尤为著名的是韩翃的那首《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闲居长安十年,全靠此诗倾城传唱,传入深宫德宗皇帝的耳中, 才得到赏识,被拔擢为中书舍人,负责在中书省草拟诏旨,从此步人中枢 ,得意于官场。斯人虽逝,诗名犹存。不少酒客来郎官清酒肆,一面饮酒 一面读诗,不免要感叹一回韩翃与爱妻柳依依的际遇离合,痛斥几句李益 抛弃长安名妓霍小玉的负心薄幸,名士风流、文人韵事恰成了最好的佐酒 菜——可以说,这满墙壁的题诗跟酒肆祖传清酒配方一样,是郎官清的金 字招牌。 只是刘太白此时注视那面诗壁的神态,却带着一言难尽的复杂。无奈 和哀伤渐渐地浮现在半剥落的墙皮上,若隐若现,仿佛是从他心底透出来 的虚弱。 长子刘大郎不知道何时无声无息地站到了身边,低声告道:“阿爹, 有人在咱们酒肆前后转来转去,怕不是好兆头。”刘太白回过神来,问道 :“什么?”刘大郎道:“今晚必有梁上君子穿墙而人,我等不可不防。 ”刘太白却是不信,斥道:“什么梁上君子能到咱们酒肆来?对面的翠楼 不比咱们家有钱么?”刘大郎正色道:“那不一样,对面的晚上是要做生 意的,况且人家墙高,又是砖石所砌,窃贼不好下手。”刘太白道:“你 知道什么,还不快去送酒!” 斥退大郎,刘太白更加烦恼起来,他今年四十五岁,妻子八年前跟酒 客私奔逃走,单留下膝下二子:如今长子大郎二十六岁,天生一张呆滞苦 瓜脸,傻头傻脑,从来不会笑,性情也有些古怪,至今尚未娶妻;次子二 郎才十四岁,倒是长得聪明俊秀,可偏偏不想学祖传的生意,一心要学什 么弹琵琶,打都打不过来。这样两个儿子,将来能指望谁来继承家业? 闷闷不乐了大半天,到薄暮时分,刘太白倒真留意到有一名布衣汉子 在酒肆前后转悠,鬼鬼祟祟,似乎不怀好意,这才重新回忆起大郎的话来 ,心道:“俗语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况且今年年头不好,正是多事之秋 ,还是提防些好。” 他心中打定主意,也不跟家人说,晚上打烊关店后独自守在堂内,也 不点灯。当日正是九月十九,重阳过去一句,外面素光皎洁,月色如水银 般悄悄流泻大地。一直等到夜漏已残,果然听得房外有“噔噔”之声,似 有人在往土墙上扒洞。 刘太白暗道:“来了!”正要到后院去召集伙计,却见长子大郎已经 提了根木棒自内堂出来,心中略感宽慰,暗道:“今日这件事大郎倒是机 灵。”父子二人心有灵犀,一声不响地猫在墙边,静等那窃贼进来。 不一会儿功夫,土墙被打穿,从墙洞外先伸进一条腿来。刘太白看得 清楚,猛地上前扑住那窃贼大脚,连声嚷道:“快,快,大郎,快开门去 捉住他。”刘大郎道:“是。”正要赶去开门捉贼,却听见父亲“哎哟” 一声,原来那贼人力大,使劲将腿往外拔出了一大截。刘大郎见状,忙回 来与父亲一道抓牢那条腿,一边回头叫道:“来人!快来人!” 酒肆里除了刘太白父子三人,还住着数名雇请的伙计、厨子等,听见 喊叫声,慌忙点灯出来。一阵忙乱后,伙计终于打开大门,蜂拥赶出去抓 贼。 刘太白见被自己抓住的窃贼不再挣扎,料来已经被伙计逼住,不过还 是不敢轻易松手,隔着墙高声问道:“抓住他了么?”不见伙计回答,不 禁有些发怒起来,道:“到底抓住了没有?”墙外却依旧寂静无声。 忽见刘二郎睡眼惺忪地跑出来,问道:“出了什么事?”刘太白不及 向小儿子说明事情经过,只叮嘱刘大郎道:“你抓牢他了,我去外面看看 。”刘大郎道:“是。” P7-11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